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作為科技創新生態的重要組成環節,為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的科技進步提供重要支撐。一方面,出版業為科技知識的傳播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渠道[1],不僅將中國的科研成果推向國際市場,促進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還提升中國在國際科技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另一方面,出版業是數字產業化的有機組成部分[2],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積累數據資源,融匯科技前沿動態、學術研究成果、行業發展趨勢等多元視角,既是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更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此外,出版業通過與科研機構和企業攜手合作,為產業鏈提供豐富的科研信息資源[3],在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連接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科技期刊在出版業中占據重要地位,對推動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4]。作為科研成果發布的重要載體,科技期刊聚焦學科前沿動態、傳播最新的權威學術內容,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服務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同時,新質生產力具備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等特質,成為驅動科技期刊邁向高水平發展、實現高貢獻價值的動力源泉[5],為科技期刊的內容創新和傳播模式升級注入新的活力。因此,科技期刊與新質生產力之間形成一種雙向反饋的動態賦能機制,共同推動科技的持續進步。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特征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萍紕撔履軌虼呱庐a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6]。作為與經濟、產業和科技息息相關的創新發展理念,新質生產力促進科技與產業的有機融合,助推產業發展,是使科技競爭力得到根本性提升的先進生產力模式。
新質生產力的起點在于“新”,關鍵在于“質”[7],具有創新性與融合性并行、數字化與智能化共進的特征。其創新性體現在突出科學和技術在物質生產力領域中的倍增效應,將前沿科學和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催生高效能、高質量的發展動力,以實現一種新型、優質生產力的躍升。其融合性有效促進多領域資源整合與創新要素重組,進而實現產業生態系統重構與價值鏈躍升。其數字化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應用,促使生產過程更加高效和精準,進而驅動產業效率提升、推動產業融合聯動、培養產業創新生態。其智能化顯著增強生產的靈活性與適應性,更有效地滿足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產品需求。由此,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科研成果落地、企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二、科技期刊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迫切需求與核心目標
近年來,我國科研投入持續加大,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科研創新成果陸續涌現,自主創新取得顯著進展,多項指標位居世界前列。2021年,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我國科研論文達61.2萬篇,數量位居世界第1位;2022年我國科技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2位[8],體現出科技論文質量的大幅提升。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2024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2023年中國在各學科最具影響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為14227篇,占世界總量的 27.7% ,排在世界第一位;按第一作者第一單位統計分析的結果顯示,中國發表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11.85萬篇,占世界總量的33.6% ,被引用次數為81.89萬次,論文發表數量和被引用次數均排在世界第一位[9]。這些成就不僅體現了我國在科技領域的強大實力,也反映了我國科研成果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認可度和影響力。
