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出版行業的發展,叢書出版因具備系統性和全面性而備受青睞,但其出版過程復雜,質量把控難度大。本文以《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為例,闡述專項檢查制度在叢書編輯過程中的應用。

隨著出版行業的不斷發展與繁榮,叢書作為集合性出版物,因其具備系統性、全面性的特點,備受讀者青睞。叢書的出版過程復雜,環節太多,所以對內容質量、編輯水平的把控尤為重要。為確保叢書高質量出版,從細節處體現叢書的統一性,建立并實施完善的專項檢查制度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本文從專項檢查的意義與作用、叢書的特點與專項檢查的必要性、專項檢查項目的制定、專項檢查表的編制以及如何做好專項檢查五個方面,論述專項檢查制度在叢書編輯過程中的應用。
專項檢查的意義與作用
專項檢查根據特定的檢查對象或要求,采取專門的檢查方式和程序,系統、全面檢查工作進程。該項工作強調針對性和實效性,旨在通過細致入微的檢查,確保完成目標任務。專項檢查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更是出版領域的重要工作。
辭書作為工具書,要求編纂過程規范、嚴謹,對于同類詞條,嚴格要求按照同一格式撰寫、全書整齊劃一,這是辭書的規范性所在。為了達到規范要求,針對同一元素,辭書專家們設立了專項檢查制度。辭書專項檢查是指在通讀的同時,由專人對條目中的一些專門項目分別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并逐一解決。專項檢查工作是辭書編輯過程中的重要工序,是決定辭書質量的關鍵環節。要求在編輯加工稿件后,把全稿中的重要因素分別提取出來,逐項進行縱向檢查。專項檢查注重細節檢查,如《中國茶葉大辭典》設立了20多個專項檢查項目。
叢書的特點與專項檢查的必要性
叢書是指若干在形式和內容上,具有一定相似性或相關性的單行本組合,如系列教材、成套古籍或細分專業的學術著作。與單行本的自成體系不同,叢書通常由多學科、多作者合作編寫,即使有嚴格的寫作要求,在體例、格式方面仍然容易出現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叢書收稿后,需要多位編輯分別加工,在編校過程中,雖然內容都符合出版規范,但會出現表現形式不一致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管理者需要制定相應的編寫要求。
筆者認為,在辭書編校中應用專項檢查制度可以彌補叢書編輯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可將此概念直接引入叢書的出版流程中,指定一名編輯專項集中檢查,處理格式問題,實現多人編校的叢書在體例上、格式上的統一,作為印刷前最后一道流程,為圖書質量保駕護航。這一流程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策劃的《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項目實施中得到應用,取得較好效果,現已成為本社大型叢書(如系列教材、大型學術著作)印制前的常規流程。
專項檢查項目的制定
責任編輯對書稿的審讀主要針對科學性、學術性等問題,在古籍的審讀過程中,主要審讀底本、校本的合理性,推敲注釋、譯文,特別是所涉醫學專業內容是否符合醫理。而文字加工與校對主要針對古籍中的古漢語錯誤,如錯別字、句讀錯誤等問題。即使印前質檢結果符合圖書出版質量標準要求,也可能出現某些表現形式不一致、不統一的現象。在審讀、編校的基礎上,實施橫向專項檢查,將部分內容整理成普遍性的專項檢查項目,形成嚴密的篩查網,才能查漏補缺,盡量避免出現遺漏或顧此失彼的問題,從整體上解決叢書不“統一”的問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幾點。
1.統一檢查要求
叢書策劃周期長,在策劃階段提出統一的要求,可以讓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有章可循。如本社策劃的《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在策劃階段即制定了詳盡的標準和要求,包括內容提要、校注說明的內容,校注及注音格式要求等。在專項檢查過程中,參考該要求設置專項檢查項目,避免缺項。如對拼音進行專項檢查,“a”和“g”必須用“a”和“g”;注釋的順序必須先詞后字等。
2.針對多次出現的內容進行專項檢查
如著錄方式在封面、封底、內容提要、扉頁、圖書在版編目數據(CIP)、校注說明、校注后記都會出現,需針對古籍作者項進行專項檢查,特別是在編校過程中經過多次修改的,更需統查。如在對《本草正義》進行形式檢查時發現,校注說明提及原卷首有
輯”,著錄方式為“輯”,而扉頁的著錄方式寫為“ x×x 著”即為錯誤。特別是正文與封面均有的內容,最好在專項檢查過程中一并檢查,如專項檢查中發現正文的校注說明中“底本年代”與封底內容提要中的“底本年代”不一致。
3.針對全書統一的內容進行專項檢查
