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享有“詞中之龍”美譽的南宋詞人辛棄疾用他的筆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鄉村豐收的美麗畫卷。而今,北大荒人以大地為錦,稻苗為針,在萬畝良田上繡出了美麗的稻田畫!這是屬于我們黑土地上自己家的畫,我們當地人管它叫“中國畫”。
北國八月,黑土地上稻香四溢我獨自一人來到,隨著絡繹不絕的游人,坐上童話里帶有暖色調的“小火車”。“小火車”滿載著稻香和幸福,緩緩地穿梭在稻浪碧海之中。稻穗低垂,散發著陣陣稻香,這是黑土地的饋贈;蟲鳴低語,似在訴說著即將豐收的喜悅,這是北大荒的杰作;湛藍的天空,飄蕩的白云,風過處,稻浪翻滾,宛如一幅流動的畫卷,這是北大荒人的自豪。
登上觀景平臺俯瞰,極目遠眺四野,藍天下,稻田一望無垠。以前在手機、電視等各種媒體報道里看到的稻田畫的照片、視頻一幀一幀逐漸清晰起來:綠樹雜草掩映的抗聯密營,在向我們講述著英雄趙尚志等同志率領抗日聯軍戰斗在這片黑土地上,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不屈不撓、血戰到底的抗爭;軍川農場的建場歷史,在向我們講述著從王震將軍親自指揮來自全國各地的轉業官兵、知青在這里燃起第一把墾荒烈火,到今天農場已發展成為農、林、牧、副、漁、工、商、運、建、服各業齊頭并進,社會化服務管理體系配套完善的新型現代化企業的奮斗史;萬里長城、航空母艦等畫面則代表著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強調,黑龍江要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一語道出了黑土地的重要性。遠處“大國糧倉,農業航母”八個字,展示著軍川人牢記總書記“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的囑托,不斷地把腳下這塊“壓艙石”變大、變重,愈來愈堅固…
一幅幅圖案由赤、橙、黃、綠、紫、白6色稻苗構成,相映成趣,堪比鬼斧神工。哲人說,勞動創造了美,勞動創造了藝術。稻田畫就是那從田間地頭走向藝術殿堂、由勞動者創造的美的藝術。微風輕撫,稻穗輕輕搖曳,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東方白鸛、丹頂鶴等珍稀鳥類在稻田上空盤旋,顯得格外醒目,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幅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山水畫中。稻田畫,不僅僅是一幅畫,它更是一首散文詩,一曲抒情歌,一段勵志故事,一部墾荒人滄桑的創業史。
聽站在觀景平臺上的一名工作人員講,稻田畫是通過在稻田中種植各種不同品種的水稻來作畫,又稱稻田彩繪,主要是以綠色和紫色葉水稻種植于水田中,栽種時先在農田里用傳統畫線器畫出九宮格,依圖樣定出坐標,再牽線描出圖樣或字體輪廓,最后種上秧苗。隨著水稻生長,就會呈現出預先規劃的圖樣或文字。
1959年3月,軍川農場成立。王震將軍曾在1959年和1962年兩次來到北大荒,親自指揮組建軍川農場。在這里,有關王震將軍“下基層吃飯不搞特殊化”“為提高水稻產量搞種‘試驗田’”的故事膾炙人口,廣為傳頌。1968年6月,軍川農場改建成中國人民解放軍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76年2月,恢復軍川農場。如今,經過幾代軍川人半個多世紀的努力,軍川農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軍川農場有限公司自2022年開發以“巨幅3D稻田畫”為牽引的觀光游項目以來,深入挖掘“軍墾文化”“黑土文化”“知青文化”內涵,每年都在更新稻田畫的內容,力求給游客交上滿意的答卷。
軍川農場只是廣袤無瑯的黑土地上113座農場的一個縮影。從最南端的長富農場到最北端的錦河農場,從饒河縣的八五九農場到最西端的大西江農場,一幅幅稻田畫,連接起北大荒現代化大農業騰飛的科技之翼。在巨無霸般的“壓艙石”上,以軍川人為代表的勤勞智慧的北大荒人,正在鐫刻著現代化大農業的中國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