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312(2025)04-0441-11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silience and security of the supply chain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and to explore the path of“government-enterprise-market”synergistic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high-tech enterprises,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ripartite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integrated circuit manufacturers,and downstream application manufacturers under the context of emergency impact,and explores the system evolution results of the resilience improvement mechanism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using Matlab numerical simulation. Through theoretical modeling and system simulation,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tripartite stable strategy is analyzed,and the impact of the initial willingness and different strategy choices on the system evolution under the state of bounded rationality is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overnment’ s wilingness to subsidiz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IC manufacturers’willingness to invest to enhance resilience and the increase of downstream application manufacturers’ willingness to expand demand.The amount of government emergency subsidies need to be maintained in a moderate range to effctively encourage high-tech enterprises to adopt positive behaviors. When downstream application manufacturers choose to expand demand,IC manufacturers tend to invest in resilience to avoid delayed order delivery.When IC manufacturers invest to enhance resilience,downstream application manufacturers choose to expand demand to grasp the potential market opportunities. It aim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high-tech enterprise resilience and the stable and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Key words: high-tech enterprise resilience; integrated circuit; evolutionary game; simulation analysis; promotion mechanism
0 引言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水平”。近年來,經濟內外部發展環境的不確定性與模糊性特征日趨明顯,各類突發事件頻發,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出挑戰。前沿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與協調暢通不僅關系到我國能否適應各類突發事件沖擊所產生的新變化與新趨勢,同樣成為重塑競爭優勢,實現換道超車的基礎。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基礎與核心,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前沿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節點,通過增強其韌性水平,提升其風險承受能力與復原力為進一步實現經濟社會穩定、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如何依托我國強有力的制度優勢與統一大市場的潛在需求優勢,促進集成電路企業韌性提升,對于實現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盡管國內外有關韌性提升主題的研究尚屬起步階段,但關于企業供應鏈彈性、企業供應鏈安全、企業動態能力提升等領域的研究已然取得豐碩成果,為進一步深人探討高新技術企業韌性能力的提升機制提供了良好借鑒。以往研究表明:企業應對風險沖擊的韌性能力提升與否和企業自身所具有的以及能夠有效調動的資源、關系與能力存在較大關聯[1],具體可以體現為企業所擁有的冗余資源(如資金、庫存等)、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企業供應鏈關系治理、政府的支持、監管與援助等關鍵要素。
從主體協同的角度來看,高新技術企業韌性的提升可視為企業自身與政府和市場主體的協同互動所涌現的結果。從企業自身來看,高新技術企業的資源與能力是促進韌性提升的關鍵因素。企業的冗余資源可以補充企業面臨風險沖擊時發生的短缺,提升其應對風險的能力[2],通過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3增強企業的庫存管理能力4,同樣可以彌補企業所遭受的損失,促進企業復原能力的提升。技術因素是制約高新技術企業韌性提升的又一關鍵,推進數字化轉型是促進高新技術企業韌性提升的重要途徑[5],而技術斷供則構成企業風險的主要來源[。此外,部分研究表明,企業高管特征差異同樣影響企業韌性[7]。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發揮“有為政府”的風險治理效應有利于促進高新技術企業韌性的提升。侯林岐等認為多元政策協同有助于企業韌性的提升;張依涵等[9]考察了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企業風險承擔能力的影響;馮挺等[\"0]論證了異質政府補助對企業韌性的提升作用。政府的“扶持之手”對企業發展的影響是學術界備受關注的經典話題,如何有效發揮政府在高新技術企業韌性提升中的作用仍需進一步探討。從市場主體的角度來看,如何依靠“有效市場”的“無形之手”促進高新技術企業韌性的提升逐漸獲得關注。胡海峰等[\"]考察了內部資本市場對企業韌性提升的影響;潘為華等[12]深入探討供應鏈金融對企業韌性提升的作用。除了發揮資本市場在促進高新技術企業韌性提升過程中的作用外,產品與要素市場同樣扮演重要角色;馬鴻佳等[13]檢驗了網絡市場導向對企業韌性提升的作用;劉益寧等[14]認為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于企業韌性提升;郭春等[5認為客戶與供應商兼任是促進企業韌性提升的有效途徑。由此可知,發揮市場整合的有效作用可以促進高新技術企業韌性提升。
維持危機下企業供需關系穩定成為企業安全的重要來源,穩定的關系網絡是促進企業供應鏈各方主體有效協調的基礎保障,危機下的市場需求衰減與原材料供應中斷往往需要有效調動供應鏈上下游成員的廣泛參與以避免風險的沖擊[6],但市場主體的作用卻往往被忽視。面對市場的失靈,政府的有效干預被認為是有益的。政府主體的參與可以有效規避關聯企業的搭便車行為[7],其有效補貼可在短時間內補償風險沖擊帶給企業的損失,并保障企業應對風險的信心。然而,以往研究在市場需求優勢對企業韌性能力提升的顯著作用方面并未投入足夠的關注。事實經驗表明:依托統一大市場優勢可以有效提升我國經濟的韌性水平,而作為國內經濟微觀主體的企業也必將從中受益。高新技術企業因其所具備的戰略支撐性、高成長性以及新興技術驅動性的典型特征而與市場保持十分緊密的聯系,其抗風險沖擊能力依賴于技術與市場的雙重支撐,同樣也離不開政府的有為調控。
外部環境日趨明顯的VUCA特征驅動國內外部分學者深入挖掘企業及組織韌性的提升路徑?,F有探究高新技術企業韌性提升機制的研究方法主要分為3類。
