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853(2025)04-0063-11
The Operation Statu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outiao Account of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s
Zhan LijuanSun Xuhao Wan Kezhuo Tang Dan (School of Law,Humanitiesand Sociology/Academic Publishing Research Center,Wuhan Universityof Technology,Wuhan,430070)(School of Law,Humanitiesand Sociology,Wuhan Universityof Technology,Wuhan,430070)(School of Law,Humanitiesand Sociology,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430070)(School of Law,Humanitiesand Sociology,Wuhan Universityof Technology,Wuhan,430070)
[Abstract]Thisarticle takes Toutiao account of scientific journals as the object,and use the methods such us online research and stratistical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accounts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effect and content production of Toutiao account of scientific journals’.The results show that scientific journals Toutiao account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n the whole,such as unbalanced number of content release,low update frequency,relatively single theme,low communication index and so on.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theanalysis of excellent cases,it is proposed that scientific journals shoul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longterm ism”when operating Toutiao account,take popular science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ontent a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accounts,and 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Toutiao account of scientific journals by strengthening cross platform linkage,stabilizing the frequency of content updates,participating in hot topic discussions,reasonably selecting the length and writing method of titles,and making good use of AlGC tools.
[Keywords]Media convergence Scientific journalsToutiaoAcademic communication
2024年7月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1]。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也明確提出學術期刊要“創新內容載體、方法手段、業態形式、體制機制”[2]。可見,國家對期刊的數字化轉型尤為重視,對科技期刊如何在媒體融合大背景下創新傳播方式和運營模式,建設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期刊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今日頭條作為一款基于算法推薦、專注內容分發的綜合信息客戶端,憑借其算法推薦、個性化內容定制等特點,吸引了大批用戶。科技期刊需主動了解今日頭條的算法推送方式,充分利用其內容發布形式多樣、用戶群體龐大、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等優點,創新傳播方式、擴大傳播范圍,提高社會影響力。
