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游客們的心頭好。 皮的武漢方言“蒜鳥’蒜鳥”’憑借獨特的萌趣魅力’“蒜鳥”玩偶迅速成 這種頭頂大蒜、圓頭圓腦的小鳥玩偶’只要輕輕一按肚子’便能發出俏 最近’武漢“蒜鳥”玩偶火出圈°
截至目前,抖音#蒜鳥#相關話題播放量累計超過10億次,小紅書、微博#蒜鳥#相關話題有三、四千萬瀏覽量,聯名雪糕、郵局文創等衍生品層出不窮,“蒜鳥”玩偶甚至一度線上線下“一鳥難求”。
半年爆賣10萬只
在武漢方言中,“蒜鳥”是“算了”的諧音,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來緩解緊張氣氛,意思是別計較、放寬心,提示大家友好相處。因此,“蒜鳥”又被網友稱為“武漢和平鳥”。
據介紹,“蒜鳥”的創意來源于設計師與家人的生活日常。有一次,設計師季先生惹妻子生氣了,他就做了個小玩具,把孩子說武漢話的聲音錄進玩具里,哄妻子開心。他把這段經歷發到了社交平臺,很多網友求購小玩具,受到啟發后,他開始設計批量生產。
“蒜鳥從2024年9月問世以來,已經賣出超過10萬只,還賣到了加拿大、美國。”設計師說到。
獲得大量關注后,“蒜鳥”的出圈方式也在不斷升級變化。
今年3月底,武漢首家“蒜鳥”快閃店開業,引發消費者搶購熱潮。
在這里,消費者可以和5米高的巨型“蒜鳥”玩偶合影,購買“過早”文化、櫻花季等主題文創產品。一位湖北當地市民表示:為購買這款“蒜鳥”玩偶,他不惜開車1小時跑一趟武漢。“蒜鳥’是‘算了'的諧音,體現了我們湖北人豁達包容的生活態度。”市民說到。快閃店運營方也表示,市場反饋超過預期,自開業以來,日營業額最高突破了10萬元。
此外,今年五一期間,“蒜鳥”家族進一步擴容。據了解,圍繞武漢方言,設計師團隊還設計了其他文創玩偶,如大白鵝“一鵝”(感嘆詞)、背“過早包”的“要么羊”(要怎樣)、扎臟辮的“邪完鳥”(淘氣)、傲嬌的小貓女孩“喵莫斯”(別看我)。這些動物原型都來自湖北,命名結合武漢方言文化,聲音又經過A修飾,成為地道又有科技感的武漢玩偶。
而進入炎炎夏日后,一款“蒜鳥”冰激凌再次進入人們視線。據介紹,這款冰激凌目前有兩個口味,雖然推出僅半個月,但銷售情況十分喜人。談到為何推出“蒜鳥”冰激凌,設計師團隊表示:“我們希望氛圍尷尬又緊張,而“蒜鳥”玩偶能用幽默的武漢方言打破緊張的氣氛。


在不到兩周的試點時間內,“蒜鳥”已經成功化解了十多起潛在糾紛。目前,該舉措已吸引多地公交系統關注,車隊計劃將“蒜鳥勸和”發展為常態化服務品牌,讓文明出行蔚然成風。
櫻花季精準投放
武漢方言承載著荊楚歷史沉淀和文化特色,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反將我們的IP推向更廣闊的市場,考慮到武漢夏天的炎熱,我們決定推出這款冰淇淋來為人們帶來一絲清涼。我們還希望將“蒜鳥”從發聲毛絨玩偶拓展到冰箱貼、零食、盲盒等多種文創產品,把我們的方言文化作為一個標桿,讓更多人喜歡我們的產品。”
“蒜鳥\"化身和平鳥
值得注意的是,“蒜鳥”已經從有趣的文化象征,躍升為實用的城市名片推廣開來。
在湖北武漢一公交駕駛室,玻璃門上掛著“蒜鳥”玩偶,“蒜鳥”身上還披著“為人民服務”的紅色綬帶,格外引人注目。
該線路公交車是穿行主城區主干道的公交,乘客比較多,為了減少乘客糾紛,“蒜鳥”爆火后,駕駛員們主動給車里裝扮上了“蒜鳥”,提倡大家出行友好禮讓,還給主動和解糾紛的乘客贈送“蒜鳥”玩偶。
映了武漢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早在幾年前,市場上就出現了不少卡片、貼紙類型的“武漢話”文創,但都反響平平,為什么“蒜鳥”能成為現象級產品呢?
