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教學注重知識的講授,現今的教學則重視學生素養的提升。核心素養作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形成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先進的教學模式來落實。“教學評一體化”強調教學、學習、評價三者的有機統一,使課堂不再是孤立的知識傳遞,而是圍繞核心素養培育而形成的閉環的動態循環系統。只有在教學中將這一理念融入課堂,才能實現“教一學一評”的深度融合。
一、核心素養與“教學評一體化”的理論闡釋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多維內涵
語文核心素養包含四個維度: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文化自信體現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教師須在教學小古文、古詩司等經典作品時,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韻律美與文化底蘊。語文教學最終將回歸到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因此可通過口語交際、寫作練習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涵蓋邏輯推理、聯想想象等,如在《田忌賽馬》教學中,引導學生推測孫臏制訂對策的思維過程;審美創造則是對語言文字之美的品味與創造,教學美文時,要善于引導學生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二)“教學評一體化”的核心特質
“教學評一體化”打破了傳統教學中三者分離的狀態,具有三個顯著特征:其一,目標一致性,即教學目標、學習目標與評價目標緊密契合。例如,在《爬山虎的腳》一文中,體會作者連續觀察的方法是課文的重難點,學習活動圍繞觀察日記撰寫展開,評價標準可圍繞學生能否運用該方法描述植物生長過程設計。其二,過程同步性,評價貫穿教學始終,如課堂中的即時提問、小組討論中的表現記錄等,為教學調整提供實時反饋。其三,功能互補性,教學為評價提供內容載體,評價為學習指明改進方向,形成“教一學一評”的良性循環。
(三)核心素養與“教學評一體化”的協同關系
核心素養是“教學評一體化”的邏輯起點,決定了教學內容的選擇與評價標準的制定。例如,培養“思維能力”這一核心素養,在《司馬光》教學中,可設計“如何理解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智慧”這一問題鏈,通過小組辯論評價學生的邏輯表達與批判性思維。反之,“教學評一體化”是核心素養落地的實踐路徑,通過具體的教學活動與評價手段,將抽象的素養要求轉化為課堂的學習任務,如在《記金華的雙龍洞》中,通過“繪制雙龍洞導游圖并解說”的任務,綜合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邏輯思維等素養。
二、核心素養視角下“教學評一體化”的實施價值
(一)契合新課標育人導向
新課標強調“以評促學、以評促教”,“教學評一體化”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實踐。例如,在落實“文化自信”素養時,可以在教學《端午粽》一課中設計“學習包粽子”體驗活動,通過學生的實踐、匯報等表現,評價其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情感認同,使評價成為素養培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傳統課堂中,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教學評價,難以掌握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而“教學評一體化”通過即時反饋,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難點。如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中,通過課堂提問發現學生對“中華不振”的理解不夠深入,可即時補充歷史背景資料,引導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提升教學針對性。
(三)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每個學生的水平不同,“教學評一體化”可讓教師根據評價結果調整教學策略。這樣實時掌握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適時優化教學過程,對于教學無疑更加有效。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合理運用評價結果,對評價結果進行快速、精準的分析,并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分析設定達標標準,鼓勵學生對照標準進一步努力。
三、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評一體化”實施策略
(一)以年齡特點設定內容體系,適配學生認知發展
根據年段特點設計“教學評”內容:1.低年級:夯實基礎,趣味評價。低年級教學重點是拼音、生字與朗讀。評價方式應充滿童趣,如開展朗讀比賽,并從“字音準確”“節奏輕快”“表情生動”三個維度進行評價,通過游戲化評價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語感。2.中年級:發展思維,多元評價,實現對思維能力的可視化評價。對于中年級語文教學,可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時不僅關注知識目標,更要注重思維過程,可通過注釋、插圖等資源引導學生理解文意,并有目的、有條理地表達對人物品質的理解,通過思維導圖、學習單等工具記錄思維軌跡素養,深度評價。3.高年級:提升綜合。高年級應更關注綜合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如在《跳水》教學中,可布置“分析和判斷”任務,要求學生分析孩子橫木上的危險處境和有利條件,判斷出孩子只有跳到海里才有機會獲救,于是選擇果斷舉槍逼孩子跳水。評價標準包括分析合理性、理由充分性、語言邏輯性等,通過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評價學生的閱讀理解、思辨表達與合作能力。
(二)嵌入多元評價方式,實現全過程反饋
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需要嵌入多種評價手段。1.即興性評價:根據學生堂上反映出來的學習成果,適時有針對性地提問,并進一步給學生提要求,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2.過程性評價:發放評價記錄單,記錄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提出的成果,關注學生思維的獨特性與合作態度。3.終結性評價:開展迎合學生口味的活動,從語言表達、思考過程、創意想象等維度進行綜合評價,頒發“創意小達人”“最佳辯手”等個性化獎項。
(三)延伸課外實踐,拓展素養培育場域
語文學習不應局限于課堂,而應向生活延伸。如《落花生》課后,組織“家庭討論會”,讓學生與家長分享“花生精神”在生活中的體現,通過錄制視頻、撰寫感悟等方式進行評價,將“文化自信”與“情感態度”的培養融入日常生活,實現“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評價”。
四、實踐中的問題與改進方向
(一)轉變思想,更新觀念
部分教師對“教學評一體化”的理解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實踐經驗。因此,要好好利用教研活動、專題探討等形式,讓教師深入思考,提高其專業水平。
(二)突破評價工具的開發
結合課文特點與素養要求設計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案,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教師可結合教學實際進行創新,設計科學的評價,使評價更具操作性。教師可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結合學情進行本土化改造,逐步建立校本化評價工具庫。
(三)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與強化
給學生創造自評與互評的機會,讓學生更多參與到評價中去。因此,增強對學生的了解,進行分層教學和個性化評價尤其重要。針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指導和幫助;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要提供拓展性的學習任務和評價方式。
五、結語
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教學評一體化”,本質上是通過目標統整、過程融合、評價驅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語文學習生態。本文通過結合教學實踐的探索,展示了在教學中如何將這一理念轉化為操作性強的教學策略。但教學是一個瞬息萬變的過程,學生自身也存在諸多變化因素,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情和學情靈活調整,不斷優化“教一學一評”的匹配度。根據現今教育教學趨勢的發展,未來還需進一步探索信息技術與評價工具的深度融合,開發更多可視化、數據化的評價手段,讓核心素養的培育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真正落地生根,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葉慧琳.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語文教學[J].文理導航(上旬),2025(04).
[3]韓吉旺.“教一學—評”一致性的基本問題解析[J].基礎教育課程,2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