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7.021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Construction Equipment Engineering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ree Education\" Reform
WANG Du
(Hunan Urban Construction College, Xiangtan, Hunan )
AbstractAgainst the backdrop ofcontinuous promotionofvocationaleducation reform,the \"three education\" eform has become a key measure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ed talents.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dificulties in teaching courses in the field of construction equipment engineering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er resources,textbook content,and teaching methods.It propose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suchas building a\"dual teacher\"teaching team to improve teachingquality,innovating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to stimulate students'learning interest,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s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abilities.The aim is to comprehensively optimize the course teaching ofconstruction equipment engineering majors,making them more in line with industry need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jecting new vitality into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talents.
Keywords\"Three Educations\" reform; architectural equipment engineering;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ies
1“三教”改革理論概述
“三教”改革,即教師、教材、教法的改革,是我國職業教育領域提出的系統性改革方向,旨在全面優化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質量,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其中,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和學生的引導者,其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教材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其質量關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教法作為教學手段,決定了知識傳遞的效率和學生的接受程度。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
“三教\"改革鮮明的特點,使其在職業教育領域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一是系統性。“三教\"相互關聯、相互促進,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師資力量的提升能夠更好地運用教法,而教法的創新又能夠推動教材的更新。二是實踐性,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注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所學能夠直接應用于未來的工作場景。三是創新性,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新的理念、方法和技術,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形式,以適應快速發展的時代需求。
2建筑設備工程類專業課程教學現狀
2.1師資力量有待加強
