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高等教育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使命,在高校積極推進“四新”教育(涵蓋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的時代背景下,新文科建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這一建設項目聚焦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的內生需求,致力于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與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的深度跨界融合。2021年3月,教育部發布的《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指南》把新文科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列入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成為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內容。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目標就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其具有適應社會發展,創新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法學專業教育應緊密結合國家和社會的需求,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統籌推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協同發展,在夯實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實現全面發展。
關鍵詞:法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育人模式
一、內蒙古工業大學法學專業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探索
(一)加強頂層設計,明確激勵機制
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學院“十四五”發展規劃,并制定《人文學院專業建設與本科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23年—2025年)》,明確創新創業教育中長期發展目標,同時納入年度重點工作,確定年度工作清單。修訂學院績效分配方案,加大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支持與獎勵力度。統籌資源投入,建設“人文學院雙創空間”,為師生開展項目孵化、實施營造良好氛圍。
(二)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專創融合
嚴格落實學校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共同發展。開設專創融合系列課程,將“學科前沿”“專業創新實踐”作為必修課程寫入各專業培養方案。同時,各專業開設了多門理論—實踐一體課程,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核心進一步對原有課程進行升級改造,推動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融合。遴選多門課程探索非標準答案考試,進一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三)有組織開展項目申報,突出育人導向
緊緊圍繞服務自治區兩件大事,立足專業特點,探索多元化雙創組織模式。根據學院多年來服務社會的實踐積累,對接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優勢資源,重點對普法宣傳服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鄉村支教、社會工作校園模擬實習等項目實行學院統籌推進,對一部分具有強烈創新創業意愿的同學進行針對性培養納入重點項目團隊,選拔優秀師資對項目進行指導,建立賽育合一、滾動孵化的項目選拔培育機制。以導師制為抓手扎實推進大學生創新實踐訓練項目扎實落地,實現面上覆蓋。
(四)以賽事牽引,厚培創新創業教育沃土
秉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理念,構建四層遞進創新創業教育活動體系。針對全體學生,通過“一講、一賽、一展、一沙龍”開展雙創主題活動,舉辦雙創比賽政策及“敢闖會創”系列論壇、舉辦院級“互聯網+”大賽及“大學生學憲法、講憲法比賽”、線上線下巡展優秀項目、邀請雙創項目團隊進行沙龍分享,全面增強學生創新意識。
(五)著力提升師資水平,加強教師指導能力
連續舉辦“創新創業教育教師能力提升工作坊”3期,教師雙創能力得到顯著提升。聘請多名創業成功者擔任創新創業導師。組織多名教師參加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師資能力提升培訓班。
二、內蒙古工業大學法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實效性分析
(一)對創新創業教育認識不準確
在專業教師維度,部分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知存在顯著偏差。他們往往將面向高校學生,尤其是社會科學領域學生的雙創教育狹義理解為“開設公司、銷售產品或開發軟件”,甚至認為這是擠占學生學習時間與精力的額外負擔。部分專業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缺乏重視,甚至存在抵觸情緒,導致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二者的結合往往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的層面。
(二)教師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由于部分專業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知不足,還沒有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內在要求,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僅僅認為只要把自己的專業課上好就行。目前,從課程教學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上,還沒有設置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效果的評價指標,即使現在推行了本科生導師制,但是導師是否指導學生申報創新創業項目、立項數量也均沒有設置相應的考核指標,導致教師不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對其參與度較低。
(三)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
多數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主要停留在創新創業賽事層面,對賽事的認識也是相對膚淺的。學生認為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是參加“互聯網+”大賽、“挑戰杯”等比賽形式,對于在專業學習中也應該培養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則沒有清晰的認識。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知度不足,導致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申報、“互聯網+”大賽的主動性較低,項目數量雖不少,但是項目質量不高,項目與專業的結合度也不強。
三、新文科背景下法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提質增效的對策研究
(一)新文科建設與創新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上的耦合
作為推動文科教育創新融合的核心動力,新文科建設不僅是賦能高等教育質量升級的重要引擎,更是培育時代新人、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的戰略性抉擇。當前,在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背景下,迫切需要培養大量知識更復合、學科更融合、實踐能力更強的復合型創新人才。新文科建設結合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其目的是增強人才培養的理想信念,提升綜合素養與創新能力。同時,著力深化對學科交叉融合、服務國家能力以及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有機融合的關注。新文科強調“大文科”格局,既要傳承傳統又要融合創新,實現知識性和價值性相統一,并打破學科壁壘,實現跨學科、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又要提升文科的社會價值和創新能力,立足于新科技時代,創新文科學科,提升文科的社會價值和創新能力,同時提高文科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認知。
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在教育體系、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方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新文科建設為文科高等教育的革新拓展了全新發展空間,而創新創業教育則是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選擇。新文科建設與創新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上的耦合不僅有助于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還反映了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有助于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現代化進程。
(二)準確把握創新創業教育內涵
