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9-5853(2025)04-0094-12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omotion Paths for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Internet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Zang Lan Zhang Yao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bei University,Wuhan,430062)(School of Journalismand NewMedia,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49)
[Abstract]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this papercoded the news data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data related to multimodal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Internet literature,and systematically reveale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omotion paths.Multimodal narrative ecology,multimodal IP development and multimodal translationare the cor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ultimodal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Internet literature.Among them,multimodal narrative ecology provides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communication,IP multimodal development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communication,and multimodal translation is the key support for external communication. Furthermore,this paper proposes specific paths to optimize the multimodal narrative ecosystem, build a global IP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and improve the multimodal translation framework,so as to help enhance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and influence of Internet literature.
[Keywords] Chinese internet literatur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Grounded theory MultimodedrivenInterculturaladaptation
在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推動下,中國網絡文學作為數字出版新興業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已迅速崛起為國際出版市場的重要力量之一,并成為全球讀者“讀懂中國”的全新窗口。根據《2023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市場的規模已經超過40億元人民幣,海外活躍用戶總數約2.3億人[1]。在新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中國網絡文學受眾群體持續擴張的背景下,多模態傳播模式逐漸成為中國網絡文學“出海”的新趨勢[2]。然而,中國網絡文學在多模態對外傳播中,仍面臨諸多問題[3],其影響因素及如何借助多模態手段提升國際傳播效果,仍有待深入探討。基于此,本文通過收集相關新聞報道與訪談數據,運用扎根理論系統提煉中國網絡文學多模態對外傳播的關鍵影響因素與提升路徑,為其實踐提供理論依據與策略指導,以期全面優化中國網絡文學的對外傳播方式與內容質量,助力中華文化的國際化傳播,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1文獻綜述
近年來,中國網絡文學多模態對外傳播的相關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一是多模態的定義。不同學科領域對“多模態”概念定義有所不同。在社會符號學中,“多模態”是多種社會符號資源的整合與運用,用以表達意義[4];在認知科學領域,“多模態”通常指多種感官及其相應的神經系統[5]的協同作用;在傳播學領域,關于“多模態”的概念尚無定論,但有學者提出,傳播學中的“多模態”應涵蓋多種表示媒體的內容,如融合圖片、文本的模因,又如包含文本、音頻、動態圖像的視頻等[。基于此,本文認為,多模態對外傳播是指在對外傳播過程中整合多種表示媒體,以實現協同傳意和文化建構的一種傳播方式。與強調媒介轉換的跨媒介對外傳播、以內容價值轉化為導向的全產業鏈對外傳播,或以品牌運營為核心的IP全球化運營相比,多模態對外傳播所引入的是以意義建構為中心、以模態協同為基礎、以感知激活與認知引導為傳播動力的異質性范式。它強調的不僅是傳播手段的多樣化,更是符號系統在跨文化環境中“如何表達”“如何被理解”的問題。
二是中國網絡文學對外傳播的相關研究。近年來,隨著中國網絡文學“出海”的繁榮發展,其對外傳播的影響因素與提升路徑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有學者提出網絡文學的內容價值、市場價值和社會價值,是影響對外傳播效果的重要維度[7]。同時,學者們對于中國網絡文學對外傳播的提升路徑也進行了多層面的探討,主要涉及內容創作、傳播模式和跨文化適配等領域。在內容創作方面,研究指出網絡文學對外傳播的成功不僅在于輸出優質內容,還應該重視培育以高質量內容為依托的IP體系[8]。在傳播模式方面,平臺化和類型化已經成為網絡文學未來發展的核心趨勢,通過結合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網絡文學平臺能夠精準把握全球用戶的需求,提升傳播效果[9];此外,跨文化適配是網絡文學對外傳播提升路徑中的重要策略。網絡文學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需實現“在地化”[10],即通過本地化策略消除“文化折扣”,增強跨文化傳播適應性與傳播效果。
三是中國網絡文學多模態傳播相關研究。當前學術界對中國網絡文學的多模態傳播主要集中在視覺化研究和跨媒介改編兩個領域。在視覺化傳播研究方面,有學者指出,中國網絡文學的傳播具有明顯的圖像化傾向,并深入探討了網絡文學在傳播過程中的視覺呈現、特點和意義[1]。彭紅艷等人則進一步提出網絡文學圖像敘事的審美邏輯和運營機制,深挖視覺化網絡文學改編作品的傳播潛能[12];此外,有學者從網絡文學視覺化轉向的成因與表現出發,揭示網絡文學視覺化與影視改編的關系[13]。在跨媒介改編方面,網絡小說與影視、動漫、游戲等大眾媒介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影視改編是不僅是作者的預期,更是讀者的普遍期待。然而,網絡文學的原著受眾對改編作品的評價普遍偏低[14],凸顯出改編作品在保持原作精髓與滿足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與挑戰。為了增強受眾的文化認同感,有學者提出可以根據不同類型的中華文化元素制定多模態輔助式內包敘事、多模態強化式互補敘事和多模態語境式交互敘事等協同路徑[15],以此提升傳播的深度與廣度。
