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巴金先生發出建立文學館的倡議,他將籌建文學館視為“人生中的最后一項工作”,不僅傾盡心血奔走呼吁,更以文學巨匠的胸襟垂范后世——捐贈7660件手稿信札,捐出《隨想錄》等著作全部稿費,用筆尖的溫度點燃文學傳承的火種。建立文學館的倡議激蕩起整個文學界的熱烈回響。茅盾先生臨終前決定將自己全部著作的各種版本、包括《子夜》在內的原稿,都送由文學館保存。茅盾先生去世后,茅盾藏書、手稿及生活用品等9100多件全部捐贈給文學館。其中,《子夜》等四部手稿原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曹禺、葉圣陶、冰心、夏衍、丁玲、臧克家、孔羅蓀、蕭乾等文壇大家紛紛響應,鼎力支持,為文學館籌建傾注無數心血,共同繪就這座文學殿堂的美好前景。他們對中國文學的卓越貢獻,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1985年1月5日,在中國作協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國現代文學館宣告成立,茅盾故居被劃入文學館進行日常管理。同年3月26日,文學館在萬壽寺西院開館;翌日,茅盾故居向公眾開放。2000年5月23日,中國現代文學館新館在芍藥居開館。2021年3月27日,茅盾故居被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2024年5月18日,中國現代文學館被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四十載春華秋實、薪火相傳。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建設與發展,始終離不開黨中央的親切關懷。1981年經中央宣傳部批準,中國作協正式啟動文學館籌建工作。從籌建處、臨時館址的設立,到新館落成開放逐步實現體系化發展;從巴金先生最初構想的文學資料館,到集茅盾故居、圖書館型、檔案館型、展覽館型、研究中心及博物館型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學殿堂。文學館四十年的奮進歷程,體現了黨對文學事業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望,是黨領導文藝事業守正創新、開拓進取的生動實踐,彰顯了新時代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
四十載眾木成林、星光匯聚。自文學館誕生之日起,廣大作家及其親屬便慷慨捐贈、熱心愛護,無私地將畢生創造與珍藏托付給文學館,為中國文學筑就永續傳承之基、凝聚蓬勃發展之力。98萬件館藏珍品、21萬件文物如星河璀璨,785件國家珍貴文物銘刻文心,142座作家文庫構筑起現當代文學的立體圖景。在廣大作家及其親屬和社會各界的共同支持下,中國現代文學館成為觀察認識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寶庫,日益成為中國文學突出而醒目的標志,為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積淀厚重而堅實的基礎。
四十載櫛風沐雨、開拓奮進。在文學館發展壯大的進程中,幾代文學館人堅守夢想、前赴后繼,不斷譜寫艱苦創業、團結奮斗的華彩篇章。大家匯涓成流、聚沙成塔,逐步構建文學文獻文物典藏體系,打造學術研究和文學評論高地,創新展陳模式,講好文學故事,緊跟數字化建設的時代步伐,開辟面向公眾的講座講解,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文學博物館發展之路,為文化強國建設標注鮮明注腳。去年,“歌以詠志" 星漢燦爛——新時代文學成就展”與“‘三紅一創" 青山保林’——紅色經典展”入選國家級展覽推介項目,文學館和茅盾故居參觀人次突破27萬,各地巡展參觀人次達到33萬。中國現代文學館用接續奮斗刻下了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坐標。
文明傳承的偉業,既需要薪火相繼的堅守,更需要與時俱進的創新。新時代新征程,文學正肩負著文化強國建設的時代重任,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我們要深入學習實踐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將98萬件館藏珍品轉化為滋養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使文學館成為展現中國式現代化文化氣象的重要窗口,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征程中彰顯更大作為。借此機會,我談幾點希望。
文學文獻文物是中國作家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偉大進程的珍貴載體和歷史見證。中國現代文學館要始終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使命感,將科學保護文學遺產作為首要任務。健全文學文獻文物分級分類保護機制,強化預防性保護和搶救性修復雙軌并行。要加快構建數字化、標準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鏈條,確保茅盾故居、巴金手稿等文物的原真性、完整性與安全性。要拓展征集視野,貫通古今文學脈絡,融匯中外文化精華,打造彰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文學資源寶庫,為文化強國建設筑牢根基。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中國現代文學館要始終堅持著眼于人、落腳于人,努力構建多層次、精準化的文學公共服務體系。要樹立全國文學館一盤棋格局,發揮全國文學館聯盟、中國博物館協會文學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協同聯動作用,推動優質文學資源直達基層,加快實現全民共享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成果。要著力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整合茅盾故居、作家書房等場館資源,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間,搭建作家與公眾互動平臺,使之成為走近文學巨匠的生動課堂,以文學之力賦能精神文明建設,使文學館成為展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氣象的重要窗口。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學保護法》明確要求,大力推動讓文物活起來。中國現代文學館要深入挖掘98萬件館藏的思想內涵,積極打造沉浸式、互動化精品展陳,增強感染力與教育性,讓廣大人民在沉浸式觀展中感悟文學力量、堅定文化自信。要深化數字賦能,構建文學文獻文物全要素數據庫,加快建設智慧文學博物館,推動文學資源跨界轉化,在數字長卷上繪制貫通古今的中國文學譜系,讓文學文獻文物轉化為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澎湃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中國現代文學館要自覺擔負起傳承中華文脈的使命,夯實文學文獻文物研究基礎,系統梳理現當代文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在關聯,推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話語體系。要努力建設讓人敬重的學術陣地,辦好《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完善優秀學術成果評獎激勵機制,持續推進客座研究員制度建設,為新時代文學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與價值引領。要著眼打造人類文明互鑒的文學會客廳,通過對外策劃展覽、國際學術對話、全球數字共享等方式,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學所蘊含的人類共同價值,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和影響力。
四十載風云激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堅守文學初心、牢記文化使命,以“不負偉大歷史、不負偉大時代”的豪情,將先輩的文學理想熔鑄為奮進的力量,讓每一頁手稿都躍動中國式現代化的脈搏,讓每一場展覽都閃耀文化自信的光芒,努力書寫文學館事業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為建設文化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文學力量!
(作者為中國作協主席、黨組書記、書記處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