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當前國家著重于構建中國話語與敘事體系,對話語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把握話語權、提升話語力成為建設共識。檢察機關作為掌握話語權、傳播主流聲音的重要陣地,深刻認識到提升其話語力對于檢察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并積極探索提升路徑,不僅有助于促進檢察文化的傳播,而且能更好地發揮檢察宣傳文化在培育職業精神、涵養職業素養、塑造司法形象、推動事業創新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提升檢察文化話語力的理論內涵
(一)話語、話語權與話語力
1.話語。布迪厄認為話語將人類的社會生活轉化為一種交際行為[。話語是建立在有效性基礎上的言語交往活動,話語雙方須基于這一語境,利用共有話語資源開展交往。因此,話語以某種“場域”或者說語境為基礎,以實現話語認同。
2.話語權。基于話語與社會權力關系的探討,話語權是行動者以言語方式對事物施加影響的權利或權力。“權力”表征說話人對話語支配或控制的能力與程度如何。因此,話語權是言說者對話語的掌控能力,言說者以自己為中心,堅持“信息傳遞”觀念,追求話語資源占有和話語規則制定。
3.話語力。趙啟正將“話語權”與“話語力”歸為“話語權力”范疇[2,“話語權”側重于“話語的支配與控制”,注重“發聲”的資格、能力與影響力;后一種觀點則強調“言語的力量”,即受話者對“發聲”的價值和對自己的影響。基于此,“提升話語力”通過話語實踐互動,提升話語受眾對話語內容“認同度”。它的影響力也受到了傳播過程中的主觀因素(傳播者和觀眾)以及它們的客體性因素(內容、方式、環境等)的影響。
(二)檢察文化的內涵生成
檢察系統內外學者從檢察權設置運作、行使主體、功能特色等角度,研究探索檢察文化屬性定義。2010年,最高檢《關于加強檢察文化建設的意見》相對權威解釋,即檢察文化是檢察機關在長期法律監督實踐和管理活動中逐步形成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相關的思想觀念、職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方式以及相關載體和物質表現的總和。
檢察文化以檢察職業群體為主體、以檢察實踐和檢察權運行為核心,伴隨著檢察制度發展不斷豐富。提升檢察文化話語力對推動檢察事業持續發展,做大做強檢察主流思想輿論具有重大意義。
(三)提升檢察文化話語力的現實動因
1.豐富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體系的客觀要求。檢察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特別是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檢察文化進行深入研究是探索解決檢察文化如何為檢察工作服務、豐富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體系的客觀要求。
2.培育弘揚新時代檢察精神的內在要求。作為新時代檢察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培養和弘揚“忠誠、為民、擔當、公正、廉潔”新時期檢察精神,既是樹立檢察形象,又是增強檢察工作透明度,贏得群眾信任和支持的重要手段。
3.傳播主流聲音消弭錯誤言論負面影響的現實需求。全媒體語境下,話語傳播呈現出主體的權威性與草根性共生、內容的系統化與碎片化并存等特點,對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有著不同程度的消解作用[3],掌握新時代檢察工作話語權,鞏固壯大檢察主流思想輿論,對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服務社會有重要作用。
二、檢察文化話語力的生動實踐
立足新時代,回應實踐需求,話語需實現有效傳播與廣泛共鳴。開展檢察機關文化品牌選樹活動,集中展示新時代檢察業務積淀獨具特色的檢察文化建設成果,通過特定話語視角、話語策略和表達方式展現這些成果,從而提升檢察文化話語力,這是對話語實踐的全新探索。
(一)話語視角
1.精選話語內容。強化檢察文化傳播者作為“把關人”的責任意識,將突出人民主體地位作為開展檢察文化宣傳乃至所有工作的核心對象。注重從一個典型案例入手,“首例長城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女子取快遞遭誹謗案”“刑事缺席審判第一案”等,都是檢察官群體努力實現“讓每一個司法案件體現公平正義”的具體體現。