當前建筑設備工程類專業教師隊伍在數量和質量上仍存在短板。從師資結構看,擁有高學歷或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偏低,部分院校仍依賴本科學歷教師承擔核心課程的教學任務。同時,“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部分教師從學校到學校的職業路徑導致其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對行業新技術、新工藝的掌握存在滯后性。此外,教師專業發展機制尚未完善,部分院校未建立常態化的校企聯合培訓體系,教師難以及時更新工程實踐能力,制約了課堂教學與行業需求的對接。從教學能力角度看,部分教師未能將現代教學手段有效融入課堂。教師團隊內部協作不足,跨學科教學能力較弱,難以應對建筑設備工程領域多專業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需求。此外,教師科研與教學的協同性也有待提升,科研成果向教學內容轉化的比例較低,影響了課堂知識的前沿性與應用性。
2.2教材內容更新滯后
現有建筑設備工程類教材內容與行業發展脫節現象較為突出。傳統教材仍以理論知識體系為主,由于相關教材的編寫與修訂周期較長,導致教學內容滯后于技術迭代的速度。同時,由于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不足,配套的虛擬仿真實驗、三維模型庫等輔助材料尚未普及,部分院校仍依賴紙質教材作為主要教學載體。教材內容與行業標準、職業資格認證的銜接不夠緊密,未能體現最新規范要求,如《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等國家標準的更新未及時反映到教材中,這種滯后性導致學生課堂所學與崗位實際需求之間存在一定差距。
2.3教學方法單一陳舊
課堂教學模式仍以傳統講授法為主導,教師單向灌輸知識的現象普遍存在。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方法應用不足,小組協作學習、案例研討等環節占課時比例較低。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工程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缺乏系統性設計,課堂活動多停留在概念講解層面,與真實工程問題的關聯度較弱4。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多停留于PPT展示或視頻播放,未深入構建虛實結合的沉浸式學習環境。此外,實驗課程多局限于驗證性操作,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項目開發不足;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不完善,現場教學、工程實訓等環節的覆蓋面有限。考核評價方式仍以筆試為主,對實踐技能、團隊協作等能力的考核缺乏科學量化指標。這種單一化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工程適應能力提升緩慢,難以滿足行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3建筑設備工程類專業課堂教學策略
3.1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提升教學質量
加強師資力量需以系統性能力提升為核心,針對當前教師隊伍結構失衡、實踐經驗不足及專業發展機制薄弱等問題,高校應構建“標準牽引一校企協同一能力迭代\"的培
養體系。
首先,高校應完善雙師型教師認定與激勵機制,將企業實踐經歷、職業資格認證等納入職稱評聘標準,例如,要求教師每三年累計參與不少于6個月的企業頂崗實踐或橫向課題研究,推動教師深入掌握BIM技術、智能建筑運維等前沿應用。通過設立專項培訓基金,支持教師考取注冊設備工程師、智能樓宇管理師等行業權威認證,促進教師能力與職業標準對接。此外,還可設置階梯式獎勵,例如,完成基礎實踐周期的教師享受崗位津貼上浮 15% ,考取智能樓宇管理師等認證可獲3萬元/證的培訓報銷額度,且同等條件下優先晉升職稱。專項基金采用“認證目錄 + 動態補貼”模式,每年發布《行業認證白皮書》,對注冊公用設備工程師等核心認證提供 80% 的費用補貼,并配套考前脫產培訓與帶薪研修假期,確保教師能力持續對標產業前沿需求。
其次,深化校企協同培養機制,聯合龍頭企業共建教師實踐基地,實施“雙向流動”計劃。一方面,通過“企業導師駐校\"制度,邀請行業專家參與實踐教學指導;另一方面,選派教師擔任企業“技術顧問”,參與實際工程項目攻關,例如,高校可以每年分批派遣教師進入企業技術中心,深度參與“超低能耗建筑設備優化”“智慧園區能源管理”等實際工程項目,承擔方案設計、現場調試等核心任務,同時建立季度技術復盤機制,將工程經驗轉化為教學案例。
最后,針對教師團隊協作與跨學科能力薄弱的問題,需重構教師發展支持體系。通過組建跨專業教學創新團隊,整合建筑設備、自動化、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師資力量,開展聯合教研活動與教學資源開發,如共同設計“建筑設備智能化控制\"等交叉性課程模塊。搭建數字化發展平臺,集成虛擬仿真實訓系統、工程案例庫及混合式教學工具,為教師提供自主研修與能力測評服務。此外,完善“傳幫帶”機制,由資深“雙師型”教師指導青年教師制定個性化成長路徑,重點強化其工程實踐能力與教學創新能力,形成梯隊化、復合型的師資隊伍結構。
3.2校企合作開發教材,增強教材實用性
針對教材內容更新滯后、數字化資源不足及行業標準銜接松散等問題,高校需建立“動態修訂一技術融合一標準嵌入\"的教材建設機制。
第一,構建校企聯合編審委員會,吸納企業技術骨干與院校教師共同制定教材更新計劃,明確每年至少一次的修訂周期,重點補充智能建筑、可再生能源集成等新興領域的內容。通過設立行業技術動態監測小組,實時跟蹤《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等國家標準的修訂進
科教導刊
展,確保教材修訂與規范實施同步推進。
