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本土音樂作為文化基因的載體,其教育價值日益凸顯。《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珠江口咸水歌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承載查民文化記憶,卻面臨傳承困境。小學階段是文化啟蒙關鍵期,將咸水歌融入音樂課堂,既能落實“以美育人”目標,又能通過“融·樂”課堂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雙重使命。
一、咸水歌的文化特質、教育價值及傳承意義
(一)咸水歌的文化特質
1.歷史溯源:源于珠江流域蛋民群體,以水上勞作、婚俗節慶為創作背景,具有“即興對唱”“方言傳情”“自然韻律”等特點。
2.藝術特征:曲調悠揚婉轉,歌詞多用粵語方言與比興手法,如“妹呀咧,哥撐船去澳門街”展現生活場景與情感互動。
3.精神內核:傳遞查民堅韌樂觀的生活態度與“以水為家”的生態智慧。
(二)咸水歌的教育價值
1.審美體驗:通過方言韻律與自然音調培養音樂感知力。
2.文化認同:增強學生對嶺南文化的歸屬感。
3.跨學科鏈接:關聯語文(方言)、歷史(蛋民文化)、地理(珠江水域)等學科。
(三)咸水歌的傳承意義
1.文化傳承:咸水歌是蛋家文化的“活化石”,融入課堂可筑牢本土文化根基。
2.素養提升:通過方言學唱、跨學科融合
(語文、美術等),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創造力與文化理解力。
3.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從“家鄉文化”認知延伸至“中華文化”認同,培育家國情懷。
4.教育均衡:推動本土化校本課程《廣州勞動號子與咸水歌》進校園,推動教育特色化。
5.社會輻射:通過“家校聯動”帶動社區關注非遺,形成文化傳承的良性循環。
二、教學實踐策略與案例分析
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及音域發展規律,設計“低年級趣味化、中年級情境化、高年級創作化”三級教學模式。
(一)低年級(1一2年級):趣味唱游與音區簡化
案例1:對低年級學生,筆者選取了形象鮮明、主題突出、結構短小的咸水歌—《賣魚姑》作為教學歌曲。
課堂導入,播放海浪聲,投影漁船、漁網、魚簍等,然后用粵語童謠《月光光》引出嶺南水鄉文化。出示賣魚姑玩偶,“今天有位穿花布衫的特別客人要帶我們去趕海…”
課堂展開,從文化感知到審美體驗,播放真實漁市錄音,對比漁歌與吆喝聲。通過方言韻律操,練習粵語詞匯“靚魚啦”。學唱環節用波浪線標旋律起伏,用小魚貼紙標示換氣點。然后用接龍唱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歌曲的印象。例如,教師唱“海邊姑娘擔竹籮”(手勢模擬挑擔),學生接“嘩啦啦啦去賣魚”(抖動藍色紗巾模仿海浪)。教學演唱后,分組表演,臺上學生扮演賣魚的人與買魚的人,臺下學生則演唱歌曲,讓每個學生都有充分展現的機會,逐步增加他們藝術表現的自信心。課后作業家校聯動,發布“尋找身邊的勞動歌謠”親子任務。
(二)中高年級(3一6年級):表現力提升與多聲部嘗試
案例2:對三年級學生,筆者選取了《蓮港漁歌(一)》作為教學歌曲。這是一首描寫人們在獅子洋邊的蓮花山上登高的二拍子與三拍子結合的咸水歌。本校大部分學生都知道蓮花山,所以在學習《蓮港漁歌(一)》的時候,學生會聯想蓮花山上面有什么?可以去蓮花山做什么?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咸水歌所富含的人文素養。
導入階段,“漁港探秘”視聽聯覺:播放海浪聲和漁船號子聲,以及展示蓮花山漁民勞作、登高的視頻。提問:“聽,這是哪里傳來的聲音?”“猜猜漁民們登高時會看到怎樣的風景?”“如果要用音樂表現漁港生活,會有怎樣的節奏?”