總體來看,以往的研究圍繞“多模態”對外傳播的定義、中國網絡文學的對外傳播以及中國網絡文學多模態傳播等相關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但在多模態視域下中國網絡文學對外傳播的研究中,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方面,基于文本的單一模態分析仍然是傳播學領域研究的主要內容[16],關于中國網絡文學多模態對外傳播的研究較為缺乏,難以充分揭示多模態對外傳播中各模態間的互動關系。另一方面,全球文化內容消費多模態化趨勢愈發顯著[17],中國網絡文學對外傳播的影響因素、運行邏輯不斷演變,對其傳播理論體系的拓展與深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鮮有學者深入探討多模態視域下的中國網絡文學對外傳播的影響因素、運行機制與提升路徑。
鑒于此,本文使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系統收集并深入分析多模態視域下中國網絡文學對外傳播的相關文本數據,探索中國網絡文學多模態對外傳播的影響因素,并剖析各影響因素之間的運行邏輯。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提升中國網絡文學多模態對外傳播效果的路徑建議,為智能媒體時代中國網絡文學對外傳播研究提供新的理論參考。
2研究設計
2.1 研究方法
質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論在理論構建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能較全面地探究所有潛在范疇,并通過對質性資料的深入分析,有效地揭示事件的因果關系并構建新的理論[18]。本文主要探索中國網絡文學對外傳播的影響因素與提升路徑,涉及復雜的過程性因素與關系,而扎根理論是開展特定現象與事物過程性的構建式研究的一種有效方法,能夠在理論層次上有效描述中國網絡文學的多模態對外傳播過程中多模態要素的互動,從而提煉出潛在的影響因素和運行機制。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基于網絡開源數據與半結構化訪談數據對多模態視域下中國網絡文學對外傳播的影響因素與提升路徑進行系統歸納與邏輯提煉。
本文的具體流程遵循扎根理論的程序化路徑,以研究問題為導向,對既有相關文獻進行深度梳理和分析,最終確定中國網絡文學多模態對外傳播的相關原始資料。對所收集的原始資料依次進行建立開放式編碼、軸心式編碼和選擇性編碼三階段分析,研究直至達到理論飽和。
2.2資料收集
2017年,文化部發布《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19],作為國家層面首個數字文化產業宏觀指導文件,明確提出要豐富網絡文化內容形態,推動優質文化產品的網絡傳播。資料回溯顯示,與網絡文學多模態對外傳播相關的新聞報道自同年3月起集中出現,政策發布與輿論關注高度契合,故選定2017年3月作為數據收集起點。基于此,本文以“中國網絡文學出海”“多模態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跨媒介傳播”等主題詞進行檢索與篩選,最終收集141篇相關報道(共計11.28萬字)作為初始文本數據,資料時間范圍為2017年3月至2024年10月。為控制樣本數據質量與信度,避免單一渠道數據來源問題,本文邀請了6位網絡文學海外出版的相關從業者進行60一90分鐘的半結構化訪談,用于三角驗證。6位從業人員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訪談題項如表2所示。
表1受訪者基本信息
表2半結構化訪談題項
通過轉譯訪談錄音,本文確定了6篇訪談文本,共計3.92萬余字。本文將確定的141份新聞報道和6篇訪談文本用于扎根理論分析,共計15.2萬余字。其中,隨機抽取94份新聞文本和4篇訪談文本用于編碼過程,剩余47篇新聞報道和兩篇訪談文本用于檢驗所構建模型的理論飽和度。
3編碼體系構建
本文遵循扎根理論原則,采用質性輔助分析工具NVivo11對篩選出的文本依次編號(S1-S145),并進行編碼分析。首先,兩位研究者組成編碼小組,嚴格遵循逐字逐句的原則,依次開展開放式、軸心和選擇式編碼[20]。編碼過程中不預設任何先驗概念,為確保編碼的一致性,編碼小組反復進行討論與對比分析,并結合專家咨詢意見,逐步提取概念范疇,并歸納出核心范疇。在此基礎上,自上而下地構建出理論模型。
3.1 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對原始資料逐字逐句進行編碼、標簽、登錄,從原始資料中發展初始概念、提煉范疇的過程[21]。通過對文本資料不斷比較、分析和歸納,進行合并整理,共得到35個節點,226條原始語句。對初始編碼形成的節點不斷比較、分析和歸納,合并整理后衍生出27個初始概念。如“AI文生圖”由原始語句“在文生圖領域的探索,AI可以根據全文理解來提取角色信息生成制作角色插圖”歸納抽象而成。