1)通過理論邏輯推演輔助案例分析。如李平[18]依據企業內部資源、能力與結構的不同歸納出企業韌性提升的4條路徑,但其研究結論缺少事實依據的論證與檢驗;馬浩[9分析了組織韌性的演化機制與提升過程;路江涌等[20]通過分析危機管理四階段過程的典型實踐分析企業韌性的提升過程,并以華為公司作為案例補充論證;宋耘等[21]同樣以華為公司為案例探討逆全球化情境下企業韌性的形成機制,但少數企業的個案研究需要增強其理論普適性的檢驗。
2)通過實證檢驗考察單一因素對企業韌性的獨立影響。此類研究方法是當前考察如何提升企業韌性的主流研究方法。
3)一定程度上缺少數理建模與仿真方法的充分應用。如王海軍等使用雙方演化博弈考察政府獎懲對供應鏈復原力的影響;趙偉等[22]使用系統動力學考察企業韌性的演化;李曉娣等[23]探討了新興養老產業的韌性提升;LV等[24]分析了能源系統的協同演化。
隨著演化博弈發展,其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演化博弈是一種將傳統博弈與動態演化相結合的方法,基于有限理性前提對社會經濟現象的演變過程進行動態刻畫,常用于研究多個利益相關主體的互動行為[25]。因此,文中擬采用數理建模與仿真分析的方法,構建集成電路生產廠商、下游應用廠商以及政府部門共同參與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旨在探究提升高新技術企業韌性的戰略決策。綜上所述,文中與以往研究主要存在如下不同。
1)文中將市場主體納入演化博弈模型,考察高新技術企業與政府主體、市場主體的演化博弈關系對其韌性能力提升的影響,挖掘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推動韌性提升的作用機制,分析各方主體的演化穩定策略以及各要素的變動情況對高新技術企業韌性投入行為的影響。
2)文中基于協同理論,考察各方主體采取積極行為對其他演化子系統所帶來的額外增益以及采取消極行為對自身所帶來的潛在損失共同影響高新技術企業韌性提升的作用機制。
3)文中對三方系統進行演化穩定策略綜合分析,探究各演化策略的穩定性,并結合南京市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內的相關高新技術企業應對突發事件沖擊的實際案例進行數值仿真分析,以探究演化穩定策略的有效性。
1高新技術企業韌性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構建
1.1 問題描述與博弈機理
在高新技術企業進行韌性投入,增強自身韌性能力的運營實踐中,存在供應端、需求端以及環境端三方主體協同發力、相互增益的交互行為。以新冠疫情突發事件沖擊下的我國集成電路企業為例,高新技術企業韌性能力的提升是政府、集成電路產業上游生產廠商和下游應用廠商協同參與、共同演進的過程。面臨外部沖擊,部分集成電路生產廠商不僅迅速恢復生產,甚至實現了產能的擴大與升級,這得益于企業持續進行韌性投入,也同樣離不開政府的激勵與保障和下游應用市場的刺激與拉動。2020年,我國提出構建立足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旨在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優勢,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為進一步實現“六穩”、“六?!惫ぷ髂繕?,國家提出“加強傳統基礎設施和新興基礎設施投資”的發展規劃,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作為支撐新基建推進的基礎與核心,其安全穩定發展受到國家的高度關注,為集成電路企業量身定制了涵蓋財政補貼、稅收退返等在內的一系列應急紓困政策。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5G等一系列下游應用廠商得益于新基建的推進,不斷擴大對于集成電路產品的需求,極大地刺激了集成電路企業的產品生產,不僅維護了集成電路企業的安全穩定,也為其帶來實現逆勢增長的潛在發展機遇。此外,集成電路生產廠商與下游應用廠商的穩定增長為促進國家經濟社會安全穩定帶來額外增益。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協同效應是促進集成電路等高新技術企業韌性提升的重要演化機制。由此,文中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構建高新技術企業韌性能力提升的三方主體演化博弈模型,三方主體行為的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
政府部門補貼/不補 協應 補貼/不補貼貼 進行/不進行韌性投入集成電路生產廠商 下游應用廠商增加/不增加訂單
