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是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大學生的參與動機在創新創業教育參與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通過構建OLS回歸模型,探索分析不同參與動機下創新創業教育參與對大學生發展的影響。結論如下:首先,同時參與型的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分最高;其次,主動參與型和同時參與型創新創業教育顯著正向影響大學生發展,而被動參與型的影響不顯著;最后,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專業難度等變量會顯著影響因變量。進而,從高校應充分發揮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發展的積極作用、學生應提升創新創業教育參與的主動性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參與;大學生發展;參與動機;創新能力
一、問題提出
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1]。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高等教育是個體接受學校教育的最后一步,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
創新創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創新人才、促進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方式之一,其核心是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促進大學生發展[2]。2021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3],強調“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增強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在高校開設一系列創新創業課程和活動后,大學生反應如何,參與的積極性如何,參與動機在這一系列問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少研究表明,參與動機影響大學生參與教育活動的意愿,尤其是內在參與動機會顯著影響學生創新行為[4]。“自我決定理論”的提出者Deci amp; Ryan認為,內在動機強調個體行為來源于內在興趣;外在動機則指個體在外部要求或壓力下為了獲得某種結果而選擇從事某一活動[5]。在不同動機之下,學生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表現不盡相同,由此產生的效果也千差萬別。
根據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參與動機,本研究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參與情況進行分類,關注不同動機下的創新創業教育參與對大學生發展產生的不同影響,為推動大學生發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供充分的實證依據。
二、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來自河南省某高校開展的《河南省高校大學生發展》的問卷調查。問卷主要包括大學生的個體變量、家庭背景變量、創新創業教育參與情況、創新能力等內容。問卷通過網絡平臺發放,共回收電子問卷460份,有效問卷有457份,回收有效率達99.35%。
據統計,樣本學生平均年齡為20歲,以大二、大三學生為主,女大學生占樣本總量的89.1%,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占81%,班干部占20.4%。
(二)變量選擇
1.核心自變量
核心自變量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參與。依據自我決定理論,當學生選擇參與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社團、創業基地及創業基金等教育類型時,內部動機處于關鍵地位,是自我選擇的結果,由此,研究將學生參與這幾種類型的創新創業教育稱為主動型創新創業教育(簡稱主動參與型);學生參與創業課程和創業講座、創業者企業家交流和實踐導師交流往往出于課程或學分要求,而非自身意愿,研究將其稱為被動型創新創業教育(簡稱被動參與型);若同時參與以上兩種,稱為同時參與型。
2.因變量
因變量為大學生發展。大學生發展主要分為認知發展和非認知發展兩個方面,創新能力是大學生的認知能力、非認知能力的綜合體現[6],由此,研究通過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來測量其發展狀況。
3.控制變量
研究的控制變量包括三個方面:(1)年齡、性別、年級、政治面貌、戶口、學生干部等個體變量,學生干部較為活躍,參與主動型創新創業教育積極性更高,創新能力也更強。(2)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研究選擇家庭年收入、父親受教育程度、父親職業作為控制變量[7]。(3)個人在環境中的互動投入會影響大學生發展。由于時間有限性,大學生必然會從學校提供的多種教育教學資源中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耗費時間、能否獲得獎學金等因素會對創新創業教育參與產生促進效應等。由此,研究將自習時間、專業難度和獲得校級及以上獎學金變量納入控制變量。
(三)模型設計
為探討創新創業教育參與對大學生發展的影響,研究擬定OLS回歸分析模型,使用統計分析軟件Stata13.0進行回歸分析。
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發展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參與情況
據調查數據,77.68%的大學生參與了創新創業教育模型;選擇主動參與型、被動參與型的學生各占樣本總量的31.73%、70.46%,選擇同時參與型的占24.51%。
(二)不同創新創業教育參與類型下大學生發展的具體表現
研究通過大學生創新能力來測量大學生發展現狀。據統計,同時參與型的大學生的創造力得分均值最高,為13.81分;其次是主動參與型,為13.69分;被動參與型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分為13.21分;不參與任何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生得分最低,為13.07分。
(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參與對大學生發展的回歸分析
基于不同創新創業教育參與類型,設計4個OLS回歸模型:模型一至模型四分別指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教育(不區分參與類型)、主動參與型、被動參與型、同時參與型對因變量的影響。
根據回歸結果,模型一、模型二、模型三、模型四的R2分別為13.7%、14.3%、13.8%、14.3%,達到社科類研究對R2高于10%的要求。同時,主動參與型、同時參與型均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正向影響大學生發展。家庭年收入、父親受教育程度和專業難度也顯著正向影響大學生發展。
據研究結果,被動參與型對大學生發展的影響并不顯著,這與自我決定理論的立場基本一致。即只有學生出于內在動機、自我發展的目標,主動選擇去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創新創業社團等教育類型才會真正促進其發展。當然,調查結果也表明,如果既有出于滿足學分要求的被動參與,又有出于個人意向的主動出擊,兩者結合對大學生發展會帶來更好的效果。
此外,回歸結果還發現:(1)家庭年收入、父親受教育程度會顯著正向影響結果變量,說明家庭社會經濟背景在個體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寬容、開放的家庭環境有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2)專業難度顯著正向影響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也說明大學生是極具創新潛力的個體,而這種潛力必須被激發出來才能成為創新能力。大學生所學專業的難度越高,其好奇心和探索專業的興趣便越強,創新潛力不斷被激發,創新能力也就越強。
