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老齡化形勢的加劇對老年護理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全面的挑戰和要求。本研究針對高職老年護理人才培養中存在課程設置缺乏特色、培養過程缺乏協同、培養過程缺乏溫度等突出問題,從合作、課程、師資、環境、課堂五個環節著手,創新教育理念,開展“溫度教育”,以“有溫度的協同”構建了高職老年護理人才育人新模式,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在應用推廣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實效,為高職老年護理人才培養提供了系統的教育教學改革方案。
關鍵詞:有溫度;老年護理人才;育人模式
我國老齡化形勢嚴峻,伴隨人口老齡化進程,高齡、失智、失能老人的比重日益增大[1],進一步加大了對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的需求。老年護理在我國職業教育領域曾經僅作為護理專業的一個方向,發展滯緩[2],致使老年護理人才培養規模小、培養方案不健全,培養規格與社會需求脫節,使得老年護理專科人才嚴重缺乏,影響我國老年服務體系發展。本文深入分析高職院校老年護理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介紹筆者所在學校在構建高職老年護理人才育人模式中的探索和經驗,以期為老年護理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據和思路。
1 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現狀及問題
筆者通過文獻回顧和對醫院及養老機構進行調研,充分了解老年護理崗位所需的核心勝任力和高職老年護理人才護理能力現狀,了解養老機構對老年護理人才的需求情況。基于調研,筆者總結出目前我國高職老年護理人才培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 課程設置缺乏特色
老年人護理需求獨特且復雜,因此對老年護理人員在知識、技能、品質等方面的要求高于其他專科護士。國內開展“老年護理學”課程較晚,多數院校課程設置直接套用普通護理學專業課程體系,僅在原有課程基礎上增加老年護理方向模塊[3],而方向性課程設置隨意性強,缺乏系統性和條理性。
1.2 培養過程缺乏協同
高職院校普遍存在校—企—院之間的合作形式大于內容,缺乏能讓三方“感情升溫”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學校教師與臨床教師之間,以及專業課程教師與綜合素養類課程教師之間缺乏溝通,成為不同課程內容融會貫通的壁壘;教學過程對人文修養、專業實踐能力全方位的提升重視不夠或實踐資源不足[4];師生關系囿于教與學的對立關系,教與學的協同共促關系缺失。
1.3 教學過程缺乏溫度
實訓基地“標準白色”,環境整潔有余但“人氣”不足;技能訓練“標準嫻熟”,學生操作規范有余但“人情”不足;課堂教學“標準傳授”,知識容量有余但“溫度”不足。學生職業認同感低、崗位適應性差,這與社會對老年護理人才的需求不符,也與老年護理崗位對學校人才培養“愿干、能干、干好”的期待不符。
2 “有溫度的協同”高職老年護理人才育人模式的構建
針對高職老年護理人才培養中的問題,團隊多次組織由院校教師、醫院臨床護理專家、醫養機構護理部負責人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研討會,經多次論證、調研,構建了“有溫度的協同:高職老年護理人才育人模式”,以培養“熟于理、精于行、了于心”“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質應用型老年護理人才。
2.1 締結情感紐帶,實現“有溫度”的合作
產教融合是體現職業教育類型特質和培養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5],校—企—院合作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必有模式,團隊對人才培養與老年護理崗位之間的供需不平衡問題“把脈問診”,與省級公立醫院、老年服務行業龍頭企業等組建“校—企—院”老年護理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共同明確“培養有溫度的老年護理人才”這一合作愿景,確立并完善協同創新中心運行和激勵制度,鼓勵創新性,調動三方主觀能動性,營造“關愛、互助”的校—企—院合作文化,依托文化沙龍、節日愛心傳遞等特色活動,在交流中助力合作,情感升溫。三方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教學資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研課題申報、實習管理、就業指導與咨詢等工作中共商協作;在技術平臺、科研成果、實訓中心等項目上共建共享,實現“有溫度”的合作(見圖1)。
2.2 基于人本理念,探索“有溫度”的課程
