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艷麗的紅腹角雉身披深栗色“絲絨外套”,腹部卻像掛了個橙紅色的“燈籠”,雄鳥在求偶時還會亮出藏在頭部的兩枚鈷藍色肉質角。
當遇到危險時,紅腹角雉會瞬間僵直,紅褐相間的羽毛偽裝成落葉堆。更有趣的是它們的求偶舞——雄鳥會膨脹喉部的亮藍色肉裙,發出“嗚嚕嗚嚕”的悶響,像個踩著高蹺的氣球。
偶爾,這種“大蜥蜴”會跑到村民家“串門”,蹭吃蹭喝。經專家鑒定,這種體形巨大、身披黑黃相間“鎧甲”的巨蜥是被云南人稱為“五爪金龍”的圓鼻巨蜥!
圓鼻巨蜥看起來有些笨拙,但捕食的時候動作迅速。它們既能上樹也能在水中游泳,喜歡吃魚、蛙、鼠等。
在云南,生活著全球最小的“鹿”——鼷鹿!它們的體長通常在42~48厘米,體重只有1.3~2.0千克,白斑點皮毛像撒了星光。鼷鹿有個致命弱點:怕水!
鼷鹿的小巧身材和輕盈骨架讓它們能在陸地上輕松跳躍和奔跑,但也導致它們在水中的浮力很小。再加上鼷鹿的肺容量較小,因此無法在水中長時間屏息。
好在人們在鼷鹿經常出沒的河流上建造了一座專為鼷鹿設計的橋梁,為鼷鹿等珍稀動物提供了一個安全的過河途徑。
2024年,在云南省紅河的溪流邊,科學家揪住了一條“像蚯蚓卻是脊椎動物、像黃鱔卻又不是魚”的生物,這條體長30~40厘米的無足目兩棲類物種,被科學家命名為“紅河魚螈”。
魚螈沒有四肢,靠皮膚環褶蠕動而行,終身潛伏在潮濕泥土或溪流底,通過皮膚呼吸。全球7900多種兩棲動物中,無足目僅有160余種。它的發現,終結了我國無足目“獨苗”(版納魚螈)的百年孤獨。
2022年,科學家在云南高黎貢山發現了一種新的捻翅目昆蟲,這種昆蟲被命名為楊氏胡蜂蟲扇。
捻翅目昆蟲的前翅結構非常特殊,雄性前翅演化為一種平衡棒,其形態類似于用紙搓成的細長棍棒,雌性捻翅蟲則為無翅的幼蟲形,這種結構主要用于保持身體平衡,而非用于飛行。這種退化的前翅與捻翅目昆蟲的寄生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它們需要在寄主內部或附近活動,因而不需要飛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