我國要實現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跨越,迫切需要與之相匹配的高水平科技期刊集群作為重要支撐,助力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取得更大突破,為人類科技進步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F階段,結合新質生產力創新性與融合性并行、數字化與智能化共進的特征,科技期刊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三大核心目標包括:第一,學科交叉與領域協同創新。科技期刊通過跨學科的選題策劃促進不同學科領域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激發更多的創新思維和研究方向,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學術空間。第二,集群聚力與平臺自主運營。科技期刊通過自主構建國際化數字出版平臺,為優質科研成果回歸本土、擺脫“兩頭在外”的難題奠定堅實的基礎,全面提高中國在國際科技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入更強勁的傳播合力。第三,數智轉型與出版流程優化??萍计诳柚斯ぶ悄堋⒋髷祿?、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提升出版效率和服務質量,實現智能內容生產、精準內容推薦、自動化運營等功能,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更高效的運營環境。
三、新質生產力發展驅動科技期刊編輯能力重塑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編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萍计诳庉嬜鳛椤靶聞趧诱摺?,是落實上述科技期刊新質生產力發展目標的先行者、引路人,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可持續動能。這就要求科技期刊編輯轉變角色,摒棄傳統的低效生產和傳播模式,推動學術創新,積蓄國際影響力,助力刊群互利共生和優質科研成果的“雙回歸”,為學術集成與跨領域交流提供優質服務,在推進數智化轉型和營造更高效出版工作環境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一)選題策劃與創新能力
編輯選題策劃與創新能力的提升能夠幫助科技期刊更好地反映新質生產力相關的學術前沿和熱點問題,為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動向和實踐路徑提供學術參考。《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堅持以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作為選稿用稿標準,加強編輯策劃,圍繞重大主題打造重點專欄、組織專題???。不斷豐富內容形式,創新學科資訊、學術綜述、學術評論等欄目設計”[10]。
科技期刊編輯要從單純的文字處理者轉變為發掘前沿選題、策劃特色欄目的創新培育者與成果推動者。首先,科技期刊編輯應深入理解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聚焦行業、產業以及可能與其密切相關的科技領域,關注前沿科技動態并分類學習與細化積累專業知識,運用文獻計量學工具對相關領域的研究趨勢、知識圖譜及學術空白進行可視化分析,確定初始的選題方向。其次,科技期刊編輯應結合市場趨勢,優化選題策略,構建“讀者一作者一專家”三維需求模型,通過調研把握科技期刊的讀者需求,分析高被引論文洞察作者的研究偏好,組織專家評估選題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潛力,與專家學者交流,以拓展視野,獲取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分析潛在作者群體與學術專家庫,建立分層分類的學者影響力矩陣,擬定精準化、個性化的組約稿模式與范圍,進一步修正、完善選題內容,為獲取高質量稿源筑牢基礎。最后,科技期刊編輯應優先嘗試策劃體量適中、周期可控的“微專題”或“試點專欄”,系統性地進行選題論證、作者聯絡、稿件統籌與傳播設計等全環節操作,通過這種低風險、高頻率的“驗證一反饋一迭代”循環,逐步積累對學術熱點捕捉、資源調配及項目管理的實操認知與隱性經驗,總結選題策劃得失,提煉有效方法,最終將碎片化經驗升華為可復制的選題策劃范式,為承擔更復雜的主題??蜷_展大型學術活動奠定能力基礎。以《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圍繞“新質生產力”的專題工作為例,其聚焦新興產業,成功組織“海洋新能源技術”“新質通信前沿技術”專題,其中“海洋新能源技術”專題因與《海洋(英文)》執行主編鄭向遠討論新刊合作細節而逐漸清晰設計思路,這體現科技期刊編輯在選題策劃過程中與專家交流的重要性。
(二)跨界合作與資源整合能力
