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看得見、摸得著、可感受的物質遺存形式訴說歷史、書寫民族精神。在基本特性上,歷史性、藝術性、科學價值性是文物抽象價值的主要表現。在更高精神層次上,文物承載著文明、傳承著文化、維系著民族精神。
近年來,隨著自媒體網絡直播間、網絡鑒寶等興起,文物知識在被普及的同時,一些違法犯罪現象滋生。文物“觸網”背景下,針對相關違法情形不斷出現的狀況,檢察機關要通過依法履職,既保護文物的價值性、抽象精神性,還要助力網絡生態的凈化,護航新業態、新形式的健康有序發展。
近年來,不少自媒體賬號開設涉文物直播間、進行網絡鑒寶,網友只需簡單連線展示實物,或者上傳圖片、視頻就能請“專家”“大咖”鑒賞;網民與主播“連麥”,就能“探知”私藏文物的真與假、貴與賤;一些自媒體為獲得流量,直播古墓探險或拍攝短視頻。對挖掘文物價值的網絡行為,法律是否允許?
總體而言,我國文物保護法律鼓勵各類主體挖掘文物價值。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開設涉文物直播間、進行網絡鑒寶、直播古墓探險或拍攝短視頻,在開展知識傳播、滿足觀眾知識需求時,也產生了一些隱患,主要表現在虛構偽造鑒定身份資質,傳導不實價格信息,傳播未經確認的“專業知識”,虛構文物鑒定標的等方面。需要關注的是,還可能引誘不良行為,甚至犯罪行為。一些不法分子看了網絡文物鑒定之后,會萌生盜掘古墓葬、破壞古建筑、古石刻或古壁畫的犯罪故意。一些盜墓人員通過連線套取文物價格信息,并尋找潛在買家。一些主播賬號或相關其他賬號會以暗語形式為破壞文物等違法犯罪活動提供信息便利,或為線下倒賣文物提供幫助。一些人員在看過直播之后,會編制文物詐騙“劇本”,設套誘騙不明真相的“文物小白”的財物。除此之外,還可能侵犯他人著作權等民事權利。博物館對重要文物一般會通過高分辨率攝影拍攝成片,或通過3D激光掃描、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將文物重新宣介、演繹。一些自媒體賬號為了吸引流量,翻拍或錄制相應音頻在自己賬號上發布,也會錄制他人對文物進行講解的視頻在自己的賬號上發布,用于牟取利益,進而侵犯他人的肖像權。一些人員會轉發他人賬號內制作視頻,進而侵犯他人作品的網絡傳播權。
針對現狀,應匹配立體的法律保護網絡。
一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保護相關民事權益。網絡直播賬戶運營者依法享有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作品的交互式傳播權利,其著作權涵蓋對作品、表演及錄音錄像制品的數字化傳播權與復制權、發行權。其他人員如果未經網絡直播賬戶運營者許可,通過網絡傳播他人作品的或者采取規避技術措施使用他人作品的,構成侵權,需承擔停止侵害、賠償損失等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著作權管理部門可實施警告、罰款等處罰措施。當然,網絡服務提供者享有自動存儲豁免權利。
二是以嚴格執法處罰相關違法行為。文化行政執法部門、公安部門,可加強網絡信息監管,可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違法線索加強核實,利用行政執法較為高效的特點,對自媒體、直播間以“尋寶”“探險”“天價”為噱頭,傳播未經確認的“專業知識”,歪曲考古工作價值,提供不符合價格鑒定規范的違規鑒定等行為,依據相應行政監管法規加強整治。尤其要督促網絡平臺強化落實責任,加強內容審核把關,規范相關重點短視頻和直播運行服務。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致使涉及虛假文物、虛構文物、違法鑒定等的信息大量傳播的,監管部門可責令采取改正措施。
構建全鏈條、全方位文物保護格局,用最嚴密法治守護中華文明瑰寶。