同時,范疇是對概念的進一步提煉,由多個具有相同指向的概念聚攏后提煉而成,如將“AI文生圖”“AI文生音頻”“AI文生視頻”歸納進“多模態敘事技術”的初始范疇。最終得到9個初始范疇,即多模態敘事技術、多模態交互式敘事、多模態融合敘事、全業態IP多模態輸出、立體化多模態IP傳播、IP多模態運營、符號的多模態翻譯、情感表達的多模態翻譯、文化的多模態翻譯。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僅對部分編碼結果進行示例,如表3所示。
表3開放式編碼(部分示例)
3.2 軸心式編碼
軸心式編碼的任務是發展范疇的性質和層面,并發現范疇之間的潛在邏輯聯系,從而發展主范疇[22]。本文主要研究中國網絡文學多模態對外傳播的影響因素與提升路徑,根據不同范疇在概念層次上的邏輯性內在聯結對其進行歸類,歸納出3個主范疇,見表4。
表4軸心式編碼
3.3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指在所有已找到的范疇當中經過系統分析后找出一個核心范疇,把所有其他類屬串成一個整體,將大多數研究結果囊括在一個較寬泛的理論范疇內。經過對主范疇與文本、訪談資料的反復比較與討論,本文最終探索出多模態傳播視域下中國網絡文學對外傳播的影響因素模型,將其“故事線”結構概括為:在多模態視域下,多模態敘事生態、IP多模態開發與多模態翻譯能夠單獨促進或共同推動中國網絡文學的對外傳播。具體而言,IP多模態開發是中國網絡文學多模態對外傳播的驅動力,多模態敘事生態是中國網絡文學多模態對外傳播的基本條件,多模態翻譯是中國網絡文學多模態對外傳播的關鍵支撐。其中,多模態敘事生態與多模態翻譯兩者互為補充,為IP多模態開發提供支持與保障。
3.4理論飽和度檢驗
為保證扎根理論研究過程的科學性以及研究結果的準確性,本文首先根據格拉斯(Glaser)和施特勞斯(Strauss)的觀點,將開放式編碼和軸心式編碼形成的概念或范疇間隱含的相互關系進行概念化處理[23]。然后,結合相關文獻將初步構建的理論及概念與已有的文獻和概念進行不斷比較,通過反復比較后發現,沒有再出現新的概念維度,表明從理論和概念上達到了飽和。其次,本文通過預留的47份新聞文本和兩篇訪談文本數據進行理論模型飽和度檢驗。按照之前的過程進行編碼和分析,結果發現訪談資料在充分分析后結果均與先前的關系屬性和概念維度相符合。由此,本文認為初步建立的選擇性編碼在理論模型上是飽和的。
4多模態傳播視域下中國網絡文學對外傳播的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對相關新聞報道與訪談文本資料的三級編碼分析,歸納出范疇和維度并梳理其關系,系統揭示了多模態傳播視域下中國網絡文學對外傳播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這些影響因素主要體現在多模態敘事生態、IP多模態開發和多模態翻譯三個方面。
4.1多模態敘事生態:對外傳播的基本條件
多模態敘事生態的核心要素包括多模態敘事技術、多模態交互式敘事與多模態融合敘事,三者共同構成中國網絡文學對外傳播的敘事基礎。多模態敘事技術拓展了網絡文學的表達形式,推動其敘事結構的創新演變。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文生圖”“文生音頻”“文生視頻”等高效生成方式不斷涌現,使網絡文學得以從單一文本敘事向多模態敘事方式轉型。多模態敘事通過整合多元媒介信息,構建出三維沉浸式敘事空間[24],打破傳統平面文學表達的單一性,豐富了敘事層次,為進入國際文學市場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敘事路徑[25]。
多模態交互式敘事在增強敘事體驗的同時,也提升了中國網絡文學在國際傳播中的表現力與互動性。依托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體驗式技術,語言、圖像與音頻等模態資源無縫整合,形成多感官沉浸的動態故事世界[26]。在線閱讀中的虛擬角色(S14)與專屬劇情生成(S13)等功能能夠優化動態敘事結構,有效應對用戶注意力分散的挑戰,提升敘事內容的可持續吸引力[27]。以互動劇、互動小說為代表的社交化敘事模式,形成以用戶為核心的社群傳播網絡,進一步拓展了敘事內容在國際傳播中的覆蓋廣度。這些多模態交互實踐,共同催生了中國網絡文學沉浸式對外傳播的新范式[28]。
