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7.013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of Evidence Law
LI Xu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
AbstractThe integrated legal education model refer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acomprehensive legal education model thatcombines lawwithothersocialsiences,andevennaturalsciences,throughtheintegrationoftechnology.Due tothe strong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andapplicabilityof evidence law,an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isadopted inevidence law teaching,whichcanintegrate multidisciplinaryknowledgeonthebasisof traditionallegalinterpretation.Atpresent,there are stillcertain diffculties inthe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in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evidence law.The article proposes strategies to addressthe development oflegal education,such as improving the content ofevidence law courses,strengthening theconstructionofateacher team with interdisciplinary backgrounds,innovating course teaching methods, and addressing class hour limitations and curriculum continuity issues.
(eywordsEvidence Law; integrates teaching mode; law interpretation;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
所謂整合法學教學模式,是指以科技整合方法建立法學與其他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相接觸、融合的綜合法學教學模式。證據法學是一門跨學科的科目,對證據法學的教學研究需要突破法學知識的單一視角。在證據法學教學中采取“整合教學模式”,在傳統法釋義學的基礎上,融合多學科知識,符合證據法學的基本特征和司法實務需要。
1證據法學整合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1.1整合教學模式符合證據法學的基本特征
一方面,證據規則的構建與適用需要跨學科知識。證據規則是針對審判中某一證據是否具有呈現在事實認定者面前并被采納作為認定案件事實依據之資格的法律規范。證據規則的構建需要考慮三方面因素:促進案件事實發現、保障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協調,以及司法中多元價值的維護[。由于不同類型證據的基本特點和性質存在差別,為構建科學合理的證據規則,就需要人們系統掌握有關特定類型證據生成機理、收集過程、審查方式等方面的專業知識。
另一方面,對證明過程的理解和反思需要跨學科知識。證據法學的教學研究需要在透徹理解證明活動中認識規律的基礎上,揭示證據制度的運作機理,并對傳統的證據制度的立法建構和實踐應用進行反思,擺脫單一“規則\"視角,轉向從經驗論、邏輯學、認識論等多元學科的視角去探討證據運用、審查、判斷中的基本規律,進而使證據法學變得更加開放,更有包容性。
1.2整合教學模式符合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加強法治人才培養是依法治國的重要一環。面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法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已經轉變為全方位、立體化的培養要求。近年來,教育部力推本科人才培養“雙萬計劃\"。2023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
|科教導刊|
學理論研究的意見》,強調推進法學和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發展,培養高質量復合型法治人才。伴隨著法庭科技和司法證明理念的不斷發展,司法實踐中,證據運用和司法證明涉及的知識內容愈加廣泛。在這一背景下,在證據法學教學過程中采取整合式教學模式,可以保持各學科間的開放性,形塑學生復合思維模式,培養法科學生在跨學科知識基礎上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促使證據法學課堂教學充分滿足證據法學領域法治發展的需要。
1.3整合教學模式符合新文科的發展方向
新文科理念強調對傳統文科進行學科重組,探索跨學科教育的課程體系、知識體系和人才培養方式[4。我國傳統的證據法學教學模式以證據規則作為教學基點,以法釋義學為主要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過于強調證據法學的“法律屬性”,使證據法學與其他學科相互割裂,進而導致學生的思維方式過于狹隘、知識結構相對單一,難以適應實務問題跨界化、知識應用綜合化的時代需求。采取整合教學模式,使深度交叉融合的新文科發展理念滲透到證據法學教學之中,突破證據法學知識固有的局限,有助于培養法科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提升復合型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水平。
1.4整合教學模式符合司法實務的基本需求
