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慢性蕁麻疹是皮膚科常見的復發性過敏性疾病,筆者整理古籍中血痹病相關文獻,結合臨證實踐,認為血痹病因病機與慢性蕁麻疹相似,主要為“虛”“邪”“瘀”,結合“異病同治”思路,將血痹基本治法“養”“透”“通”運用于慢性蕁麻疹的治療,結合針法以增療效,為慢性蕁麻疹的中醫辨治提供新參考,為中醫異病同治指導現代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關鍵詞] 血痹;慢性蕁麻疹;針藥結合;黃芪桂枝五物湯
[中圖分類號] R256" """"[文獻標識碼] A """""[DOI] 10.3969/j.issn.1673-9701.2025.18.021
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為自發性風團和(或)血管性水腫反復發作超過6周以上,伴瘙癢難忍[1]。中醫稱之為癮疹、風疹塊等,具有發無定時、發無定處、驟起驟止、反復發作等特點。CU常由多種內外因素交雜,致使皮疹反復出現,長久難以痊愈;隨著病程遷延,人體氣血陰陽逐漸耗損。此時,若再有風邪乘虛侵襲,致使體內氣血既無法舒暢,又難以從體表透達,壅滯于皮腠,邪氣與正氣相互抗爭,最終引疾病發作。CU屬本虛標實,以表虛衛外不固為本,外感風邪為標。血痹常發于素體虛弱之人,表現為手足麻木震顫,可兼有酸痛感,主要病因病機為外邪侵襲營衛氣血,氣血阻滯,陽氣不通,痹阻不通,為虛證寒證。筆者認為兩者病機相仿,結合中醫“異病同治”思路,通過文獻學習和臨床實踐觀察,將《金匱要略》中血痹的治療理論運用于CU的治療獲得較好療效。
1 "發病不離“虛”“邪”“瘀”
1.1 "營衛俱虛貫穿始終
血痹首載于《內經》,但對其描述十分簡略。《金匱要略》[2]記載“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中醫釋“尊榮人”是養尊處優、飲食肥甘之人,并非“尊榮”原意[3]。骨弱肌膚盛意指有余于外,不足于內。血為陰,邪入于血而痹,故為血痹。《逆調論》記載“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提示營衛不足可導致身體感覺及功能障礙,表現為麻木不仁,活動不利等。“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意為營氣緩則脈內陰血不足,衛氣緩則脈外抵邪力弱,邪氣入里引動內風,風動身癢。血痹與癮疹病機相仿,陰血不足,營衛俱虛是兩病基礎內因,并貫穿病程始終。
1.2 "外邪引動為發病之標
《金匱要略》記載“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為澀,在寸口、關上小緊”,體虛之人易疲勞汗出,交姌之際汗出當風,氣血運行不暢,遂得之血痹[4]。《諸病源候論·血痹候》記載“臥不時動搖,肌腠開,為風邪所侵也”,明確指出風邪為血痹重要的致病因素[5]。風為百病之長,常兼它邪,寒邪凝滯收引,氣血不通陽氣被遏,濕邪重濁黏滯,阻滯經絡不通肢體不仁,風邪常兼夾陰邪寒濕合而發病。
張仲景指出“脈浮而洪……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癮疹,身體發癢”。風邪水氣相合與衛氣相爭于表。風邪偏盛時寒濕之邪趁營衛氣血之虛而入侵發為癮疹身癢。《諸病源候論》[5]記載“夫人陽氣外虛則多汗、汗出當風,風氣搏于肌肉與熱氣并則生候累”。癮疹患者陽氣衛外不固,外風入于腠理,與血氣相搏。吳謙[6]稱癮疹為鬼飯疙瘩,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血痹與CU均屬“本虛標實”,風寒濕邪為主要致病因素,診治過程中需內察其臟腑虛實,外辨其風寒濕。
