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提出,“要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學校教育,納入高校法治理論教學體系,做好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2025年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第八個五年規劃的收官之年,要實現“公民法治素養顯著提升\"的主要目標;相應地,提升高校學生的法治素養也迫在眉睫。高校學生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后備力量和生力軍,其法治素養不僅直接反映了我國法治化水平的高低,也決定著我國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建設的進程和質量。
一、高校學生法治素養提升的必要性
法治素養是指人們學習法律知識、理解法律本質、運用法治思維、依法維護權利與依法履行義務的品質與能力。從提升個人綜合素質、貫徹落實國家法治指導思想和順應國家發展戰略的層面上來看,提升高校學生法治素養勢在必行。
(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提升高校學生法治素養包括法律知識學習、法治觀念培養、法治思維形成、法治行為習慣養成等諸方面內容。高校學生在掌握自身專業技能的前提下,提升自身法治素養有助于其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個人綜合素質,進而實現全面發展。習近平法治思想包含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和公平、正義、民主等法治價值追求,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能夠引導高校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高校學生的法治教育中融入習近平法治思想既是完善該群體知識體系、提升能力素養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必然選擇,讓高校學生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進而創造社會價值。
(二)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體現
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強調要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和堅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注重學生大學時期的法治教育,著力提升其法治素養,從長遠來看,一方面,有利于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和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深埋法治根基、積蓄人才力量;另一方面,高校學生在當下和未來都是“全民守法\"的群體成員,其法治素養提升的意義不僅在于培養個體的法治能力,更在于通過這一群體撬動全社會法治生態的優化。培養其規則意識,引導學生形成對法律的認同感和敬畏感,進而通過家庭、社區、網絡等各種渠道影響身邊人,推動全社會形成“守法光榮”的良好共識,切實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偉力引導全社會法治建設和普及實踐。
(三)落實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重要舉措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就法律實施的效果而言,依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和公民主動守法用法而言,顯然后者才是法治所期待的效果。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然形成,法治建設的重心已從制度建構走向法治施行。從公民教育階段就潛移默化嵌入法治理念的培育,讓公民具備與現行法律制度相匹配的法治觀念,方能讓法律之治更穩固,讓法治效果更長久。高校學生作為社會生活中知識掌握和技能習得的佼佼者,首先讓該群體尊崇法律、信仰法律、認同法治,才能進一步帶動全體公民形成廣泛的法治共識和良好的法治行為習慣。故而用習近平法治思想武裝頭腦,提升高校學生法治素養是實現高校學生觀念法治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對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積極落實。
二、高校學生法治素養提升面臨的主要問題
盡管我國高校法治教育的普遍開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高校學生法治基礎薄弱、法治意識不強、理性思考能力不足、對法治精神的內涵掌握不夠、法律運用能力欠缺的現象也一定程度上提示著我國法治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法治教學內容的深度和針對性不夠
一方面,通識性法學教育的理論深度不夠。與具體的法律條文相比,支撐法律規則的法學理論才是法學的根基,一些通行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法學基礎理論應作為法治教育的重點之一。然而,囿于非法學專業的法治課程往往被設置為通識課程,教學中更注重傳授具體法律規則,而在一定程度上較少融入法律基礎理論。另一方面,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融合不足。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既要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要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離開了道德要求和價值判斷的法治教育缺乏價值引領,不僅難以培養高校學生的法治信仰和法治精神,還有可能會“鉆法律的空子”,甚至操控法律,與法治背道而馳。此外,法治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不夠。在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下,“法治人才\"更應涵括專業交叉融合的復合型法治人才,這就要求實現法學分支與其他專業的精準結合,根據主修學科特點個性化定制法治教育內容。然而目前全國高校的法治教育通識課同質化問題嚴重,沒有考慮到高校學生未來的工作場景和職業的現實需求,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實用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法治教學方法實效性和豐富度欠缺
首先,教學方式還是以純知識輸入型為主,缺少討論互動。一方面,老師難以通過灌輸型教學發現學生的需求和短板,并進而開展有針對性地教學;另一方面,學生的課堂參與感不強,較難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課堂教學方式占據絕對比例,較為缺乏實踐性教學。盡管部分高校開設了法學實踐教學,但大都淺嘗輒止、流于形式,大部分學生對法治實踐缺乏真實感和參與感,法律運用場景融入度較低。再次,教學上沒有充分利用信息網絡等技術手段進行輔助,通過網絡獲取優質教學資源以豐富教學內容以及通過可視化方式提升教學效果等方面存在較大完善空間。
(三)法治教育的師資隊伍仍存優化空間
一方面,大部分沒有專門開設法學專業的高校,其通識性法學教育師資大多來自馬克思主義學院,授課教師多不具備法學教育和法治實務背景,在對法學基礎理論的理解和法律規則的實踐運用方面存在一定短板,進而導致課程講授深度不夠、對法治實踐狀態不甚了解等現象常有發生。另一方面,兼職教師層面,缺乏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參與。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程的授課師資要求是極高的,他強調要配齊建強思政課專職教師隊伍,建設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就目前通識法治教育情況而言,很少有實踐經驗豐富的一線專業人士兼職參與非法學專業學生的法學教育,學生們對法治實踐的一線情況知之甚少。