多模態融合敘事進一步重塑了中國網絡文學的敘事邏輯,并為國際傳播敘事策略的探索指明了新方向。該敘事模式突破文本敘事的傳統邊界,通過多感官手段將文本中隱性信息顯性化,降低了對單一文本形式的依賴。在這一趨勢推動下,微短劇迅速崛起,成為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傳播的重要新興力量。2023年中國頭部短劇出海平臺下載量達2823萬次,凈流水達5671萬美元[29],顯示出多模態融合敘事在全球傳播中的強大潛能。
4.2IP多模態開發:對外傳播的內生驅動力
全業態IP多模態輸出、立體化多模態IP傳播和IP多模態運營共同構成了IP多模態開發的主要維度,它們分別從不同層面為中國網絡文學多模態對外傳播提供支持。
全業態IP多模態輸出通過豐富的多模態內容布局,持續拓展中國網絡文學對外傳播覆蓋面,構建多元互聯的傳播矩陣。中國網絡文學已形成以IP全版權開發為核心的全球產業鏈,在實體出版、有聲、動漫、影視、游戲等領域構建了多模態融合發展的協作體系[30]。在此基礎上,以跨界合作為代表的多模態產業共生創造了更多應用場景,如瑞士旅游局邀請網絡文學人物葉修擔任“瑞士旅游探路員”(S40),再如新加坡旅游局與閱文集團合作推出“ IP+ 文旅”模式(S41),均為網絡文學的對外傳播提供了新動能。
立體化多模態IP傳播通過多場景交互、多平臺協同與多主體融合,豐富了網絡文學的多模態傳播資源,實現了對海外受眾的觸達效能。多場景交互傳播通過融合線上平臺與線下實體場域,整合文本敘事、視覺影像、有聲演繹等多模態信息,打破傳統傳播場景的界限,拓展了網絡文學的對外傳播空間。多平臺協同傳播依托多種媒介形式的協作效應,推動多模態內容的鏈式延伸與交叉分發,聚合網絡文學對外傳播勢能。多主體融合傳播以IP本地化改編為基礎,將多模態元素靈活嵌入本地敘事語境,促進單一國內主體傳播向國際合作式融合傳播模式轉變。
IP多模態運營通過全版權多模態支持、跨平臺多模態IP推廣和社群多模態互動,構建了系統化的海外運營機制,推動IP在國際市場的價值增值和全球化傳播。在全版權運營過程中,網絡文學作品的模態資源被深度挖掘,圍繞線性開發和同步開發兩種開發模式,最大化釋放網文“出海”IP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31][32]。基于此,跨平臺多模態推廣通過動畫、真人預告片、特效短視頻和與全球知名的自媒體及網紅合作等形式,強化IP品牌的國際影響力。社群多模態互動則以用戶生成的二次創作內容(如飯制視頻、閱讀分享視頻等)為主要形式,將粉絲創意轉化為IP全球化開發與運營的持續動力。
4.3多模態翻譯:跨文化傳播的關鍵支撐
多模態翻譯既包括不同符號模態之間的轉換,也包括跨符號和跨模態之間的轉換[33]。同時,翻譯活動不僅是語言行為,還涉及文化傳遞與情感共鳴[34]。因此,多模態翻譯活動不僅包括符號的多模態翻譯,也應包括情感和文化的傳遞與表達。
符號的多模態翻譯通過文字、聽覺與視覺等多種感官符號資源的深度轉換,為網絡文學構建國際多維傳播格局。在文字符號的轉換中,可視化技術使文字內容得以圖像化呈現,如“一鍵出海”平臺可根據文本生成多語言圖文與宣傳視頻,并支持在線編輯(S67),有效彌補語言局限與文化稀釋風險[35]。此外,視頻類視覺符號也可通過“端到端”翻譯技術實現外文字幕生成(S73),實現網絡文學多模態內容的快速轉譯,加快“出海”節奏。
情感表達的多模態翻譯,則以語音、音樂和視覺符號為核心,提升傳播內容的情感傳遞力和共鳴體驗[36]。在網文改編作品中,語音的語調、節奏和情緒變化強化了敘事情感的深度滲透;音樂作為非語言媒介,通過情境化配樂營造情緒氛圍;視覺設計則借助色彩、表情與場景構建強化情緒認知。這一系列情感模態的協同,不僅增強了海外用戶的情緒參與,也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中國網絡文學中傳達的文化情感邏輯,推動敘事的共情傳播。
此外,多模態文化翻譯聚焦于文化符號的圖像再現、背景知識的跨模態解釋與文化語境的適配融合。在網文改編作品中,通過場景、服飾與音效等文化標識元素的多模態還原與創新表達,可有效提升文化信息的識別度與可感知性。例如,改編自網絡文學的電視劇《花千骨》通過場景設計、服飾、音樂等方式重現了中國古代文化意象,深受國際觀眾喜愛(S90)。可見,對于網絡文學作品中文化背景的多模態解讀,能夠進一步深化文化內容的層次感知,提高中國網絡文學的文化輸出質量。
5多模態視域下網絡文學對外傳播提升路徑
網絡文學的多模態傳播趨勢已勢不可當,基于前文的分析,本文從多模態敘事生態、IP多模態開發、多模態翻譯三個方面提出針對性策略,以期進一步提升中國網絡文學在多模態視域下的對外傳播效果。