三是以嚴厲刑罰懲治相關犯罪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6章第4節妨害文物管理罪以專節形式,對妨害文物管理行為規定了相關犯罪,如第324條至第329條規定的故意損毀文物罪,故意損毀名勝古跡罪、過失損毀文物罪,非法向外國人出售、贈送珍貴文物罪,倒賣文物罪,非法出售、私贈文物藏品罪,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盜掘古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化石罪等。這些罪名對于懲治妨害文物管理的行為具有積極作用。不過,隨著“互聯網+”對文物傳播、經營、消費生態的更新,在傳統的罪名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的其他罪名也可以根據違法犯罪行為予以解釋適用。如虛構偽造鑒定身份資質、傳導不實價格信息,開放市場進行相關交易的行為,可能涉嫌詐騙罪或非法經營罪。針對在自媒體直播間傳播盜墓技巧、散布古墓葬地點、古墓葬內部文物、文物價格等行為的,或以傳授犯罪方法罪進行懲處。針對在短視頻和直播或互聯網私聊方式中為盜掘古墓葬、倒賣文物等違法犯罪活動提供其他信息便利或幫助的,或以相關犯罪的幫助犯進行懲處。自媒體賬號實際經營者如果通過網絡編造、散布文物虛假信息,并致使信息在互聯網被大量傳播、擴散,嚴重混淆、誤導人們對于文物認知的,經相關部門勸誡后仍然在網絡上造謠生事,嚴重破壞有關部門對網絡的管理秩序,其可能涉嫌尋釁滋事罪。對制造騙局,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或以詐騙罪論處,如自媒體賬號運營者與他人合謀,利用真實或虛假的文物,組織鑒定人員作出所謂價值鑒定,利用消費者不知文物真實情況,誘騙消費者購買等的行為。
第一,強化網絡文物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合力懲治文物網絡犯罪行為。
考慮到實踐中,各地針對網絡文物執法的行政執法部門機構設置多樣,檢察機關可與相關行政機關建立網絡文物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文物行政執法機關將在行政執法過程中發現的涉嫌文物犯罪的案件或線索移送至有管轄權的司法機關,或者司法機關將在辦理文物刑事案件過程中發現的、需要追究行政責任的案件或線索移送文物行政執法機關。文物行政執法機關負責文物違法案件的調查、取證、處罰和移送等;公安機關負責對移送涉嫌文物犯罪案件的接受、審查、立案(或不立案)、偵查和移送等;人民檢察院負責對相關案件的批捕、起訴、移送等,還負責對文物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情況和公安機關對接收移送案件的立案、偵查活動,依法實施法律監督等。
充分發揮互聯網文物行政執法與文物刑事司法實現有效銜接后的規制作用,既要確?!傲P當其責”,又要避免“以罰代刑”。行政機關可以與檢察機關共享“兩法銜接”平臺信息。平臺建設應方便不同機關查詢案件進展和相關情況,促進監督制約。探索建立文物違法犯罪數據庫,將文物違法犯罪行為手段、情節等重要信息作為抓取參數,可以應用大數據等技術分析文物違法犯罪行為,為治理打好基礎。
第二,落實公益訴訟監督職責,督促壓實平臺責任。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99條增設了檢察公益訴訟條款,為檢察機關履職提供了直接法律依據,也賦予檢察機關在文物保護方面更重要的責任。
在具體實操中,依法區分情況運用行政公益訴訟、民事公益訴訟手段,針對互聯網平臺、自媒體等可能存在的問題,視情況通過磋商、檢察建議、提起訴訟等方式,與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密切配合,形成保護合力。
在具體內容上,檢察機關可以著眼互聯網新業態、新形式,督促行政監管機關對互聯網平臺加強監管,從文物鑒定資質認證展示、要求規范信息來源標注、加強信息真實性管理等方面入手,要求平臺督促自媒體賬號加注虛構內容或爭議信息標簽,完善謠言標簽功能,規范賬號運營行為,明確營利權限開通條件、完善粉絲數量管理措施、加大對自媒體所屬經紀機構管理的力度等,在嚴格依法的前提下,發揮公益訴訟實效,壓實平臺責任。
第三,參與涉網文物法治建設宣傳。
檢察機關可以通過法治宣傳,以案釋法,提醒群眾在缺乏專業鑒別知識的前提下,對不法分子編造的各類故事保持警惕,避免步入他人編織的陷阱,或者避免在網絡渠道不加分辨地購買“鑒寶人士”推薦的藏品,以免財物損失。
(作者系上海市人民檢察院三級高級檢察官、上海市青年法學法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