1.2 模型基本假設
為構建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各方主體的演化行為策略的相互影響與演化均衡點的穩定性關系,文中就如下方面作出假設。
假設1:參與主體。集成電路生產廠商為參與主體A,下游應用廠商為參與主體B,政府部門為參與主體G,上述三方參與主體構成演化博弈模型,且三方主體均為有限理性參與者,隨時間演變進行策略選擇,不同主體的策略選擇存在信息不對稱,最終穩定于最優演化策略。
假設2:策略空間?;谟邢蘩硇约僭O,集成電路生產廠商以 x 的概率選擇進行韌性投入,以1-x 的概率選擇不進行韌性投入,其中 0?x?1 ;下游應用廠商以 y 的概率選擇擴大需求,以 1-y 的概率選擇不擴大需求,其中 0?y?1 ;政府部門以 z 的概率選擇進行補貼,以 1-z 的概率選擇不進行補貼,其中 0?z?1 。
假設3:成本。集成電路生產廠商選擇進行韌性投人時,一般需要通過新建生產線、優化升級生產線、加大研發投人、推進產品和生產工藝升級、提升產品質量、培育自有品牌、開辟新的銷售渠道以及轉產等途徑提升集成電路企業應對外部風險沖擊的能力,為此,集成電路生產廠商需要投入成本為 C1 ,當政府部門選擇對進行韌性投入的集成電路生產廠商進行補貼,生產廠商的韌性投入成本將獲得 1-α(0?α?1) 程度的降低,即需要付出韌性投入成本為 αC1 。應用廠商選擇擴大需求時,需要增大訂貨成本、庫存成本、運輸成本、銷售成本等投入,應用廠商所投入的成本為 C2 ,當政府部門選擇為擴大需求的應用廠商進行補貼時,應用廠商將獲得 1-α(0?α?1) 程度的成本降低,即需要付出成本為 αC2 。政府部門選擇進行補貼時,將會產生交易成本、監管成本等額外投入,即 C3 。
假設4:收益。集成電路企業面臨風險沖擊時所獲得的收益為 R1 ,當應用廠商選擇擴大需求時,集成電路生產廠商將獲得 a1R1 的收益增長。下游應用廠商面臨風險沖擊時所獲得的收益為 R2 ,當集成電路生產廠商選擇進行韌性投人時,應用廠商會因生產廠商所促使的產品質量提升、技術升級、銷售渠道優化等而獲得 b1R2 的收益增長。 R3 表示政府選擇進行補貼時所獲得的直接收益,主要體現為集成電路生產廠商和應用廠商所繳納的稅款,而 R4 表示政府選擇進行不補貼時所獲得的直接收益,且 R3gt;R4 。
假設5:補貼。政府財稅補貼是地方政府部門支持集成電路企業發展、推進新基建的重要舉措,地方政府部門往往基于地方財政預算以及產業發展目標,針對各主體參與行為的實際情況予以不同程度的財政補貼和退稅補貼[26]。在政府部門選擇進行補貼的情況下,選擇進行韌性投人的集成電路生產廠商將獲得 W1 的財稅補貼,選擇擴大需求的下游應用廠商將獲得 W2 的財稅補貼。
假設6:潛在增益與損失。三方參與主體進行策略選擇將主體協同效應而產生額外的增益與損失[27]。當集成電路生產廠商選擇進行韌性投入時,企業抗風險能力獲得有效提升,同樣有機會培育實現逆勢增長的新動能,而多次博弈后,下游應用廠商也會因其韌性投人而獲利,因此增強對集成電路生產廠商的支持感、信任感與品牌忠誠度,生產廠商可獲得潛在收益 P1 。同理,下游應用廠商通過擴大需求可以刺激生產廠商的生產經營活動,以此促進雙方建立更為穩定的合作關系,應用廠商可獲得潛在收益 P2 。文中假設短期內 P1lt; C1,P22 。集成電路生產廠商進行韌性投人可以增強自身應對風險沖擊的能力,有利于推動芯片產品的國產替代,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因此,政府部門可以獲得潛在增益 E1 。而應用廠商為支持新基建而擴大需求,有利于推進全社會數字化轉型進程,因而政府部門將獲得潛在增益 E2 。當生產廠商與應用廠商一方選擇積極行為,而另一方選擇消極行為時,選擇消極行為的一方將因為業界對其的負面評價而導致聲譽損失,或因其消極行為錯失潛在市場機會而導致機會成本。因此,當生產廠商選擇不進行韌性投入,而應用廠商選擇擴大需求時,集成電路生產廠商將產生 F1 的潛在損失;當生產廠商選擇進行韌性投入,而應用廠商選擇不擴大需求時,應用廠商將產生 F2 的潛在損失。
1.3 模型收益矩陣構建
根據上述假設,文中構建集成電路生產廠商、下游應用廠商和政府部門的混合策略博弈矩陣,一共產生8種行為策略組合,分別為(進行韌性投人 x 、擴大需求 y 、進行補貼 z ),(進行韌性投入 x 擴大需求 y ,不進行補貼 1-z ),(進行韌性投入 x 不擴大需求 1-y ,進行補貼 z ),(進行韌性投入 x 不擴大需求 y ,不進行補貼 1-z ),(不進行韌性投人 1-x ,擴大需求 y ,進行補貼 z ),(不進行韌性投人 1-x ,擴大需求 y ,不進行補貼1-z),(不進行韌性投入 1-x ,不擴大需求 1-y ,進行補貼 z ),(不進行韌性投入 1-x ,不擴大需求 1-y ,不進行補貼 1-z′ ),各行為策略組合的收益支付矩陣見表1。
2 三方演化策略穩定性分析
2.1 三方演化模型構建與求解
