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20-0167-04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 industryandeducationisastrategicmeasure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 talent-leddevelopment,industrialinnovationanddevelopment,andhigh-qualityconomicdevelopment.Inrecentyars,thenew energyindustryinChinahasdevelopedrapidly,andthedemandforappliedtalentshasincreasedsignficantlyInorderto improvetepracticalabilityandcomprehensivequalityofthestudentsofappliedchemistrymajorinGuangxiNomalUniversity thereformof majortalenttrainingmodeisimplementedfromtheaspectsofcuriculumsystem,textbookconstruction,practical teaching,academiccompetitionandresearchtraining.Thetechnologyandknowledgeofnewenergyindustryareintegratedinto eachlinkofthetrainingofappliedchemistrymajor,realizingtheeficientconnectionoftheeducationchain,talentchainand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applied chemistry major has been improved.
Keywords:integrationof industryandeducation;appiedchemistry;personnelcultivation;reform;newenergyindustry
2017年出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要求“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產教融合成為推動高等教育發展、人才引領發展、產業創新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舉措。2017年以來,教育部啟動了“新工科\"建設,以引領未來新技術和新產業發展為目標,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培養科學基礎厚、工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創新型人才-5。為貫徹落實國家深化產教融合改革部署和“新工科\"建設意見,全國高等院校對\"新工科\"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實踐與改革-7
產教融合強調高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實現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的有機結合,將產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產教融合,高校可以及時了解產業發展的最新趨勢和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實際生產和工作崗位需求。同時,企業可以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實施,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和實習實訓機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此外,產教融合還可以促進高校與企業之間的科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因此,開展基于產教融合的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高校與企業的協同發展,實現教育與產業的良性互動,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一 產教融合育人現狀
廣西師范大學(以下簡稱“我校”應用化學專業主要培養化學化工領域的應用型人才,重點針對國家“碳中和\"\"碳達峰\"重大戰略,培養國家急需的新能源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人才和技術開發人才。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多年來,廣西師范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積極探索校企合作辦學機制與模式,在產教融合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支撐。然而,現有的應用化學專業產教融合機制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進一步深化和改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產教融合模式比較單一。目前的產教融合以在實踐教學基地開展見習、實習活動為主要模式,缺乏其他形式、更深層次的產教融合。
第二,課程學習是專業培養的重要環節,也是實施產教融合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應用化學專業的課程教學較為重視理論知識講授,忽視理論在產業行業的應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課程教材中體現產教融合的內容、課程和教材較少。
第三,近年來,國家對新興產業如新能源產業的技術人才需求量大幅上升。廣西新能源企業(如電池生產企業等)發展迅猛,2021—2024年向我校應用化學專業發出大量的用人招聘需求信息。這些新興產業對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理論知識,而是要求學生能夠掌握產業基本技術和具備實踐適應能力。新能源材料是應用化學專業的特色培養方向,還需進一步加強新能源產業與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新能源產業的人才需求。
二 改革舉措
(一)建設產教融合課程體系
產教融合課程不是游離于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之外的附加物,而是將具有產教融合特色的內容和課程嵌入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中。在課程設置上,應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比重,開設與行業生產實際相結合的課程。為此,廣西師范大學應用化學專業以服務新能源產業為專業特色培養方向,開設了應用電化學、鋰離子電池生產工藝、材料化學和應用化學綜合實驗等與新能源行業領域的知識技術密切相關的課程,建設了體現新能源產業的學科基礎課程群。課程群里的課程內容都涵蓋新能源產業的相關知識,并緊密結合產業最新發展動態和技術需求,定期修訂教材,更新教學內容。專業教師都深入企業進行調研,挖掘新能源行業產品生產和工程案例中的教育性資源,結合學科知識和理論分析所學專業知識在新能源行業中的應用情況,將這些內容嵌入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中。