關于科技期刊在今日頭條的運營現狀,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展開了豐富的研究:勞方里等[3]4]以2019-2020年度CSCD和CSSCI收錄期刊為對象,從數據出發呈現了今日頭條在科技期刊新媒體傳播中的應用現狀。劉洋等[5]以《協和醫學雜志》今日頭條賬號為例,研究醫學科技期刊如何在新媒體平臺發布高閱讀量的文章,提升傳播效果。周麗萍[6對CSCD和CSSCI收錄期刊頭條號進行調研,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提升策略。除上述專題討論外,該主題相關討論還散見在研究科技期刊新媒體傳播的綜合研究中,如俞敏[7、薛春璐[8]、吳祝華[9]等通過定量研究的方式分析了科技期刊在不同新媒體平臺的傳播現狀,包括科技期刊在今日頭條上的內容發布數量和瀏覽量,但對于科技期刊在今日頭條上的傳播現狀分析較為簡單。總體來說,科技期刊在今日頭條上的運營現狀和內容傳播效果優化策略的相關研究較少,多停留在對數據的羅列,缺乏對內容傳播效果的具象化衡量,也缺少對科技期刊今日頭條賬號發布內容主題的統計與分析,不利于從具體實踐層面為科技期刊運營該平臺提供參考。基于此,本文擬通過對科技期刊頭條傳播指數的統計與分析,清晰呈現不同科技期刊在今日頭條上的內容傳播效果,并通過對其發布內容的具體分析和規律總結,提出提升內容傳播效果的具體策略,為即將布局今日頭條或正在運營今日頭條賬號的科技期刊提供實踐參考。
1數據搜集方法與研究對象選取
為了解我國科技期刊在今日頭條上的運營狀況,本文首先以《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2019—2023)》(下文簡稱“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名單為依據,在今日頭條進行賬號檢索;其次,采用關鍵詞檢索的方法,以“學報”“導報”“通報”“研究”“科學”“前沿”“分析”“雜志”“期刊”“編輯部”“雜志社”“期刊中心”“學刊”“院刊”為關鍵詞在今日頭條進行賬號檢索;最后,人工對前兩種檢索方式得到的期刊賬號進行復核,剔除未經認證賬號、科普期刊賬號、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賬號及2024年無內容更新賬號后,最終確定27個賬號作為調查對象。人工統計27個賬號的名稱、學科分布(以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為準)、作品數量、運營時長等信息,并按照作品數量對期刊賬號排序后結果見表1。因今日頭條公開信息未標明賬號開通時間,故將賬號首條內容發布時間視為賬號開通時間。數據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6月27日。
表1我國科技期刊今日頭條賬號基本情況

2我國科技期刊今日頭條賬號運營現狀
2.1賬號運營情況兩極分化
開通情況。數據顯示,今日頭條持續運營的我國科技期刊賬號中,《建筑結構》雜志社是調研對象中最早開通今日頭條賬號的科技期刊;2017年前后和2020年前后是我國科技期刊開通今日頭條賬號最集中的兩個時間點,分別開通賬號14個和12個。
2015年,今日頭條推出“百群萬元,千人萬元”優質原創作者激勵計劃:重點扶持100個媒體群,扶持10000個賬號;同年,還推出了“新媒體孵化計劃”,為媒體團隊提供資金、場所方面的支持[10]。這些計劃的推出為各大媒體平臺入駐今日頭條提供了便利和相應的支持,起到了“筑巢引鳳”的重要作用,我國科技期刊2016—2018年這一時間段的大量入駐與之也不無關系。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暴發后,線上信息傳播的需求快速增長[1],不少期刊在這一時間段集中大量開設各類新媒體賬號,這在本團隊前期研究中也有所體現[12][13]
命名情況。以期刊名稱作為賬號名稱,既便于用戶進行檢索,又顯示了賬號發布內容的權威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用戶對期刊的印象,有利于擴大期刊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潛在作者和讀者。從表1可以看出,除《中國科學院院刊》的今日頭條賬號名稱為“科學參考”外,在今日頭條上持續運營的我國科技期刊賬號中,超過一半(15個,占比 55.6% )期刊的賬號名稱與期刊本來的名稱完全一致。
學科分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壓力的增大,人們對自身健康狀況的關注日益增加[14]。從表1可以看出,持續運營今日頭條的我國科技期刊賬號中,與醫藥相關的科技期刊賬號占比為 37.0% (10個)。其他科技期刊注冊賬號散見于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農業科學等領域。