2.精練內涵內核。好的檢察文化品牌,要注重從歷史文化、品質精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營養。梁柏臺紅色檢察文化持續傳播“對黨絕對忠誠”思想,“抗聯血脈·檢如磐石”深挖抗聯精神,“沙海檢魂”深耕沙海老兵精神,使該院短短一年時間實現從“薄弱”到先進的跨越發展。
(二)話語策略
1.挖掘深刻寓意。挖掘延伸中華優秀文化內涵,注重展現共同價值觀,促進信息有效傳達。“正劍”挖掘黃帝軒轅劍文化及登封功夫文化深厚內涵,展現檢察官赤膽忠心的職業信念;“雨瀾釋法”呈細雨潤物、以漣漣波瀾之勢,將普法行動生動詮釋;“精衛”檢察職務犯罪團隊取《山海經》堅忍不拔、矢志不渝之意,將“求極致”精神融入每一起案件辦理。
2.創新修辭表達。修辭對政府傳播活動至關重要,其目的在于通過創新修辭表達活動認同。未檢文化品牌命名多使用直接體現職能和工作特色的詞語,充分展現親和力、號召力和感染力。
(三)話語表達
1.產生情感共鳴。采取更容易接受、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道理講透徹,能夠增強信息內容的吸引力和滲透力。河北省邱縣被譽為“中國民間特色藝術之鄉(漫畫)”,普法品牌“檢言漫語”通過農民的卡通形象展示,保證了法律的普及、易懂。
2.載體深度對接。作為一種獨特的法治文化載體,文化品牌不同的表現方式和載體建設會影響傳播的深度與廣度。如法治教育基地和法治(公園)廣場,對品牌理念、精神內涵進行全面展示,通過具體的空間設施,使抽象的法治文化內涵得以具體化;地域方言小品、戲曲劇目等藝術表現方法,將嚴肅政務轉化為生動鮮活的媒體表達;VR、直播等技術賦能,將深度傳播融入檢察宣傳,給受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官體驗。
三、檢察文化話語力的現實困境
在傳播過程中,話語傳播者、話語內容、話語方式及話語環境共同作用于話語受眾,推動檢察文化話語力不斷發展變化。各級檢察機關大力加強檢查文化品牌建設和培育力度,涌現出一批社會認可度高的優秀檢察文化品牌,但也存在一定傳播困境。
(一)話語傳播者:身份建構與話語權力展現不足
1.深入研究不足,話語轉換缺乏。檢察機關作為傳播核心動力,受研究能力和條件所限,對所要傳達的政策理論等沒有真正地學習透徹,對宣傳內容缺少分析加工,不能把理論講出現實味、生活味。
2.文化認同不足,價值目標缺乏。部分檢察機關對文化品牌價值認同未形成,導致文化傳播呈現方式傳統,品牌建設形式過于單一甚至僵化,部分檢察干警認為檢察文化建設是一蹴而就,作秀式抓檢察文化建設。
(二)話語內容:情感承載與話語表達傳遞不暢
1.單向灌輸模式,阻礙話語傳播。檢察文化強調發揮宣傳教育功能,話語策略傾向于官方表達。實施過程中,傳統單向獨白策略缺乏有效溝通和互動,可能導致話語解構與對抗。
2.缺失共情意識,話語調適不足。部分檢察工作者未對其受眾群體文化及話語體系形成系統認識,無法扮演好分享者和引導者的雙重角色。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不能在明確接收者需要的前提下,以更高質量的文化品牌來激發新需求。
(三)話語方式:創新重構和話語表達期待不佳
1.傳播模式固定,話語塑造不足。話語傳播者語氣、語調、語詞等使用會產生不同話語效果。在大眾傳播分眾化趨勢下,檢察宣傳工作者對檢察理念、檢察文化傳播不夠生動,缺乏符號化、具象化的傳播元素和生動性、新穎性的敘事結構,易與受眾產生隔閡。
2.缺乏創新融合,話語解構不足。通過對內容進行解構重建,可以保證表達內容的準確性。部分檢察文化宣傳在一定程度上借用中國價值觀念,但精神符號提煉有待提升,對現實話題關注不夠全面,傳播內容與社會公眾關注的現實話題出現脫節錯位。
(四)話語環境:話語場域與傳播生態遭遇挑戰
1.缺乏地方特色,話語屏障凸顯。部分文化品牌的創新不夠,地域特色不鮮明,缺少品牌活力;由于文化習俗、語言文字等方面差異,一味地參考復制先進品牌成功經驗,導致信息傳遞受阻,形成語言壁壘或造成部分表意折損,文化內涵的原始價值和影響力也會隨之減弱。
2.缺乏評估機制,傳播動力不足。檢察文化建設需要長期滲透在司法執法、制度及行為規范等多個方面,但部分獲獎檢察院未按照品牌建設規劃發展,缺乏獲獎成果后評估制度與科學測評體系,未能實現傳播良性循環。
四、提升檢察文化話語力的行動策略
全媒體時代背景下,以優質內容為基石、創新策略為驅動,優化文化品牌傳播效能、深化司法話語權構建,成為推進文化強國戰略亟須破解的現實命題。
(一)延伸傳播主體,構筑話語同盟聚合力
1.強化自身價值認同,協調宣傳思想認識。需要克服“重業務輕文化”思想,找到檢察文化與業務的共同之處,在具體的工作中,增強對檢察主業的推動與轉化,特別是要充分發揮基層檢察院豐富工作實踐和距離群眾最近的優勢。