湖北武漢一家文旅產業公司總經理認為,“蒜鳥”最打動人心的地方是它可以撫慰人的情緒。““蒜鳥造型呆萌,奶聲奶氣,能緩和人們急躁的情緒,從側面軟性地去調和社會中的一些矛盾。”
車隊隊長說:“乘客在車上遇到糾紛時,司機會把玩偶亮出來按一下,就會發出很魔性的‘蒜鳥'聲音,很多乘客聽了都會心一笑。”
不少經常乘坐該線路公交的市民表示,坐公交時遇到糾紛,大都是其他乘客在中間極力勸和,現場
另有業內人士認為,“蒜鳥”類文創站上了毛絨類文創的風口,從去年開始,毛絨類文創的銷售量在所有文創產品中占比,從不到10% 激增到了 50% ,更重要的是,“蒜鳥”類文創切入了具體的生活化場景,滿足消費者的情感訴求。“毛絨玩具本身就有陪伴的屬性,蒜鳥能夠快速把你拉回到當時的情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給人帶來情緒共鳴。\"業內人士說。
眼下,從冰箱貼到印章再到毛絨玩具,爆火的文創不僅要與地域文化相契合,還都在往情緒價值方向發力。例如,武漢推出毛絨文創“面窩”,讓游客以“過家家”的方式體驗一把面窩的制作過程,蘇州博物館創新“大閘蟹”毛絨文創,同樣因結賬時有捆扎“大閘蟹”互動,不斷吸引年輕人購買打卡。
武漢市旅游協會專家表示,現在的文創都在走“小而美”“小而精”的路線,將城市記憶、文化符號濃縮于方寸之間,變化的邏輯就是不斷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以前的文創都是扁平的,比如說冰箱貼,現在非常立體,有的可以發光,‘蒜鳥還能說話,很有
體驗感,互動性是非常強的。”
今年,武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壯大文旅支柱產業,豐富文旅業態,推進‘旅游 +?+ 旅游,打造10個商文旅融合型示范場景。建成運營武漢數字創意產業園,新增規模以上文旅企業100家。”這些,無疑為打造文創爆品提供優渥的政策土壤。
目前,“蒜鳥”這一IP已在文旅產業形成了良好的共享交流機制,可以實現與武漢當地旅游熱點的高效結合,幫助想法快速落地。同時還有一些線下分銷的門店加入進來,通過集聚效應能夠將產品與市場對接,快速、精準供給市場,讓“嘗鮮”消費變成“長線”消費。
例如,在3月的賞櫻時節,武漢“櫻花專線”車身上巨大的“蒜鳥”醒自可愛,朵朵粉色櫻花盡顯春天浪漫氣息,很多游客以此為背景拍攝留影。小導游“蒜鳥”還會用萌萌的語言為大家報站講解,每抵達一個站點時,“蒜鳥\"就會用武漢話和大家告別—一“到站鳥”“拜拜鳥”“走鳥”。
以“方言梗”打造城市IP
如今,“方言 + 文創”的模式在各地不斷涌現。在蘭州,“攢勁”“滿福”“亮豁”等帶有地方色彩的詞句被印在手機殼、衣服、帽子等文創產品上,受到年輕人熱捧;在長沙,融合長沙方言與地鐵元素的“草伢子”盲盒引發搶購熱潮.....“方言
文創”正逐漸成為新的消費趨勢,為地域文化傳播和消費增長帶來無限新機遇。
除被制成文創產品外,方言也被引入到各種影視、游戲作品中。
例如,風靡全球的游戲《黑神話:悟空》融入了陜北說書元素,演唱者一口純正的陜北方言讓玩家直呼“上頭”。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中,太乙真人的四川口音令人捧腹。此外,武漢、昆明、無錫等多個城市還在地標景點打造了“方言墻”。
“方言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創能給人帶來情緒價值。兩者的結合實際上是將地域文化轉化為可體驗、可傳播、可消費的年輕化文旅產品。伴隨情感消費的崛起,它也是一種城市記憶載體。\"“蒜鳥”設計師李先生說。他希望更多文創從業者用好正能量的“方言梗”,打造城市IP,一起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學者看來,方言承載著地方歷史、風俗與生活方式,文創產品將地域文化具象化,滿足人們對多元文化的好奇與探索需求。將方言與現代設計結合,既保留文化內涵,又賦予產品趣味性和吸引力。對本地人而言,方言喚起親切感與歸屬感;對外地人而言,有助于增進對地域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文創產品是文化創意產業高附加值的部分,也是文化IP運營重要組成。武漢擁有黃鶴樓、東湖、曇華林等獨特文化資源,能為文創產業提供豐富素材和創作靈感。未來,武漢文創需要抓住武漢大江大湖的文化牌,利用好人才和產業優勢,通過“文旅 +i ”跨界融合催生新業態,將文化、旅游、科技、潮玩結合,讓文創產品成為傳播地域文化的“流動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