著名證據法學家李學燈先生指出:“擔任事實審的司法職務,實體上所遭遇的先是事實上的真實問題。”[一方面,伴隨著法庭中越來越多科學證據的出現,科技證據所依賴的科學知識的可靠性,以及證據收集的合法性已經成為庭審中重要的爭議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妥善處理,需要法律人系統掌握科技證據收集、審查、運用過程中所涉及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準確認定案件事實是司法實務工作的重中之重,這需要實務工作者在掌握現有證據規則的基礎上,充分了解事實認定的基本規律,準確構建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的證明鏈條。這便需要概率學、心理學、修辭學等跨學科知識加以幫助。由于司法實踐中司法證明活動本身涉及廣泛復雜的知識內容,為使理論服務于實踐的需求,證據法學的課堂教學自然應具有一定的整合性。這種整合性要求教學內容突破原有“規則型”證據法學的桎梏,注重關于證據運用的法律規則、法庭科學及其相互交叉整合。
2證據法學整合教學模式的基本路徑
一方面,證據法學整合教學模式應當以“法釋義學\"為邏輯起點。整合教學模式是一種學科交叉活動,它以母學科的高水平發展為前提。法釋義學關注的是實定法問題,其通過對實定法的內容進行解釋、除疑,為法律適用提供合法性標準和嚴謹的概念體系。整合教學模式試圖將法律置于不同的社會脈絡中來闡釋與發展,其有賴于釋義法學的中介。基于此,證據法學整合教學模式應當以“法釋義學\"為邏輯起點。在證據法學教學中采取整合教學模式時,教學過程關注的重點是其他跨學科知識和研究成果如何被吸納為這套“大量集中在提供司法審判所需的法釋義學\"的其中一環,并具備實用功能。
另一方面,整合教學模式在以“法釋義學\"為基點的基礎上,強調多元知識體系的綜合運用。整合教學模式強調法律現象產生于社會運行過程中,法律的運用方式與實際效果必然受到多元社會因素的影響。與該學科相關的多元知識都應成為教學研究的對象。基于此,整合式教學模式中,建立在形式邏輯基礎上的分析式的教學方式,應被綜合式的教學方式所取代。
需要指出的是,整合教學模式中多元知識的復合并非以“拼盤\"的方式進行累加,而是以證據法學與交叉學科之間的連接界面為基礎,引導學生對證據法學本身的理論與規范進行反思與重構。證據法學與交叉學科間的連接界面之一是司法實踐中的現實問題,即由問題決定進行整合的知識體系與整合方式。以人工智能技術在刑事證明中的應用為例,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其在刑事證明活動中得到深度運用,并為司法人員證據審查工作提供極大幫助。但基于人工智能技術本身所具有的數據偏差和“黑箱”問題,該技術在刑事證明中的應用亦對證據法學傳統理論所強調的正當程序原則產生沖擊。為解決這一問題,則需要我們在充分了解人工智能技術在刑事證明領域的應用方式和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傳統證據法學理論和現有制度架構進行反思。
證據法學與交叉學科間的連接界面之二是證據法學自身的根本關切。整合教學模式中,跨學科知識的整合歸結為科技、倫理、認識論等與實定法律之間交互影響后,為人類社會所帶來的終極價值選擇問題。法律規則的設計需要符合科學規律和社會的共同價值體系。具體到證據運用的法律規則層面,這些法律規則需要體現程序價值的基本要求,并滿足人類認識的基本規律。整合教學模式應引領學生對其他學科中有關法律問題的價值判斷進行綜合分析與反思,由此使法律的實際運用符合并實現法律所承載的社會功能和功利目的。
3證據法學采取整合教學模式的困境與問題
在英美法系國家,證據法學教學研究經歷了由以法釋義學為主的傳統證據法學到多元學科融合的新證據學的發展歷程[10]。伴隨著證據法學研究的跨學科發展,在證據法學學科建設層面,國外許多高校也著力構建一個以證據為核心,匯聚多學科知識資源的證據科學“硬學科\"]。盡管證據法學交叉學科教學研究在我國已取得一定發展,但由于現代意義的證據法學進入我國時間較晚,中國的證據法學教學研究相對落后。證據法學教學仍主要以法釋義學為主,整合教學模式在我國證據法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存在一定困境。
在課程知識內容安排方面,我國現有證據法學課程內容體系仍圍繞著證據法的歷史沿革、理論基礎、基本原則、證據規則、證據分類、司法證明等證據法學基礎內容展開[]。且每一部分內容大都限于基礎內容的介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交叉學科知識的引入大都浮于表面。這種內容安排雖然反映了證據法的基本特征,但內容較為陳舊,知識體系難以順應現代證據法學學科發展的整體方向,難以適應整合教學模式的基本需求。
在支撐課程的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整合教學模式需要一支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教師隊伍加以支撐。以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為例,在其著名的法律經濟分析研究領域里,所呈現的是此一領域內半數以上的教授除了具有傳統法學院的訓練背景外,同時還具有經濟學研究所階段(甚至經常是經濟學博士)的訓練[13]。相較之下,我國目前的法學教育仍以本專業知識為主要關照。在這種培養模式下,我國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教師比例較少。除本學科知識外,部分法學教師對邏輯學、心理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等跨學科知識缺乏深入了解,難以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有效整合。
在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選擇方面,盡管我國一些高等院校已經對證據學學科進行交叉學科建設,部分教師也在證據法學的教學過程中引入了整合教學模式,但在如何將其他學科與證據法學嫁接的問題上,仍面臨很大困難。一方面,部分教師僅在證據法學教學過程中對法庭科技的最新發展和其他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簡要介紹,并未以問題和證據法學的根本關切為導向,對多元知識進行有效整合。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對跨學科知識的講解并未考慮法學本科學生的接受能力,理論知識與司法實踐內容脫節,導致整合教學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在課程教學的外部保障方面,由于整合教學模式需要在法學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引入交叉學科知識,此種教學模式需要充足的課時加以保障。盡管我國大部分高校的法學專業已將證據法學作為本科階段的獨立課程加以設立,但課時安排相對較少,部分院校的證據法學課程僅有32課時。在有限的課時內對證據法現有規則進行講解已屬困難,遑論跨學科知識的講授與本專業知識體系的反思。
4證據法學教學采取整合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建議
4.1健全證據法學課程內容