1.3 "陽虛血瘀為發病之末
《靈樞·九針論》記載“邪入于陰,則為血痹”。血為陰,外邪入血,血脈凝滯而痹。《圖解中藏經》[7]記載“血痹者……或寒折于經絡,或濕犯于榮衛,因而血摶,遂成其咎,故使人血不能榮于外,氣不能養于內,內外已失,漸漸消削”。血痹可因寒邪侵害經絡,或濕邪侵害營衛,導致寒濕陰邪傷陽,氣血相互結聚,氣血外內不榮養而成。宋坪基于臨床觀察發現CU患者遷延難愈,后期常伴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尿清便溏、肌膚甲錯或干燥、舌淡暗、脈沉等脾腎陽虛癥狀[8]。邪正相搏,勢必導致正氣耗傷,正邪纏綿體內,下次發病時衛外不固外邪乘虛而入,如此惡性循環導致陽虛血瘀、痰濕瘀結的病理狀態。許銑認為CU患者久之則營衛不和,氣失權衡,形成“多虛多郁”之病理狀態[9]。久病入里,陽虛血瘀是頑疾病機關鍵。
2" 治法不離“養”“透”“通”
2.1" 養:內榮營血,外益衛表
營衛俱虛貫穿CU始終,治療應以內榮營血,外益衛表,方能使營衛和諧。阿膠被譽為“補血圣藥”,既可滋陰養血,又無滋膩留邪之弊。《本草思辨錄》[10]記載“阿膠補血潤液而下行,不致掣燥濕、破結、行瘀、下血、逐水之肘,且能輔其不逮也”;五味子皮甘肉酸,核中苦辛,均有咸味,故名五味,性溫入肺腎。《珍珠囊補遺藥性賦》[11]稱五味子其用有四:滋腎經不足之水;收肺氣耗散之金;除煩熱,生津止渴;補虛勞,益氣強陰。烏梅味酸性平,入脾肺二經之血分,益陰生津以潤皮毛之燥;若患者風團上見白皮,口渴喜飲甚,即陰虛津虧癥狀顯著,可用增液湯以養陰涼血,生津滋陰汗。若患者兼見腰膝酸軟、心煩失眠、盜汗等腎陰不足陽浮于上的癥狀,可用黃精、知母、山茱萸以滋腎水制虛火。若患者兼見雙目干澀,脅痛、皮膚瘙癢遇熱加重的癥狀為腎水不涵肝木,虛火煎濁陰液,累及肝陰,可用柴胡、白芍以滋陰柔肝。
陰血滿則內風自止,衛氣實則外邪不擾,衛氣是皮膚屏障,應及時固衛正氣,恢復其衛外之功,避免風邪反復侵襲致CU復發。臨床見CU反復發作者應予玉屏風散,方中黃芪補三焦堅衛氣為君藥;白術在血補血,在氣補氣,無汗能發,有汗能止;防風透邪外出避留邪,又堅固衛氣。正如《傷寒來蘇集》所述“以防風之善驅風,得黃芪以固表,則外有所衛;得白術以固里,則內有所據。風邪去而不復來。此欲散風邪者,當倚如屏,珍如玉也”。
2.2" 透:透邪得泄,筑其出路
風寒濕為伏邪、邪藏于肌表日久,然機體衛外功能受損,不能透伏邪以外出,患者常見夜間發作CU,治療應予伏邪以出路,透其外出為主要原則。可予青蒿、鱉甲,此為青蒿鱉甲湯之君藥,青蒿鱉甲湯主治“夜熱早涼無汗出者”。CU夜間發作的核心病機為邪熱伏于陰分,正合青蒿鱉甲湯之主治。青蒿性寒味辛苦,其氣芳香,可引陰分伏熱外達,正如《本草新編》所述“肌膚之火,未嘗不共瀉之也,故陰虛而又感邪者,最宜用之”。鱉甲軟堅散結,辛而散,可養陰補精,恢復虛熱損傷之營陰,亦可入絡尋找邪氣,消除邪氣和氣血相爭的堵塞。鱉甲與青蒿相配,內養外透,清熱滋陰。青蒿配鱉甲有先入后出之妙,因鱉甲可領青蒿直入陰分,青蒿帶鱉甲獨出陽分。沙參、地骨皮等清虛熱類藥物,則可增青蒿清泄伏熱之效。
2.3" 通:溫通陽氣,調氣散瘀
CU核心發病機制為“陽虛氣郁,血滯為瘀”,因此溫通陽氣、利氣化瘀為治療的關鍵。葉天士“和陽法”旨在通過“通陽宣行以通脈化瘀”的方式對失常的陽氣進行補充與調節。此處所提及的“和陽”實則指“溫通陽氣,運利氣機”。葉天士認為“溫通陽氣之時,必定要運用辛熱之法”。黃芪桂枝五物為桂枝湯去甘草倍生姜加黃芪而成,方中桂枝味辛甘性溫,外達四末疏通經絡溫通陽氣。《傷寒明理論》[12]記載“桂尤圭也,宣道諸藥為之先聘,是由辛甘發散為陽”。桂枝得黃芪助陽化氣以行氣化瘀。《本草經疏輯要》[13]概述黃芪直入中土而行三焦,內補中氣,中行營氣,下行衛氣,既能補氣生血亦可理氣行血。生姜辛溫助桂枝溫通陽氣以散邪,芍藥養血配桂枝調營衛和表里以通瘀,大棗甘溫養血益氣強黃芪之效,共奏“溫通陽氣,行氣化瘀”之功。
