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古人對生存環境和自身發展的認知和思考,強調宇宙與人的萬千聯系、相互影響,即天人相通、萬物一體,并發展為一系列處理天和人關系的理念與制度。具體在環境保護領域,天人合一則表現為尊重和順應自然規律生產生活,取之有道、用之有節,保護自然、回饋自然,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
從仰望星空到腳踏大地,從對自然的敬畏到對萬物的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貫穿著人類歷史發展的始終。“天人合一”典出張載《正蒙·乾稱篇》中“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闡明了儒家的宇宙觀即萬物一體、天人合德。該詞雖最早見于北宋,但其理論源頭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周易》的“推天道以明人事”,《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這些先哲關于天人關系的闡發和表達雖各有不同,但堅持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的統一,追求人與萬物、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立場,是彼此相通的。可以說,“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經典命題,這一思想承載了中華文明對自然規律的深刻體悟,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共生中形成的智慧,同時蘊含著對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愿景,既是中華民族宇宙觀的表達,也是價值觀的凝練,更是方法論的實踐。
天人合一的古代實踐首先體現在“順天之時,因地之和”尊重自然規律上。古人在勞動實踐中認識了自然規律,在尊重自然規律前提下安排農業生產。例如,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就是古人在觀天象、勤勞作的過程中,對四季變化、寒來暑往的認識,這個認識也指引著農業實踐——順應天時。“順天之時,因地之和”是古人在農業生產領域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動體現。它既強調尊重客觀規律、順應自然規律開展農業生產活動,又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根據時序安排耕作,或宜早或推遲,根據土壤性質的不同采取針對性的改良辦法,提高作物產量。
天人合一的古代實踐也體現在因地制宜運用自然規律上。中國地域廣袤,國土遼闊,生活在不同區域的勞動人民,善于結合各地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特征安排生產生活。南方地區常見的桑基魚塘和民居天井等,都是古人利用自然規律發展農業生產和建設美好家園的體現。桑基魚塘優良生態的產生與中國古人開發利用江南區域洼地的勞動實踐密不可分。古人在勞動實踐中掌握了生態的循環方法,根據生態要素的互相利用,逐步發展“塘基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魚塘養殖模式。天井是遍布南方的傳統民居建筑元素之一。天井在不使用電力的情況下可以為建筑物內部降溫,又在柔和光線、植物景觀、凈化空氣、擴大采光、改善通風等諸多方面契合綠色低碳的環保理念。千百年來,遍及各地的水利生態保護工程世代造福百姓。四川的都江堰、福建莆田的木蘭陂和新疆吐魯番的坎兒井等,都是古代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范。
天人合一的古代實踐還體現在制度化管理和保護自然環境上。古人把保護自然生態的觀念上升為國家管理制度。《周禮》就記載了當時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的虞衡制度,即通過設立特定官職管理山川、林木、水澤資源。虞衡制度正是古人在追求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背景下產生和完善的,目的在于規范百姓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行為,制止和懲罰少數過度索取自然資源以致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這一制度對于維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無疑是有益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都強調自然界的運動變化有其客觀規律,人類應遵循自然界固有規律,與自然界共生共榮。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礎,提倡人類應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以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則主張人與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人類的行為應當順應自然規律,和諧共生。這兩種看似不同的思想體系,在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共同目標面前,展現出深刻的契合性和互補的價值指向。
中華傳統文化從“天”與“人”的角度出發,探索它們之間的內在統一和宇宙秩序。這與馬克思主義將人視為社會的存在者,并將人與自然視為一個有機整體的觀點相吻合。馬克思主義強調人與自然的內在統一與相互依存,揭示了自然是人類實踐的基礎,同時又是人類改造的對象。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發展依賴于人的認知和實踐能力,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反映了人類生命狀態的真實面貌。古代人在天地之間生活,以敬畏心順應自然規律,未曾妄自尊大。現實中的自然既是被對象化的自然也是人化的自然,而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通過勞動與自然互動,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展示了自己的主體性,實現了自主的發展和價值實現。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才是人的本質存在的基礎,是現實生活的必要元素。在認識到人與自然的一體性基礎上,馬克思將實踐和歷史因素引入人與自然的互動,通過這一關系反思人類自身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的發展不能以犧牲自然為代價,這一觀點與天人合一思想有著內在的契合點。中華民族歷來有著崇尚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文化傳統,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認為人類活動應順應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和諧秩序的追求及對生存發展本質的認識,不僅塑造了中國人的宇宙觀和生存哲學觀,而且為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撐。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天人合一思想相結合,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中國化實踐,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詮釋和發展。
