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辦的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人工智能展區首次亮相,文旅體驗項目實現智能革新,一系列“文化 + 科技”創新成果激活文旅產業新動能。從短期會展到長期發展,如何進一步以科技賦能地方文旅高質量發展,助其突破地域限制、推動產業升級、拓展價值空間,值得各方思考。
當前,一些地方在文旅發展中,盲目追求“新奇特”,用科技充當噱頭,拿文化亂貼標簽。有的為文化產品套上高科技外殼,忽視品質上的真功夫;有的將本地非遺或文物進行數字化后,因缺乏管理運營能力而不了了之。反觀本屆文博會上備受關注的文旅項目,無一不是在深挖本地文化基礎上,再以科技作為支撐,將創新思維與扎實實踐緊密結合,由此實現破圈發展。
科技破圈,讓地方文旅遍地開花。插上技術的翅膀,文旅項目才能跨越地域、穿越古今,在五湖四海開花結果,與更多游客雙向奔赴。但若一味被技術牽著走,被流量裹挾,脫離文化根脈和地區特色,地方文旅就會失去特色和溫度。為此,需要善用各類先進技術,深度挖掘地標景觀、非遺元素等特色資源,為創新資源轉化與體驗模式升級降本增效,更高效提升地方文旅創新性與吸引力。比如,有的展區打造“文化元宇宙”,讓人足不出戶就能沉浸式體驗他鄉的文旅資源,進而激發其前往實地的游覽欲。有的展區網紅機器人和文創爆款,凸顯鮮明的本地特色,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外,要為文旅資源數字化流通提供堅實保障,保護非遺與文物在云端的安全,推動文旅資源在線上線下發揮更大作用。
科技共榮,讓文旅產業百花競艷。一項新技術從研發到應用,既需要不少的資源投人,也需要實驗、轉化、營收等環節的具體場景。文旅產業鏈條長、場景多、需求大,借助文博會等交流合作平臺,資源稟賦、技術優勢各異的地區和企業,不僅縮小科技和文化的認知鴻溝,也增添合作發展新機遇。比如,有的展區借助人工智能與VR、AR等技術,通過互動式體驗打造出文旅消費新場景,開拓了科技企業的盈利空間,也讓文旅項目更加多姿多彩。一些展區內的智能產品將已有功能與大眾消費需求相結合,融人文旅、科普等多元新業態,令不同產業在交融中碰撞出新火花,也更好滿足大眾精神文明新需求。
以科技助力地方文旅高質量發展,將不同地區豐厚的文旅資源“存量”,高效轉化為破圈發展的“增量”,這將在文化傳播、產業融合、價值提升等方面,為區域經濟發展開拓新局面貢獻力量。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