演化博弈模型涵蓋“復制動態”和“演化穩定策略\"2個核心概念范疇。“復制動態”用于動態描述和分析具有有限理性的參與主體的策略調整過程[28]。文中根據上文模型假設和收益支付矩陣,依次構建集成電路生產廠商、下游應用廠商以及政府部門各自行為決策的復制動態方程。
假設集成電路生產廠商選擇進行韌性投入的
期望收益,選擇不進行韌性投人的期望收益以及
其平均收益分別記為 ,則
(2號 E11=yz(R1+a1R1-αC1+P1+W1)+(1-y)z(R1
-αC1+W1+P1)+y(1-z)(R1+a1R1-C1+P1)
+(1-y)(1-z)(R1-C1+P1) (204號
(R1+a1R1-F1)+(1-y)(1-z)R1
集成電路生產廠商策略選擇的復制動態方程為
假設下游應用廠商選擇擴大需求的期望收
益,選擇不擴大需求的期望收益以及其平均收益
分別記為 ,則
E21=xz(R2+b1R2-βC2+P2+W2)+(1-x)z(R2
-βC2+W2+P2)+x(1-z)(R2+b1R2-C2+P2)
+(1-x)(1-z)(R2-C2+P2)
E22=xz(R2+b1R2-F2)+(1-x)zR2+y(1-z)
(R2+b1R2-F2)+(1-x)(1-z)R2
下游應用廠商策略選擇的復制動態方程為
假設政府部門選擇進行補貼的期望收益,選擇不進行補貼的期望收益以及其平均收益分別記為 ,則(204號 E31=xy(R3-W1-W2-C3+E1+E2)+x(1-y) (R3-C3-W1+E1)+(1-x)y(R3-C3-W2+E2) (號+(1-x)(1-y)(R3-C3)
號 E32=xyR4+x(1-y)R4+(1-x)yR4+(1-x)(2x+1-y)(1-x)(2y+2) 1
-y)R4
政府部門策略選擇的復制動態方程為
z(z-1)[x(W1-E1)+y(W2-E2)+C3-R3+R4]
2.2 三方演化穩定策略求解
基于上述復制動態方程,對三方主體的演化狀態進行系統性分析。令 {F(x)=0,F(y)=0,F ,則可獲得 E1~E8 等8個純策略博弈系統均衡點,見表2。三方演化博弈系統的Jacobian矩陣為
-x(x-1)F1
參考FRIEDMAN的操作方法[29],對微分方程系統的雅可比矩陣進行穩定性分析,獲得系統演化穩定策略(ESS)。利用Lyapunov第一法則[30」,根據雅可比矩陣特征值實部的正負性判斷均衡點的穩定性,具體判斷標準為:當雅可比矩陣的3個特征值的實部符號均為負時,該均衡點為演化穩定策略;當雅可比矩陣的3個特征值的實部符號至少一個為正時,該均衡點為不穩定點;當雅可比矩陣的特征值部分為零,其他特征值的實部為負數時,該均衡點的穩定性無法判斷,處于臨界狀態。
以 E8(1,1,1) 為例,探討集成電路生產廠商進行韌性投人、下游應用廠商擴大需求以及政府部門進行補貼在高新技術企業韌性提升過程中的穩定策略及其動態演化。當 αC1-P1-W1-F1lt;0 βC2-P2-W2-F2lt;0,W1+W2-E1-E2-R3+R4 +C3lt;0 時,三方主體的系統均衡點為演化穩定策略。同理,可獲得其他系統演化均衡點的穩定策略,見表2?;贚yapunov第一法則可知, E2 和 E3 為鞍點,其余均衡點在一定條件下可構成系統漸進穩定點?;趨f同理論,政府部門的補貼行為與下游市場的需求情況影響高新技術企業的戰略選擇,高新技術企業進行韌性投人的戰略選擇也將對政府部門和下游市場產生溢出影響,進而影響其戰略決策。
3數值仿真模擬分析
3.1 參數設置
基于上述模型結果,文中對集成電路生產廠商的韌性投人、下游應用廠商的需求擴大以及政府部門的補貼進行數值仿真模擬分析。文中參考以往研究,并結合對南京市江北新區集成電路產業集群應對突發事件沖擊的問卷調研,令 C1= (20 180,C2=150,C3=30,R3=125,R4=70,W1=65, W2=55,E1=50,E2=60,F1=90,F2=70,P1=85 P2=95 , α=0.6,β=0.8 。此外,文中將集成電路生產廠商、下游應用廠商以及政府部門等三方主體的初始意愿均設定為0.5。在此假設背景下,系統演化策略的均衡點為 E8(1,1,1) 。
3.2 仿真結果分析
根據上述參數設置,文中分別從三方主體的初始意愿和三方主體進行不同策略選擇的成本及收益探究高新技術企業韌性的提升機制。
3.2.1參與主體的初始意愿對韌性提升機制的影響
將各參與主體的初始意愿分別設定為0.2、0.5和0.7,演化結果如圖2所示。當三方主體的參與意愿為0.2時,政府部門的補貼意愿明顯快于生產廠商和應用廠商,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趨近于1。同時,生產廠商和應用廠商的參與意愿呈現降低趨勢,當政府的補貼意愿演化至接近0.8時,生產廠商和應用廠商的參與意愿才開始上升,最后演化至接近1。此外,下游應用廠商的參與意愿演化速率高于生產廠商。這意味著需要依靠政府和市場帶動企業韌性投入。當三方主體的初始意愿為0.5或0.8時,政府部門進行應急補貼的參與意愿明顯慢于生產廠商和應用廠商,生產廠商的參與意愿略快于應用廠商,二者保持有效協同。
