
瑪不錯遺址位于西藏中南部康馬縣嘎拉鄉政府駐地東北的瑪不錯湖岸,地處喜馬拉雅中段北翼的高原,海拔4410—4430米。2019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時首次發現該遺址,2020一2024年連續開展5個年度的考古發掘,遺址分布面積22.4萬余平方米,目前發掘1650平方米。遺址年代距今5000—2000年,可劃分為三個區域,丨區位于湖東南岸、I區位于湖南岸,I區位于湖西北岸。目前,共清理墓葬61座、灰坑43座、柱洞8個、活動面5個、灶4個、火塘2個、石構遺址2座等。墓葬類型有石棺墓、豎穴土坑墓、石室墓;葬式有俯身直肢葬、二次撿骨葬、側身屈肢葬、仰身直肢葬等,還有上下疊葬和焚尸等的葬俗。
綜合多種因素,可將遺址文化遺存劃分為四期。第二期(距今4000—3300年)、三期(距今3300—3000年)的文化面貌明顯有別于已發現的其他遺址,代表了一種全新的考古學文化類型一“瑪不錯文化”。
瑪不錯遺址是目前所知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序列最清晰、自身文化特色鮮明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湖濱遺址。展現了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金屬時代的連續發展和演變,為構建史前青藏高原腹地長程的文化格局奠定了基礎,也是其他遺址和相關材料的參照標尺。瑪不錯遺址為構建史前西藏社會歷史和考古學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也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與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可信的佐證。(夏格旺堆、賈妮含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