四、結論與討論
根據研究結果,得出以下結論:(1)同時參與型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得分最高,主動參與型的次之,被動參與型的位居三。(2)未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分最低。(3)主動參與型、同時參與型會顯著影響大學生創新能力,被動參與型對創新能力的影響不顯著。為更好地發揮創新創業教育的作用,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有力促進大學生發展,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高校應充分發揮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發展的積極作用
高質量的人才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高質量的人才不僅應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具備敏銳的洞察力、獨立的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高等學校在高質量人才培養過程中承擔重要責任。
根據研究結論,被動參與型創新創業教育無法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主動參與型和同時參與型可以促進大學生發展。因此,高校可以從被動參與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和主動參與型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兩個方面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
首先,高校應切實推動創新創業課程和專業課程改革。一方面,創新創業課程改革迫在眉睫。學校專門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重理論、輕實踐,往往從理論層面告知學生如何創新、創業,但未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未來可以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增設實踐環節、邀請有創新創業經歷的企業家授課等途徑進行改革。另一方面,創新能力培養要和專業學習相結合,專業課教師應通過專業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專業課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案例討論、情景模擬等教學方法將專業知識學習和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既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又開拓學生思維、激發其創新創造活力。
其次,高校應主動推動創新創業大賽、社團等的發展。當前主動參與型學生的比例較低,如何有效激勵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仍是關鍵。比如,高校可以創建并完善創新創業平臺、設置豐富的獎項和榮譽、對獲獎項目進行后續培育、加大雙創比賽的宣傳力度等,持續激發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
最后,高校應組合多方資源,尤其是對應用型高校構建良好的校企合作至關重要。高校還可以依托當地特色和優勢產業,積極參與地方經濟建設和行業發展,打造社會進步和學生發展的雙贏局面。
(二)學生應提升創新創業教育參與的主動性
內因在個體發展過程起決定性作用,只有學生本身意識到創新能力在個人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并希望得到培養和提高,才會不斷提升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積極性。
首先,大學生應意識到創新能力并非只是“要創業”的學生的“專利”,創新能力是個體的核心競爭力,在就業、升學過程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大學生應充分認識自我,深入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職業傾向,明確個人發展目標,挖掘個人潛力,有針對性地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再次,學生應主動學習、主動參與。研究發現,專業難度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越強,可見學習難度對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主動學習具有很大幫助。學生應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創新創業資源推動自我發展,尤其是通過學校舉辦的各類創新創業大賽、項目等機會,切實參與其中,在實踐中培養創新思維、提升創新能力。最后,學生應正確看待失敗,在各項創新創業教育參與中應目光長遠,以能力提升作為目標,不能僅將獲得獎勵或分數視為唯一目的。
當然,政府應保證經費投入和政策支持[8],為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物質文化環境;父母也應為子女提供寬松、自由探索的空間。總之,多方合力、多措并舉,共同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提升,助力大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央廣網.習近平的新質生產力“公開課”[EB/OL].(20240307)[20240328].https://news.cnr.cn/native/gd/sz/20240307/t20240307_526619397.shtml.
[2]李志義.創新創業教育之我見[J].中國大學教學,2014(04):57.
[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EB/OL].(20211012)[2024032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12/content_5642037.htm.
[4]汪雅霜,袁玉婷.高影響力教育活動參與對拔尖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影響:基于“國家大學生學情調查”數據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11):4252.
[5]DECI E L,RYAN R M.Facilitating optimal motiv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cross life's domains[J].Canadian psychology,2008,49(1):14.
[6]朱紅,張文杰.精英大學生家庭特征及其對子女能力素質的影響:以北京大學20162018級新生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0):7182.
[7]趙利曼.不同社會經濟地位中小學生的創造力表現[J].中國教育學刊,2018(10):4954.
[8]王洪才.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本質及其實現[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0,11(06):19.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4年度一般課題“基于文化再生產理論的家庭第一代大學生生涯發展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2024YB0359)
作者簡介:張茂然(1996— ),女,漢族,河南濮陽人,管理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發展、創新創業教育;袁夢(1996— ),女,漢族,河南南陽人,管理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