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學生法治思維培養價值研究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中,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獲得新時代下的新成就,其根本性綱領是全面依法治國。法治思維作為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與法律方法去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對于推進法治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培養高校學生的法治思維,是形成高校學生良好法治素養的堅實基礎,是落實法治思想的內化動力,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所在。
1.1高校學生法治素養培育之需求
信息化、快速化是如今時代的顯著特點,社會氛圍略顯浮躁,開始出現部分個體忽視社會發展規則,企圖走捷徑之想法,破壞社會良序,產生不正之風。部分高校學生價值觀出現偏離正軌的現象,甚至涉及違法犯罪。大學階段正值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黃金期,辨別是非能力尚不成熟,通過法律知識普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開展等方式,全方位培育法治思維能力、提升法治素養已迫在眉睫。
在新時代下,法治思維已成為公民發展之關鍵能力,法治素養則是其綜合素質全面升華之必然要求。處于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建設浪潮中,新青年要想乘風破浪、激流勇進,必先增強法治思維,凝練法治素養。
1.2法治思想貫徹之需求
法治思想博大精深,其邏輯結構縝密、理論體系完整,為全面依法治國的實現提供了重要助力。接受高等教育的高校學生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力量,理應成為法治思想的貫徹落實者。加強高校學生法治思維培育,深入學習法律知識、法治思想,有意識地增強法治培育理念,是法治思想落地之必然需要。多途徑豐富法治教育方式,加強高校學生法治思維培育重視度,有助于高校學生將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治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達到深化對法治思想精確掌握的目的。
1.3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建之需求
全面推進法治國家的建立,依托于法治社會的形成。社會與和諧、發展齊頭并進,離不開規則系統地把控。為保障社會局面安定有序,需建立健全較為完備的社會規章制度,以達到對偏差行為有效規制和精準引導的目的。法律以其民主、透明、公正和程序化等特征,成為具備約束力的規則體系。高校學生作為時代先鋒,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皆成標桿,必會帶來一定社會影響。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高校學生應積極運用法律知識去思索、剖析和處理難題,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周邊之人學法用法,全面提升全體公民的法治素養,推動社會邁入更加繁榮、和諧的新階段。
2高校學生法治思維現存困境
大學階段是高校學生塑造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高校學生在國家發展和社會建設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培育高校學生的法治思維對于其個人綜合發展至關重要,對于國家的繁榮昌盛和社會的有序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際學習、生活中,我們發現部分高校學生法律意識較弱,在其法治思維培養方面,尚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困境。
2.1法治信仰薄弱
“法治”與“信念”相融即法治信仰。簡言之,公民內心對法治推崇且敬重,能將法律作為執行準繩。在法治社會、法治國家構建進程中,法治信仰是推動發展的關鍵內核。其不僅幫助公民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更彰顯法律之下的正義自由。
在高校校園中,高校學生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掌握到部分基礎的法律知識,認識到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涉及司法相關事件,其立場趨于含糊,對司法公信力存疑。一是法律知識欠缺、法律知識應用不足,面對司法問題時缺乏基本知識和信心。在高校課程學習中的法律知識多為理論知識,缺乏實踐案例的深入剖析。當真正面臨法律問題、法律案件時,不知法律規定、證據收集等具體處理流程,細節把握不到位,難有應對信心。二是對法律有著錯誤認知,認為“鎮壓”即“法律”,認為法律只是用來制裁犯罪、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而忽視了法律在保障公民權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產生司法偏見。在部分案件的處理中,認為司法程序過嚴,缺乏人性化處理。三是部分典型公眾案件引發的社會輿論所造成的影響。在信息化時代之下,部分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件曝光,便引發網絡熱議。網絡輿論通常具有片面化、情緒化特征,高校學生在接收輿論信息時,易受其影響,進而對司法公信力持懷疑態度,忽視了司法程序的正當過程。