5.1優化多模態敘事生態體系,增強敘事的交互性與融合性
在全球數字文明重塑文化秩序的背景下,中國網絡文學的多模態對外傳播亟須順應新傳播范式的演進邏輯,通過敘事技術驅動、交互體驗深化與融合機制創新,系統優化多模態敘事生態,提升敘事的交互體驗與融合傳播效能,全面重塑國際傳播競爭力。
首先,政府應聯合平臺企業推動網絡文學敘事范式從線性敘事向數字敘事躍遷,實現由沉浸式體驗驅動的交互式傳播新范式。依托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影像等體驗式技術,重構網絡文學的敘事空間與交互邏輯,以虛擬角色塑造、劇情節點選擇、沉浸式探索等手段,打破傳統文本敘事的單向性與靜態性,為海外受眾打造具身式、實時可參與的故事體驗。基于數字空間原生敘事機制,構建角色驅動、用戶共創、情感共振的交互式敘事體系,促使受眾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與敘事共建者,從而實現敘事影響力的內生性擴散,契合Z世代、Alpha世代海外用戶對于網絡文學閱讀個性化體驗的深層需求。
其次,應打破傳統單一內容輸出邏輯,構建網絡文學多模態融合傳播閉環。以中華文化精神為內核、以文學敘事為媒介,通過廣播劇、短劇、互動影集、虛擬演繹、輕量級動畫等多種表達形態,促進作品在不同媒介間的自然流轉與增值。通過統一的世界觀架構、核心角色體系與故事情節資源管理,形成多模態表達的一致性與敘事內容的可擴展性,確保不同媒介形態之間的內在連貫性與文化深度,避免內容碎片化與淺表化傳播。開發者應重視以視覺化敘事為引領,結合短視頻平臺和游戲引擎等新興數字媒介生態,打造原生視覺敘事產品,有效回應全球短周期的信息消費趨勢,提升網絡文學在全球傳播鏈中的節點分布與高頻曝光效率。
在推進交互性與融合性的過程中,敘事技術不可或缺。網絡文學“出海”從業者應充分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與多模態交互技術,開發支持跨文化適配的“文生圖”“文生音頻”“文生視頻”工具,實現高效、多語種的內容生成與本地化調整,增強敘事內容在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交互表現與融合傳播效果。同時,可整合全球多語種、多文化背景的數據資源,構建開放式文化語料平臺,優化敘事內容的語義精度與文化情境契合度,確保敘事交互的真實性與融合傳播的深度拓展,進一步增強海外受眾在多模態傳播過程中的語義理解與敘事認同。
5.2推進IP多模態開發與管理,提升網絡文學的國際表達能力
構建網絡文學IP全球化開發與管理機制的關鍵在于實現IP全業態輸出、打造立體化傳播路徑,并融入多模態IP運營理念。
首先,在全業態IP多模態輸出方面,IP運營機構應整合內容創作、視覺化改編與場景拓展各環節,構建高效聯動的開發流程。內容創作方應從網文作品連載初期同步啟動圖像、音視頻和交互形態的策劃工作,推動IP實現“從源頭培育到多元表達”的持續成長,助力優質作品精準對接影視、動漫、游戲、文旅等多種業態。同時,網絡文學平臺運營者應建立科學的內容價值評判機制,根據IP類型、受眾偏好與國別市場差異,靈活制定開發策略,重點圍繞優勢國家、重點國家、傳播受阻國家與“盲區”國家實現分類推進,增強內容的全球傳播針對性。此外,技術研發主體應加快AIGC賦能平臺的建設進程,提高文字生成、圖像渲染、音頻合成與視頻制作等能力,打造支持一體化輸出的創作中樞,配套開發通用的模態內容創作模板,使多模態內容具備更高的生產效率和傳播表現力。
其次,在立體化多模態IP傳播方面,網文平臺與海外推廣機構應結合傳播渠道、用戶路徑與文化習慣,實施全維度的內容分發策略。針對傳播場景,應融合線上平臺與線下空間,將文字敘事、動畫畫面、有聲演繹等多模態資源靈活組合,用于虛擬劇場、互動展覽、數字體驗館等應用,增強海外用戶的參與感與文化認知。在平臺分發方面,“出海”平臺與授權機構應推動網文IP進入抖音海外版(TikTok)、奈飛(Netflix)、優兔(YouTube)、聲田(Spotify)等國際渠道,形成覆蓋短視頻、長內容與音頻的“交叉聯動 + 裂變傳播”格局,有效提升中腰部作品的曝光率與話題度。與此同時,IP版權方應通過開放式授權機制,鼓勵海外網文工作者參與多種形式的二次創作,提升網文多模態內容在本地文化語境下的契合度與表達多樣性。
