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還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消費陷阱? 市面上形形色色丶五花八門的“能量石”’究竟是當代年輕人的“精神加油
當下,一些被稱為“能量石”的物品非常受歡迎,有些商家宣稱“能量石”可以治病、保平安.小小一顆石頭,就賣到幾千甚至上萬元。
怎么火起來的
近年中國傳統文化火熱,年輕人對本土文化認同感日益增強。多部清宮劇的熱播讓十八籽手串進入大眾視野,而短視頻平臺的穿搭教程和網紅曬圖加速傳播,形成潮流效應。
國潮風盛行使其成為時尚符號,融入現代服飾搭配。其寓意涵蓋健康、智慧、成功等,也契合現代人對祈福的需求。十八籽材質組合靈活(從菩提到寶石),價格區間廣,適合不同消費層。再加上可作手鏈、手機鏈等,搭配漢服、西裝均宜,使用場景廣泛,成為了年輕人推崇的“新熱潮”。
與十八籽相關的“能量石”、水晶、瑪瑙、手串等飾品也同樣深受年輕人喜愛。
從錦鯉頭像、“電子木魚”再到手串,充斥著情緒價值的物品愈加多樣化、專業化,成為不少年輕人排解不如意的情緒出口。
在小紅書上,水晶相關的筆記高達437萬篇,瀏覽量達31.9億,相關商品更是高達923萬件。
在情緒價值拉滿的當下,水晶這種“能量石”正靠著標簽瘋狂爆火。水晶的各種產品手串、項鏈、水晶球、水晶碗等也在瘋狂吸引用戶下單。
水晶掀起“淘金熱”
手串、黃水晶、紫水晶...這些被賦予了嶄新意義的“美麗石頭”,其帶貨能力已逐漸不可小歔。
去年開始,徐藝洋、伊能靜、于正、劉蕓、董潔等明星相繼入局,開啟“水晶帶貨”,不僅帶著水晶進軍直播間,更是在這股“能量石淘金熱”中,成為了引領潮流的領跑者。價格從幾十元到數千元不等,部分高端水晶飾品甚至一場直播便能銷售數百萬元。
據報道,去年11月,伊能靜在直播中銷售售價高達6998元的水晶陣,單款產品銷售額達266萬元。于正在直播中銷售售價58,000元的水晶吊墜,專場直播銷售額超過500萬元。
徐藝洋此前在直播中銷售水晶手串,價格從68元至3889元不等,開播不到2小時就賣出7500件,上架即售罄。新抖數據顯示,當晚觀看人數1402萬,直播漲粉超52萬,銷售額達100萬元到250萬元。
除了明星,很多低粉博主,珠寶垂類直播間也都紛紛開始賣水晶。比如小紅書達人 @ 小晶靈bibi,粉絲不到10萬,僅30天靠直播賣水晶,銷售額超180萬元,成為素人直播的標桿。
飛瓜數據顯示,最近一年,抖音上“水晶”的單日直播銷售額增長接近10倍。“天然水晶”累計銷售額前十的達人中, ? 云上珠寶.、 ? 小北珠寶天然水晶的累計銷售額都超過了1億元。過去一年抖音曾有9.2萬個達人為水晶賣貨,相關直播高達45萬場。
除主播外,DeepSeek也成為了“水晶帶貨大師”,抖音“DeepSeek指令教程”的評論區,“長”滿了因為DeepSeek推薦而選購水晶的年輕人。
打開DeepSeek的對話框,輸入你的出生日期、性別和需求指令后,就會生成一份個人報告,包括性格特質、健康提示,甚至連日常適合穿哪幾種顏色的衣服都會展開講。如果你進一步追問DeepSeek,自己近期適合佩戴哪些飾品,各種類型“水晶”就會出現。
不少水晶商家也是接住了這一波流量,有些甚至直接在電商平臺上架了“DeepSeek私人定制\"款,其中的熱銷單品已售 3000+. 0
伊能靜在直播中介紹水晶
真療愈還是“智商稅”?