3.2.2韌性策略的成本對系統演化的影響
依次令集成電路生產廠商進行韌性投人的成本為180、260和320,令下游應用廠商擴大需求的成本為150、210和280,演化結果如圖3所示。結果表明,隨著韌性投入成本的逐漸提高,集成電路生產廠商參與意愿的演化軌跡呈現明顯的波動,短期內韌性投入意愿呈現降低的演化趨勢,但最終演化至接近1。風險沖擊在短期內對高新技術企業造成直接的資金壓力,較高的韌性投入成本將擠占維持企業正常運行的生存資源,企業為滿足安全需求而選擇暫緩開展韌性投人。但從長期而言,韌性投人有利于重塑高新技術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提升風險承擔能力,為滿足其發展需求而實現系統的良性演化。擴大需求的成本對下游應用廠商參與意愿的影響呈現相似的演化趨勢,但當擴大需求的成本超過應用廠商的承受范圍時,其參與意愿最終演化至接近0,此時不利于高新技術企業韌性的涌現,未能有效協同市場主體的牽引作用。
3.2.3韌性策略的收益對系統演化的影響
將集成電路生產廠商進行韌性投入獲得的潛在收益 P1 設定為85、125和160,將下游應用廠商擴大需求獲得的潛在收益 P2 設定為50、95和140,演化結果如圖4所示。當 P1 和 P2 處于不同水平時,集成電路生產廠商選擇向進行韌性投入的方向演化,下游應用廠商選擇向擴大需求的方向演化。在潛在收益處于較高水平時,演化系統的敏感性不存在明顯差異,當潛在收益較低時,短期內應用廠商的參與意愿呈現降低趨勢,最終趨向于選擇擴大需求。生產廠商韌性投入意愿的增強在提升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的同時有利于獲得政府的政策支持、開拓下游廠商的潛在市場,應用廠商擴大需求意愿的提升有利于及時把握危機后的市場機遇,并推動良好供需關系的構建,促進系統良性演化。
就政府部門的潛在收益而言,將 E1 依次賦值為 30.50.80 和100,并將 E2 分別賦值為40、60、85和120,演化結果如圖5所示。當政府因生產廠商進行韌性投入獲得的潛在收益 E1 和政府因應用廠商擴大需求獲得的潛在收益 E2 較低時,政府部門朝不進行補貼的方向進行演化。但隨著溢出增益的提升,政府部門進行韌性補貼的意愿也隨之增強。集成電路生產廠商的韌性投入有利于拉動投資,帶動就業,實現關鍵技術的國產替代,助力政府創新目標的實現,而下游應用廠商擴大需求有利于刺激消費,加速數字社會建設,助力經濟恢復,進而激發政府的積極性,促進系統的良性演化。
關于某一方主體消極行為的潛在損失,令 F1 為60、90和 為40、70和105,演化結果如圖6所示。若下游應用廠商選擇擴大需求,而集成電路生產廠商不進行韌性投人,則可能導致無法滿足額外訂單需求而造成聲譽損失或丟失客戶等潛在損失 F1 ;若集成電路生產廠商進行韌性投入,而下游應用廠商不擴大需求,則可能導致錯失開拓新市場機遇的潛在損失 F2 。當潛在損失處于不同強度時,出于損失厭惡的影響,生產廠商和應用廠商均會選擇積極的演化策略,促進系統良性演化,但敏感性不存在明顯差異。
3.3.4政府主體應急補貼策略對系統演化的影響將政府對集成電路生產廠商的補貼 W1 設定為65、95和145,將政府對下游應用廠商的補貼W2 設定為55、75和110,演化結果如圖7所示。集成電路生產廠商和下游應用廠商的決策意愿受政府補貼額度的影響,當政府補貼處于中等水平時,集成電路生產廠商和下游應用廠商的參與意愿在較短時間內向1的方向演化,這意味著適度的政府補貼有利于紓緩突發事件沖擊下高新技術企業的經營窘境,激發高新技術企業采取有效舉措提升韌性水平,尋求發展機遇的參與意愿。當政府補貼處于較高水平時,生產廠商和應用廠商的參與意愿隨時間演化而波動,最終演化至采取消極行為。較高的政府補貼在緩解高新技術企業經營困境的同時,也會導致企業“搭便車”行為和騙補行為的產生,較低的參與意愿不利于系統的良性演化。政府部門應通過恰當的補貼調動企業和市場的積極性,推動高新技術企業韌性的涌現。
將政府進行應急補貼獲得的額外收益 R3 設定為75、95、125、150和175,相應的 R4 (政府不進行應急補貼而獲得的額外收益)依次賦值為50、0、70、80和90,演化結果如圖8所示。隨著額外收益差額的提升,政府部門的補貼意愿隨之增強。政府補貼促使高新技術企業進一步突破核心技術,拓寬市場渠道,在提供稅收的同時,帶動社會投資與就業,進而實現政府補貼與企業韌性戰略的良性互動。
將政府進行應急補貼的成本分別設定為20、30、40、50和60,演化結果如圖9所示。除直接補貼支出與資金機會成本外,政府部門為精準確定補貼對象與補貼額度,確保補貼資金的有效使用,并對濫用政府補貼的行為進行處罰,均會產生相應的管理成本、監管成本以及違規處罰成本,高昂的補貼成本加重政府財政負擔,且不利于社會資源效益最大化的實現。