針對編校規范中需要全書統一的內容,進行專項檢查。如生卒年代的寫法,可寫為“( ?××- x×x 年)”,也可寫為“ (x×x-x×x)′ 。如數字的寫法,101既可寫為“一百零一”,也可寫為“ ?O-,3 ;如二十,寫為\"二十\"或\"廿\"都對,但是叢書應統一。又如古籍原書文前序言,在專項檢查中發現,有用“序”,有用“書名 + 序”,多個序者有以“ × 序”“ ×× 序”為題進行區別,有以“序一”“序二”進行區別,在專項檢查中可統一為“序一”“序二”模式。
4.針對體例要求進行專項檢查
針對體例的完整性、名稱統一性,進行專項檢查。其一是圖書各部分是否完整,排列順序是否正確。其二是各部分名稱是否統一,如對《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進行專項檢查時發現,索引名稱不統一,方劑索引有叫“方劑索引”的,有叫“方名索引”的,經與策劃編輯協商,與藥名索引對應,統一為“方名索引”。其三是重點部分的內容要素是否完整,如校注說明是否包含底本情況及所應用的校注方法,延伸到后續系列教材的專項檢查時,需要檢查編寫說明是否對修訂內容進行說明、是否說明內容如何體現。
5.針對編輯盲區進行專項檢查
叢書出版,特別是大型叢書的編輯加工,出版機構一般動用多個編輯室的編輯共同參與。編輯們平時深耕各自產品線,即使學術專業對口,也難免出現盲區,除先期進行培訓,還需針對這部分項目進行專項檢查。
6.針對多次修改的內容進行專項檢查
叢書的序言、前言、編委會、專家指導委員會等內容,可能會經過多次修改,直至下印前才能確定。專項檢查作為印前最后一道工序,應對其進行檢查,確認是否為最終版本。
專項檢查表的編制
建議針對圖書內容順序,按照從前到后、同項互查的原則進行檢查。先匯總需要檢查的項目,再按照圖書結構順序列出每個部分需要檢查的項目,并寫明檢查要求。重點檢查文前的扉頁、版權頁、編委會名單、序言、編寫說明、目錄,文后的跋、索引,以及封面與內文的一致性。這些部分是圖書的臉面,也是專項檢查的重點。策劃編輯在書稿進入審讀環節時,需略讀全書,著手確定專項檢查的項目,摘選出書中的共性問題,視其出現頻率、廣泛程度決定是否列入專項檢查的行列,形成針對叢書的特有專項檢查列表。

如何做好專項檢查
1.工作標準
參與專項檢查的人員態度上要重視,行動上要嚴謹認真。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工作中,充分認識到專項檢查的重要性和嚴肅性,細致對待每一個檢查環節,認真填寫專項檢查表,不放過任何問題。
2.人員設置
一個項目建議只設置一人進行專項檢查,方便統一標準。此人可以是叢書的策劃編輯,也可以是對該領域非常熟悉的專門人才。
3.問題處理
對在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應及時通知叢書負責人,明確標準,以便對正在編校的書稿進行調整,規避初期排版、設計過程中出現問題。如在《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專項檢查過程中,發現封面文字豎排時中圓點容易排歪,建議用“代”表示朝代。如“清·陳葆善”建議改為“清代陳葆善”。
4.嚴格制度
將專項檢查納入工作流程后,從出版流程管理的角度來看,通過合作,多效并舉,建立了更多更嚴格的制度,形成更完善的工作程序,可以從制度層面上進行整體掌控,提高出版質量。
5.本職要求
專項檢查人員不是質檢人員,也不是復檢編輯,不需要對編校習慣問題進行修改,如發現明顯錯誤,可以提出,但關注點不應在校正誤上,而應該在問題統一方面。如古籍中的原作者,一般情況下署其名,但對于字號更著名的醫家,也可用其字號,《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中的《祝茹穹先生醫印》,“茹穹”實為祝登元的字,原作者署名應為祝登元,這類問題不是專項檢查的重點,檢查人員發現后應交責任編輯查證后決定是否修改。
專項檢查雖然加大了出版流程的工作量,延長了出版時間,但在確保叢書高質量出版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具有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對編輯而言,這不僅是核實圖書體例一致性的嚴謹手段,更是難得的學習與成長機會,有助于編輯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并深化其整體編輯思維。對于策劃編輯來說,專項檢查的價值更為深遠,不僅能夠鍛煉并提升策劃編輯的前瞻性思維,使他們在策劃階段就預見并規避潛在的問題,還可以優化后續類似圖書的編寫要求,從根本上提升書稿的整體質量,從而在長遠發展中實現質的飛躍。
本文首先闡述了專項檢查的意義與作用,強調其針對性和實效性對保障圖書出版質量的重要性。接著分析叢書的特點及專項檢查的必要性,指出叢書由多學科、多作者合作,多編輯加工,易出現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可引入辭書專項檢查制度來彌補。然后從多個方面闡述專項檢查的意義,介紹專項檢查表的編制原則,提醒策劃編輯在審讀過程中著手編制檢查表。最后,提出做好專項檢查的五個要點。
綜上所述,盡管專項檢查可能導致流程的微調與出版時間的延長,但其對提升出版物質量以及優化策劃等具有極高的正向價值,是一項利遠大于的重要舉措。
作者單位:中國中醫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