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37.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7(b)-0194-05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n Constructing Academic Communities Centered on Scientific Journals
XIONG Xiaoming1,CHEN Jing', QIN Xuemei', YANG Yan1,WANG Weilang2 (1.EditorialpantoJoualofgsandls,ogqing Uversityogqing,44,na;.Joualrs,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o044, China)
Abstract: Inthedevelopmentof scienceand technology,scientific journalsandacademiccommunities playasignificantrole. Thisarticlediussestheeasibilityurrentsituatio,andinfuencingfactorsofbuldinganacademiccommunitywitsitificjour nalsas thecorfromthedualperspectivesofsientific journaleditorsandsubject experts.95.73%ofeditorsand98.67%ofsubject expertsinthesurveybelievethatitisfeasibletobuildanacademiccommunitywith scientific journalsasthecore,and 60.97% of scientificjournalsbelievethattheyhavebuiltanacademiccommunity.Theinfluencingfactorsforbuildingascienticandtechologicaljoumalacademiccommunityincludeexteralenvironment(suchasnationalpoicies,academiclevelofthehostunit,project funding)andintealbusinessconditionsofthejoual(publicationode,coveragescope,academicactivites,jouralinfluence, publicationvoue,ditoala,subjectexpertam).TakingJoualofMgneiumndAossnxample,tisticleaaly thestrategiesforbuldingacademiccommunitisinsientificjouals,inodertoprovidereferencefortheconstructionofacademic communities in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s.
Key Words: Sci-tch journals; Academic community; Feasibility;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Development strategy
科技期刊作為傳播專業理論知識和傳遞科技信息的重要載體,是科技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科技期刊亦應以更開闊的學術格局,為學術創新提供更有效的載體,發揮學術刊物特有的優勢,作出學術刊物特有的貢獻。打造科技期刊學術共同體,有助于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推進期刊和學術共同體聯動式發展,引領學術潮流,改善學術生態、推動學術進步[1-2]50
隨著學術期刊的發展,以科技期刊為核心構建學術共同體的可行性與路徑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江波等認為學術期刊新型學術共同體是以學術期刊為軸心,以數字技術賦能學術增值實現學術價值共創的學術生態圈。龔紫鈺等4認為學術期刊共同體是由志同道合的學術期刊組成的組織,其構成主體是眾多學術期刊,目的是推進共同體成員深度合作,推動學術期刊共同體建設和發展。袁源等探究了融媒體背景下專業期刊如何借助新媒體工具構建新型學術共同體。代艷玲等重點研究了運用辦刊團隊和學科專家組建并運營以科技期刊為中心的學術共同體的路徑。李雪等剖析了“科技期刊一學術共同體一學科發展”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出科技期刊是構建學術共同體的重要環節并為其提供重要平臺。現有研究雖為科技期刊構建學術共同體提供了理論參考與實踐路徑,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相關研究缺乏對多元期刊樣本及學科專家群體的系統性調研與分析,在跨學科整合與全球化視野方面仍有拓展空間。