將政府補貼對集成電路生產廠商韌性投入成本的影響系數設定為0.1、0.6和0.8,將其對下游應用廠商擴大需求成本的影響系數設定為0.3、0.5和0.8,演化結果如圖10所示。當政府補貼對高新技術企業韌性策略成本的影響系數處于不同水平時,高新技術企業均向采取積極行為演化,且不存在明顯的敏感性。在突發事件沖擊下,政府補貼能夠直接降低高新技術企業的運營成本,發揮應急紓困功能,緩解企業經營壓力,并且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降低高新技術企業的交易成本,為企業提供官方背書,為高新技術企業贏得利益相關方的信任感與美譽度,促進系統的良性演化。
4結論與建議
4.1 研究結論
文中基于突發事件應激框架,構建集成電路生產廠商、下游應用廠商以及政府部門在高新技術企業韌性提升機制中的三方演化博弈。將政府部門的補貼和下游應用廠商的需求擴大納入模型,考慮了集成電路生產廠商韌性投人策略的系統演化,兼論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對高新技術企業韌性的協同作用,以及有力企業的韌性提升機制,得出如下結論。
突發事件沖擊下,政府部門選擇將進行應急補貼作為演化穩定策略的意愿隨著集成電路生產廠商進行韌性投入和下游應用廠商擴大需求的意愿的增加而降低。政府應急補貼的額度需要保持在適度范圍才能有效激勵高新技術企業采取積極行為,且過高的補貼成本因加重政府負擔而導致政府消極行為的產生。集成電路生產廠商隨潛在長期收益的擴大更傾向于選擇進行韌性投入,下游應用廠商隨潛在長期收益的擴大更傾向于選擇擴大需求。下游應用廠商選擇擴大需求時,集成電路生產廠商為避免延誤訂單交付而傾向選擇進行韌性投入。集成電路生產廠商進行韌性投入時,下游應用廠商為把握潛在市場機遇而選擇擴大需求。
4.2 對策建議
基于上述結論,文中提出如下建議。
1)發揮“有為政府”的風險調控效應。作為產業發展的統籌方,政府部門應明確集成電路企業發展規劃,完善風險預警機制,制定風險應急預案,出臺“應急-紓困-推動再生”的政策體系,并依托應急補貼等政策工具,及時緩解高新技術企業經營壓力,調動高新技術企業應對風險沖擊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并于經濟復蘇階段提供消費補貼以刺激消費升級和智能化產品更新換代,實現“事前預警-事中調控-事后修正”的“有為”風險治理。
2)發揮“有效市場”的需求牽引效應。進一步發揮廣闊市場空間和完整產業門類的獨特優勢,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數智化應用場景創新,把握數字中國建設、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發展契機,以風險沖擊激發市場數字需求,以下游應用市場的數智化轉型賦能風險治理與經濟復蘇,帶動上游高新技術企業的產能升級與規模擴張。在充分挖掘國內市場芯片產品需求潛力的同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帶動上游企業深度轉型與韌性發展。
3)發揮“有力企業”的投資推動效應。為強化企業應對風險沖擊的能力,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應著力采取系列措施,促進韌性培育與能力提升。積極加快關鍵核心研發投入,優化產能結構,擴大產能升級投資規模,提升企業可控性、穩定性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積極加快數據支撐設計、智慧庫存、智能生產制造、智慧物流、智慧服務網絡等智能化投資項目進程,依托數智賦能提升企業風險抵御力與恢復力。
4.3 不足與展望
文中僅考慮了風險沖擊下的企業、政府、市場等三方主體是否采取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積極行為促進高新技術企業韌性的提升,理論模型的構建來源于集成電路企業的具體實踐,但是未能充分涵蓋風險沖擊下該系統內的所有行為主體及行為,也未考慮博弈順序對于演化博弈過程與結果的影響。針對集成電路生產廠商而言,文中僅考慮下游應用市場的需求對于企業韌性提升的協同增益作用,并未考慮上游供應商的運行狀況以及外部資金來源(包括投資者與債權人)對于企業安全穩定運行的影響作用。就政府而言,文中僅考慮政府財稅補貼行為對于企業韌性提升的激勵作用,并未充分關注政府監管行為與處罰機制對于企業搭便車行為的治理。未來研究可以高新技術企業的上下游關系治理機制、政府部門的監管懲處機制為研究重點,構建多方參與的動態、重復博弈模型,深人探究高新技術企業的韌性提升機制。
參考文獻:
[1] 張吉昌,龍靜,王澤民.中國民營上市企業的組織韌性驅動機制:基于“資源一能力一關系”框架的組態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2,43(02):114-129.
