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做了38年木雕,是2019年9月13日來到常德河街的,已經在穿紫河邊工作、生活了6年。我特別喜歡水,我和妻子胡美華的木雕工作室、木雕藏品展示館就建在河道旁邊,門前就是碧波蕩漾的穿紫河。
每天工作到晚上11點左右,然后到河邊走一走,在船上喝喝茶,身心特別舒暢。我最喜歡的是穿紫河上燦爛的晚霞,還有夜晚月亮升起時,河街和水中的倒影交相輝映,漂亮得很!我經常會拿手機和無人機拍攝,怎么拍都拍不夠!
穿紫河是一條流淌了千年的古運河,貫穿常德主城區。
很多游客難以相信,現在這么美的穿紫河,多年前曾經是一條排污河、臭水溝。常德市從2004年開始系統整治穿紫河,2015年成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改造治理的力度加大。截污凈化,加強保潔,建造人工生態濕地……臭水溝變成市民和游客打卡、親水的景觀河,成為常德的一張“綠色名片”。走在河邊,經常能看見河里的魚成群歡游,野鴨子自在鳧水,浮島上四季開著不同的花。
隨著穿紫河煥然新生,常德市在河邊復原毀于1943年抗戰期間的老河街風貌,把這里打造成為省級非遺街區示范點,傳承歷史文化。2017年1月,常德河街正式開街。我是作為藝術木雕傳承人受邀來河街的,第一眼就被驚艷到了。我每天吃在河街、住在河街,時常畫河街、雕河街。到河街之后,我雕刻的第一個作品就是附近的吊腳樓,我還雕刻過穿紫河上的風雨廊橋七里橋。
在穿紫河邊工作和生活,給我帶來靈感和啟迪,讓我萌生了一個強烈愿望——用木雕去記錄奔流不息的河流。我以沈從文的《湘行散記》為切入點,創作展現沅水流域等地風光與人文的巨型木雕,記錄家鄉的河流和風土人情。經過5年努力,我即將完成長25米、寬1.5米的水墨畫稿,接下來計劃和妻子一起用10年時間完成這個巨型木雕。
河街越來越紅火。現在已經有83個非遺項目入駐,比如常德絲弦、常德漁鼓、漢劇高腔等。河街的非遺項目、生活煙火,以及河流的風光、河邊的建筑都成了我作品里的主角。我根據沈從文在《常德的船》中的描述,用畫筆繪出了48艘形態各異的船。現在,我們已經打造、還原了15艘船,就停靠在木雕藏品展示館前的河邊,其中一艘作為我的木雕工作室。在船上,游客們白天可以開展非遺研學、參觀體驗,晚上可以品茶、賞景。
船上產生的任何垃圾,我都會帶到岸上處理。我們還專門配備了一條清污船。穿紫河的治理成果來之不易,這條家門前的河,是我們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鄉愁所寄、靈感源泉,我們有責任把一泓碧水保護好!
(《民生周刊》記者劉毅、羅燕采訪整理)
湖南常德,因水而生、濱水而興。近年來,穿紫河從一條臭水溝,蝶變為城市的景觀帶。常德河街也應運而生,通過修復重建,成為留住歷史記憶、傳承城市文脈的重要載體,人水和諧共生,人文與經濟互促互榮,文旅產業生機勃發。
生態興則文明興。守護好青山綠水、藍天凈土,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將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轉化為旅游業的持久魅力,讓河流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一定能繪就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