數量與更新頻率。表1數據顯示,各賬號一共發布作品83494條,內容涉及文章、視頻、微頭條等多種形式,主要呈現如下特征:(1)發布數量不均衡。數據顯示,有14個( 40% )賬號的作品數量大于1000條,其中,發布作品數量最多的是“醫藥導報”,其作品數量已破萬;但與此同時,也有4個( 11.4% )賬號的作品數量不足100條。(2)多數賬號內容更新頻率較低。數據顯示,27個今日頭條賬號中,超過六成(18個)賬號的月均更新數在30條以下,平均每天不足1條;僅“測繪學報”“醫藥導報”“中國循環雜志”“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志”4個賬號的月均更新數超過100條。
2.2賬號傳播效果參差不齊
本文運用清博指數中的頭條號傳播指數(TGI)呈現科技期刊傳播效果情況。頭條號傳播指數計算公式[15]涉及3個一級指標,分別是傳播指數、活躍指數、互動指數。其中,傳播指數對應的二級指標為發文數;活躍指數對應的二級指標為日均閱讀數和篇均閱讀數;互動指數對應的二級指標為日均評論數和篇均評論數。對此,筆者逐一統計持續運營賬號近半年的發文數、日均閱讀數、篇均閱讀數、日均評論數、篇均評論數(統計時段為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27日),利用頭條號傳播指數計算公式得到樣本期刊頭條號傳播指數情況,具體結果見表2。
數據顯示,27個今日頭條賬號在監測時間段內均有內容更新,其中僅“臨床肝膽病雜志”和“中國循環雜志”兩個賬號的頭條號傳播指數大于500,其他賬號與這兩個賬號相比還有較明顯的差距,將近一半的科技期刊賬號頭條號傳播指數沒有超過300,反映了科技期刊今日頭條賬號的傳播效果參差不齊,部分科技期刊今日頭條賬號的傳播效果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從活躍指數來看,發布更多文章對于提高頭條號傳播指數來說有一定作用,但并未起到決定性作用。“測繪學報”是監測時間段內發布數量最多的期刊賬號,超過1000條,但該賬號的閱讀數和平均數表現并不佳;反觀“中國工程科學”雖然只發布了69條內容,但其頭條號傳播指數卻并未與前者拉開較大差距。可見,單純的視頻數量增加并不能提升今日頭條賬號整體的傳播效果,賬號仍需堅持“內容為王”的理念。
從傳播指數和互動指數來看,一方面,樣本科技期刊的閱讀數和評論數整體較低,篇均閱讀數大于1000的賬號僅有7個,篇均評論數大于1的賬號僅有10個,說明樣本科技期刊發布的內容用戶的關注度和互動程度整體欠佳,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賬號的學科和內容主題對傳播指數和互動指數有一定的影響。調研發現,“臨床肝膽病雜志\"中國循環雜志”“協和醫學雜志”“中華皮膚科雜志”等以醫學內容為主的今日頭條賬號的閱讀數和評論數在同類賬號中明顯較高,“臨床肝膽病雜志”“中國循環雜志”發布的內容多是醫藥研究的新進展,這些對患者、家屬以及醫療從業者來說至關重要;此外,“協和醫學雜志”“中華皮膚科雜志”發布許多科普知識,其傳播效果表明易于用戶理解和接受的內容更能夠調動起用戶的互動欲望。
表2我國科技期刊頭條號傳播指數情況

表3我國科技期刊今日頭條內容生產情況

續表3我國科技期刊今日頭條內容生產情況

2.3內容生產情況有待優化
為進一步呈現我國科技期刊在今日頭條上的運營情況的分化,本文選取頭條號傳播指數排名前 25% 和后 25% 的期刊賬號(各7種)作為進一步分析對象,從文章標題出發呈現各賬號內容制作與選題情況,具體信息見表3。
標題字數和表述形式。調研顯示,傳播指數排名前 25% 的今日頭條賬號標題平均長度多集中在24一32字符,傳播指數排名后25% 賬號標題字數大多少于23個或多達近40個字符,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醒運營者需要注意標題字數,字數過少不利于文章信息的完整展示,過多則會導致標題中的部分關鍵內容被平臺折疊,同樣對于文章信息的完整傳遞無益。
分析標題表述形式發現,標題中間含有“這些XX你知道嗎?”“XX回應!”等“懸念賣關型”[16]表述的標題閱讀量普遍不高;而“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BDS-3定位精度和地殼運動初步分析”“衛片執法拍照要求”“阿司匹林或可治脂肪肝!JAMA:近半數患者肝臟脂肪減少 30% 以上”等含有較多專業名詞的內容反而閱讀量更高,產生較好的傳播效果。因此,標題撰寫時,應減少“標題黨”行為,豐富標題信息含量。
閱讀量數據。從表3可以看出,傳播指數排名前 25% 的科技期刊今日頭條賬號高閱讀量內容中,僅有1篇閱讀量沒有超過1萬,“測繪學報”的“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賀添: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BDS-3定位精度和地殼運動初步分析”一文更是在監測周期內收獲了27萬的閱讀量,說明我國科技期刊完全有能力生產高閱讀量、受用戶歡迎的今日頭條內容。同時,該文的主要內容為期刊論文展示,說明科技類學術內容在今日頭條上有一定的受眾群體。但同時也應看到,傳播指數排名前 25% 的期刊賬號大多開設時間較早,且一直運營至今,說明保持內容的持續更新對于提升內容的傳播效果具有一定作用。
文章主題。從表3可以看出,各科技期刊今日頭條賬號的高閱讀量內容大多是與公眾日常生活相關的科普類內容或最新科技進展,說明能夠引起用戶共鳴的內容在今日頭條上能夠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3我國科技期刊今日頭條賬號內容優化策略