多模態運營則應聚焦海外受眾的主動參與,以社交媒體平臺和用戶生成內容為載體,鼓勵受眾深度參與網絡文學IP的傳播活動,通過全球化的粉絲社群建立情感共鳴。可充分利用國內外熱門平臺資源,并與全球知名自媒體及網紅合作,增強傳播的多樣性和精準性。再如支持用戶通過飯制視頻、影視剪輯和主題曲制作等形式進行二次創作,激發用戶參與熱情,并開展主題展覽等線下活動,形成基于社群的口碑傳播效應,提升網絡文學IP的認知度以及受眾群體黏性。此外,IP運營方可建立網絡文學運營的“快反機制”,提前產出如預告片、AI漫改片、小型音視頻樣片等低成本試驗品,提升市場應變能力與內容開發效率。
5.3完善多模態翻譯框架,深化文化適配策略
完善多模態翻譯機制應聚焦符號翻譯優化、情感表達強化和文化符號的多模態適配提升三個關鍵維度,全面提升網絡文學在全球語境下的傳播效能。首先,在符號翻譯優化方面,網絡文學平臺應推動多語種、多模態的翻譯樣式組合,從傳統的文本語言轉向圖文、音頻與視頻等復合表達方式。在文字符號轉換方面,鼓勵外譯團隊采用圖文協譯、字幕嵌合、信息圖示等形式增強信息密度;在視覺符號轉換方面,可結合目標語境,對小說的設定與人物背景進行適當再創作,并輔以跨文化視覺注釋,增強符號表達的清晰性;在聽覺符號轉換方面,可通過自動化配音與語言風格重構,使作品更具口語化、地道化特征。
其次,在情感的翻譯過程中,譯制團隊應注重通過語音、配樂與視覺等不同模態準確傳達作品的情緒特征,提升文化共鳴強度。在網絡文學改編有聲書、短劇或動畫時,制作方可結合原作語義情境為不同文化區域定制音效方案。例如,在表達中國式隱忍、俠義、鄉愁等情感主題時,應通過低調節奏、空靈配樂與含蓄色彩強化其文化特質;而面對偏好外放情緒表達的歐美用戶,則可選用強烈音色與高動態節奏營造共情場域,實現敘事情緒的文化差異對接。通過此類差異化情感模態配置,有助于提升網絡文學作品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情感解釋力。
最后,在文化的多模態翻譯方面,應加強文化意象與語境信息的可視轉譯與場景化呈現,構建具有文化張力的多模態傳播文本。
探索開發面向海外市場的“文化顯性化工具包”,將中文網絡文學中的核心文化符號以圖示、標簽化場景、背景講解視頻等方式進行多模態解構與重構。例如,網文改編影視劇在海外傳播過程中,內容發布方與技術平臺可在“出海”平臺中設置“文化解釋層”,如引入多語種彈幕注釋、AI字幕中添加文化腳注、設置可點擊式術語解釋框等,從而構建“內嵌式文化解釋”功能,強化文化內容在接受過程中的理解深度與延展性。
注釋
[1]人民網.網絡文學出海市場規模超40億元[EB/OL].[2024-03-13].https ∵ //baijiahao.baidu.com/s?id=1793365361200075208amp;wfr=spideramp;for=pc
[2][15][17]陸朦朦,崔波·網絡文學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多模態敘事與認同引導[J].出版廣角,2024(11):25-31
[3][8]邵璐,吳怡萱.中國網絡文學的多模態海外傳播研究[J].中國出版,2021(17):47-50
[4]Kress G.Multimodality:A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 ∵ Routledge,2010:15
[5]Kolb B,WhishawI.Fundamentalsof Human Neuropsychology[M].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2005:135
[6]周葆華,吳雨晴.生成式人工智能影響下的國際傳播:實踐進展與影響路徑[J].對外傳播,2024(6):4-8[7]劉蕾·高質量發展視域下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效果評估方法的建立與應用[J].廣西社會科學,2022(11):146-155
[9]戴潤韜,史安斌.數智時代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傳播的發展趨勢與創新路徑[J].出版廣角,2024(11):4-10[10]張允,盧慧·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的在地關系建設研究[J].中國編輯,2022(7):90-96
[11]周冰.網絡小說敘事的圖像化傾向[J].中國文學批評,2021(2) :90-99+159
[12]彭紅艷,胡安江.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傳播的視覺化研究:文化邏輯與運營機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32(1):68-80