2.聚合多元傳播主體,協同法治文化傳播。多渠道開展法治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好學術交流、訪問考察、司法協助等契機,與高等政法院校開展檢校合作,與公安機關、法院、司法行政機關共建法治共同體,促進檢察應用與理論研究交匯融通。
3.積極調動民間力量,鮮活生動傳遞內涵。充分調動社會資源的創造性張力,及時捕捉受眾需求,將民間話語主體力量轉化為檢察傳播動能。同時,檢察文化宣傳應充分重視并挖掘受眾潛在生產及傳播動力,注重從群眾反饋中評估并調適行為,通過故事化敘事增強話語的輻射力。
(二)豐富話語內容,提升話語理論解釋力
1.提煉中華文化內涵,講好價值共識故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吐故納新、因時而化,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同時,要發掘“明德慎刑”等傳統法文化的內涵價值,讓傳統法律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
2.挖掘革命精神意涵,講好紅色文化故事。革命文化是激勵中國人民奮發前進的重要動力和精神支柱。深挖革命文化精神意涵,創新革命文化展示形式,以故事化、情感化敘事方式提高吸引力,是發揮檢察宣傳文化工作塑造精神、凝聚力量作用的生動體現。
3.提煉先進文化符號,講好現代法治故事。法治文化符號的提煉需要以當前實務工作為根基,通過挖掘實踐中的典型案例、模范人物及創新機制,構建具有時代特征的價值符號體系。在敘事層面,注重法治精神的場景化表達,采用沉浸式、交互式敘事策略,通過虛實融合的傳播場景增強受眾代入感,實現法治文化符號認知破圈。
(三)精準話語方式,提升話語投放精準度
1.準確把握敘事邏輯,優化話語呈現方式。法治敘事建構需建立動態認知框架,通過解構實踐中的邏輯關聯,形成“問題識別一價值引導一行動示范”閉環敘事鏈條。在表達層面上,要打破傳統說教模式,打造差別化、有針對性傳播戰略,將群眾喜愛的文化符號與要素融合,更直觀、親和地傳達核心要點。
2.提煉優秀故事模型,增強受眾需求投射。運用數據挖掘與情感計算技術,解析多平臺檢察敘事特征差異,構建適配傳播場景的優質敘事框架及符號體系,通過修辭策略優化與內容適配機制,促進檢察宣傳精準觸達用戶心理訴求,實現檢察故事與受眾需求有效對接。
3.探索新興傳播渠道,提升話語傳播效果。為更好地適應受眾需求多樣化,需構建多元化傳播渠道并整合媒介資源,依托短視頻及直播等載體建立即時雙向溝通機制。借助融合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創造出互動性強的內容,動態監測受眾反饋,突破傳統傳播模式的時空限制。
(四)構建傳播生態,擴大話語群體覆蓋面
1.踐行檢察理念創新,創設多元話語語境。檢察理念被賦予更多內涵,檢察文化也伴隨著檢察理念不斷創新發展。《第二十條》等影視創作所弘揚“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等一系列檢察理念更深入人心,不斷激發受眾關注熱情,應以更加新穎多變的形式搭建傳播語境,使檢察文化與受眾親密接觸。
2.長效法治文化宣傳,實現檢民雙向對話。制度化、常態化開展具有檢察特色普法宣傳,既是一個向大眾傳播主流聲音、引導群眾信仰法律、增強法治信心的過程,也是傾聽群眾聲音、傳遞群眾聲音的過程。
3.建立成果后評估制度,促進品牌擴展延伸。探索建立檢察文化品牌成果后評估制度,是提升傳播實施效果的重要舉措。科學設置評估內容及評估方法,有助于檢視品牌質量、實施成效及發展問題,提升檢察文化宣傳質效,把檢察聲音真正發出去,真正講出檢察文化好故事。
結語
繁榮新時代檢察文化是促進檢察工作科學發展的關鍵措施,肩負運用法治力量服務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責任。從創新話語視角、優化議題設置、完善呈現方式入手,持續推動檢察文化話語力持續提升,助力檢察文化與法治建設深度融合,為新時代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法治支撐。
參考文獻:
[1]宮留記.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J].理論探討,2008,(06):57-60.
[2]趙啟正.跨文化傳播中的話語力問題[J].甘肅社會科學,2020,(05):1-6.
[3]禹旭才,熊耀林.全媒體語境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審視與建構[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4(04):172-177.
(作者單位:河北省滄州市人民檢察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