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趨勢不斷加速,文化品牌(IP)已成為提升旅游產業品牌價值、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在數字化與消費化的推動下,如何實現文化資源高效整合與價值轉化,成為文化品牌應用于旅游產業發展的核心議題。本文以文化品牌為中心,從文化傳承價值、經濟推動價值、市場吸引價值、情感共鳴價值等方面分析文化品牌對旅游品牌發展的意義。分析當前文化品牌應用過程中資源整合不足、市場定位模糊、內容創新缺乏、運營機制不全等問題,提出了優化資源整合、精準品牌定位、內容創新豐富、完善運營機制等應用策略,為文化品牌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提供可行性路徑。
1文化品牌在旅游產業中的品牌價值
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強國戰略深入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關于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旅游品牌價值,實現文化自信傳播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文化品牌作為文化元素載體,承載著歷史積淀,是推動旅游產業品牌化、差異化發展的核心資源[1]。
1.1文化傳承價值,彰顯獨特風貌
文化品牌在旅游產業中最顯著的品牌價值體現在其文化傳承功能。文化品牌對地域歷史、人文風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元素的挖掘與創新表達,能彰顯出獨特文化風貌,延續地方歷史文脈。文化傳承價值主要體現在景區建筑風格、文創產品設計及沉浸式文化體驗中,體現在文化符號塑造,如以“敦煌壁畫”為核心品牌的數字文旅體驗項目,使傳統藝術煥發了新的生命力。新時代背景下,打造文化品牌,能復興地方文化遺產,提升文化自信,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走向國際舞臺,實現“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說話”[2]。
1.2經濟推動價值,助力產業升級
文化品牌作為旅游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利用品牌化運營模式創新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為地方經濟注入新的增長動力。其經濟推動價值體現在通過文創產品開發、主題景區建設、沉浸式體驗項目等形式吸引游客消費,帶動住宿、餐飲、交通等關聯產業協同發展。如“長城文化帶”開發特色演出、研學旅行等項目,構建了集文化旅游、教育體驗、消費購物于一體的多元產業鏈條,實現了產業價值鏈延伸。
1.3市場吸引價值,拓展消費客群
文化品牌在旅游產業中具備極強市場吸引力,利用文化符號化品牌塑造,吸引不同年齡層次游客,實現客群多元化拓展。如故宮博物院品牌利用數字化潮流文創產品成功吸引了“Z世代”消費者廣泛關注。文化品牌有效解決了傳統旅游項目缺乏新鮮感痛點,提升游客消費黏性,進而構建多元市場結構,實現持續市場競爭優勢。
1.4情感共鳴價值,增強品牌認同
文化品牌運用符號化、故事化、情感化表達方式,引發游客情感共鳴,增強其對旅游品牌忠誠度[3]。文化品牌利用背后歷史故事、人物情節、象征意義,以文化敘事形式喚起游客共鳴。如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延安紅色旅游,基于英雄故事與革命精神傳遞,激發游客情感共鳴,增強家國文化認同。文化品牌是內容消費載體,是情感溝通橋梁,運用獨特精神內核,構建了品牌與游客之間深層聯系,實現品牌長期價值積累與口碑傳播,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不可替代軟實力支撐。
2文化品牌在旅游產業中應用面臨的挑戰