在證據法學教學中采取整合教學模式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將跨學科知識整合進證據法學的知識體系之中,為證據法學開拓新的知識增長點。證據法學的內容包含兩個主要部分:證據運用的規則①和證據運用的規律②。其中,證據運用的規律涉及蘊含于證據規則和司法證明過程之中的基礎性、普適性的原理和規律,學生需要在了解不同種類證據產生機理和人類基本認識規律的基礎上才可以深入掌握,對于此部分課程內容的設計應當注重交叉學科知識的引入。例如,在對司法證明基本原理進行講授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模擬法庭的教學方式,先由學生擔任法官對案件事實認定的過程進行模擬。教師以模擬法庭過程為基礎,引入相關的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知識,引導學生對司法實踐中事實認定者的心證形成過程進行反思,并以此為基礎講授司法證明中的整體主義事實認定模式。
4.2強化具有交叉學科背景的教師隊伍建設
我國應調整現行的法學教育模式和法學教師職業培養模式。一方面,轉變自主型法學教育模式,強化以法學專業為基礎的交叉學科建設和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另一方面,為法學教師提供靈活多樣的跨學科業務培訓,加強法學教師與不同專業、不同行業的交流,組織開展跨專業科研項目合作和職業技能培訓,并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幫助法學教師積累開展整合教學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儲備。與此同時,高校法學專業也應依據學校特色,強化證據法學支撐平臺建設,深化各專業之間的交流合作。例如,在政法類院校,可以以法學學科為基礎,結合理學、工學等基礎學科對證據法學學科進行交叉學科建設。在理工科院校,則可先以工學學科為依托進行法庭科學學科建設,并結合法學基礎學科進行證據法學學科建設。
4.3創新課程講授方式
在證據法學教學中采取整合教學模式應當解決多元學科知識簡單拼湊、教學內容與司法實踐脫軌、課堂講授與學生參與相分離的問題。在課程設置中可以適當加入案例分析和實驗等內容。通過引領學生對真實案例進行研討、對新型法庭科技的司法適用進行實驗、演練等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證據法學的基本知識與相關交叉學科知識,
科教導刊
提升學生對交叉學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務能力和復合性思維。例如,“快播案”的審理暴露了大數據時代電子數據收集和審查的實踐難題,如電子數據的真實性問題、電子數據取證的數據管轄權問題、大數據證據的質證等問題。在證據法學課程講授過程中,教師可以該案例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對爭議焦點進行梳理,對司法實踐中電子數據的提取存證、舉證質證和審查判斷的過程進行模擬實驗,在講解相關證據原則和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強化學生對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并利用相關交叉學科知識對現有證據法律體系進行反思。
4.4解決課時限制和課程銜接問題
整合教學模式需要充足的課時作保障。在英美法系國家,證據法學課程在整個法學教育體系中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在美國法學院JD項目中,證據法學課程不但獨立設置,而且證據法內容在律師資格考試中也占較大分值。在大陸法系國家,證據法學在法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也逐漸提升。就我國而言,由于在立法上證據法依附于訴訟法,證據法學課程本身的獨立地位和重要性并沒有受到足夠重視。但隨著證據科學的不斷發展,人們普遍認識到證據法學不僅涉及證據立法的相關內容,還涉及哲學、法庭科學等龐雜的知識體系,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是訴訟法學難以涵蓋的,證據法學本身知識內容的獨立性及其在司法實踐中的重要性應在課程設計中得以體現。基于此,高校法學專業應適當提高證據法學的課時比例,增設證據法學相關的專業選修課程,如證據法學案例研討、刑事科學技術、物證技術學、司法鑒定學等。此外,證據法學與訴訟法學課程關系密切,課程內容多有重復之處。對此,應做好證據法學課程與訴訟法學課程之間的銜接工作,避免學生重復學習相同內容,造成時間浪費。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2021年度一般項目非犯罪化視角下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研究”(21BFX184)。
注釋
① 證據運用的規則是指有關訴訟證明行為的法律規范總和。
② 證據運用的規律是指證據規則和司法證明的基本原理。
參考文獻
[1]鄭曦.證據規則體系及其中國構建[J].證據科學,2016(2):188-197.
[2]焦富民.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下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機制的優化[J].學術界,2023(5):102-110.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EB/OL].(2024-02-0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3/content_5745286.htm.
[4] 樊麗明.對“新文科”之“新”的幾點理解[J].中國高教研究,2019(10):10-11.
[5] 李學燈.證據法比較研究[M].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
[6] 王義遒.學科“交叉”比交叉學科更重要[N].中國科學報,2021-12-14(07).
[7] (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M].:商務印書館,2013
[8] 郭書琴.從“法律知識的技術性”談法律科技整合研究方法與實例[J].成大法學,2013(25):1-6.
[9] 王秀梅,唐玲.人工智能在防范刑事錯案中的應用與制度設計[J].法學雜志,2021(2):97-107.
[10] (英)威廉·特文寧.證據理論:邊沁與威格摩爾[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11] 吳洪淇.邊沁、威格摩爾與英美證據法的知識傳統一—以證據與證明的一般理論進路為核心的一個敘述[J].比較法研究,2009(5):76-86.
[12] 樊崇義.證據法學(第六版)[M].:法律出版社,2014
[13] 劉靜怡.是科技?是法律?還是科技法律?—一從規范研究軌跡的觀察看臺灣的新興研究教學風潮[J].律師雜志,2001(259):6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