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不懈追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偉大成就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與增產增收的關系。為了更好地保障革命生產和根據地百姓生活所需,減少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在黨的領導下,軍民團結一心,進行了大規模的拓荒和生產。與此同時,在實踐和調研的基礎上,黨因地制宜,科學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關于保護森林、涵養水土、植樹造林等政策和法規。在生產力較為落后且長期處于戰爭狀態的特殊時期,黨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領導軍民進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生產運動,在實踐中踐行天人合一。
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既實現了農業的增產增收,保障了全國的糧食供應穩定,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有利的生態環境。人們以愚公移山般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氣概,掀起一次次波瀾壯闊的建設高潮,完成多個大型水利工程、大型防護林工程,在一些地方實現了通水、固沙的壯舉,堪稱奇跡工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開展“四大水利”工程建設,即治理淮河、治理長江洪水、治理黃河、治理海河,形成防洪、排澇體系,奠定了我國水利事業的基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許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型生態環境工程建設或開啟建設,促進了農業生產,優化了民眾生活的條件,極大地改善了我國的生產生活環境。與此同時,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萌芽悄然生長,林木種植活動逐漸興起。此外,現代環境法治建設亦在這一時期揭開序幕,為后續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法治框架奠定了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大幅度發展,人們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關系的認識也逐漸深化。從“植樹造林”“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到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態文明”概念,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寫入黨章,黨和國家對天人關系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對環境保護和人的權益保障越來越充分。1983年,我國召開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正式把環境保護確定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環境保護投入大幅增加,環境污染治理不斷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不斷加強,城鄉居民生活環境持續改善,森林面積不斷增加,各種自然保護地逐漸建成。環境保護事業自20世紀80年代后全面進入法治化、規范化階段,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包括新中國首部綜合性的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成立并健全環保機構;司法領域逐步探索環境保護裁判實踐,如環境公益訴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不但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取得經濟社會建設的歷史成就,也在生態建設方面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積累了寶貴經驗。
天人合一這一蘊含著中國古代哲學智慧的思想,不僅在古代農業社會中指導著人們的生活與生產,也為當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資源。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天人合一得到新的詮釋與發展,正隨著時代的步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出新的生機,助力實現美麗中國宏偉目標,并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出發,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戰略意義,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與中國古代生態智慧的科學產物。其中,天人合一這一中國傳統哲學命題,奠定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論基礎,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并非對傳統概念的簡單復述,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天人合一思想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通過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核心的現代治理理念。這一思想強調,人類與自然不僅是相互依存的整體,而且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必須堅持生態文明的價值導向,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統一。這種理論上的守正創新不僅繼承了中國古代生態智慧的精髓,還通過與當代全球生態治理的實踐相結合,拓展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意義。通過守正與創新的雙重邏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態治理的有機結合,不僅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明確的理論指導和實踐路徑,也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理念與智慧。由此可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天人合一的守正創新,是對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更是對全球生態治理的戰略性引領。
新時代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綠色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綠色成為新時代中國的鮮明底色,綠色發展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為地球增添了更多“中國綠”,擴大了全球綠色版圖,既造福了中國,也造福了世界。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自然界的“自然價值”與“經濟價值”統一于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中,在努力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保護“優美生態環境”的過程中實現人類的可持續性發展,真正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人合一生態理念。
天人合一思想的傳承和發展,是建立在對天與人的規律、關系的認知不斷探索和加深之上的。天人合一,隨著科技的發展、認識的更新,還有更多內容值得我們去挖掘。天人合一,天惠人,人惠天,天人互惠。
(作者為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