2.1資源整合不足,開發能力有限
現階段,文化品牌在旅游產業應用過程中,存在資源整合不足,文化資源開發碎片化、同質化、分散化,難以形成具有系統性的旅游產品的問題。具體體現為:部分地方在開發過程中未能有效整合歷史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民俗等多元文化資源,品牌內容零散且缺乏深度,難以構建具有吸引力的整體品牌體系;跨部門資源協調機制不完善、區域合作缺乏,對文化資源系統規劃不足;缺乏高水平專業人才也限制了文化品牌資源整合創新能力,文化商業價值未能實現最大化。
2.2市場定位模糊,品牌建設滯后
文化品牌在旅游產業應用中市場定位模糊,缺乏明確目標受眾群體,品牌傳播方向不清晰4]。部分地方在文化品牌開發中僅注重資源堆砌與表面包裝,而忽視了品牌核心價值提煉與市場細分,產品形象與市場需求不匹配,難以實現品牌有效傳播。部分開發主體在品牌建設中缺乏長期規劃戰略意識,僅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忽略了品牌文化內涵塑造。文化品牌開發過程中品牌傳播手段單一,缺乏多渠道、多平臺立體化傳播模式,進一步加劇了品牌認知度不足問題。
2.3內容創新不足,吸引力度不夠
文化品牌內容表達手段單一化,難以吸引不同群體消費興趣,部分文化品牌應用項目缺乏創新敘事模式與沉浸式互動設計,主要停留在傳統展示型以及觀光型體驗階段,無法滿足現代游客對文化體驗個性化、多元化、沉浸感需求。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深入,缺乏創意驅動機制。對數字技術、虛擬現實(VR)等新興科技手段應用有限,使得文化品牌表達形式缺乏新穎性,內容吸引力不足,無法實現有效市場拓展。
2.4運營機制不全,產業協同不強
文化品牌在旅游產業中運營機制不完善,從資源開發到市場運營全鏈條管理體系不健全,產業協同效應不足。部分地方文化品牌項目在運營過程中缺乏專業化管理團隊,品牌效益低下。文化品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協作不足,缺乏統一風險共擔機制,限制了文旅產業整體聯動與發展。產業協同意識薄弱,以及體制機制創新滯后,未能建立高效政企合作資源整合平臺,難以形成以文化品牌為核心的多產業融合發展格局。
3文化品牌在旅游產業中的應用策略
3.1資源整合優化,推動系統開發
3.1.1構建資源整合平臺,提升開發效能
文化品牌應用中,資源整合平臺是實現系統化開發的關鍵,需構建涵蓋品牌創意開發、內容生產、傳播渠道、用戶反饋綜合平臺,實現從文化資源收集到品牌輸出全鏈條管理。建立涵蓋歷史文化、非遺項目、地方特色等多維度品牌資源數據庫,為品牌設計提供豐富素材。采取數字化手段對資源進行分類標注,形成可視化資源圖譜,提高品牌內容開發精準度。推動資源開放共享,吸引文創設計師、內容創作者等多方主體加入,共同參與品牌衍生內容創作,提高品牌資源多樣化表達。平臺還應具備動態更新功能,保障品牌資源隨用戶需求及時調整。
3.1.2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推動創新開發
引入優質文旅企業、設計公司、品牌孵化機構等社會資本,形成多主體協作開發模式,提升資源配置效率。設立文化品牌創新基金,為原創品牌形象設計、衍生產品研發、市場推廣提供資金支持,促進創新項目落地。為實現品牌開發差異化,設置競爭激勵機制,對創意方案進行評估,優先支持符合市場趨勢且具備文化內涵的品牌內容。在開發過程中實施風險管控機制,保障在創新探索中保持文化價值核心傳承,實現商業化與文化傳承有機平衡。
3.2品牌定位精準,完善傳播體系
3.2.1精準市場定位,提升品牌辨識度
從市場定位入手,深入市場調研分析,制定符合受眾需求的品牌策略,分析目標市場中游客消費行為偏好,明確“歷史厚重”“青春潮流”或“親子趣味”等品牌形象核心特質,形成差異化品牌定位。在品牌視覺設計中強化標志性形象、色彩、元素等品牌核心符號,保障在視覺傳播中形成一致性,增強品牌辨識度。根據品牌故事敘述,把品牌背后的歷史背景、文化故事、價值觀以情感化方式融入傳播內容,使受眾在情感共鳴中建立品牌認同,提升文化品牌情感聯結力。
3.2.2多維傳播推廣,拓展市場覆蓋面