跨界合作與資源整合能力有助于科技期刊編輯利用不同學科的學術資源,拓展科技期刊的學術視野和國際影響力,為科技期刊集群發展提供支持,并進一步服務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深度融合,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與學術共同體的協同發展是科技期刊編輯需要思考與實踐的重要課題[1],也是其鍛造跨界合作與資源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徑??萍计诳庉嫅ㄟ^參與科研機構的學術活動、項目研討等,及時掌握最新的科研動態,輔助選題策劃工作,并挖掘優秀的審稿人和作者,提高稿件質量和審稿效率,借助各類學術會議和培訓活動,擴大科技期刊的影響力。在此基礎上,科技期刊編輯也應逐步培養屬于科技期刊自身的學術共同體,將主編與編委團隊、審稿專家庫、讀者圈等眾多資源整合在一起,助力科技期刊的運作。基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科技期刊編輯還應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借助企業在技術研發、應用推廣等方面豐富的經驗和資源,了解最新的技術應用和市場需求,與企業開展合作、增強互動,為科技創新引入新的視角,推進前沿科技與創新型企業的共同成長。隨著2023年12月清華大學安全科學學院的成立,期刊中心參與設計并出版了中國首個聚焦于安全應急科學技術領域的國際學術期刊《安全應急科學(英文)》,該刊由清華大學和中國安全生產協會聯合創辦,由中國安全生產協會會長趙鐵錘擔任首屆主編,實現學界、業界在出版業的高效融合,這有助于科技期刊編輯提升跨界合作與資源整合能力。
科技期刊集群化發展模式也促進科技期刊編輯的跨界合作與資源整合能力的提升。在拓寬知識領域方面,科技期刊編輯應通過跨學科閱讀,廣泛涉獵不同學科或其子學科的前沿研究,并通過學習同行業工作環節和數字營銷等內容,了解如何進行數據分析和讀者畫像,將優質內容精準推送給目標讀者群體,進一步掌握項目管理知識,更好地協調資源,把控合作項目的進度。在優化溝通協作方面,科技期刊編輯應主動參與跨部門項目,積極建立多元關系網絡,學習有效傾聽技巧,掌握清晰簡潔的表達方法。此外,科技期刊編輯還應拓展國際視野,更好地了解國際學術需求和標準,服務本土優秀科研成果跨越國界,推動科技期刊國際化傳播。期刊中心依托清華大學雄厚的學科優勢,加快推動納米科學、信息科學、物質科學與工程技術、氣候變化與能源環境、人文社科等學科刊群的建設,在2024年有15個項目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二期項目”,包括領軍期刊6項,梯隊期刊4項,高起點新刊4項以及集群(集團)化試點項目1項(“Sci0pen科技期刊集群”)。這為科技期刊編輯的跨界合作與資源整合能力提供了充分的發展空間。
(三)數字化和智能化應用能力
在數字化、“人工智能 + ”以及融媒體時代,出版業涌現多種出版形態、輸出形式、推廣渠道,形成“出版 + ”的業態創新模式。例如,期刊中心基于“國際化數字出版服務平臺子項目一一科技期刊數字化傳播國際平臺服務項目”,秉承“擁抱開放科學,引領全球創新”的宗旨,成功構建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Sci0pen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平臺并于2024年6月迭代至2.0版本,通過重構智能化交互架構與集成AI賦能的語義理解引擎等,實現出版傳播全流程服務能級躍升。借助內容形式與傳播方式的創新,科技期刊能夠更好地滿足讀者的多樣化需求,進而提升傳播效果。這就需要科技期刊編輯利用好數智工具,適應內容生產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趨勢,提升工作效率。
在數字技術發展的浪潮中,科技期刊編輯應從內容生產、流程管理、傳播渠道、版權保護等方面[12]施力。例如,科技期刊編輯可以利用算法和數據分析熱點話題和關鍵詞,了解學術動態、產業需求,確定讀者瀏覽量較高的輸出模式(摘要速覽、圖文集合、短片集錦等),借助數字特效、虛擬數字人等進行內容視頻化傳播,豐富論文的呈現方式,并在社交媒體平臺發布最新動態,確保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多種終端為讀者提供良好的體驗。
隨著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科技期刊編輯也應對智能審稿、排版、校對、推廣等全流程進行優化。例如,科技期刊編輯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對稿件進行初步查重與篩選,判別論文結構與圖表是否符合規范;分析版式是否合理、美觀,字符是否錯亂等;核查參考文獻的準確性與格式的完整性,識別引文序號中的錯誤,總結引用年份分布情況。又例如,科技期刊編輯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定期分析讀者需求和興趣,形成多種宣傳文案并完成精準推薦,增強內容與讀者之間的交互性,從而提高讀者對科技期刊的忠誠度和活躍度。
綜上所述,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編輯能力的重塑不僅是適應行業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更是科技期刊編輯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具備新質生產力理念的科技期刊編輯是助力科技期刊實現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動力,為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科技期刊編輯長效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系構建