因此,本文從科技期刊編輯和學科專家兩個角度調查現有科技期刊學術共同體建設現狀,系統分析以科技期刊為核心構建學術共同體的影響因素,并通過對《鎂合金學報(英文)》學術共同體的實證分析,探索以科技期刊為核心構建學術共同體的措施和模式,為科技期刊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問卷調查、專家研判和實證分析等方法進行研究。鑒于科技期刊編輯對期刊運營的深度理解,以及學科專家作為期刊核心作者和學術共同體主體在學術共同體建設方面具有獨特的見解,本文從科技期刊編輯與學科專家雙維度展開問卷調查。
研究共回收有效問卷389份(截至2024年5月),其中科技期刊編輯問卷164份、學科專家問卷225份。編輯問卷中有93種期刊入選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占比 65.70% ;英文期刊64種,占比 39.02% ;由高校、協(學)會、科研院所主辦的期刊155種,占比 94.51% 。樣本具備較強的行業代表性。
2 結果分析
2.1 以科技期刊為核心構建學術共同體的概念
從宏觀來看,學術共同體是指從事學術和與學術相關的人們在共同信念、共同價值引導下,遵守共同規范而形成的松散型的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8-9]大量的研究討論了學術期刊與學術共同體的關系,普遍認為學術期刊的存在與發展應該依托學術共同體[150。同時,學術期刊作為一種學術的載體,也是學術共同體的一種展現方式,或者是一種聯系的媒介[10]。然而,關于以科技期刊為核心的學術共同體的概念一直未明確。本文基于文獻調研,結合辦刊實踐的思考,并開展研討會討論,認為:以科技期刊為核心的學術共同體是由大量緊密團結在期刊周圍的志同道合、具有推動學術事業發展良好意愿的學者群體所構成,促進期刊和學科協同發展。把此概念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向科技期刊編輯和學科專家說明,得到了眾多積極的反饋。
2.2以科技期刊為核心構建學術共同體的可行性
當前,學界普遍認為學術期刊是學術共同體的關鍵組成部分,其自身存續與發展亦依賴于學術共同體的支撐。在此背景下,探討以科技期刊為核心構建學術共同體的可行性,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首先,科技期刊匯集了大量的研究學者,滿足構建學術共同體的基礎條件。其次,科技期刊能夠組織專家學者開展各種學術活動,創辦并評選科技獎,創建國內外學術組織,促進行業的學術交流和學科發展。通過問卷調查發現, 95.73% 的科技期刊編輯和98.67% 的學科專家認為以科技期刊為核心構建學術共同體是可行的。最后,多次學術會議研討顯示,期刊從業者與學者普遍認同該觀點,且科技期刊具備在學術發展中承擔更大責任、發揮更重要作用的潛力。
2.3我國以科技期刊為核心構建學術共同體的現狀
以科技期刊為核心構建的學術共同體屬于定性概念,難以定量化衡量。本文認為以科技期刊為核心建成學術共同體的標志為:科技期刊能凝聚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學者,共同開展學術活動,發表和傳播最新研究成果,同時促進期刊和學科協同發展。其評價指標體系涵蓋期刊學術影響力(如數據庫收錄情況、刊文數量與質量)、平臺建設(如學術活動組織、宣傳推廣能力),以及人才隊伍建設(如學科專家參與度、編輯團隊學術素養)等多個維度。需要注意的是,科技期刊的發展與學科領域密切相關,不同期刊指標表現差異顯著,因此評價標準應因刊制宜,突出學科特性。
問卷調查顯示, 60.97% 的期刊編輯認定其所在期刊已成功構建了以期刊為核心的學術共同體。數據分析表明,這些期刊在多個維度展現出顯著優勢。在數據庫收錄(見表1)與發文量方面(見表2),認為構建了學術共同體的科技期刊中有38個被SCI數據庫收錄、70個期刊發文量超過100篇,這些期刊整體要強于未構建學術共同體的科技期刊。在學術活動組織(見表3)和宣傳推廣平臺建設方面(見表4),認為構建了學術共同體的科技期刊,其學術活動和宣傳推廣平臺更加豐富。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多數期刊擁有50名以上的編委團隊(見表5)和2000名以上的學科專家庫(見表6,且專家參與學術活動的積極性較高,學科編輯數量也占明顯優勢。
2.4以科技期刊為核心構建學術共同體的影響因素
科技期刊學術共同體打造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主要包括外部環境(如國家政策、主辦單位學科水平、項目資助)和期刊內部經營狀況(辦刊模式、報道范圍、開展學術活動、期刊影響力、期刊發文量、編輯團隊、學科專家隊伍)等。調查數據顯示(見表7),超過 50% 的科技期刊編輯和學科專家認為外部環境對以科技期刊為核心構建學術共同體的影響較大。在期刊內部經營狀況方面,辦刊模式、報道范圍、開展學術活動、期刊影響力、編輯團隊、學科專家隊伍等因素被普遍認為對科技期刊學術共同體經營有較大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發文量和報道范圍方面,學科專家與編輯的觀點存在顯著差異,學科專家更強調這兩方面的重要性,這可能源于較大發文量有助于吸引更多專家參與期刊建設,而明確的專業報道方向則更有利于凝聚領域內學者。
表1調查的樣本期刊數據庫收錄分布情況

