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細化了這一要求,進一步提出應“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代立德樹人的要求下,法學專業的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建設應該如何落地?這需要和我國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的規律結合起來。
2021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給出了法學專業思政育人體系建設的基本遵循——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強烈家國情懷、扎實法學根底的法治人才。結合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的規律,這個基本遵循可以總結為法學思政育人體系建設的“三個堅持”。
“以德為先”是法學專業思政育人體系建設的基本出發點,是對“堅定理想信念”和“強烈家國情懷”的細化。具體而言,這指向的是法學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基本內容體系,包括三個層次遞進、逐步深化的課程模塊。
一是思政課程模塊。法學專業的思政課程體系主要是通識類思政課程,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總體國家安全觀等,主要承擔的功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塑造。此外,圍繞這些課程還建設有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中國革命史等選修課程模塊,主要內容包括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
二是課程思政模塊。這一課程模塊主要是法學類專業課程,目前主導的課程為法學專業的本科核心課程。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要求,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采取“1+10+X”的分類設置模式。“1”指“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課程;“10”指法學專業學生必須完成的10門專業必修課,包括法理學、憲法學、中國法律史、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國際法和法律職業倫理;“X”指各院校根據各自的辦學特色開設的其他專業必修課,如經濟法、知識產權法、商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證據法和財稅法等,“X”原則上不低于五門。這些課程就是基礎的法學專業核心課程,也就是課程思政模塊建設的重中之重。在這一模塊,要切實做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融入,進行“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教育,做好課程建設的“兩個結合”,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三是專門思政模塊。法學專業思政教育教學體系的構建具有天然優勢,具體體現為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和法律職業倫理這兩門專業類必修課程為專門思政課程。圍繞這兩門課程的選修課程模塊,共同形成了法學專業獨有的思政課程模塊。對于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這一課程,頂層設計的基本要求是全國法學專業要做到全覆蓋學習、開展原創性研究、抓好融入式教學、加強針對性服務,將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和工作要求貫徹落實到法治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對于法律職業倫理這門課程,要建立完善的法律職業倫理理論體系、知識體系、教學體系和教材體系,充分體現法律職業倫理課程在思政教育中的獨特地位。對此,頂層制度設計也有具體要求。比如,《教育部 中央政法委關于堅持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 的意見》(也被稱為“卓法計劃2.0”)的要求是加大學生法律職業倫理培養力度,面向全體法學專業學生開設法律職業倫理必修課,實現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貫穿法治人才培養全過程。《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更是要求健全法律職業倫理和職業操守教育機制,培育學生崇尚法治、捍衛公正、恪守良知的職業品格。
法學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教育要處理好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對此,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首先,以明法篤行加強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融合。明法篤行是判斷法治人才培養是否合格的標準,是一個實踐性的標準。以這一理念引領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也就意味著,法學專業的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都需具備實踐性要素,既要檢驗學生是否能夠做到“明法”,還要檢驗學生是否能夠做到“篤行”。這就需要在法學專業理論課程中,加強課堂實踐教學的比例。當然,更重要的是,建設起專門的實踐教學體系,比如開設虛擬仿真、全真模擬的專業課程,切實加強課程實踐內容,加強理論課程和法治實踐的交流互動,以回應實踐需求。
其次,以實踐中心強化法律實踐教學。法律實踐教學,不僅包括社會實踐和畢業論文這兩個核心環節,還包括法院旁聽、模擬法庭、法律診所、司法鑒定實驗、法律援助、談判實務、模擬偵查、模擬公訴等多種形式。這些形式的特點就是強調實踐、重視實踐,這也是法學專業實踐教學承擔思政育人功能的指導思想。因此,應該將其貫徹落實到法學專業的實踐教學之中,通過實踐中心主義理念,聚合社會調查方法與實踐、法律實務論壇、辯論與口才初級、學科競賽、司法考試指導、刑事模擬法庭、公務員考試指導、律師實務、法學論文寫作指導、民事模擬法庭、物證技術學實驗和物證技術學實踐類課程,建構起完備的法律實踐教學體系,充分發揮法律實踐教學人才培養的功能。
法學專業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由此也決定了其思政教育體系需要與時俱進。具體落實時,不妨“以新為求”,即通過技術自新、實踐創新、目標求新,積極運用現代化技術、創新法學教學實踐模式、對接人才培養需求,努力培養更多適應新時代的法治人才。
第一,技術自新,也就是法學教育要適應“互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社會等技術的發展,通過在教學中引入相關技術,以及對接技術發展的新需求,如數字治理、數字法治等,在學科體系、理論體系、教學體系等方面實現自新,使法學教育跟上科技革命的浪潮,也使法治人才的培養符合國家和社會的期待。
第二,實踐創新,即要回應中國法治實踐需求,不僅通過創新法治理論予以回應,還應通過創新法學教育教學模式加以應答,尤其是法律實踐教學。具體來說,功能上,賦予法律實踐教學理論傳授、技能養成和倫理塑造的三重功能,以明晰法律實踐教學的基本方向和目標,堅定法律實踐教學的步伐。模式上,將傳統后置式法律實踐教學前置,同時將校內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校外實踐教學可以前置到招生后,讓將來要進入法學專業學習的學生先獲得感性認知,再進入法學院校進行理論學習,最后進行實習實踐,形成“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認知閉環。目前,這一模式正在試行,如果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就會成為法學教育的“中國模式”和“中國方案”,為法學教育作出“中國貢獻”。
第三,目標求新。我將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分為三個維度,包括定位維度、內涵維度和評價維度。其中,評價維度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然而,評價維度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法學人才的培養是否符合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是否能夠為黨和國家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強烈家國情懷、扎實法學根底的法治人才”。培養目標的評價維度突出一個“變”,這是常態的變,有根據的變,也是主動求變。法學院校不能等到“外圍迫新”,而要有政治意識和實踐擔當,瞄準國家法治人才的最新需求和發展,在堅定基本要求與方向的基礎上,及時、積極、主動地對法治人才培養目標作出相應調整,為一流的法治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劉坤輪,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錢端升學者,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處副主任,全國法學教師培訓基地辦公室主任,教育部督導局高等教育評估綜合改革專家)
編輯:張鈺梅" "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