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WAIC)在上海開幕。同期人工智能大模型紛紛落地,與WAIC遙相呼應;此外,萬眾矚目的GPT-5或于近日發布。國際層面看,7月中下旬以來,北美重要科技巨頭迎來財報季,AI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在快速推進。如是背景下,8月之后該如何投AI呢?
7月下旬,在WAIC世博展覽館,絡繹不絕的人流正盡情享受這場規模空前、云集產業前沿的AI盛宴。
從參展廠商看,本屆大會囊括華為、潤建股份、神州數碼、金山云、銳捷網絡、燧原科技、中興通訊、摩爾線程、新華三、阿里巴巴、亞馬遜云、超聚變、商湯科技、谷歌中國、思科、京東、月之暗面、科大訊飛、智元機器人、特斯拉等海內外名廠,覆蓋硬件側的服務器、GPU、液冷等產業環節,軟件側的云計算及各類AI應用和機器人、汽車等各類端側公司。
好事成雙!同期,智譜發布新一代旗艦融合大模型“GLM-4.5”,致力于實現原生智能體模式。GLM-4.5總參數量3550億,激活參數320億;GLM-4.5-Air總參數1060億,激活參數120億,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寬。憑借GLM-4.5,智譜首次在單一模型中整合多種核心能力,在MMLU Pro、MATH500等評測中,其綜合排名在全球所有專有和開源模型中位列第三。
除智譜外,上月諸多實力廠商紛紛亮出最新利器,阿里更是接連發布多款大模型,包括Qwen3非推理和推理版本、Qwen3-Coder、Qwen-MT以及視頻生成擴散模型Wan2.2等。同時,階躍星辰發布新一代旗艦基礎模型Step3,中科院發布磐石·科學基礎大模型等。
海外方面,馬斯克的人工智能公司xAI在月初發布Grok4,訓練量達到Grok2的100倍。Grok4分為普通版(Grok4)與增強版(Grok4Heavy),月費分別達到30美元和300美元。而GPT-5也正悄然臨近,近期各類疑似GPT-5基準測試流出,幸運網友表示性能驚艷。
從最大需求者北美云廠商來看,近期恰逢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披露季。微軟本財季資本開支242億美元,預期下一季度將提升至300億美元。Meta方面,公司預計全年資本開支在660億—720億美元之間。谷歌也將全年資本開支提升至850億美元。資本開支中絕大部分都會用于購買算力硬件,但仍供不應求。
站在當下時點,我們看到幾個明確的線索。從供給端看,伴隨晶圓代工廠產能提升,算力供應規模正在擴大,但短期之內仍無法滿足算力需求。受此拉動,算力硬件產業鏈的利潤增速仍未見頂,目前尚處上升通道。從需求端看,海內外大模型紛紛落地,模型迭代和智能化加速,新的應用場景被打開,用戶數量、使用頻率快速增長,進一步推高了算力需求,某種程度上算力需求的增速比算力供應更快。
而且,2023年時市場普遍擔憂云廠的算力基建如何回收成本;到現在,當看到云廠營收和利潤受益于AI而高速增長,相關的質疑已逐漸淡去。我們看到了AI的閉環開始清晰,AI不僅為云廠商帶來了新的業務增量,還極大賦能了其傳統業務,提升了業務運行效率,創造出來的部分利潤又再度投入算力基建中,產業趨勢已經形成。從下游看,AI眼鏡、人形機器人、自動駕駛、AI消費電子、AI應用等領域也進入快車道。AI并不是一城一地之爭,相反,它是推動科學技術和工業制造進步的基石。
投資建議方面,目前在GPU領域英偉達仍是全球龍頭,ASIC方面北美四大云廠商也正逐步崛起。由于全球產業鏈分工有所差異,在A股我們建議緊抓產業的核心環節。硬件方面,光模塊、PCB、ODM等環節在北美算力鏈條中已取得核心卡位,且從H100向GB200切換過程中價值量增長明顯,代表性廠商配套產品隨英偉達GB200同步放量,在半年報預告中已顯露較高景氣,預計高增速或在短期內持續。軟件方面,則需關注大模型智能水平高、落地可能性大、應用空間廣的領域。總體而言,AI產業鏈跨度廣、投資節奏切換快,我們建議關注聚焦核心領域的ETF,如計算機ETF、軟件ETF、創業板人工智能ETF、通信ETF等。
(作者系某頭部公募量化總監。文中基金僅為舉例分析,不作買賣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