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評價雨課堂在“醫學生物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2018級和2019級臨床醫學專業各2個班級為研究對象,其中19級的兩個班設為實驗組(雨課堂教學組),另外18級兩個班設為對照組(傳統教學組)。實驗組200人(男110人,女90人);對照組201人(男105人,女96人)。在完成本課程教學內容后對兩組學生進行教學效果問卷調查及成績考核。結果: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教學效果優于對照組,實驗組學生的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結論:雨課堂教學模式在“醫學生物學”課程教學中取得顯著教學效果。
關鍵詞:雨課堂;醫學生物學;教學方法;成績考核;教學效果
“互聯網+”是通過信息技術的全面應用,實現傳統教育模式向智能化、個性化、高效化方向的轉型升級。在教育資源日益豐富、學習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互聯網+”為現代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使得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教學方式的創新以及學習體驗的提升成為可能。
雨課堂作為一款新時代的“新利器”,是一款先進的智慧教學工具,憑借其獨特的優勢在教育領域脫穎而出。它巧妙地將PPT與微信相結合,實現了課前—課上—課后的全方位互動。教師不僅可以通過雨課堂發布預習材料、布置作業,還能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并通過數據分析精準了解學生的學習難點,從而調整教學策略。而學生則可以在這一平臺上隨時提問、參與討論,享受個性化學習的樂趣。雨課堂的彈幕功能更是極大地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使得學習過程不再枯燥乏味。
“醫學生物學”是一門內容復雜、抽象且具有較強實踐性的課程,是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介紹細胞生物學、醫學遺傳學等內容,其內容涉及生命的基本現象、遺傳規律、細胞與組織的結構與功能等多個方面,是醫學專業學生構建醫學知識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該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還強調實驗技能和科學思維的培養[1]。在醫學教育快速發展的今天,“醫學生物學”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直接關系到醫學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如何在這一課程中引入先進的教學工具和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成為醫學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
雨課堂的引入為“醫學生物學”的教學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和體驗,通過這一平臺,教師可以更加靈活地組織教學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學生則可以在更加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使用雨課堂進行教學的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課堂參與度以及滿意度均得到了顯著提升。這無疑證明了雨課堂在“醫學生物學”教學中的有效性和價值,現將相關研究報道如下。
1 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我們選擇臨床專業兩個班級進行全程雨課堂教學,課上創新師生互動,隨堂限時測試,結果實時統計生成數據,量化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在課堂中實時監控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學習動態,做到有針對性的教學,實現精準因材施教。同時進行考評手段的改革,注重學生的課堂學習和過程性考核,加強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管理。在考核中增加了形成性考核,降低期中、期末考試比例,將分值相對均衡地分布于每一次的階段考核。具體方案:學生成績=過程性考核30%+期末考占50%+實驗成績10%+平時成績占10%(出勤、作業)。
1.1 資料與方法
1.1.1 一般資料
為全面評估雨課堂在“醫學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設計了一項對照實驗。實驗選取了人數相近的四個班級,實驗班選取2019級臨床醫學專業五大、六大班,采用雨課堂進行教學;對照班選取2018級臨床醫學專業五大、六大班,沿用傳統教學模式。實驗班共有200名學生,對照班有201名學生,確保了樣本量的相對均衡。
1.1.2 方法
兩組教學課程進度一致,授課教師均為教齡10年以上的資深講師,其中實驗組教師具有豐富的雨課堂使用方法的經驗,已掌握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理念和方法。
1.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進行授課,以授課教師為主導,通過PPT教學課件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講授,學生主要負責聽課。首先,對上節課內容回顧,并進行提問,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其次,講解該節課內容,并指出該節課內容的重點及難點,定期進行課堂測試,檢驗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情況。
1.1.2.2 實驗組
實驗組采用雨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授課。教師可以利用雨課堂平臺,根據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進度,定制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在預習階段,教師通過微信推送課件,學生可以利用“不懂”鍵發送預習中的疑問,教師則能實時獲取反饋并進行指導。課堂上,彈幕和投稿功能為學生提供了輕松靈活的表達方式,促進了師生間和學生間的深度交流,雨課堂設有紅包獎勵機制,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課后,教師發送的復習資源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通過數據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1.2 教學效果評價指標
1.2.1 問卷調查
為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體驗,本研究還進行了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①是否對雨課堂學習滿意;②是否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③是否有助于提高對理論知識的掌握;④是否可以提高課堂參與度。選項統一設置為“是”或“否”,所有學生在完成課程后進行匿名填寫。
1.2.2 考核成績