2.2法治認知片面
法治認知,即吃透法律知識的內容,領悟法律知識的意蘊,善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法治認知是法治思維、法治素養孕育產生的土壤。基于實際觀察,部分高校學生法治認知較為片面,仍有待深化。在推動全面依法治國不斷深入中,對普及法治知識、加強法治意識、培養法治思維、凝練法治素養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
高校積極響應法治建設號召,積極承擔起法治人才培養、法律知識普及的重擔。面對非法學專業學生,高校精心增設相關法律選修課程,涵蓋憲法、民法等重要法律領域,以期搭建完整法律知識教學體系。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課建設,增加法律知識普及面,通過案例分析、場景重現、小組探討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讓高校學生都能學習、掌握基本法律知識,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雖然部分學生知曉法律的重要性,掌握基本法律知識。但談及對法治的深層次理解和法治實踐的運用時,表現出未深入涉及的情況。學生知其意卻不知其深意,知其內容卻不知運用,未能做到靈活運用。如知道憲法說明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但如何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運用憲法條例來維護自身權益,缺乏運用的實踐能力,這是法治認知片面的重要表現。要清楚知道,法律條例及相關知識源自生活實例,理應用于化解生活中的新問題。理論來源于實踐中,用實踐去檢驗理論才能得到更加正確地適應時代的新理論。高校在法治教育中,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鍛煉學生將所學理論法治知識運用于實際問題解決中的能力,加深對法律的認知,從而真正肩負起為國培養法治人才的重任。
2.3法治思維培育協同性不足
法治思維培育協同性指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這四個要素在高校學生法治思維培育中協同合作,各自發揮各自的作用,最終形成合力閉環。社會中的法治氛圍、學校中的法治教育、家庭中的法治觀念和個體意識中的主觀能動性,各自發揮各自的作用,合力共育法治思維。唯有協同共育,搭建法治思維培育框架,才能加強大學生法治思
維,響應法治建設目標。
在研究高校學生法治思維培育的進程中,發現培育結果源于多因素共同交織作用而成。社會法治氛圍提供外在滋養,公平正義蔚然成風,為高校學生法治思維萌芽提供環境;高校法治教育指引光明之路,系統全面的法治培育體系,為高校學生搭建法治體系框架;家庭法治觀念浸潤品德之基,法治觀念堅定踐行,為高校學生播下法治種子。社會、高校、家庭三者為外部影響因素,為法治思維培育提供了重要外部環境。個體意識的主觀能動性為內部影響因素,是法治思維形成的關鍵一環。內外結合,發揮系統效力,方能形成高校學生法治思維培育閉環。如若個體缺乏形成法治思維的內在驅動力,即使社會營造了良好法治氛圍、家庭秉持正確法治觀念、學校提供全面法律課程,其法治思維培育仍難獲得好的結果。部分高校學生仍未意識到法治社會之下法治思維培養對于人生的重要性。走馬觀花學習法律知識,應付考試是其目的,未將法律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活動中。新時代下,高校學生法治思維培育迫在眉睫,僅憑良好法治氛圍、法治知識教育、法治觀念浸潤,難以形成法治思維。
3高校學生法治思維培養路徑探析
高校學生法治思維培育能幫助高校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完善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建設。基于了解中發現,高校法治教育開展比重以及高校學生法治思維培育的重視程度逐年增加,但高校學生法治思維培育結果探查中,仍存在法治信仰薄弱、法治認知片面、法治思維培育協同性不足等問題。為增強對高校學生法治思維的培育,應構建一個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發揮其隱性教育作用。建立健全高校的法治教育體系,讓高校學生置于濃郁法治氛圍中。激發高校學生學習法治知識、養成法治思維、提升法治素養的主觀能動性,產生培育內推力。
3.1構建良好社會法治環境
高校學生法治思維培養基于社會宏觀法治背景之下展開,培育成效受其一定影響。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氛圍可以發揮浸潤人心的作用,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能促進高校學生法治思維更好地形成。要使法治教育出成效,要培養高校學生法治思維,社會宏觀法治環境不可忽視。塑造公平、正義、和諧、友愛的社會法治環境氛圍,讓法治在社會中蔚然成風,為高校學生法治思維培養創造一個隱形的教育基地。
要強化法治宣傳的力度。一是開展典型法律案例講解活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專業枯燥的法律知識,用典型案例引發群眾學習共鳴,讓非法律專業人士能夠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增加多元化的法律知識學習途徑。二是在公共場所的布告欄中張貼法治宣傳海報。將專業的法律知識轉化為色彩圖畫和趣味文字,圖文結合增加群眾對法律知識學習的興趣。三是免費提供法治宣傳冊和法律手冊。可以讓群眾反復研讀,加深對于法律知識的理解,增強法律意識,培養法治思維,塑造法治素養。掌握基礎法治理論,是法治思維培養的基礎所在。
