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務,莫大于恤民。”無論案件大小,每一件都連著民心,關系群眾的切身利益,一紙判決直接影響著當事人對司法正義的感知和評價。本案中,微信轉賬究竟是支付工資還是償還借款,爭執不下的雙方當事人為這一筆筆糊涂賬打起了官司……
出生于1965年12月的張阿姨,身體硬朗,為人熱情。為了補貼家用,2022年6月,張阿姨經朋友介紹到一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辦事處打工,月基本工資為3000元。其間,辦事處負責人楊老板因資金周轉、支付貨款等原因,先后3次通過微信轉款方式向張阿姨借款 2.3萬元,并承諾支付利息。2022年12月13日,楊老板通過微信轉賬向張阿姨還款4000元,但剩下的1.9萬元一直未償還。
想著與自己兒子年齡相仿的楊老板遠走他鄉到曲靖打拼也不容易,張阿姨便把辛苦攢下的錢借給楊老板救急,沒想到楊老板不僅在工資支付上拖拖拉拉,竟然連借的錢也不還。2024年8月22日,多次催討無果的楊阿姨,向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楊老板償還借款,并承擔案件相關費用及利息。
接到法庭送達的訴狀,楊老板稱已經通過微信償還張阿姨借款本金21470元。2024年10月28日的一審審理中,雙方對借款2.3萬元均無異議。楊老板向法庭提交了微信轉賬記錄3頁,分別證實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分5次轉賬還款,同時稱其和另一家公司有一筆1萬元的債務,經三方協商,債權已經轉給張阿姨。
法庭審理中,張阿姨對楊老板提交轉賬記錄無異議,但表示5起轉賬除一筆4000元的轉賬為還款外,其余4筆轉賬和已經取得的1萬元債權,都是楊老板支付給她的工資。
2024年11月21日,法院查明,楊老板欠張阿姨借款為2.3萬元,張阿姨認可楊老板已還款4000元。因張阿姨未提交完備的證據證明楊老板所欠工資的事實及金額,法庭認可楊老板另外3次轉賬14470元也為償還借款,還剩余欠款本金4530元未歸還張阿姨。
關于法律適用,法庭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時間效力的若干規定》,該案法律事實引起的民間糾紛案件,應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規定。結合雙方提交的證據及質證,判決楊老板應賠償張阿姨借款本金4530元,并以4530元為基數支付資金占用利息。同時駁回張阿姨的其余訴訟請求。
張阿姨本來想這筆錢要不回來就算了,結果因為借錢這事兒和老伴吵了一架后,一氣之下的老伴竟然喝了農藥差點沒搶救過來。楊阿姨說,為借出的這點錢,老伴治病還欠了外債,兩人心里氣不過,才決定要把這個官司打到底。
回顧一家人借錢引來的家庭變故,張阿姨心里十分苦澀,她說小孫子2024年經過層層比拼,在市級、省級比賽中成績都很好,本來可以去北京參加總決賽卻因為經濟原因不得不放棄了比賽。張阿姨說,這筆錢不僅關乎經濟,更關乎尊嚴和家庭的安寧。
2024年12月3日,看到一審判決中的數字,特別是法庭審理中楊老板一直否認雙方存在用工關系,堅稱與自己是合作拿提成的關系,張阿姨心懷憤懣。她找到2022年6月與楊老板公司簽訂的勞動合同書,隨即向曲靖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一審認定事實錯誤為由,上訴請求撤銷一審判決,改判支持其訴請的欠款1.92萬元及相應利息。
接到張阿姨的上訴狀,已經回到甘肅老家的楊老板表示對一審判決無意見。楊老板稱,張阿姨因年齡比較大,簽訂的用工協議是有業績領取工資、無業績就沒有工資;而到后期,因為公司經營出現些問題,基本處于停業狀態,哪還有業績可拿,給她的轉賬就不是工資而是自己歸還她的欠款。
“樸實的張阿姨不像在撒謊,但感情不能成為判案的依據,只能用證據說話。”2024年12月16日,案件被轉到了曲靖市中級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速裁庭的承辦法官手中。
承辦法官表示,單從法庭審查的證據看,一審判決并無不妥,依法可以裁定駁回上訴。
在庭審結束后,承辦法官一邊安撫情緒激動的張阿姨,讓她意識到若不能提供充分證據證實主張將面臨敗訴的風險,一邊重新查閱卷宗材料,試圖找到案件的“法結”。
經過承辦法官的提醒,張阿姨找到了自己已經停用了很長時間的手機。打開微信,映入眼簾的是上千條跨越兩年半時間的微信聊天記錄,聊天記錄夾雜著大量的語音、文字和圖片。
2023年12月17日中午12:09,楊老板答應給張阿姨發工資;2023年12月20日20:16楊老板回應因貸款沒有辦成,就沒有發工資。2023年1月1日11:40張阿姨催要工資,楊老板回應正在辦理貸款,直到2023年1月5日9:04楊老板發給其5470元工資。2023年1月15日9:29,楊老板向張阿姨發3000元工資……經過逐條上下對比,承辦法官發現張阿姨和楊老板的轉款性質摻雜了工資(含銷售提成)、還欠款,證據材料較為復雜。承辦法官一頭扎進聊天記錄里,尋找蛛絲馬跡,對有關聯的語音聊天反復聽,對有疑惑的地方重點標記下來,并對張阿姨展開細致詢問。經過連續3天十余輪梳理,承辦法官終于厘清了與案件待證事實相關的語音截圖3段、轉賬截圖2張以及聊天截圖7張,為后續的法庭審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最終,相關證據形成證據鏈并可相互印證,楊老板轉賬給張阿姨的兩筆款共11470元系“工資”。這與張阿姨的陳述相符,證實了這些款項并非還款。
承辦法官在搜集關鍵證據后,立即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質證。最終,經過庭審和質證,二審審理查明:2022年12月17日楊老板給張阿姨的微信聊天內容“20號發工資給張阿姨”,后未發工資。2023年1月1日,楊老板發微信聊天內容:“我這邊借了您19000元,工資還有5470元,加起來24000多。”2023年1月5日,楊老板轉賬給張阿姨5470元。楊老板2023年4月17日轉賬給張阿姨6000元,備注為1月和2月的工資,其余查明事實與一審查明一致。
2024年12月27日,曲靖市中級人民法院改判楊老板償還張阿姨借款本金1.6萬元及按年利率3.35%計算的資金占用利息。
2025年1月23日,張阿姨將一面寫著“盡職盡責 為民解憂”字樣的錦旗,鄭重地送到曲靖市中級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速裁庭后,緊緊拉著承辦法官的手感激不已。目前,張阿姨已經向曲靖市麒麟區人民法院提出了執行申請。
編輯:黃靈" " yeshzhwu@foxmail.com
民間借貸是指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組織之間進行資金融通的行為,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本案依據原告與被告舉證及陳述,能認定雙方不僅存在借貸關系,還存在用工關系,且通過微信發放工資。經過承辦法官的提醒,張阿姨在二審中提供了相關證據,因而勝訴。
法院表示,“審結案件”并不等同于“解決糾紛”,后者要求法官必須立足矛盾實質性化解,用最優質量、最高效率、最佳效果處理好案件,防止“一案結而多案生”。
“凡人微光,星火成炬。”法官不是機械適用法律辦案的機器,而是通過司法,讓當事人在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同時也感受到司法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