(二)編寫體現產教融合和專業特色的教材
以應用化學綜合實驗等課程為例,編寫體現產教融合特征的教材。將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工程應用案例嵌入教材內容中,提高學生對新產業行業的了解,增強學生對行業企業的了解和對專業知識的應用場景的掌握。
(三) 深化校企\"雙導師\"培養機制
積極與校外企業開展合作交流,擴展校外實踐基地數量。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工程經驗。學校聘請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專業兼職導師,邀請企業導師到校進行行業培訓和就業指導,企業導師還參與學生畢業論文、實習實訓的指導。另一方面,企業可以提前介入高校人才培養過程,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實施,按照企業的需求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同時也可以讓企業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企業選拔優秀人才提供便利;企業也可從中吸納優秀畢業生,這反過來增強了企業接納學生的意愿,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就業。許多企業在指導學生畢業論文過程中,通過觀察學生的工作表現和能力水平,提前與優秀學生簽訂就業協議,為企業的發展儲備了人才。定期組織學生去新能源企業開展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對新能源行業的了解。通過校內外導師聯合培養,學生能更快地掌握行業新技術,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雙導師制”將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融入產業生產過程,把產業資源引入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中,這種“引教入產\"和“引產人教\"相結合的制度,有利于建立校企相互促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技術與人才從輸入到輸出的閉環。圖1(a)為邀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給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圖1(b)為與新能源企業簽訂產教融合實踐基地協議;圖1(c)為邀請企業技術人員給學生介紹電池集流體生產工藝;圖1(d)為學生與行業導師交流座談;圖1(e)為學生到新能源船舶企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四)以學科競賽為抓手,促進產教融合
組織和指導學生參加中國“互聯網 +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化工實驗競賽或全國大學生創新實驗設計競賽等學科學術競賽,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對于中國“互聯網 +i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鼓勵學生將反映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科研成果以參賽作品的形式呈現,學生通過參賽訓練,還可提高在該行業的自主創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五)與企業共建科研平臺,助力人才培養
學校和企業積極共建科研平臺,共同開展科研項目。通過共建科研平臺,學校與企業可以實現科研資源的共享和優勢互補。學校的科研成果可以為企業的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提供支持,企業的實際需求也可以為高校的科研項目提供方向和動力。近年來,學校和桂林五洲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廣西卓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了廣西新能源船舶電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整合各方的科研資源,提高科研創新能力。在共建科研平臺的過程中,學校和企業可以共同制定科研計劃和目標,共同承擔科研任務,共享科研成果。通過共建科研平臺,不僅可以提高科研成果的質量和水平、以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還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新的途徑。通過共建科研平臺,促進了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的全方位融合。
(六)以\"產學研\"科研項目為載體,培養創新能力
廣西師范大學應用化學專業教師與多家新能源企業合作,共同承擔了與新能源產業相關的產學研合作科研項目十余項,包括廣西創新驅動項目(廣西科技重大專項項目)廣西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企業合作項目和技術轉讓項目等。專業教師還通過\"百名博士進百企\"等項目,積極推進和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學生可以參與新產品研發項目的研究,從市場調研、方案設計、實驗研究到產品測試,全程參與項目的實施過程;還可以參與新技術開發項目的研究,從新能源材料的設計和合成,材料性能的檢測到新能源器件的設計和組裝,都可全程參與。在項目研發過程中,學生還可以與企業的技術人員和工程師進行交流和合作,學習他們的實踐經驗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吸納學生參與這些項目的研究工作,引導學生關注新能源產業概況,鼓勵學生通過參與項目研究掌握產業新技術,提高創新能力,由此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業技術創新的良性互動。
三 改革成效