在課程設置方面,以“能力本位”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老年護理人才需求調研為起點,基于人本理念,打破課程間的壁壘,探索創新“老年護理技能綜合實訓”融合式課程,以臨床案例為主線,創設多個相互聯系的教學情境和問題,融合“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護理藥理學”等基礎課程和“基礎護理”“內科護理”“外科護理”等專業課程多學科的知識,以人文護理為落腳點,系統全面地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技能、解釋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以及臨床思維能力。課程操作過程中,不同課程的授課教師跨學科集體備課,避免課程間內容的重復,注重不同課程間知識和技能的遷移,促進不同課程間知識的融會貫通,教學全過程始終把握“兩個中心”原則,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以老年患者為中心”,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
2.3 緊扣工作過程,開發“有溫度”的教材
開發配套校本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整合“老年生活護理”“老年基礎護理”的內容,將學生前期課程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重構和整合,更真實地還原臨床工作場景。項目式編排:以老年人常見病為線索,構建項目式學習內容,共包括9個項目,29個實訓任務;互動式學習:打破傳統教材的單向傳播規律,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在每個項目中設定工作情景,并以書面、數字資源等形式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料,引導學生自主分析任務,完成護理計劃,在教師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技能訓練,并進行反思,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融合式資源:配套數字學習資源,包括操作視頻、演示動畫、科普講座等,有助于學生直觀形象地學習知識,激發學習興趣,拓寬視野;活頁式裝訂:教材采取活頁式裝訂,堅固牢靠,可反復翻合,師生在使用過程中,可根據個人需要增刪、調換、組合,適合不同學習場景。
2.4 提升教師素養,建設“有溫度”的師資隊伍
創新師資隊伍培養機制,基于校—企—院協同育人平臺,通過雙向“人員聘用、交流互動、提升培養”等措施,鼓勵院校教師、臨床專家和企業能手間的交流合作;打破學科界限,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充分鼓勵教師—醫護—技師間交流學習;通過“結對幫學”“師帶徒”“我的青春故事講給你”等活動,塑造教師“溫度育人”情懷,開闊教師眼界格局,培植教師人文氣韻;提升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意識,通過建立“導師工作制”、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讓教師對學生多一點關愛、和學生多一點交流互動,建立“有溫度”的師生關系,實現教與學的協同共促。
2.5 推進環境育人,營造“有溫度”的實訓環境
緊緊圍繞老年護理文化核心,打造富有人文氣息的實訓基地環境,通過無聲的環境濡染,時刻滋養師生心靈、涵養師生品行。傳統實訓基地裝修以白色為主,看似整潔,實則給人冰冷的感覺,而團隊打造的實訓基地裝修以紫色和奶白為主,設置多個“讀書吧”“暢聊吧”等休閑區,環境溫馨舒適。老年居家照護實訓中心情景化還原了居家養老最適環境,增強使用者的歸屬感:配置失能可旋轉座位護理床、適老椅、適老廚房、適老餐具、具有美容效果的衣帽鏡等聚焦老人身心需求的教學用具;學生通過穿戴“腦卒中老人體驗裝置”等親身體會失能老年人的行動感受,佩戴特制眼鏡等切身感受老年人器官衰老后聽說讀寫的不便利,讓學生明白怎么樣才能更好地護理老年人,彰顯了一切以“老年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于細微處涵養師生愛老、護老的品行。
2.6 改革教學方法,打造“有溫度”的課堂
在課堂設計上,充分應用信息教學技術,制訂“三階六步兩融合”教學活動方案,充分把握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通過“啟、思、探、練、拓、做”六部教學法,將中華傳統美德“溫良恭儉讓”滲透在教學當中。
課前,教師組織學生學習“愛老助老”事跡;課中,通過“思、探、練、拓”引導學生內化“愛老助老”情懷;課后,通過崗位練習和社區實踐,讓學生直接參與“愛老助老”活動。
在教學手段上,為突破傳統實踐教學中“進不去、看不見、說不清”的教學困境,團隊結合實際教學需求,建設智能化養老護理實訓基地和老年護理虛擬仿真實訓中心,通過虛擬仿真技術突破教學難點,降低時間成本,提高實訓效率,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技能操作。
在教學過程中,糾正以往老年護理技術操作中重程序/技能、輕人文關懷的普遍現象,開發技能操作中護生人文素養評價標準,引導培養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著重強調溫度護理與人文服務意識,培養富有愛心的高素質老年護理人才。
在教學評價上,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探索形成“兩多一全”評價體系。利用教育信息技術,采集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信息,教學評價由終結性轉向過程性,關注個體學習前后能力水平的變化,注重縱向評價,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評價主體多方,“自評、互評、他評”結合;評價內容全面,涉及理論、技能、素養等。