[2] IVANOV D ,SOKOLOV B. Control and system-theoreticidentific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dynamics domain forplanning,analysis and adaptationofperformance underuncertainty[J].European Journal ofOperational Re-search,2013,224(02):313-323.
[3] DELEND,HARDGRAVEBC,SHARDAR.RFIDforbetter supply-chain management through enhanced infor-mationvisibility[J].Productionamp; OperationsManage-ment,2010,16(05):613-624.
[4] LIU F,SONG J S,TONG JD. Building supply chainresilience through virtual stockpilepooling[J].Produc-tionamp;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6,25(10):1745-1762.
[5] 范合君,潘寧寧.數字化轉型、敏捷響應度與企業韌性[J].經濟管理,2024,46(07):36-54.
[6] 章立,王述勇.技術斷供對企業韌性的影響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3(06):102-114.
[7]薛坤坤,陳瀟瀟.管理者特征的印記效應研究:CEO被解雇經歷與公司風險承擔[J].技術與創新管理,2024,45(06):681-692.
[8]侯林岐,蔡書凱,王雅莉,等.有為政府的創新治理:政策協同與企業創新韌性[J].財經科學,2024(10):118-133.
[9]張依涵,王楚明.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企業風險承擔的影響研究:基于杠桿率的中介作用[J].技術與創新管理,2021,42(02):205-210.
[10]馮挺,祝志勇.異質性政府補助對企業韌性的影響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0(01):144-155.
[11]胡海峰,田一迪,王愛萍,等.內部資本市場能提高企業韌性嗎[J/OL].當代財經,1-16[2024-12-08].https://doi. org/10. 13676/j. cnki. cn36-1030/f.20240722.001.
[12]潘為華,羅永恒.供應鏈金融與企業韌性:基于協同創新和風險承擔的視角[J].財經理論與實踐,2024,45(05) :10-17.
[13]馬鴻佳,唐思思,熊立.網絡市場導向對新創企業組織韌性的影響機制研究[J].管理學報,2023,20(12) :1809-1817+1877
[14]劉益寧,潘昌蔚,李秀婷.全國統一大市場與出口企業供應鏈韌性[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24(04):103-121.
[15]郭春,羅勁博.大客戶“兼任\"供應商與企業供應鏈韌性[J].當代財經,2024(03):139-152.
[16]XIAO T,YU G.Supply chain disruption managementand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ies of retailers in thequantity-seting duopoly situation with homogeneousgood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173(02) :648-668.
[17]王海軍,譚潔,姬笑微.政府獎懲下供應鏈復原能力提升機制的演化博弈分析[J].運籌與管理,2017,26(12) :9-16.
[18]李平.VUCA條件下的組織韌性:分析框架與實踐啟示[J].清華管理評論,2020(06):72-83.
[19]馬浩.組織韌性的機制與過程[J].清華管理評論,2020(06) :84-89.
[20]路江涌,相佩蓉.危機過程管理:如何提升組織韌性?[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1,43(03):3-24.
[21]宋耘,王婕,陳浩澤.逆全球化情境下企業的組織韌性形成機制:基于華為公司的案例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1,43(05):3-19.
[22]趙偉,吳松強,吳琨.韌性視角下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風險防范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22(01):115-124.
[23]李曉娣,原媛,黃魯成.新興養老科技產業韌性發展的演化博弈研究[J].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23,44(02) 300-306+328
[24]LV H,WU Q,REN H,et al. Collaborative strategy to-wardsa resilient urban energy system:Evidence from atripartiteevolutionarygamemodel[J].Energy,2024,313(C) :133818.
[25]王文,郭彬.政策支持視角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演化博弈分析[J].技術與創新管理,2024,45(01):60-71.
[26]李新建,楊紅,曾玲,等.參與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提升的三方演化博弈[J].中國管理科學,2022,30(08) :196-209.
[27]盧艷秋,廖愛紅.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新創科技型企業集群網絡嵌入機制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22,30(02):276-286.
[28]趙觀兵,華立宇.科技型新創企業供應鏈融資多主體行為策略的演化與仿真[J].技術與創新管理,2024,45(02):119-128.
[29]FRIEDMAN D. On economic applications of evolutionarygame theory[J].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8,8(01) :15-43.
[30]KHALIL HK,GRIZZLEJW.Nonlinear systems[M].UpperSaddleRiver,NJ:Prenticehall,2002.
(責任編輯:嚴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