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辦的每一起案子,都是別人的人生。我們要用‘情理’說‘法理’,做司法溫度的傳遞者。”這是崔苗從檢十多年來不變的檢察初心。
“我們辦的每一起案子,都是別人的人生。我們要用‘情理’說‘法理’,做司法溫度的傳遞者。”這是崔苗從檢十多年來不變的檢察初心。在第一檢察部,她辦理的都是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案件,讓百姓滿意是她辦案的宗旨。她同時也是一位檢察工作的思考者,勤于動筆讓她記錄下辦案中的所思所獲。作為一位公訴人,她堅信充分的準備和勤于練習是庭審良好表現的底氣。
《檢察風云》:近年來針對老年人的詐騙案高發,老人往往在遭遇詐騙時還面臨保留證據不足,固定證據困難等一系列問題,檢察官可以在哪些方面幫到老年群體呢?
崔苗:隨著上海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針對老年人的詐騙在閔行區呈現頻發態勢,比如組織老年人集體購買藥品、保健品,向老年人推銷洗潔精,和老人認干親等各種形式。
我經辦過這樣一個案件:丁老伯某次旅游期間結識潘某,潘某通過定期看望、逢年過節上門拜訪、老人住院時噓寒問暖等方式,逐漸成了老人的干兒子。正巧丁老伯的家人想買房,潘某提出可以將名下一套市值200余萬元的新房低價轉讓給丁老伯。他的滿臉真誠,讓老兩口心動了,他們很快支付了150萬元并簽署了房屋買賣合同。半年后,潘某又騙取丁老伯129萬元購房款。而丁老伯不知道的是,手中的不動產權證明是潘某偽造的假證。潘某利用高息誘惑、婚戀詐騙等手段,騙取5位被害人共計400余萬元。最終,潘某因盜竊罪與詐騙罪數罪并罰,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10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404000元,依法追繳違法所得。
對于這類案件,我們盡量調取老年人的微信聊天記錄、短信記錄、銀行轉賬記錄、取現記錄,還可以調取公共場所的視頻監控記錄,看是否和老年人的敘述相一致。在控制犯罪嫌疑人后第一時間控制其手機,看相關數據能否恢復,看他身邊是否有合同、購買記錄等客觀證據。對于涉眾型經濟犯罪,檢察官還可以多收集幾名老年人的敘述,素不相識的老年人對同一名犯罪嫌疑人犯罪手法有相同的敘述,也是可信的證據,把牢案件“定罪關”。
我們辦案的過程中和公安、法院多部門聯手,盡量追贓挽損,挽回老年人的損失。同時,為了提高老年人的反詐意識,我們部門檢察官還會進社區向老年人宣傳普及常見的詐騙套路,如養老詐騙、保健品詐騙、認干親詐騙等,守好普法“宣傳關”。希望老年人的家人也要多關心他們的精神需求,不要給騙子以可乘之機。
《檢察風云》:您還辦理了涉黑惡勢力的案件,這類案件的辦理難點在什么地方?
崔苗:閔行區人民檢察院曾辦理過一個小區“敲墻黨”的案件。不具備承接外包業務資質的何某等人通過請客送禮等方式,承攬了閔行區某小區垃圾短駁外包業務,成功進駐小區。隨后又假冒物業工作人員、采用上門滋擾威脅等手段強行壟斷小區的敲墻業務,短短2個月時間先后強迫17戶業主接受其提供的服務,謀取高額非法利益。明明只需幾千元的敲墻鉆洞服務,業主被敲詐上萬元,小區居民苦不堪言。
經閔行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法院以強迫交易罪判處被告人何某等5人有期徒刑6個月至6年不等的刑罰。為了根治類似現象,閔行區人民檢察院還向有關部門制發了3份檢察建議,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2020年,我參與辦理的市院交辦的夏某某惡勢力犯罪集團案件中,犯罪集團利用市場管理優勢地位,稱霸一方,欺壓商戶,造成極惡劣的社會影響。面對案件嫌疑人眾多,案發時間較久,主要嫌疑人均不認罪的情況,辦案團隊實地考察、多方取證、逐個擊破,最終使得案件順利起訴判決,獲得了市場商戶的肯定與認可。
《檢察風云》:剛進檢察系統時,您在研究室工作了一段時間,對您之后的工作有什么幫助嗎?
崔苗:在研究室的一年時間,培養了我遇到問題善于研究的思維,讓我養成了及時落筆、及時記錄自己思考的好習慣。做檢察工作需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理論可以指導實踐,實踐也可以反哺理論,可以給理論更多的創新思維。現在,檢察官需要辦理的案件量較大,兼顧理論研究確實是不容易的一件事。這就需要從一開始養成思與行結合的好習慣。
辦案之余,我將日常工作與研究相結合,積極參與區內及檢察系統的課題研究,2017年參與課題《從證據規格指引看檢察權的設定——以檢察院的職能定位為視角》在上海檢察機關青年工作委員會組織的課題評選中獲獎;2019年參與上海市人民檢察院重點研究課題《新型網絡支付背景下相關罪名辨析》、上海市閔行區社會科學課題《套路貸案件研究》,公開發表文章6篇。
《檢察風云》:您參與了閔行區人民檢察院與區公安分局聯合成立的偵查監督協作與配合辦公室的工作,可以介紹一下這一塊的工作嗎?
崔苗:2021年10月,最高檢、公安部聯合印發《關于健全完善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機制的意見》,就設立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作出專門規定。閔行區人民檢察院和閔行區公安分局于2022年1月在本市率先聯合設立閔行區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
我們會派出檢察官到公安分局提前介入案件。這項制度既有助于檢察官提前介入案件,更好地引導偵查,從源頭上保證案件證據確實充分,也有助于檢察官全面實時地進行偵查活動監督,形成全流程監督。從個案監督到類案監督,更好地提升案件質量,更好地落實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機制設立三年多,兩家單位的合作越來越順暢,是雙贏的結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合作動力。
《檢察風云》:您獲得全國優秀公訴人的榮譽,您覺得參加業務比賽和平時的工作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您有什么參賽經驗想分享給大家?
崔苗:我在準備市優公比賽時是不停案的,都是利用中午午休、晚上下班之后、周末時間復習。區院也很支持我們參賽,專門請了法學專家來給我們上課,專門舉辦辯論賽給我們練兵。業務比賽給了我們一個平臺展示自己,年輕公訴人要珍惜參加比賽的機會,通過參賽我們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也能激發自己的學習熱情,對自己的職業有更宏觀的認識。
關于參賽經驗我覺得要重視兩個積累。
一是在辦案中積累:辦案是最好的學習過程,一定要仔細辦理每一個案件。對于疑難復雜的案件不要畏難,復雜案件往往更能幫助我們學習和積累。磨礪我們對證據的審查能力,實戰提升自己的庭審能力。
二是在學習中積累:加強對刑法基本原理、法條和最新司法解釋的學習掌握。加強對刑事審判參考、最高檢最高法指導案例、典型案例的積累和學習。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時間開展學習、及時總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