3" 配伍針刺,以增療效
針刺包括穴位注射、艾灸等外治法[14]。結合理論推導及臨床實踐觀察,多循經取穴,以手足陽明經、足太陰脾經經穴為主,常選用曲池、足三里、三陰交、膈俞、血海、血會,腧穴自血療法是目前臨床常用的治療針法,融合放血、穴位注射、針刺3種療法為一體屬傳統針法衍生,利用自體血中的活性物質和刺激穴位改善機體免疫功能,聯合針刺艾灸療效更佳,從根本上控制CU的復發[15-18]。陽明經多氣多血,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可激發本經氣血運行。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具健脾升化、補行氣血之功。曲池和足三里相配伍,乃手足陽明經同伍,增其調和氣血之力,加以足太陰脾經上穴位,培補后天之本。三陰交為足三陰的交會穴,故具健脾利濕、疏肝滋腎、養血滋陰、潤燥止癢之效。血海、血會、膈俞,以清血分熱。血海為治風要穴,為脾血歸聚之海,專走血分,具行血活血、清熱涼血、祛風止癢之功。
4 "病案舉隅
患者,女,30歲。主訴全身泛起風團且伴有劇烈瘙癢,此癥狀已反復發作達3年余。患者自述3年前因感冒受涼,軀干與四肢部位涌現大面積淡紅色風團,瘙癢難耐,持續數小時后可自行消退。在此期間患者曾服用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療效欠佳;病情嚴重時服用激素后癥狀有所緩解,但依舊頻繁復發。近半年患者風團發作愈發頻繁,瘙癢難耐,服藥也未見好轉,同時伴有自汗、情緒焦慮、食欲與睡眠欠佳、身體乏力等癥狀。
初診:2024年9月20日。患者軀干及四肢部位未觀察到顯著風團,僅見散在分布的抓痕,皮膚劃痕試驗陽性。患者平素精神狀態不佳,乏力,易自汗,畏寒怕冷,面色白無光澤,食欲欠佳,睡眠質量差,大小便基本正常。其舌體淡胖,舌苔色白,舌邊伴有少許瘀點,脈象弦細且澀。西醫診斷:CU。中醫診斷:癮疹 (營衛不和,陽虛血瘀)。治法:調和營衛,通陽祛風,通絡化瘀。予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聯合針法治療(自血針刺雙側曲池、足三里,針刺雙側三陰交、血海、膈俞)。方藥:黃芪30g、桂枝15g、赤芍15g、白術10g、牡丹皮10g、雞血藤20g、當歸20g、阿膠10g、烏梢蛇10g、僵蠶10g、茯神20g、生姜10g(中藥飲片來源于湖北辰美中藥有限公司)。7劑,1劑/d,水煎服,早晚分服。適當休息,清淡飲食,忌食生冷、辛辣肥甘及刺激食物,忌食魚腥發物。
針法操作:腧穴自血療法。患者坐位,皮膚常規消毒,抽取自身靜脈血4ml,分別注入雙側曲池、足三里穴,每個穴位注射1ml,出針后使用無菌棉簽壓迫1~2min。用毫針(蘇州針灸用品有限公司:0.35mm×40mm毫針)直刺三陰交、血海、膈俞,平補平瀉,以得氣為度,留針30min。1次/周,3次為1個療程。
二診:2024年9月27日。患者自訴就診期間風團發作頻率降低,下肢仍偶發,瘙癢明顯減輕,自覺乏力自汗癥狀改善。查體:未見風團,皮膚劃痕試驗陽性。心中不暢、睡眠質量未明顯改善,舌淡紅苔白,舌邊瘀點較前減輕,脈弦細澀。在初診方基礎上加川牛膝10g、酸棗仁10g、合歡皮15g。14劑,水煎服,煎服法與針法、調護方式同前。
三診:2024年10月12日。患者訴已基本無新起皮疹,精神尚可,納眠均改善,二便調,舌淡紅,脈細緩。要求進一步鞏固治療,二診方去川牛膝,繼服7劑。煎服法與針法、調護方式同前。
患者將湯藥全量服用后進入停藥階段。自停藥之日起,1次/月電話隨訪,連續3個月患者均述CU未見復發現象。