上述改革舉措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人才培養質量方面,2021—2024年,應用化學專業新增4個產教融合實踐教學基地,學校聘請了5位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專業兼職導師,學生在實踐基地進行各項培訓,掌握了新能源行業的相關就業技能。專業教師積極利用產學研合作項目指導學生開展面向新能源產業需求的科研訓練和指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結合校企“雙導師\"制度指導學生開展畢業論文研究工作。應用化學專業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積極參加了各級各類學科競賽(圖2),其中“烯世珍寶一國內首個突破電化學法產業化制備高品質石墨烯的創新者\"\"鋰行者——高能量密度動力鋰電池及負極材料供應商”“高能量密度、高效率充放和高安全性快充的新型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開發\"“石墨烯生產工藝創新與應用產品開發\"等作品分別獲得中國國際“互聯網 +?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陽之源一一溫室效應的終結者助推碳中和的踐行者\"作品獲得“挑戰杯\"中國大學創業計劃競賽銅獎,“節能減排新‘烯'望—致力于打造‘三優'石墨烯\"作品獲得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三等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化工實驗競賽西南賽區賽、全國大學生創新實驗設計競賽華南賽區賽等各級各類省級學科競賽獲得一等獎7項、二等獎10余項、三等獎30余項。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也逐年提高,學生進入科研實驗室參加專業教師的項目研究的人數逐年增加,2021—2024年,應用化學專業學生發表SCI論文40余篇,學生考研率達到 30% 以上。2024年,“需求牽引、產教融合的應用化學專業新能源產業特色人才培養體系改革與實踐\"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這些成績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也證明了產教深度融合育人模式在培養高素質應用化學專業人才方面的有效性。

在就業競爭力方面,應用化學專業學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認可和好評。由于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快速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因此在就業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2021—2024年畢業生的就業率一直保持在 95% 以上。許多畢業生進入了國內知名企業工作,如浙江華友鈷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部分畢業生還選擇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用人單位對該專業畢業生的評價普遍較高,認為他們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夠為企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產教深度融合育人模式的實施還促進了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推動了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學校與企業在科研項目合作、技術研發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專業教師獲批各級各類產學研合作項目十余項,項目經費達到3000萬元以上;與安徽益佳通電池有限公司、個舊圣比和實業有限公司、廣東百思德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合作實現專利權、技術轉讓和技術開發20余項;科技成果在廣西一家電池生產企業的生產線上持續應用,產值達44億元,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學校還通過與企業的合作,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專業教師主編和參編教材3部,通過產教融合課程的開設,培養了學生在新能源行業就業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專業教師、學生和企業對產教融合育人模式的認可度較高,人才培養更加符合新能源產業的需求,實現了學校、企業和學生的共贏,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高度銜接(圖3)。

四 結束語
新能源產業是服務國家\"碳中和\"\"碳達峰\"戰略需求的重要產業,也是廣西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廣西師范大學應用化學專業改變傳統的僅以實習實訓為主的產教融合模式,在課程體系、教材、實踐教學、學科競賽和科研訓練等多方面開展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將體現專業特色的新能源產業的技術和知識融入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實現了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的高效銜接,有效提高了我校應用化學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持續提高了應用化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培養了更多滿足新能源產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魯立強,帥琴,田熙科,等.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化學專業產教深度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化學,2024,39(3):138-142.
[2]童衛豐,張璐,施俊慶.利益與合力: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產教融合及其實施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22(17):67-73.
[3]張樹永,丁玉強,杜鳳沛,等.化學支持\"四新建設\"的進展、思路與重點[J]大學化學,2023,38(3):1-8.
[4]張樹永,朱亞先,霍冀川,等.高校化學類專業開展新工科建設的建議[J].大學化學,2020,35(10):6-10.
[5]張樹永,朱亞先,鄭蘭蓀“基于化學的新工科專業設置和建設方案研究\"課題概要[J].大學化學,2020,35(10):2-5.
[6]張虎,彭湃,唐明,等.高層次產教融合的核心特征與實現路徑基于對華中科技大學光學工程學科及其服務產業的調研[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116-121.
[7]張文.產教融合實體化運作的價值、原則、模式及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9):36-43.
[8]冀宏,張揚,朱益波,等.產教融合課程的理路與實踐—以常熟理工學院行業課程建設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4):70-76.
[9]朱鐵壁,張紅霞.產教融合成熟度評價及對策研究——結合五省15所高職院校評價結果的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22(9):86-95.
[10]李夢卿,余靜.生態學視域下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產教融合發展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22(17):59-65.
[11]楊振芳.意強行弱:基于動機理論的高校教師產教融合參與意愿和參與行為差異解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