課堂展開階段,首先用身體感受拍子的律動。聆聽音樂,用拍手、躁腳感受復合節奏,然后分組模擬“海浪”與“搖櫓”的對話。學唱時標注旋律走向,并結合登山動作(踞腳、半蹲)輔助唱準音。融合美術,小組合作繪制“漁歌地圖”,標注歌曲中的地理元素(獅子洋、蓮花山等)。融合科學,討論“為什么漁民要登高觀察海況”。創編實踐,歌詞即興創作:結合本地特色,填空“船兒 _,魚兒 9
課堂總結,學生使用星級自評表進行自評:是否能準確表現復合節奏;是否能說出咸水歌特點;是否參與創意活動。
課后作業:教會家長一句漁歌,錄制“劃船唱漁歌”小視頻。
案例3:四、五、六年級的學生對咸水歌有一定的基礎。在這個階段,筆者選取了無樂譜的咸水歌—《珠江美》。歌詞通過描寫珠江堤岸的美景與建筑,展現珠江之美和珠江的發展。
在音樂課堂開始前,請學生繪制“我心中的珠江”圖畫。
導入階段,筆者用聲律啟蒙的方式拍擊桌子并朗讀歌詞,讓學生想想這是一個怎樣的畫面。這時,學生可能聯想到學校旁邊就是獅子洋,海鷗島上架起了南沙大橋。接著,情境化視覺導入,播放珠江流域風光紀錄片片段(如嶺南水鄉、蛋民生活),同步展示學生課前繪制的“我心中的珠江”圖畫。
展開階段,第一步融通語文學科,用聲律啟蒙的方式拍擊桌子,讓學生感受歌詞對仗,繪制“歌詞地圖”,并標注押韻位置。第二步歌詞編曲,學生嘗試用do,re,mi,sol,la這5個音譜曲。這時,有學生發現當我們用粵語方言讀千帆這兩個字時,發出來的音調恰似mi,sol。隨后,學生根據這個思路,在電子琴上邊讀歌詞,邊找出粵語發音像哪幾個音。第三步,沉浸式場景演繹,用紗巾制造“江波”效果,學生分組扮演蛋民、岸邊的紅棉、江上的白鷺、高架橋等,呈現歌詞場景。演唱時,要唱出蛋家人努力奮斗的精神,演繹競相劈浪飛舟的場景。
課堂最后,讓學生思考我們應該怎樣去維護珠江的美,怎么樣去發展我們的故鄉。
三、教學成效與反思
(一)成效總結
1.文化認知提升:學生深入理解咸水歌歷史背景與查民文化。
2.藝術表現增強:分層教學匹配學生音域,低年級掌握基礎旋律,高年級完成多聲部創作。
3.跨學科與社會輻射:聯動語文、美術等學科,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教會家長一句漁歌”任務帶動家庭參與,形成社區文化影響。
(二)問題與改進方向
1.方言障礙:非粵語學生存在畏難情緒,需探索“雙語對照教學”或方言發音游戲。
2.傳統與現代審美沖突:部分學生認為咸水歌“不夠時尚”,未來可開發“咸水歌闖關APP”或線上展演平臺,增強趣味性。
四、結語
咸水歌融入小學音樂課堂是“融·樂”課堂理念的生動實踐,通過分年級改編、跨學科浸潤與創新表達,實現了非遺活態傳承與美育目標。未來,需進一步平衡傳統與現代、突破地域局限,為更多非遺項目進校園提供范式,讓傳統文化如珠江潮水般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謝棣英,鄭少霞.“非遺”視域下咸水歌的保護與傳承研究[J].廣府文化,2024(00).
[2]肖婷尹,莫惠霞,蔡嘉怡.文化交融視角下北海咸水歌傳承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J].名家名作,2024(35).
[3]陳竹青.信息技術在咸水歌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應用—以小學音樂教學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18(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