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問題鏈”是圍繞閱讀文本,依據文本體裁、學生認知和教學目標設計一系列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問題。這些問題環環相扣,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邏輯思維,提升閱讀能力與理解水平。
一、邏輯思維發展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鏈”的設計
(一)基于文本體裁特征的“問題鏈”設計
不同體裁文本有各自獨特的架構與表達重點。記敘文以敘述事件、塑造人物為主;說明文旨在清晰介紹事物特征、原理等;詩歌則注重情感與意境的傳達。基于文本體裁特征設計“問題鏈”,能引導學生依據不同體裁的規律去閱讀,深入理解文本內涵,在分析、推理等思維活動中鍛煉邏輯思維,掌握各類文本的閱讀方法。以部編版《觀潮》這篇記敘文為例,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提出:“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描寫錢塘江大潮的?”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結構順序,梳理出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的寫作脈絡。接著問:“潮來前江面是什么樣子的,人們的心情如何?”讓學生關注環境描寫與人物烘托。“潮來時,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了大潮的壯觀景象?”促使學生從聲音、形態等角度分析潮來時的細節。“文中哪些語句最能體現大潮的雄偉壯觀?你從這些語句中體會到了什么?”引導學生深人品味重點詞句,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通過這一系列基于記敘文體裁特征的問題鏈,幫助學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提升邏輯思維與閱讀理解能力。
(二)結合學生認知層次的“問題鏈”梯度設計
學生的認知發展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鏈”的設計需契合學生不同階段的認知水平,形成合理的梯度。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問題應側重直觀感知和簡單理解,幫助他們建立閱讀基礎;中年級學生開始向抽象思維過渡,問題可增加分析與推理的成分;高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問題應更具綜合性和批判性,培養其深度思考和創新能力。這種梯度設計能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升邏輯思維,避免因問題過難或過易而降低學習效果。以三年級下冊《荷花》為例,教師針對低年級向中年級過渡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這樣有梯度的“問題鏈”。首先是基礎感知問題:“課文中描寫了哪些顏色的荷花?”引導學生初步觀察文本信息。接著是分析理解問題:“作者是怎樣描寫荷花的姿態的?這些描寫讓你感受到了什么?”促使學生深入分析文本內容,體會作者的描寫手法和情感。最后設置拓展思考問題:“如果你是一朵荷花,你會看到、聽到什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培養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這一梯度“問題鏈”,契合學生認知層次,提升閱讀教學效果。
二、邏輯思維發展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鏈”的實踐策略
(一)情境導入,引發“問題鏈”思考
情境導人是利用生動、具體的場景或事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為引發問題鏈思考奠定基礎。在閱讀教學中,合適的情境能將學生迅速帶人文本情境,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能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為后續深入探究文本搭建橋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發展邏輯思維。以《坐井觀天》教學為例,課程伊始,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口水井的圖片,同時播放青蛙和小鳥的叫聲,創設出故事發生的場景。然后提問:“同學們,在這口井邊,好像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你們聽,誰在說話呀?”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自然引出青蛙和小鳥的對話。接著再問:“青蛙和小鳥之間會發生什么故事呢?”激發學生對故事內容的探索欲望,隨后拋出“青蛙為什么說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鳥說的對嗎?為什么?”等一系列問題,形成問題鏈。通過情境導人,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思考問題,激發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探究,培養了他們從故事中分析、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小組合作,推進“問題鏈”解決
小組合作學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在教學中,將學生分成小組共同解決“問題鏈”,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碰撞,拓寬思考角度。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存在差異,小組合作能讓他們相互啟發,從多個維度分析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在合作過程中逐步推進“問題鏈”的解決,提升邏輯思維。以五年級上冊《將相和》的教學為例,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圍繞“葡相如和廉頗的人物形象”“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對人物塑造的作用”等設計問題鏈。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圍繞問題鏈展開討論。如在分析“葡相如在澠池會上的表現體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這一問題時,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的負責尋找相關段落,有的負責分析葡相如的言行,有的負責整理大家的觀點。通過討論,學生從葡相如面對秦王的強硬態度、巧妙言辭等方面,總結出他勇敢無畏、機智聰慧的性格特點。在合作解決問題鏈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課文內容,還提升了邏輯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
“問題鏈”效果以及推動教學調整與優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多元評價首先體現在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對學生在“問題鏈”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全面評價。教師不僅關注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準確性,更要留意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邏輯思維的展現以及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運用的方法。此外,學生的自我評價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步驟。學生可以通過反思和評估自己在“問題鏈”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收獲和遇到的困難,從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明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另外,學生間的相互評價有助于加強他們之間的溝通和學習。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學生有機會從同齡人的視角去審視問題,吸收他人的長處,并進一步拓展自己的思考范圍。評價內容也應具有多元性。除了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更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發展的評價。在“問題鏈”教學中,重點評價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等方面也要進行評價。此外,教學方法和策略也需要根據評價結果進行優化。如果發現學生在小組合作解決問題鏈時效果不佳,教師可以考慮調整分組方式,或者加強對學生合作技巧的指導。通過不斷地根據多元評價的反饋進行教學調整與優化,能夠使“問題鏈”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切實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更好地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從依據文本體裁、學生認知、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到運用多種實踐策略開展教學,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顯著提升了閱讀教學的科學性與實效性。通過“問題鏈”教學,學生在邏輯思維引導下,對不同體裁文本理解更深刻,能在情境、角色體驗中思考問題,通過合作、遷移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教師而言,這一教學模式促使其更深入研究文本和學生,精準設計“問題鏈”,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提升教學的針對性與創造性,實現從傳統教學向以學生思維發展為核心的教學轉變,推動自身專業成長。
(三)多元評價,反饋“問題鏈”效果 參考文獻:
課程評價應準確反映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和學習狀況,注重考察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過程、審美情趣和價值立場,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進步。多元評價對于反饋
[1]陳寶花.指向高階思維培養的問題鏈設計[J].語文世界(小學生之窗),2023(05).
[2]趙男男.借助“問題鏈”優化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措施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