按:本例患者病情反復發作3年余已為CU,平素神疲乏力伴自汗、納寐差,舌淡紅苔薄白、舌邊伴少許瘀點,脈弦細澀,脈證合參診斷為病久內營衛失調,氣血不足,外風寒濕襲表,陽虛致瘀血不行。治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黃芪、桂枝、生姜協同溫陽益氣發表,赤芍、丹皮、雞血藤、當歸、阿膠養血活血通絡,烏梢蛇、僵蠶祛風通絡止癢,茯神入心安神鎮驚。二診述下肢仍偶發,心中不暢、睡眠質量未明顯改善,加用川牛膝引藥下行,酸棗仁養心安神,合歡皮疏肝安神。針法選用腧穴自血療法聯合針刺治療,曲池合足三里行自血療法既可通過自血療法提高免疫功能,又可發揮經絡作用激發氣血運行。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交會之處,凡精血相關病證均可選用,血海、膈俞行血活血。針藥結合治療三診后未見新發皮疹,臨床效果顯著。
5" 小結
CU屬“癮疹”“風疹塊”,是臨床較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疾病。其顯著特點為皮膚反復出現局限性水腫團塊,且伴有強烈的瘙癢感,常引發患者失眠、焦慮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現代醫學中CU所導致的瘙癢癥狀的具體發病機制仍未完全明晰。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長期使用各類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或免疫調節劑,極易引發機會性感染、免疫力下降、過敏等多種不良反應,尋找不良反應少、切實有效的治療方法是臨床醫生切實之需。本文以血痹為基礎,認為營衛俱虛、外邪引動、陽虛血瘀為CU的發病原因,并提出“內榮營血,外益衛表”“透邪得泄,筑其出路”“溫通陽氣、調氣散瘀”為治療原則,配伍針刺以增療效。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蕁麻疹研究中心. 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22版)[J].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22, 55(12): 1041–1049.
[2]"" 張仲景. 金匱要略[M]. 廣州: 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2.
[3]"" 張承坤, 崔為. 《金匱要略》“尊榮人”考[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22, 28(9): 1447–1449.
[4]"" 姚昆鵬, 蔡虎志, 羅云濤, 等. 從《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篇探討寒厥的分期辨治[J]. 時珍國醫國藥, 2024, 35(10): 2417–2420.
[5]"" 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M]. 太原: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5.
[6]"" 吳謙.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58.
[7]"" 國華. 圖解中藏經[M]. 北京: 中醫古籍出版社, 2022.
[8]"" 李娜, 宋坪. 宋坪教授扶正祛邪治療蕁麻疹經驗[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4, 34(6): 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