前述調研顯示,我國科技期刊今日頭條賬號整體傳播效果尚不理想,存在著發布頻率不穩定、傳播效果不理想、內容生產水平不一等問題。對此,本文將結合優秀的科技期刊運營案例,從賬號運營、傳播效果、內容生產3個層面提出優化建議。
3.1審慎布局并堅持長期運營,確保展示期刊良好形象
樹立“長期主義”理念,巧借外力實現持續運營。“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在今日頭條上有所布局,且部分期刊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例如《中國科學院院刊》官方賬號“科學參考”入駐今日頭條以來,收獲了高達39萬的粉絲數和9.6萬獲贊量,說明科技期刊在今日頭條完全有能力也有機會收獲大量關注,助力期刊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的提升。但調研也發現,部分期刊或由于運營人員變更、短期內沒有收獲很好的傳播效果、多平臺布局導致精力不足等,出現了中斷運營的情況。這些“休眠賬號”“僵尸賬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期刊的品牌形象。為此,筆者認為科技期刊今日頭條賬號的運營應樹立“長期主義”理念,保持運營團隊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不能因為一時的傳播效果不佳而放棄運營。同時,在當下全媒體傳播格局下,眾多第三方平臺推出了“微信公眾號同步助手”“易媒助手”等工具幫助科技期刊新媒體運營人員實現內容的“一次生產,多次分發”,科技期刊可充分利用上述工具,較便捷地實現今日頭條賬號的持續運營,實現期刊受眾范圍和影響力的擴大。但是,如若科技期刊未做好相應的準備或缺乏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動力,則需審慎布局今日頭條,不宜讓本可以成為期刊形象展示與品牌美譽度的加分項目成為減分項。
豐富創作形式,加大外部鏈接支持,打造立體的形象展示窗口。今日頭條作為抖音集團(原字節跳動有限公司)旗下的信息聚合平臺,在內容發布方面除文章內容外,還支持長視頻、短視頻、微頭條(類似于微博博文)等多種形式,同時在賬號主頁為內容生產者提供服務菜單接口。相較于微信公眾號而言,今日頭條對于內容形式的分類更加精細,增加了對微博博文類內容的支持,且對于外部鏈接的支持度較好。因此,科技期刊可將今日頭條作為期刊媒體深度融合探索與發展過程中生產多種內容形式的綜合發布平臺,通過文章、視頻、微頭條和外部鏈接(如期刊官網、期刊電子版鏈接)等多種內容形式,建立起立體的期刊形象展示窗口,助力期刊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的提升。以樣本期刊中頭條號傳播指數排名第1的賬號“臨床肝膽病雜志”為例,該賬號除發布文章內容外,還經常發布視頻、微頭條等形式的內容,滿足了用戶多樣化信息需求,同時還在賬號主頁的服務菜單中提供電子期刊閱覽鏈接,方便用戶快速查閱原始論文內容,截至2024年8月5日,該賬號在今日頭條上已累計獲得閱讀量500萬。再如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TheLancet)的今日頭條賬號“柳葉刀TheLancet”,除發布文章內容外,還同時發布多條視頻內容,其創刊200年宣傳視頻合集“柳葉刀200年”發布至今已收獲瀏覽量8.2萬次[17]。
3.2發揮知識優勢,重塑內容生產流程與機制
以科普類和科技資訊類內容為重要抓手。調查結果顯示,部分科技期刊賬號發布的頭條內容比較單一,主要為紙質期刊論文內容的直接復制粘貼,傳播效果不甚理想。與此形成對照的是,科普類和科技資訊類內容卻呈現出較好的傳播效果,閱讀量、評論量等數據指標均表現較好。基于此,筆者認為科技期刊今日頭條賬號需調整內容主題,以與公眾日常生活相關的科普類內容或最新科技進展作為賬號重點內容,回歸辦刊初心,做到真正服務期刊用戶。
一方面,科技期刊今日頭條賬號對本行業的熱點、研究方向、知識積累和大眾取向的把握遠高于一般的創作者[18],科技期刊在運營今日頭條賬號時可充分發揮自身科普內容創作優勢,關注大眾生活中與學科相關的信息需求,將科普類內容作為提升賬號傳播效果的重要抓手,在推動科學知識傳播的同時擴大期刊的社會影響力。例如“中華皮膚科雜志”發揮期刊自身的專業優勢,抓住大眾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將專業的醫學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科普語言,如“我得的到底是‘皮炎’還是‘濕疹’?”一文,將期刊自身關注的問題與用戶的關注點相結合,獲得了4.7萬閱讀量。另一方面,科技期刊在運營今日頭條賬號時也可以適時發布專業領域內的重要新聞,滿足用戶的新聞需求。例如“建筑結構雜志社”經常為用戶提供時效性和科學性兼具的行業新聞,如“建筑結構「住建部發布7項國家標準!”一文,有助于行業內人士、廣大民眾及時了解最新的政策和技術規范,收獲2.9萬的閱讀量,顯著提升了期刊的社會顯示度。
