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好非遺所涉及的知識產權,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非遺知識產權保護需要廣大社會力量的有效參與,以營造全社會關注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良好氛圍,形成全面促進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生態系統。
到2024年,我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此外,國家和地方還認定了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好非遺所涉及的知識產權,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適時推進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社會共治已經顯得尤為必要。
近些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并大力推動社會共治。社會共治具有治理主體多元化和治理方式合作化等基本特點,從根本上看是將傳統公共領域拓展為更為廣闊的社會場域,并且引入社會力量作為公共治理的主要參與者,通過社會和公眾參與逐步提升現代治理的民主性和公共性。
非遺是人類傳統精神文化藝術及社會交流等現象的無形性智慧成果與資源的積累,其以一定外在表現形式被人們世代傳承。以民間文學藝術為代表的非遺具有創作主體的集體性、創造和流轉的動態性、表現形式的口頭性、內容的變異性、超越時空的共享性等特點。從根本上說,非遺是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具有人類共同的記憶價值、傳承價值、審美價值、基因價值、學術價值、經濟價值。
社會共治與非遺的前述特點,決定了兩者能夠在知識產權保護上實現“雙向奔赴”。非遺創作主體的集體性和超越時空的共享性,決定了其所涉知識產權具有較強的公共性,利益關聯者眾多,相關社會成員參與知識產權保護行動的愿望也會比較強烈,知識產權共治的社會基礎比較好。非遺內容的變異性和流轉運用的動態性決定了其所涉知識產權事務的多樣性、多變性和復雜性,高效能知識產權保護很難由單一或者少數機關、組織或者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個人完成,主體多元化和方式多樣性的社會共治能夠解決非遺在變動不居中的知識產權保護難題。非遺相關知識產權所集聚或者沉淀的多層級、多維度、多時空的價值,需要通過社會共治提供的良好機制,激發和組織廣大社會力量去挖掘、管理和保護。
社會共治蘊含著強大的社會力量,能夠在非遺知識產權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民間智慧集成功能。作為人類共同遺產,非遺是社會文化的根基,是群體智慧的結晶。通過社會共治,讓非遺的眾多貢獻者、親歷者乃至感知者參與其中,結合其特殊專長、自我感受和深刻記憶,為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建言獻策,能夠為相關知識產權立法提供多樣、廣泛的直接需求依據和深度專業依據,為知識產權侵權的應對提供更多元、更有營養的實際經驗和成熟模式。非遺主要生存、活躍在民間,置身其中的相關公眾的參與,還能夠為知識產權成果的創新性轉化貢獻智慧火花。李子柒“雕漆隱花”的視頻就是很好的例證。
二是資源需求保障功能。非遺往往傳承時間長、分布范圍廣、涉及人員多,且表達形式繁雜、發展軌跡模糊,這決定了對其所涉知識產權進行挖掘、運用和保護,需要較大的物質、技術和資金投入,僅依靠相關部門和傳承人往往難以解決。各類行業協會、新聞媒體、藝術團體和志愿者組織大量涌現,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減輕政府供給壓力,也能彌補市場在非遺保護方面的不足。借助社會共治機制,賦予治理者身份和責任感,可以有效調動對非遺傳承具有濃厚興趣或者利益關聯的社會組織和廣大公眾,從而釋放巨大的資源供給能量。
三是信息來源拓展功能。如何獲取更多、更可靠、更及時的信息,是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關鍵問題,因為信息數量和質量往往決定了決策與行動的效能。梳理和明晰非遺所具有的知識產權潛質或要素,就非遺的內容、表達或者其轉化成果申請與獲取相關知識產權以及確定這些知識產權的歸屬,尋找非遺知識產權成果的運用場景,發現散在、隱蔽的侵犯非遺知識產權行為的線索等,需要通過社會共治將廣大社會力量發動起來,尤其是讓非遺源流中的相關各方及其惠益者和受其影響者轉變為共同治理者角色,能夠顯著提升必要信息提供、搜集、甄選和運用的效率。
四是保障條件支持功能。非遺的時空跨度很大,其保護要求不斷升級,正在由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向生產性保護轉化,這決定了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是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多種條件支持,特別是便于交流溝通的平臺條件、化解疑難復雜問題的人才條件以及呈現良好社會氛圍的環境條件。社會共治能夠有效連接各類知識產權平臺,如公共服務平臺、社會化服務平臺等,暢通主管部門、高校院所、專業服務機構所擁有的知識產權人才的流動和使用,營造全社會關注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良好氛圍,形成全面促進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生態系統。
以社會共治推動非遺知識產權保護,需要多樣化的運行路徑。
首先,強化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組織力量。各級政府知識產權戰略實施領導小組應當就如何發動社會力量保護非遺知識產權進行專門研討并作出相應布置,特別是其中的知識產權、文化等成員單位應當商討并設立專門工作小組。
其次,構建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聯盟體系。政府知識產權或者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牽頭組建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大聯盟,實現廣大社會力量在非遺知識產權保護上的集聚,聯盟成員應當覆蓋非遺傳承與轉化中的各相關主體代表、相關行業協會、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和律師事務所、非遺或者知識產權研究力量等社會組織或者專業人員,宣傳部門、司法機關、工業和信息化部門等機關單位應當參與其中。在大聯盟框架下,還應根據需要構建區域非遺知識產權保護聯盟和各個具體非遺的專項知識產權保護聯盟。在各聯盟范圍內,實現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所需要的信息、技術、人才、經驗等的交流、共享和互助。
再次,設立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專業平臺。在互聯網縱深發展的當代,網絡信息平臺在表達社會訴求、交流社會信息、促進社會資源運用、集聚社會力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在知識產權社會共治中發揮樞紐作用。因此,政府知識產權或者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打造專業化的非遺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也可以在現有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中開設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專區。對具有較強產業特色的非遺,行業協會應當在專業性知識產權信息平臺打造上發揮主導作用。
最后,開展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的專項行動。為了推動相關社會力量在非遺知識產權保護中貢獻其智慧、信息、資源,有必要開展一些專項行動,如專項宣傳推廣行動、專項研討交流行動、專項維權援助行動、專項民間征集行動等。此類專項行動可以由國家知識產權保護機關發起,也可以由行業組織發起,還可以由非遺傳承單位或者研究機構發起。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的知識產權社會共治機制研究”【編號:23AFX02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張鈺梅" "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