要充分利用法治實踐的教育功能。法治理論只有通過法治實踐,才能出現內化。通過法治實踐活動的舉辦,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才能切身領悟全面推進法治國家建設的意義所在。一是定期舉辦法治主題的社區、校園活動。在定期法治活動中,增強社區、校園的法治氛圍,將法治活動融入群眾日常生活中,增進群眾對法治社會建設的參與感。二是分批次安排群眾旁聽法律庭審。公眾親臨法院庭審現場,真實了解審理流程,親身感受法律的嚴肅性和公正性,深刻理解法律的權威性和尊崇性。參與法治實踐,是法治思維培養的路徑所在。
3.2健全高校法治教育體系
依法執教、依法辦學、依法治校,是高校發展的基準線,是全面推動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高校肩負著培養新時代尊法守法“四有”青年的重任,是國家發展中核心法治教育基地,在加強大學生法治思維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推進高校法治思想堅實落地。該思想是對黨在法治建設中相關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進行的科學總結,為全面推進法治國家建設、法治社會建設給予了強有力的思想支撐。高校可通過開設法治思想專題課程、宣講最新法治精神、舉辦法治思想文化節等方式達成此目的。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思維培養氛圍,潛移默化中提升法治意識,拓寬高校學生法治思維培養路徑。
加強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校園中法治文化作為法治思維培育的隱形路徑,應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建設,完善校園法治文化體系。教學規劃、人才培育目標應和校園法治文化緊密相連,借助多樣化校園法治建設與校園相關活動予以呈現。
一是要將校園法律宣傳做到位。打造法律系列宣傳活動,如法治宣傳欄、法律之聲校園廣播等,定期更新時事所涉及的法律知識。利用好學校公眾號、抖音號、微博等官方宣傳渠道,廣泛普及法治知識,促進高校學生法治思維的形成。二是將校園法治活動豐富化。利用學校模擬法庭開展法治學習活動,讓高校學生身臨其境參與法律流程,有助于高校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內化法律知識,有效提升法律素養,營造濃厚的法治學習氛圍。三是完善法律設施建設。在校園中開辟法律角,讓其成為法治思維培養的隱形空間,營造良好法律氛圍。多途徑加強校園法治文化,加強高校學生法治思維培養。
3.3激發個體法治思維主動性
切實落實高校大學生法治思維培養,須外部教育與自我教育雙渠道并行,自我教育這一渠道則是高校學生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彰顯。高校應激發學生投身法治研究的熱情,使其個體主觀能動性在法治學習中得以更好發揮,增強高校學生學習法治知識主觀能動性的最終目的。
高校學生要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日常生活的百科全書,對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具體的法律規定,個人的財產權益、人格尊嚴維護等都能找到權威的法律依據。通過深入學習,高校學生可以清晰認知自己所擁有的各項權利,知曉在不同情況下如何依法維權,更能從行為上約束自己,避免因無知而違法,逐步學習社會生活規則,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基石。它不是抽象的法律條文,其所展現的公平、正義、平等的理念,是照亮法治公平之路的明燈,深入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能夠讓高校學生深刻了解國家發展的相關制度,個人基本權利與義務的分配等內容,是增強法律意識的重要途徑,是法治思維培養的重要基礎。只有掌握足夠的法律知識,領悟法治精神實質,才有在面對社會問題時從宏觀層面進行剖析、解決的能力。高校學生應積極主動學習法律知識,拓寬法律視野,為法治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
高校學生要積極參與法治實踐。積極參與院系定期法治活動日,進行法治知識交流分享,法律知識在交流的碰撞中越發深刻,視野得到拓寬,掌握更多法律知識,為法治實踐筑牢根基。踴躍參與校內法律知識競賽、法律辯論賽等活動,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將所學法律知識內化于心,提高法律素養。主動參與校園法律基地相關活動,通過實地參觀,全方位感受法律的魅力,多維度學習法律知識,建立堅定的法律信仰。高校學生要積極學法、學會用法,將法律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利刃,在遵守法律、踐行法律的過程中鍛煉法治思維、提升法治能力,方能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國家長治久安貢獻自己的智慧,成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
(作者單位:武漢生物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