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具有本土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檢察學標識性概念,彰顯中國檢察學研究的自主性和創新性,應立足中國檢察制度實踐,兼容并蓄古往今來的檢察學理論精髓,為建立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提供理論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同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強調,要“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影響的標識性學術概念”。建構具有自主性、標識度的中國檢察學概念體系,推動中國檢察學范式轉型,是中國檢察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的基礎。
所有的學科的知識體系都表現為邏輯化的概念體系。中國檢察學概念體系在傳承、革新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它揭示中國檢察制度演進的規律和權力運行邏輯,構成了檢察學作為獨立學科的理論基石。
概念是時代特征的反映。建構中國檢察學標識性概念首先應處理好概念在傳統與現今之間的繼承問題。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檢察制度已歷經40年的發展和更新,現在的檢察制度構造、檢察權運行規律、檢察機關工作任務等與新中國成立初期大為不同。當下,建構檢察學標識性概念既要從概念延續中探尋歷史經驗,也要結合新時代新任務構建原創性的新概念。
我國檢察學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以引入域外理論為趨勢,從最初借鑒蘇聯的法律監督思想,大量引入蘇聯檢察學的概念,再到改革開放后學習歐美的檢察理論,諸如歐美國家的公訴權、起訴裁量、檢察指揮偵查、檢察官客觀義務等理論,對國內檢察學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而建構檢察學標識性概念必須兼顧外來概念的本土化和本土概念的創新化。
我國檢察制度在世界范圍內是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制度,特色制度實踐是檢察學標識性概念建構的最大基礎。標識性概念的核心在于“本土標識性”,這要求原創概念具有標識新時代基本任務和實踐經驗的能力。具有“中國標識性”的檢察學概念應當反映檢察權運行規律,并以中國檢察實踐和檢察經驗為基礎,具有區別于其他國家檢察學概念的理論內核。檢察學標識性概念只能從中國檢察實踐中產生,應聚焦中國檢察治理實踐的重大問題、學科內涵式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關心的新問題,從而為中國檢察實踐發展提供進一步的理論支持。
綜上,筆者認為中國檢察學標志性概念建構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遵循概念構造的學術規范。構造標識性概念不是簡單地創設新名詞,而是建構出具有特定內涵和外延的原創性概念,概念的語言表述應符合詞匯構造的基本原理,具備準確、熟悉和簡潔等特征。首先,語義表達準確。無論是構造新詞或賦予舊詞匯以新含義,均應明確概念的邊界和本質屬性,避免以新詞包裝舊概念的學術重復。其次,新概念應具有社會熟悉度,能夠較快進行傳播。概念建構者應盡可能從現有詞匯中組合出新詞匯,而不是從外國語、消亡詞匯、狹窄的專業詞匯中進行選擇組合。最后,簡潔性要求,中文詞匯以兩到四個字較易為讀者接受,這就需要以最簡潔的詞匯表述概念的核心內涵。
第二,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價值導向。建構中國檢察學標識性概念體系,既要關注學術理論、研究方法和表達形式的規范性,更要考慮學科立場、價值導向和意識形態等要素,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晶和馬克思主義傳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為基礎形成的視野,聚焦基于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思想和方法研究檢察學問題形成的檢察學思想。黨中央提出的檢察機關自覺融入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加強法律監督,促進其他執法司法機關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等要求,是創造檢察學標識性概念的基本指引。
第三,以開放視野尋求理論共識。建構檢察學標識性概念體系,既要整合域外檢察學的概念體系,并進行本土化消化吸收,以確保外來概念轉化為符合中國本土特色的概念;又要將本土檢察學研究議題進行世界化解讀,構建出具有國際辨識度的檢察學概念。比如,許多檢察學的概念極具中國特色,但難以與域外檢察學概念建立直接對應關系。本土標識性檢察學概念不是僅局限于本土傳播,其另一層含義是向國際傳播,原創性概念要成為國際交流的話語橋梁,在比較對話中推動中國檢察學走向成熟。
第四,保持概念體系的協同性。中國本土標識性檢察學概念構造不能與既有的法律概念體系發生沖突,尤其應注重檢察學上下位屬種概念的邏輯關系,明確左右位同級概念的關系。檢察學與法學、司法學等相關概念存在密切關系,比如認罪認罰制度涉及公檢法等多個部門的銜接協作,檢察學從該制度提煉標識性概念既要考慮法院系統的相關概念,也要考慮中央政法系統對該制度的相關政策要求和指導。
中國檢察實踐是檢察學標識性概念的形成基礎,建構具有中國檢察制度特色且擁有世界學術貢獻的概念系統,關鍵在于提煉和挖掘中國檢察學的根本屬性,然后基于中國本土檢察實踐變革經驗進行概念的重構和創新。在此過程中,中國檢察機關、檢察學研究者是概念建構的主體,其立足本土的制度實踐對既有的檢察學進行知識再更新:一方面,對原有的檢察學概念進行厘清,比如法律監督的概念在新時代,尤其是監察體制改革后遇到新的解釋困境,有必要凝聚共識真正厘清這一基礎概念;另一方面,積極進行原創性概念的構造,中國檢察學一度通過學習蘇聯、歐美等國的理論進行“補課”,現在具備自主創新的能力和基礎,有必要發展出一系列自主性原創概念推向世界檢察學界。
檢察學標識性概念建構應結合檢察學的核心概念、關鍵議題、熱點話題,增強不同學科之間概念的交流與互動,保持概念體系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及時適應檢察制度實踐的變化和挑戰:一是保持與社會主義法學概念體系的一致性,黨中央在新時代對檢察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部分要求已經轉化為法學概念,檢察學標識性概念應當與法學基礎概念保持一致;二是保持與司法學等學科概念的協同創新,人民法院、公安機關等都在力推本系統、本學科的標識性概念建構,各個系統之間應保持各自標識性概念的協調性;三是保持與國際檢察學的對話交流,既可以吸收國際檢察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又能把中國檢察學標識性概念推向世界。
檢察學標識性概念的建構不僅僅是停留在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對實踐現象的反映和對域外知識的借鑒,還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引領性:一是圍繞新時代檢察機關承擔的歷史使命,緊扣新時代檢察工作任務,積極探討未來檢察工作的創新方向,并將之作為標識性概念建構的導向;二要聚焦當下檢察制度的重大發展變革經驗,以檢察實踐的全局性、深層次與普遍性問題作為建構檢察學標識性概念體系的起點;三是依托學術期刊、研究團隊通過學術會議、數字媒體等形式,推動檢察學標識性概念研究的話語庫、案例庫建設,為概念創新提供理論支持。
編輯:黃靈" "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