在新質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中,勞動者是最為活躍且最具能動性的關鍵要素[13]。科技期刊編輯作為出版業新質生產力中的“新勞動者”,是科技期刊創新發展的核心力量。出版社通過構建科技期刊編輯長效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系,助力科技期刊編輯更好地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提升數智化水平,適應新技術環境下的工作需求,推動出版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重視“新質思維”培育
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科技期刊編輯的能力塑造與優化,應以“新質思維”培養為前提?!靶沦|思維”是為適應新時代生產力發展需求而形成的創新性思維方式,以創新驅動為內核,致力于打破傳統思維的框架,從全新的視角出發,運用創新的方法來思考和解決各類問題?!靶沦|思維”能夠促使人們擺脫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與生產力發展路徑的束縛,聚焦于科技創新,探索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并推動產業的深度轉型升級。這種思維方式不僅關注生產力的量的積累,更著重于質的飛躍,即從傳統的外延式、粗放式發展轉向內涵式、集約式發展。
科技期刊編輯應具備“新質思維”,其“新”在于對編輯工作各要素的高效重組與創新性配置,“質”則體現在對編輯工作流程的全面優化。此外,“新質思維”還強調編輯工作與外部環境的辯證統一,要求編輯能力的提升與期刊的國際化戰略、數智化轉型以及行業發展的新趨勢相匹配。
具體來說,出版社應通過組織新質生產力行業解讀研討會,邀請編輯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等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展專題授課,營造與時俱進、終身學習的氛圍,幫助科技期刊編輯深入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制訂階段化、有序化的繼續教育培訓課程,根據不同專業背景、工作經驗和崗位需求,設計有針對性的培訓內容,分層分類開展常態化的科技期刊編輯業務學習,以適應快速變化的行業環境;引導科技期刊編輯增強自我革新的自驅力,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從“完成任務”向“追求卓越”進發。出版社也應通過建立線上交流平臺等方式,為不同專業和領域的科技期刊編輯提供經驗交流渠道,便于他們分享以“新質思維”指導工作實踐的生動事例和寶貴經驗,持續激發科技期刊編輯對“科技期刊與新質生產力之間雙向反饋的動態賦能機制”的深入思考和實踐探索。
(二)強化新型技術培訓
數智技術可幫助科技期刊編輯提升工作效率、優化工作流程、減少重復勞動,使其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專注于內容創新和戰略思考,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獲取和分享信息,實現遠程協作和全球溝通。新型技術培訓有助于科技期刊編輯掌握先進的技術工具,如高效的內容管理系統、智能審稿系統等,有效提升工作效率,降低人為失誤的概率,進而提升科技期刊的整體質量。同時,新型技術培訓也可激勵科技期刊編輯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意識,在選題策劃、內容呈現以及傳播推廣等諸多方面充分激發其創新思維[14]。此外,新型技術培訓還能加強編輯團隊之間的協作與溝通,有利于科技期刊編輯交流經驗與感悟,加深相互之間的理解與信任,形成深入研究運用新型技術的團隊合作氛圍,從而打造一支高效且富有創造力的編輯團隊,為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筑牢堅實的人才根基。
具體而言,出版社應定期組織、邀請行業內的專家學者進行培訓授課,重點圍繞新型技術在編輯工作中的應用展開,涵蓋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應用、海量數據分析、多媒體與互動內容制作、數字內容管理與傳播技術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在內容加工、審稿編校中的創新應用等,并設立一些與新型技術相關的實踐項目,如利用新型技術進行稿件處理、設計新的期刊網站界面等,便于科技期刊編輯在實踐中提升對新型技術的運用能力。出版社也應針對剛接觸新型技術或處于轉型期的科技期刊編輯,組建“導師 + 技術骨干”團隊,就薄弱模塊開發定制課程,推行“錯峰培訓 + 資源共享”模式,整合培訓平臺資源,實現跨區域遠程實操演練,并提供“一對一”在崗輔導,完善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提供實時技術難點解析,系統化提升編輯團隊的實踐能力。此外,出版社還應聯合期刊出版研究機構、各類期刊學會與協會開發或利用已有的線上授課平臺,錄制關于新型技術在科技期刊編輯中的應用課程,如人工智能輔助編輯、數字化出版流程等,讓科技期刊編輯根據自身時間靈活學習,并舉辦專題培訓班,邀請行業內的專家學者以及有實踐經驗的科技期刊編輯,就新型技術的基礎知識、操作技能、應用場景等進行系統講解和實操演示,幫助科技期刊編輯快速掌握新型技術。
(三)建立創新激勵機制