合理選擇標題長度與撰寫方式。標題是新媒體內容的“入場券”,直接關系到新媒體內容的閱讀量[19]。在網絡媒體時代,為了吸引受眾,提高文章的點擊量,許多媒體采用“緊急通知!”“XXX,你了解嗎?”等幾乎不含新聞要素的標題寫作方式,使得受眾對網絡媒體信任度降低,媒體的權威性與公信力大大減弱[20]。前述調研也顯示,各類“標題黨”類內容在今日頭條傳播效果相對較差,標題字數在24一32字符間的高信息含量內容的傳播效果相對較好。可見,科技期刊需合理選擇文章標題的字數與撰寫方式,摒棄傳統的“標題黨”寫作方式,通過豐富標題內容的信息含量來獲取更好的內容傳播效果。例如樣本期刊賬號中篇均閱讀數最高的賬號“中華皮膚科雜志”,其文章的標題“有這么多抗過敏藥,該如何選擇?”“蟾皮病、糙皮病、癩皮病、魚鱗病,都是些什么病?”“藥物不良反應、藥物副作用、藥物過敏,不是等同的概念”內容清晰明了,讀者一眼就能明白文章要講什么,且沒有容易引起讀者反感的“標題黨”行為,因而收獲了不俗的傳播效果。
善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優化內容生產流程。在人工智能技術迅速發展的智能化浪潮時代,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自動生成圖文和音視頻內容的消費級內容創作工具,已逐步成為賦能各行各業發展革新的重要力量[21]。在這一背景下,科技期刊也可充分利用各類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來輔助自己完成內容創作,乃至優化自身內容生產流程。例如,直接將論文全文復制粘貼到今日頭條,傳播效果不佳,而“臨床肝膽病雜志”等賬號將論文內容通過“編者按一研究方法一研究結果一研究結論”的形式提煉呈現,傳播效果較好。對此,科技期刊可利用各類第三方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提煉關鍵信息的能力,將論文內容加工處理后發布,大大提升內容生產效率。再如,今日頭條依托抖音集團對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大力投入,開發了標題黨檢測、錯別字糾正、文章配圖推薦等各類功能供創作者使用。對此,科技期刊可將在第三方內容編輯器中制作好的內容優先上傳到今日頭條進行標題黨檢測和錯別字糾正,以消除文章的各類錯誤,提升內容的準確度和專業度。此外,今日頭條文章發布界面,平臺官方提供了包括擴寫、潤色、修改語氣、內容建議、創作熱點推薦在內的各類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輔助用戶完成內容創作。科技期刊甚至可嘗試將今日頭條作為新媒體內容創作的重要工具,借助創作熱點推薦、內容建議等功能創作各類適宜在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上傳播的內容,以獲得更好的內容傳播效果。
3.3把握內容傳播規律,優化內容傳播效果
堅持“內容為王”理念,穩定內容更新和傳播頻率。以“中國工程科學”為例,該賬號2024年上半年僅發布文章69條,但由于其賬號的篇均閱讀量數據明顯高于同層次期刊,最終在樣本期刊中取得了頭條號傳播指數排名第4的好成績。這說明我國科技期刊在運營今日頭條賬號時應堅持“內容為王”的理念,合理選擇賬號的內容更新頻率并長期保持,避免出現短時間大量更新內容的情況,通過每一條內容的細細打磨來穩扎穩打地提升賬號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力。
參與熱點話題討論,營造雙向互動氛圍。今日頭條中用戶與信息發布者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單向、靜態地接收,而是雙向、動態的過程。用戶通過評論、點贊等方式與信息發布者互動,與此同時,用戶發布的評論又會對其他用戶產生影響,推動信息的二次傳播[22]。對此,科技期刊可通過主動參與熱點話題討論等方式,營造雙向互動氛圍,縮短科技期刊與用戶的距離,增強用戶參與感,進而提升內容傳播效果。具體而言,熱點話題往往會有較多用戶關注,發布的內容涉及越多與近期熱點有關的字詞,越容易通過算法推送給大量用戶,讓用戶產生閱讀興趣,抒發感想。例如,作為人工智能的載體之一的機器人當下備受關注,“家電科技期刊”發布的“2023年《世界機器人》報告:亞洲領先于歐洲和美洲”與“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志”發布的“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技術的應用與前景”等文章,不僅相關文章的閱讀量均超過1萬,評論量在同層次賬號中也明顯較高。
4結語
在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媒體加速融合的背景下,科技期刊如何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擴大自身影響力,加大社會服務力度,充分挖掘科技期刊的社會價值,值得持續探討。本文以今日頭條為例,基于數據搜集與分析呈現了科技期刊今日頭條賬號運營的整體現狀及問題,提出了內容優化策略,以幫助科技期刊充分利用該平臺傳播專業信息,促進科學交流,服務更廣泛的社會公眾,充分發揮科技期刊應有的社會價值和作用,希冀能為即將布局今日頭條或正在運營今日頭條賬號的科技期刊提供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