3 模式特色及推廣應用
3.1 基于職業發展要求,創新工作理念,形成特色育人模式
重新審視老年護理崗位需求,從人才培養的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著手,形成育人合力。“校—企—院”三方建立協同中心,跨學科教學團隊協同完善教學體系,教師—學生協同提升教學活動質量,從根本上糾正了“老年護理只是護理的一個單純的分支”“老年護理方向是護理專業的降維”等認知偏差。對標新時代職業發展的要求,從學生入學到入職全過程培養和跟蹤,著力疏通學生職業發展路徑上職業認同感、崗位適應性兩個核心問題,構建“有溫度的協同”老年護理人才育人新模式。
在實踐過程中首次提出“以愛協同心、腦、手、眼,在老年患者最需要的時候給予最恰當的護理”這一老年護理工作理念。打造“課程教學導入愛老文化、校院文化融入愛老文化、社會活動植入愛老文化”的教育生態。課堂作為教育主陣地,實施“溫度課堂”(見圖2),以案例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按照“啟—思—探—練—拓—做”六步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以愛協同心、腦、手、眼,提高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在老年患者最需要的時候給予最恰當的護理,培養能夠“熟于理、精于行、了于心”的老年護理人才。
3.2 模式成果推廣
該模式在4年多的實踐中不斷完善,現已形成成熟的實施框架,在甘肅省高職院校老年護理教育中逐步推廣。但實施“溫度教育”,亦要對教育效果進行及時評價,并反饋教學。老年護理技術是老年護理質量的框架、骨骼,已有明確的規范與標準,而通過“溫度教育”提升的護理軟技能——“有溫度”的護理是老年護理品質的靈魂、血肉,更需要制定規范標準,但由于難于量化,所以以定性為主,此前無指令性的范圍和尺度,無公認統一的測評及考核方法。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團隊將“有溫度的協同”理念用于人才培養評價和教學評價的改革中,創新性地開發15項常用老年護理技術操作中護生人文素養評價標準。該評價標準形成后被4家三級甲等醫院采納,應用于老年護理崗位護士考核體系;同時被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高等衛生職業教育應用技能型規劃教材引用,真正實現了有過程、有反饋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結語
本研究基于社會需求,將高職老年護理人才培養賦予“有溫度”這一核心目標,遵循“有溫度”這一育人理念。首先,強調來自“校、企、院”、師師、師生等多方面的協作配合和共同努力,為此,建設了相應的校—企—院協同機制、師資隊伍培養機制和“結對幫學”等制度,保障各方協同舉措落地;其次,抓住每一個育人的關鍵要素,從教學內容的組織到課程的設置,從教學手段的選擇到實訓環境的設計,從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到社會服務活動的組織,處處注重融入人文關懷;最后,以“溫度”作為切入點,通過共育合作文化、提升教師人文素養、創設人文環境、將孝文化融入教學過程等措施,讓每一個環節都彰顯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關愛、幫助”這一老年護理工作的內涵,時刻熏陶學生“愛老、助老”品行,達成“培養有溫度的老年護理人才”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1]田欽瑞,李橋興.我國養老機構近20年的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分析[J].中國醫療管理科學,2022,12(06):8592.
[2]郭凱,張鳳云.情景模擬教學法在提升護生對老年患者人文關懷能力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2(03):117118.
[3]嚴露培,黃靜,黃云曼,等.成都市本科護生對老年人態度及知識現狀分析[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9,14(04):517521.
[4]蔡麗鶯,林嘉琪,肖繼紅,等.老年護理方向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03):9095.
[5]單春艷,曾慧玲,李作章.深化我國高校產教融合的要素驅動、主要特征與機制創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11):3137.
基金項目:2022年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職護理專業《老年護理技能綜合實訓》縱向貫通橫向融合的課堂革命實踐與研究”,項目號:GS〔2022〕GHBPYY07
作者簡介:呂香茹(1981— ),女,漢族,甘肅隴南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衛生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