(四)校園和網絡法治生態環境有待改善
校園和互聯網是當前高校學生學習和生活兩大重要場域,其中的消極因素不容忽視。一是校園法治氛圍還需積極營造。一方面,綜合性大學中,學校層面常態化的法治宣傳力度不足,法治主題活動不夠豐富,沒有形成濃厚的校園法治文化氛圍。另一方面,高校的行政管理行為規范性有待提高以及校內糾紛解決機制不夠完善,難以培養高校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尋求正當途徑解決問題的法治行為習慣。二是復雜的網絡環境帶來消極隱患。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自媒體時代發布信息更加開放自由,網上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各種互聯網亂象也悄然發生,高校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容易受到這些虛假信息的誘導和網絡不文明行為的影響,產生錯誤的法律觀念,甚至被帶人網絡違法違規的泥潭,這無疑會沖擊高校法治教育的質效。
三、高校學生法治素養提升的對策建議
高校學生的法治素養是反映國家法治水平的重要“窗口”,要走出高校學生法治素養提升的現實困境,應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配備和環境營造等方面進行有組織、有方向地\"突圍”。
(一)強化法治教育內容的深度和針對性
一是增加法理闡釋,強化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在講授這部分內容時,建議著重分析\"十一個堅持\"是如何具體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我國法治建設中的具體矛盾,培養高校學生靈活運用法治基本原理分析、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將其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轉化為對法治素養的提升。二是加強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要重點闡釋道德與法治的獨特內涵和密切關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大力推動其融入高校法治教育,向高校學生講授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中所包含的價值理念和道德底蘊,用道德滋養其法治精神,堅定其法治信仰。三是探索法治教育與主修學科的交叉與配合。結合高校學生主修專業特點和行業現實需求,以主修學科的知識體系為基礎,疊加相關部門法的針對性法學知識,構建具有指向性的融合教學知識框架,開展個性化的法治教學,提升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實用性,幫助高校學生在未來工作中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二)創新、豐富法治教學方式方法
一是轉變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一方面,要重視\"以案析法\"式課堂教學方法,通過案例教學,變抽象為具象,通過真實案例培養高校學生從法律的視角分析社會關系的能力,潛移默化提升學生法治思維;另一方面,在課堂中適當融入辯論元素,以法律熱點問題為辯題,讓學生參與辯論并尋找答案,在思辨中求同存異,不斷增強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認同。二是提升法治實踐教學比例。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加強與實務部門的合作,進而建立高校學生法治教育實踐基地,通過旁聽庭審、參觀執法機構、到實務部門參與實習等方式,讓高校學生了解各部門的職責和運行規則。此外,還可以鼓勵高校學生參與社區普法、鄉村幫扶等法律志愿服務活動,身體力行助力法治社會建設。三是積極發揮網絡信息技術優勢。一方面,各高校可以通過互聯網引進優質教學資源,打造最新、最全的法律知識資料庫,為高校學生進行法治學習提供充分便利;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視聽資料比較直觀的優勢開展法治教學,通過播放法治微電影、法治話劇、線上精品課的方式提升法治教育效果。
(三)優化完善法治教育師資隊伍
一是提高具有法學專業背景師資的配備比例。一方面,就專職教師而言,尤其針對沒有專門開設法學專業的高校,建議適當擴大具有法學教育與法治實務背景的師資比例,以充實法學教育的常規教師隊伍;另一方面,可以邀請知名法學專家學者進校園,為全專業的學生舉辦座談會,讓高校學生領略法學大家風采、拓寬法治視野、夯實法治理念、增強法治認同。二是壯大實務教師團隊。要積極引智借力,讓公安、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法律援助中心等法律實務機構的專業人士通過特聘教授、兼職教師、“雙師課堂\"等方式走進法治教育課堂,加強他們與在職高校教師的配合,實現互補,讓高校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能夠通過實務教師的真實經驗分享更深刻地感受我國法治建設的現實狀況,掌握一些實用的小技巧或法治實踐小常識。三是建立思政課教師法治培訓長效機制。一方面,要建立思政課教師長效培訓機制,保證參與法治教學的老師與時俱進地提升和更新自身法治知識,保證教學質量的持續穩定;另一方面,要增強老師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深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刻認識高校進行法治教育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的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
(四)營造校園和網絡法治生態良好環境
一是打造濃厚的校園法治文化氛圍。通過舉辦豐富的校園法治活動,如法治知識競賽、法治演講比賽、法治主題征文比賽、法治辯論賽、法治經典讀書會、模擬法庭、法律小劇場等,讓高校學生受到良好法治氛圍的熏陶。尤其可以充分利用國家安全日、憲法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等特殊的時間節點,為校園法治文化培育營造良好氛圍。二是持續扎實推進依法治校。一方面,號召高校學生參與學校規章制度的制定和修改,通過讓其探討具體規定合理與否并進行價值取舍的方式,增強高校學生的民主意識和規則意識;另一方面,在校內設置學生權益救濟機制與申訴反饋渠道,既可以及時化解學生之間的矛盾糾紛,也能形成學生對高校的有效監督,促使高校規范自身行為,讓高校學生潛移默化地養成通過合法渠道規范解決現實問題的法治思維和行為習慣。三是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法治環境。要加強網絡信息監管,減少虛假、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傳播,避免高校學生產生錯誤法律觀念。要嚴厲打擊互聯網犯罪,樹立反面典型,警示包括高校學生在內的廣大網民利用互聯網違法亂紀的法律后果,讓其敬畏法律;要加強網絡法治宣傳教育,提升自媒體參與者的法治素養,讓高校學生與網絡法治環境間相互影響,形成良性循環,實現高校學生法治素養提升與法治社會建設的同步提質增效。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委員會2023年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YJG233141)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肖雯,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法學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歐生紅,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