在“療愈經濟”盛行的當下,水晶本身的配飾屬性和消費者需要的正向心理暗示,讓水晶擁有了爆款潛質。
的營銷話術后,我覺得更多的是心理作用,想著有什么神奇功效恐怕是不可能的。”
在業內看來,水晶的療愈作用更多是基于消費者自身的心理暗示,并沒有直接的科學證據證明其具有明確的療愈能力。部分商家為了銷量,過度夸大水晶的功效,吸引消費者買單,卻對水晶可能存在的造假、人工染色等嚴重問題避而不談。
同時,商家們瞄準人們的精神壓力與困境,推出了“水晶搭配特定功能”的產品,被賦予各類療愈作用的水晶成為新的流量密碼。在電商平臺上,水晶的售賣方式不僅有流水線式的拍單,也有根據個人喜好的私人定制,原創珠寶商店、源頭廠家和各類博主紛紛下場賣水晶,試圖抓住“療愈經濟”的風口。
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討論能量石的安全問題,表示擔心其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也有網友分享了自己或身邊人佩戴能量石后出現的不適癥狀,如皮膚過敏、頭暈等,但這些多為個例且未經過科學驗證。
然而,一條小小的水晶手串真有這么大的作用嗎?
曾購買過多條水晶手串的白女士說:“一開始是單純覺得好看,但每天戴心情真的有變好,然后就買了其他種類的水晶。但看過好多關于水晶教科書般
“水晶是非標品,定價全憑商家良心。你以為花天幾千買的天然水晶,可能只是塊染色玻璃,直播間里主播吹得神乎其神的宇宙能量石,成本價可能不到20塊。說到底,水晶亂象的本質,還是利用信息差,缺乏鑒賞知識的消費者容易被高溢價收割。”業內人士說道。
“科技與狠活”真假難辨
水晶市場充斥著各種推銷和造假套路,一邊渲染焦慮,一邊夸大水晶的作用,且以次充好、貨不對板的現象并不罕見,不斷有消費者掉入陷阱,屢次維權卻鮮少成功。
“上千元的水晶手串到手后才發現竟然是玻璃做的,實際成本100元不到,這簡直就是詐騙。”315前夕,多位消費者爆料,部分水晶商家存在嚴重的造假證、虛假宣傳、以次充好等問題,商家通過染色、酸洗、拼接等手段將低價水晶偽裝成高價品種,牟取暴利。
黑貓投訴平臺以“水晶”為關鍵詞搜索發現,累計超過5000條投訴。投訴內容多為以次充好、虛假宣傳、拒不退款等問題。
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水晶市場的造假手段主要有兩種:一是用特制玻璃或廉價礦石冒充天然水晶,比如成本不足真貨 5% 的玻璃假發晶,經過商家包裝就能以假亂真;二是對劣質水晶進行“整容”,比如用放射線改色、化學藥水泡洗后灌膠填補裂縫,讓次品煥然一新。正規市場天然水晶合理溢價通常為3到5倍,有些商家以次充好,真假產品之間的定價可以相差20倍。
東海縣水晶產業發展研究會副秘書長吳清峰建議消費者在收藏水晶時應更注重價值本身,減少水晶功效學說帶來的溢價效應。尤其在網購過程中,消費者應提高自身的鑒賞力,“一是要注意走平臺擔保交易和商家的售后承諾,二是要求商家提供相關的檢測報告或由國家認證的第三方機構出具的證明,并通過官方網站去查詢證書真假,三是尋求權威珠寶玉石鑒定機構進行復檢。”
自前水晶行業缺乏明確細致的質量標準和鑒定規范,監管部門執法時常常無法可依,而且水晶多在線上平臺銷售,無良商家頻繁更換店鋪、賬號,可謂“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監管力量難以全面覆蓋,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對于消費者來說,購買水晶時也需擦亮眼睛,以免掉入美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