第二,強化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將虛擬仿真實驗、三維交互模型等嵌入教材體系。聯合企業共建工程案例數據庫,將BIM模型、設備運行參數等原始數據轉化為教學資源包,配套開發AR掃碼識圖功能,使學生可通過移動端查看管道布線、設備安裝等立體化操作流程。同時,建立教材內容與職業資格認證的映射關系,在章節末增設“技能考點解析”模塊,直接關聯注冊公用設備工程師等考試大綱要求,提升教學內容與職業的適配性。
第三,完善教材使用反饋閉環,通過教師評教、企業評價、學生評學三個維度來收集數據,利用大數據分析工具識別內容滯后點。例如,針對“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章節中樓宇自控協議更新緩慢的問題,及時引入BACnetMS/TP與IP協議轉換等新技術講解。通過云教材平臺實現內容的動態迭代,確保紙質教材與在線資源同步更新,形成“需求牽引一快速響應一持續優化\"的教材建設生態。
3.3創新多樣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針對教學方法單一、實踐關聯性弱及評價體系僵化等問題,教師可構建“虛實融合一分層遞進一多維評價”的教學創新體系。
其一,實施“三段式”混合教學模式,結合線上預學與線下精研。其中,第一階段線上預學,教師在慕課平臺發布工程案例預習包,如“數據中心冷卻系統能耗分析”三維模型及設備參數集,學生通過完成預設問題(如管徑計算、熱負荷估算)觸發知識盲區診斷,系統自動生成個性化學習路徑;第二階段課堂精研,圍繞真實項目(如“醫院潔凈空調系統節能改造\")展開,學生分組使用BIM協同平臺進行氣流組織模擬與設備選型優化,教師引入企業提供的運行數據包,指導學生對比不同方案的年能耗指標,同步開展方案答辯與交叉互評;第三階段課后拓訓,依托虛擬仿真系統構建高風險實操場景,例如,在消防水泵房應急調試模塊中,學生需結合NFPA規范完成聯動控制邏輯編程,并通過AR設備實時監測管路壓力的變化,系統自動記錄操作軌跡并生成技能評估報告,形成“知識內化一能力遷移一技能強化\"的全周期培養鏈。
其二,分層設計教學活動,適配學生能力發展梯度。其中,基礎層聚焦核心知識建構,以“地鐵站通風系統故障排查\"為例,教師設計“風機異響定位一風道阻力計算一系統能效優化”問題鏈,通過流體力學仿真軟件分步演示伯努利方程應用場景,引導學生完成風速測量與管網阻力分析實驗;進階層采用CDIO模式實施跨專業項目,如“智慧校園能源管理系統”開發,學生團隊需完成需求調研(構思)、BIM模型搭建(設計)、PLC控制程序編寫(實現)、系統聯調測試(運作),過程中整合暖通、電氣、自動化等多學科知識,強化工程系統思維;創新層則需要對接企業技術痛點,在創客空間開展“建筑設備故障AI診斷算法開發”項目,學生通過物聯網設備采集空調機組振動數據,利用Python構建LSTM神經網絡模型,完成故障特征提取與預測準確率優化,最終形成可部署的輕量化診斷工具,實現技術創新向實際應用的轉化。
其三,重構多元化考核評價機制,采用“過程性考核中 40% )+項目成果 (30% 0+實操測評 (30%) ”的復合指標體系。開發能力雷達圖評價工具,量化分析學生在工程建模、團隊協作、創新思維等維度的成長軌跡。例如,在建筑電氣工程課程考核評價中,將配電箱安裝規范考核細化為接線準確性、工藝美觀度、安全防護措施等6項三級指標,通過AR輔助評分系統實現精準的學生能力畫像。通過上述系統性創新,促使教學方法從單向灌輸向能力建構轉型,有效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素養與職業適應力。
4結語
綜上所述,文章研究了“三教\"改革在建筑設備工程類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并提出了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創新多樣化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等策略。未來,需進一步探索如何深化“三教”改革,加強教師校企雙向流動機制建設,拓展校企合作開發教材的深度和廣度,豐富數字化教學資源,推廣虛實融合的先進教學模式,完善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以持續優化課程教學,培養更多高素質專業人才。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課題“\"崗課賽證'融合視域下建筑設備工程類專業‘三教'改革研究\"(XJKX23B343)。
參考文獻
[1]郭翠云,孫常順.“三教\"改革背景下建筑設備類專業BIM課程改革研究[J].江蘇建材,2022(1):91-92.
[2]張少瑜.建筑設備類專業群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策略一—以建筑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群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12):102-105.
[3]趙宏霞,苑宏憲.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類專業建筑設備創新教學模式研究[J].高教學刊,2024,10(23):93-96.
[4]張金梅,陳旭.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構建的思路-以建筑設備工程技術專業為例[J].學園,2024,17(19):58-60.
[5]王鋒.高職建筑設備工程技術專業BIM技術人才培養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5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