該學期教學結束后,統一由授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出題進行考核,包括基本理論知識考核及實踐操作考核,滿分均為100分,考試時間一致。
1.2.3 訪談
從實驗班和對照班隨機選取部分學生和任課教師進行訪談,搜集訪談數據。
1.2.4 缺勤率和作業提交率
收集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課堂簽到情況和作業完成提交情況。
2 結果
2.1 教學效果問卷調查
實驗組的學生在學習滿意度、提高學習興趣、理論知識掌握、提高課堂參與度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如表1所示。
2.2 期末考核成績及格率統計及比較
基于對照組(傳統教學班)與實驗組(雨課堂混合式教學班)的數據進行了詳細對比。從學習成績來看,觀察組學生的平均分、及格率均高于對照組。如表2所示。
2.3 訪談數據則提供了更為深入的學生和教師反饋
大多數實驗班學生表示,雨課堂不僅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還使得課后復習變得更加便捷。他們希望在未來能夠繼續使用這一智能教學工具。相比之下,對照班的部分學生則反映傳統教學模式較為枯燥,課后復習時感到困難。教師方面,實驗班的教師認為雨課堂提高了教學效率,使他們能夠更便捷地跟蹤學生的學習情況。盡管初期準備工作量較大,但長遠來看,這一工具對于提升教學質量具有顯著幫助。對照班的教師則表示,雖然傳統教學模式較為熟悉,但難以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學效果的提升。
2.4 收集了缺勤率和作業提交率等其他數據
結果顯示,實驗班的缺勤率為2.2%,作業提交率為98.9%;而對照班則分別為4.8%和95.2%。這些數據進一步印證了雨課堂在提升學生出勤率和作業完成度方面的積極作用。
3 結論和討論
本研究經過一系列實證,展示了雨課堂在“醫學生物學”教學中的顯著效果。實驗結果顯示,采用雨課堂進行教學的班級,在學習成績、課堂參與度以及學生滿意度等多個維度上均顯著優于傳統教學方法的班級。具體而言,使用雨課堂的學生平均成績提高了約12%,課堂互動頻次明顯增加,且學生滿意度高達85.5%以上,這些數據充分證明了雨課堂在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積極性方面的有效性。
雨課堂作為一款智能型教學工具,是利用PPT插件來實現在線教學及課堂互動的教學平臺[2],與傳統教學工具相比較,其核心功能和優勢在“醫學生物學”教學中得到了充分展現。通過個性化學習路徑的設定,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學習進度和理解程度,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從而實現了因材施教。實時反饋機制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調整學習策略,這種即時性反饋極大地提升了學習效率。雨課堂提供的互動交流平臺,不僅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還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為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了有力支持。
(1)場所靈活,打破了地理位置和固定上課時間的限制,只要學習者在雨課堂小程序中,通過“邀請碼”或者“課堂暗號”,即可獲得教師PPT的進程,同步語音可使學習者在任意地點進行學習,可以根據個人時間進行學習內容的安排,自主把握學習節奏,甚至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時間”[3]。
(2)課后反復回看雨課件,學生在微信雨課堂小程序中,隨時可以重復查看教師授課PPT,有利于學生在課后對授課內容進行復習[4]。
(3)教師利用雨課堂在課堂中發送投票題、試題,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適合課堂小測,或者對部分學生隨機提問,檢查學生課前階段的學習情況,實時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及時地給予反饋與評價,并將評價結果計入平時成績。這個過程不僅可以了解學生課前學習的認真程度和掌握程度,同時可以提高學生課前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雨課堂中的彈幕功能比較受學生歡迎。學生聽課過程中有小疑問可以發彈幕,彈幕的優點是匿名顯示,當然,人少時學生直接發言肯定效率更高,但彈幕解決的是學生不愿意發言或者發言人多語音雜亂的問題。
雨課堂混合式教學在“醫學生物學”課程中的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優化和解決[5],如部分學生對智能教學工具的適應性不強,以及雨課堂在某些復雜教學內容上的呈現效果有待提升等。如何避免學生在課堂中使用微信時受到手機其他信息和內容的干擾,保證課堂集中注意力,這就要求教師時刻注意學生的動態,提高課堂趣味性,盡可能多地對學生在“彈幕”等途徑的互動給予反饋,提高自身的教學實力,吸引學生注意力;還可以在課堂中間和最后,應用雨課堂進行小測試,督促學生提高注意力[6]。如何轉化線上教學的劣勢發揮其優勢,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驗。
該研究中,雨課堂在“醫學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對于提升醫學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應繼續探索和優化智能教學策略,推動醫學教育向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馮偉.“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心理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探索[J].現代商貿工業,2020,41(16):189190.
[2]劉君.“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雨課堂”的教學實踐[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7,19(1):4448.
[3]王瑞娟,印志鴻.雨課堂在翻轉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計算機,2018,1(4):3840.
[4]王玉英,霍福權,陳坷,等.雨課堂在生理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8,20(8):708710.
[5]多依麗,付曉巖,海軍.“雨課堂”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大學教育,2017(12):153155.
[6]臧晶晶,郭麗文.滴水成雨:走進雨課堂[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6(8):235236.
基金項目:云南省民辦教育協會2024年度科研課題(20—B類);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科研團隊項目(2024 TD003)
作者簡介:崔照瓊(1980— ),女,漢族,云南宣威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細胞生物學與醫學遺傳學。
*通信作者:張雪雯(1993— ),女,漢族,河南濮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細胞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