品牌傳播中,運用多維度傳播策略提升品牌市場影響力,構建覆蓋線上線下全場景的傳播體系。利用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直播等數字化手段進行品牌宣傳,根據故事化、趣味化內容形式吸引年輕消費者關注。在目標市場內策劃品牌主題展覽、沉浸式體驗館等大型線下活動,利用場景式互動增強游客體驗感。與媒體平臺、社群意見領袖(KOL)、內容平臺合作,進行聯合推廣,實現品牌跨平臺傳播。
3.3內容創新豐富,增強體驗吸引力
3.3.1豐富品牌表現形式,創新文旅產品
文化品牌在旅游產業的應用需要不斷創新其表現形式,以提升游客體驗豐富度,根據品牌文化內涵開發創意周邊產品、主題餐飲、沉浸式演出等多元化文旅產品,使游客在消費中深入感知品牌文化。結合品牌主題打造沉浸式街區、主題互動區等多場景沉浸空間,讓游客在互動體驗中感受品牌文化氛圍。
3.3.2融合科技手段,提升文化體驗
引入前沿技術手段實現互動體驗升級,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AR)、全息投影等技術,重現品牌故事情節,增強游客沉浸感與代入感。開發智能導覽系統以及互動應用軟件(APP),實現虛擬品牌角色導覽、互動答題等趣味體驗功能,提高游客參與度。探索人工智能(AI)生成內容技術,推出自動生成個性化體驗方案,根據游客興趣定制互動內容,為他們提供多樣化文化體驗。
3.4運營機制完善,強化產業協同
3.4.1完善運營機制,推動協同合作
文化品牌長期成功運營需要建立完善運營機制,實現多主體高效協作,構建跨部門協作體系,整合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技術團隊資源,共同參與品牌開發、推廣、運營。設立項目運營中心,對品牌項目進行集中管理,保障從內容創作到市場投放每個環節銜接順暢。為推動協同合作,還需設立聯合工作機制,定期召開項目溝通會議,及時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保障項目推進高效性,提升品牌運營整體效能,增強產業鏈上下游協作動力,實現多方共贏。
3.4.2優化收益分配,激發合作活力
根據參與主體貢獻程度制定公平透明的收益分配方案,保障各方利益得到合理保障。設立收益共享基金,把部分收益用于支持品牌二次開發,實現收益滾動增長。建立風險共擔機制,基于收益保障條款政策減少合作方市場風險,提高合作方的創新探索信心。優化收益分配機制,激發項目參與方合作活力,推動品牌從單一商業開發走向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模式,提高文化品牌項目市場持續競爭力。
4結語
文化品牌在旅游產業中具有重要品牌價值,能彰顯文化風貌、推動產業升級、吸引多元消費客群并增強品牌情感認同,有效提升旅游品牌核心競爭力。未來,隨著文化強國戰略發展深入推進,文化品牌在旅游產業中的應用會多元化發展。為此,要加強跨界融合以及技術創新,推動品牌資源全球化傳播與影響力提升,把文化品牌塑造成具有文化認同感的品牌符號,助力實現文化軟實力與經濟增長雙重目標。■
引用
[1]方曉晴,駱夢影.IP文化創意對鄉村旅游韌性的貢獻——以梧林傳統村落為例[].熱帶農業工程,2024,48(5):121-124.
[2]劉潤楠.文化IP賦能沉浸式旅游演藝的機理及路徑研究]西部旅游,2024(17):90-92.
[3]文進愛,邱偉芳.文化IP指數測度及其旅游消費拉動效應分析——兼談我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商業經濟研究,2024(17):176-180.
[4]楊子嬋.數字化背景下我國文化IP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經濟研究導刊,2022(31):34-36.
作者簡介:趙新蓮(1989一),女,山東棗莊人,本科,助理館員,就職于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文化旅游事業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