[13]王小英.網絡小說的視覺化與影視改編[J].中州學刊,2018(10):148-152
[14]晏青,韓晨雨.抵制跨媒介“支配”:網絡小說讀者的文本話語爭奪實踐[J].傳媒觀察,2024(7):98-110[16] PearceW,Ozkula SM,GreeneAK,et al.Visual cross-platform analysis ∵ Digital methods toresearch socialmediaimages[J].nformation,Communicationamp;Society,2020,23(2):161-180[18] Timmermans S,amp; TavoryI.Theory construction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From grounded theoryto abductive analysis[J].Sociological theory,2012,30(3) ∵ 167-186
[19]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25-04-29].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30291.htm
[20] PanditNR.The creationof theory ∵ Arecent applicationof the grounded theorymethod[J].TheQualitativeReport,1996,2(4):1-15
[21]陳向明.扎根理論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4):58-63+73
[22] CorbinJ,Strauss A.Basics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Techniques[M].CA:SagePublications,1990:125-128
[23]GlaserB,StraussA.DiscoveryofGroundedTheory ∴ StrategiesforQualitativeResearch[M].NewYork:Aldine,1967:143-145
[24]梁斯婷,徐麗芳.虛擬現實媒介:一種新型敘事平臺及其隱私挑戰[J].出版科學,2024,32(6):5-14[25]劉濤,高明哲.現實何以“增強”:傳統文化“雙創”的AR景觀生成及其場景敘事[J].現代出版,2024(4):11-26
[26]畢偉,梁悅,吳瓊.交互與沉浸:嶺南紅色文化特色小鎮的多頻道網絡敘事研究[J].出版科學,2023,31(5):51-62
[27]楊鳳嬌,姚帥,曹慧儀.交互式敘事:融媒體語境下的人物特稿寫作[J].新聞與寫作,2018(5):97-102[28]劉玲武,曹念童.沉浸傳播視角下網絡文學IP開發策略探析[J].出版科學,2019,27(6):34-38[29]騰訊網.百億短劇出海賽道競爭火熱,30倍市場空間如何突破?[EB/OL].[2024-10-13].htps://news.qq.com/rain/a/20240625A0A4MB00
[30]王一鳴,黃佳琪,黎嬌.機制、變革與趨勢:生成式人工智能語境下的網絡文學出版[J].出版科學,2024,32 (6):101-110
[31]秦楓,周榮庭.網絡文學IP運營與影視產業發展[J].科技與出版,2017(3):90-94
[32]屠法,劉美華.媒體融合下的出版企業內容價值創新初探[J].中國編輯,2018(5):40-44
[33]王洪林.多模態翻譯研究的學術史考察[J].中國翻譯,2022,43(6):106-113
[34]田麗,滿運玖.花下刺:中國網絡文學跨文化傳播效果研究——基于Reddit評論區文本的分析[J].出版科學,2025,33(3):96-107
[35]吳贊,李偉.中國文化的視覺翻譯:概念、議題與個案應用[J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3(2):84-92+178
[36]何天平,蔣賢成.“共情”作為動力機制:國際傳播視野下短視頻新聞的語態變革與情感化策略[J].中國出版,2023(12) :17-24
(收稿日期:2025-01-18;修回日期:2025-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