表2調查的樣本期刊發文量分布情況

表3調查的樣本期刊舉辦學術活動的分布情況

表4調查的樣本期刊采用的宣傳推廣平臺分布情況

表5調查的樣本期刊編委數量分布情況

表6調查的樣本期刊學科專家庫中人數分布情況

3 實證分析以科技期刊為核心構建學術共同體的策略
自創刊以來,《鎂合金學報(英文)》實現了高質量快速發展。外部環境方面,期刊獲得“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領軍期刊、“重慶市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等政策項目支持,依托單位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資源雄厚。內部運營上,期刊聚焦鎂材料學科,組建“學術 + 出版”編輯團隊,創新運營模式。在此基礎上,期刊深度探索了以科技期刊為核心構建學術共同體的路徑,確立了打造國際刊物、國際組織和國際學術活動三位一體的“鎂\"學術共同體發展戰略,推動期刊發展與學科建設深度融合。
3.1以人為本,建設積極活躍的學科專家隊伍
高水平的學科專家隊伍是期刊創新發展的基石和可持續資源,也是構建學術共同體的基本單元。近年來,《鎂合金學報(英文)》基于Webof Science、
Scoups等數據庫,利用文獻計量學分析其在數據分布結構、數量關系、變化規律、可視化等方面的優勢,對學科專家的學術水平、研究方向、地域進行統計并聚類,建立編委、審稿人、作者和讀者等專家數據庫,及時掌握全球學科專家學術水平和核心研究團隊。并針對不同梯度學術水平和地域的學科專家,采取不同措施,發揮學者不同角色的作用,有效促進學科專家團結在期刊周圍和有針對性地開展學術活動。
3.2創建國際組織,建立高質量學術交流平臺
國際組織是國際合作和全球化發展的重要載體,而科技期刊的長遠發展及學術共同體的深度構建,均離不開國際學術資源的支撐。《鎂合金學報(英文)》創新性地發起成立國際鎂學會和國際儲能材料學會,邀約全球頂尖鎂材料研究機構成為會員單位,國際知名學者擔任委員會成員。并聯合國際組織積極舉辦國內外學術活動,構建起“國際期刊一國際學會一國際學術活動”三位一體的學術成果發布與交流平臺,促進學術資源的聚集和科研機構的合作[該措施充分發揮了期刊橋梁紐帶作用,扭轉了期刊相比于研究機構學術地位邊緣化的局面,提高了期刊在學術共同體中的地位和在學科發展中的作用。
表7調查樣本中認為影響科技期刊學術共同體經營與品牌形象打造因素的分布情況

3.3開展學科前沿研究,引領學科發展
把握學科研究熱點是科技期刊實現良性發展的必要前提。為此,期刊可依托權威學術組織與高水平編委團隊,牽頭開展學科前沿研究,梳理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戰略需求及熱點研究方向。自2020年開始,《鎂合金學報(英文)》連續四年開展了“全球鎂材料前沿\"研究工作,以鎂材料論文和專利數據為基礎,通過文獻計量分析和專家研判,凝練前沿研究方向和重大難題,并進行解讀。相關研究成果的論文受到全球鎂材料研究學者的廣泛關注和好評,入選ESI高被引論文和熱點論文。該舉措充分發揮了期刊的學術引領作用,助力了鎂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4結束語
本文探討了以科技期刊為核心的學術共同體的概念,并從科技期刊編輯和學科專家兩個角度開展了以科技期刊為核心構建學術共同體的可行性、現狀及影響因素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以科技期刊為核心構建學術共同體是可行的,大量的科技期刊編輯和學科專家認為科技期刊學術共同體打造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包括外部環境和期刊內部經營狀況等,但對于發文量和報道范圍的影響,科技期刊編輯和學科專家兩方的看法明顯不同。并以《鎂合金學報(英文)》的辦刊實踐為例,實證分析了以科技期刊為核心構建學術共同體的策略,為我國科技期刊構建學術共同體提供有效參考。
參考文獻
[1]原祖杰.學術期刊在學術共同體建設中的作用[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20(1):50-52.
[2]喬興媚,徐春梅,黎恩.學術期刊與新型智庫的學術共同體建設研究[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20,29(6):68-72.
[3]江波,劉小姣.學術期刊新型學術共同體的構建與運行[J].出版發行研究,2024(5):43-50.
[4]龔紫鈺.學術期刊共同體:內涵特征、功能定位與建設路徑[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9(4):149-156.
[5]袁源,謝文亮.融媒體時代專業期刊學術共同體的發展瓶頸與因應之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32(4):515-521.
[6]代艷玲,畢永華,武英剛.科技期刊學術共同體建設路徑及能力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3,34(6):717-721.
[7]李雪,劉健,李紅軍,等.科技期刊的學術共同體構建探究[J].編輯學報,2023,35(1):41-45.
[8]索曉霞.發揮學術期刊引領作用構建學術共同體[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09-20(6).
[9]馮琳.新時代中國學術期刊與學術共同體構建[J].河北學刊,2021,41(3):204-209.
[10]高平亮.學術共同體建設與學術期刊的發展路徑研究[J]科技傳播,2018,10(23):168-169.
[11]李軍凱,耿楠,劉暢.地方科研院所參與國際科技組織的模式與路徑研究[J].科技智囊,2022(3):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