創新激勵機制的建立具有三重價值。首先,該機制通過明確創新行為的評價標準與獎勵導向,有效引導科技期刊編輯聚焦核心創新領域,提升創新資源配置效率,規避創新活動的盲目性與資源浪費。其次,在組織認同維度,該機制構建“創新貢獻一價值認可”的正向循環,既滿足科技期刊編輯自我實現的高階需求,又增強其組織歸屬感。最后,該機制通過跨部門創新協作,打破傳統科技期刊編輯的知識壁壘,促進團隊合作和知識共享,提高編輯團隊的創新能力。
出版社應以目標管理引導創新方向,避免資源錯配,使科技期刊編輯的創新行為與科技期刊發展目標精準匹配,量化創新指標,將專題策劃轉化率、優質稿源增長率、新媒體傳播指數等納入考核,引導科技期刊編輯從“被動加工”轉向“主動策劃”,進一步完善動態調整機制,結合學科熱點設定階段性創新任務,避免創新活動脫離實際需求,并在此基礎上構建相關體系機制。一是多維激勵體系?;诤沾牟耠p因素理論,出版社應兼顧“保健因素”(物質保障)與“激勵因素”(成長空間),設立“創新基金”對高影響力專題、數據可視化產品給予專項獎勵,通過“年度創新人物”評選、學術會議報告機會等提升科技期刊編輯的職業榮譽感,為參與新型技術培訓的科技期刊編輯提供工作加分等。二是創新容錯與長效評估機制。出版社應設定創新項目“孵化期”,對未達預期但具有探索價值的嘗試(如短視頻學術傳播)給予過程性認可,確保長期跟蹤評估,采用“創新積分制”,累計科技期刊編輯的年度創新貢獻,避免短視化考核。
科技期刊編輯長效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系構建是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這一舉措將科技期刊編輯的個人成長與科技期刊的發展戰略深度融合,有助于實現數智技術驅動下的創新力與執行力的長久互促,為科技期刊編輯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進而更好地促進科技期刊的發展,最終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推動科技期刊在內容創新、傳播方式和服務模式等方面的不斷突破。
五、結語
在全球化競爭與數智技術革命的驅動下,科技期刊亟須實現學科交叉與領域協同創新、集群聚力與平臺自主運營、數智轉型與出版流程優化??萍计诳庉嬜鳛槌霭鏄I新質生產力中的“新勞動者”,亟須鍛造選題策劃與創新能力,發展跨界合作與資源整合能力,掌握數字化與智能化應用能力。出版社則應在重視“新質思維”培育、強化新型技術培訓、建立創新激勵機制三個方面助力構建科技期刊編輯長效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系,從而實現科技期刊的新質生產力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巧巧,張穎,童愛霞.以新質生產力促進科技出版核心競爭力提升[J].傳播與版權,2025(06):67-69.[2]何利萍,徐銘.新質生產力賦能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機理及實現路徑[J].傳播與版權,2025(08):47-51.[3]張莉,王海燕,嚴美娟.新質生產力賦能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價值意蘊及其實踐路徑[J].編輯學報,2024(05):485-490.[4]施敏,金鑫榮.新質生產力賦能出版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與進路[J].中國出版,2025(03):44-48.[5]高虹.新質生產力推動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科技與出版,2024(07):70-78.[6]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知,2024(06):4-6.[7]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6): 137-148.[8]國家統計局.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科技強國建設有力推進: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二[EB/OL].(2024-09-18)[2025-05-20].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9/content_6975154.htm.[9]趙永新.《2024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發布我國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保持世界第一[N].人民日報,2024-10-14(019).[10]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J].中國出版,2021(14):3-5.[11]劉森,張進,奚春雁.學術期刊與學術共同體協同發展的實踐與思考:基于清華大學學術期刊的探討[J].傳播與版權,2023(16):7-11.[12]張維,鄧強庭,冷懷明.數字出版的發展現狀及我國科技期刊的應對措施[J].編輯學報,2013(02):179-183.[13]張婷芳.新質生產力視域下出版人才培養的優化路徑[J].傳播與版權,2025(04):22-25.
[14」張宇燕.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編輯的能力構建與提升[J].傳播與版權,2024(0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