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意見中明確指出,創新與創業的關系是“以創新引領創業”,即創新研究要在指導甚至引領創業訓練與實踐方面發揮作用。從國家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戰略規劃與部署要求看,創新創業教育既包括創新研究,也包括創業訓練,其基本關系應為:創新是基礎和前提,創業是創新的體現和延伸,兩者緊密結合并有機統一。法學專業領域的創業項目主要限于法律服務、弱勢群體幫扶等基層社會服務。而這些專業社會服務基本上限于開設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公司、社會工作組織等這種固定模式。由于學科知識體系高度專業化,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儲備不足,其綜合資質與能力也難以快速達到行業實踐的要求。這一現狀直接導致法學專業學生在本專業領域開展創業活動面臨較高門檻,進而表現為申報創業項目數量極少,雙創教育的融合程度有待提升。就法學專業而言,雖有為數不少的各級別創新研究項目立項,但很少有成功轉化為創業實踐的例證,這也可從四大賽事中法學項目的獲獎情況得到印證??傊?,在法學專業雙創教育實踐中,相對于創業教育,創新教育更容易與法學專業教育相結合。基于此,需充分結合法學專業的學科特性,秉持揚長避短的原則,在課程教學與項目指導中,對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實施差異化引導,宜選擇創新教育作為雙創教育的重點。
區別對待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并非摒棄創業教育,而是采用差異化的工作思路推進實施。法學專業學生在創新創業領域具備獨特優勢,學生在經過系統的專業思維訓練,能夠在知法、懂法的基礎上,將法治思維深度融入創新創業實踐,守法經營。因此,在項目申報與訓練環節,法學專業可與其他學科協同聯動,為跨院系創業項目提供專業化法律支持,同時構建跨專業創新創業人才的協同培養機制,回歸創新本源,以創新帶動創業。
(三)新文科背景下推進法學專業創新創業育人模式的具體路徑
1.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模式
雙創教育要和專業教育相結合,走“創業教育+專業教育”的發展道路,推動創業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同頻共振。需始終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推動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著力培育適應并引領未來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內蒙古工業大學在2023年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工作中,進一步加大了創新創業教育占比,設置了創新創業通識系列課程,共4門課程至少要修讀3.5學分,同時還設置了專創融合模塊,分為專創融合系列課程和學科交叉系列課程,前者可以開設包含但不限于“學科前沿”和“專業創新實踐”等課程,由各學院自行安排,后者由各專業分別設置,學生須跨專業類修滿至少2學分該類課程方可畢業??梢哉f,學校本次培養方案修訂的導向非常及時,也非常重要,在本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進一步提升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地位,設置了多元的課程體系,既關注學生基本的創新思維的培養,又結合了多科性高校的優勢背景,對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模式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2.構建理論教育與實踐場域相結合的育人模式
法學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所培養的人才也需要既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又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目前,法學專業在每學期均設置了專業實習環節,通過校內模擬法庭等形式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在校外也建立了多個實習基地,讓學生走進實務部門學習本領。對于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提升,目前已經開展了“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以及大學生論壇、“學憲法 講憲法”比賽等,并且根據專業優勢已培育了基層普法宣傳、鄉村支教、非遺保護等特色項目,學生在開展實踐活動中不僅實現了服務社會的自身價值,也進一步了解了實踐領域存在的問題,促進了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積極性,問題意識、批判精神在實踐中逐步養成。今后將繼續加大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加大創新創業項目的培育與落地,積極舉辦系列法律職業技能大賽等賽事,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提供豐富的實踐土壤與理論場域。
3.構建校政企協同合作的育人模式
產教融合是實現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為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法學專業積極探索全方位、多層次、多樣化的校政企協同育人新模式,與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在專業見習、專業實踐、專業實訓、畢業實習和師資隊伍培養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以求形成校政企合作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有效機制,從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當前,學院與多家法院、律師事務所建立了校外實踐基地合作,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搭建了平臺。今年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我們邀請了政府、行業領域的多名實務人員對課程設置提出了意見與建議。未來,我們繼續堅持與行業產業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建立行業企業專家庫,邀請相關專家專創融合課程建設,參與創新創業項目指導,共同編寫教材,共同搭建教學資源。在教學內容上,實現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在創新項目申報上,保證選題來源于實踐,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共同指導;在創業項目培育上,結合專業特色,與律師事務所開展合作,從實務中深挖創業成功案例,爭取形成共建“入學第一課”、深入“打造一門課”、共同“打造一項目”,逐步培養學生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適應社會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
4.打造專兼結合、專創融通的師資隊伍
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素養直接影響教學成效,因此,強化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成為提升雙創教育實效性的核心路徑。在推動法學專業雙創師資隊伍建設進程中,需要始終堅持“內培外引”的發展機制,通過多元化路徑構建導師培育體系。就“內培”機制而言,需著重選拔具備交叉學科背景與先進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骨干師資,通過組建專業化指導團隊,推動教師將理論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外引”則依托校企協同育人平臺,面向行業領域吸納領軍人才、企業家及具有實戰經驗的優秀校友,以兼職教師或創業導師身份參與教學。除開設專題講座、組織案例研討以外,可探索“項目制”實踐教學模式,引導外聘導師帶領學生參與真實商業項目,強化實務操作能力培養。此外,建立教師能力提升支持體系,鼓勵教師通過企業掛職鍛煉、參加國內外學術研討會、獲取法律職業資格、創業指導師認證等,持續優化教師專業能力結構,形成“多學科交叉、專創融合、產學研結合”的雙創成果指導師資團隊,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EB/OL].(202103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1/202103/t20210317_520232.html.
[2]史秋衡,王春.大學生創業思維培養的現實價值、內涵環節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21(04):6468+95.
[3]曹玉東.創新創業教育視域下法學教育改革的路徑選擇策略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4(02):7333.
[4]段陸平.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法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變革的思考[J].法學教育研究,2023,40(01):158171.
[5]申榮榮,王翠敏.法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方案[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12):3233.
基金項目:2023年內蒙古工業大學教改項目——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2023108);2023年內蒙古工業大學專創融合課程建設項目——《民事訴訟法》(ZC2023036);2023年內蒙古工業大學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項目——高校拔尖創新人才選拔與培育研究(DJSZ ZX202302)
作者簡介:張莉蔚(1979— ),女,漢族,河北阜城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