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了解實際情況,就要掌握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
北宋文學家蘇軾有一篇著名的游記《石鐘山記》,主要圍繞探究該山的得名行文。對其細細品讀,有助于我們掌握一些做好調查研究應遵循的方法。
要以問題為導向,敢于質疑,不要迷信權威。游記開篇就對酈道元和李渤的說法提出懷疑。李渤是詩人,姑且不談。酈道元是著名的地理學家,被國際上譽為“中世紀最偉大的地理學家”,敢對這樣的“權威人士”提出質疑,需要極大的勇氣。這種勇氣,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盲目自大,而是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酈道元認為石鐘山得名是因為“水石相搏,聲如洪鐘”,而蘇軾提出:“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要深入實地,探究實情,不要局限于書本和材料。蘇軾沒有查詢書本、搜集資料,而是親至石鐘山,并在“調研”中不輕信“道聽途說”。當廟里的和尚為了證實自己的說法,讓小童拿著斧頭,“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碎碎焉”,蘇軾的態度依然是“余固笑而不信也”。而當突然聽到巨大的水聲,船夫受到驚嚇時,蘇軾不僅沒有退卻,反而“徐而察之”,更加認真仔細地觀察。
要選擇時機,找對方法,不要無的放矢、閉門造車。雖然不知道石鐘山因何得名,但大概率是因為鐘聲,調查的重點應放在聲音上,而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際,獨特的聲音最容易尋找,蘇軾在“調研”時機上選擇了“暮夜月明”之際。水與石是石鐘山的兩大景觀,蘇軾在“調研”方法上選擇了“乘小舟,至絕壁下”。在“調研”過程中,蘇軾把關注的重點放在老鷹、鸛鶴的鳴叫和水流響動等聲音上,最終發現“有大石當中流”,探得“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的真相。
得知真相后,蘇軾發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感慨,在“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之后,用文章記下這一事情,警示后人。
蘇軾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一名勤政為民的官員,有著“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的情懷。他實事求是的精神,不僅體現在文章中,也體現在實踐中。
蘇軾在潁州為官時,一些地方官吏為治理水患,想開挖八丈溝。蘇軾為此趕到實地進行深入“調研”,發現開挖八丈溝不僅不能解決黃淮一帶的水患,還可能導致淮河倒灌。他就此寫了《奏論八丈溝不可開狀》,最終使朝廷取消了這項勞民傷財、有害無益的工程。
通過《石鐘山記》,蘇軾不僅讓人們感受到文學之美,還為人們開展調查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態度、寶貴的經驗、科學的方法。即使在今天,這些仍值得我們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