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哇!搶到球了,控制好球,向左避開,向右轉彎!”緊張刺激的場面在遙控游艇模型水上足球賽的比賽現場不斷上演,只見小選手們三人為一隊,嫻熟地操控著遙控模型攔截、運球、射門……
近日,“運河揚帆 載夢遠航”——2025年通州區中小學生航海模型競賽在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中學舉行。張家灣中學(以下簡稱“學校”),是一所農村公立完全中學,于1956年建校。學校構建起科學教育與學科教育相互融合的校本課程體系,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科學教育活動、開發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的創造活力。
學校要求教師在課堂中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讓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這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學生科技小組撰寫的論文《關于治理蕭太后河水域環境問題的建言》《關于在個別街道建立“納涼小屋”的建議》就是出自生物課堂、信息技術課堂,這些課題獲得了北京市建言獻策一等獎。
學校與北京科技大學、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附屬中學建立了手拉手合作機制,在開展美術、科學教育等方面建立了協作關系,以便及時了解前沿科技成果,并融入學科教學。
作為區級資源單位,學校承擔了通州區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課程服務工作。完成教學任務120節,參與學生2900人次,開發了“調光燈”“紅外對射報警器”“溫控風扇”等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課程,促進了本地區科學教育的發展。
學校建立了航模主題科學教育實驗室,構建和開發了航模校本課程,通過課堂授課和社團活動的形式,為全體同學普及航空航模知識,激發青少年學生學習航空技術知識熱情。
開設自主創意探索類選修課程。針對學生的需求和課程整合的需要,學校不斷研發、完善自主創意探索類選修課程,如“趣味化學實驗”“承重結構分析及制作”“趣味物理實驗”等。
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學校還堅持科學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學科實踐活動相結合,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確立了科學教育社會實踐點,組織學生參觀、學習,定期開展社會實踐,進行科學教育。目前,學校已與中國科技館、北京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單位,建立了科學教育社會實踐點。
學校還組織開展“我的校園我做主”校園文創設計項目式學習活動,以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融合跨學科實踐與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讓學生掌握文創設計的基本流程,理解“功能與審美統一”的設計原則,提升視覺傳達、立體造型、材料應用等能力。活動融合歷史、語文、信息技術等學科,挖掘校園文化內涵——如漕運文化、校史故事、校訓精神等。
通過文創活動增強學生對校園的認同感,通過設計實踐“讓校園文化可觸摸、可傳播”,搭建“藝術服務生活”的橋梁,感受美術學科的社會應用價值。
學校把科學教育的觸角伸到家庭、社區。組織學生開展“節能減排”“家庭收入與支出”調查與研究等活動,學生們收獲頗多,得到家長的好評。
社會實踐是學生走出校門接觸了解社會科技發展的舞臺,學校已將社會實踐作為課程貫穿于教育教學中,不斷深化科技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開發利用多領域、多類型資源,深入推進綜合實踐、研究性學習等主題項目式課程活動,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
從田間地頭的“微型實驗室”到充滿創意的“鄉土科創課堂”,學校的科學教育從來不是追逐潮流的“空中樓閣”,而是扎根鄉土、面向未來的“種子工程”。
當孩子們用傳感器監測稻田墑情、用3D打印設計農具模型、用編程讓家鄉非遺“活”起來、用美術特長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校園文化元素,科學教育的價值早已不止于知識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