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9.002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ystem for Animal Ec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JIA Yangyang
(College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17)
AbstractAgainst thebackdrop of increasing global atention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theconstructionof an animal ecology teaching systemneeds to integrate theconcept ofecologicalenvironment protection.Byre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andoptimizing practical teaching links,asetofanimal ecology teaching systems that meet the needsof moder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hould be formed.This teaching systememphasizes thecultivationofstudents'awarenessofbiodiversityconservationand the improvementoftheir ability to appl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ies,providing new ideas for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iteracy.
KeywordsAnimal Ecology; teaching system;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alent cultivation
生態環境保護是當前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而動物生態學作為生態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在培養生態環境保護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傳統動物生態學教學體系往往偏重理論知識傳授,對生態環境保護實踐關注不足。生態學專業的本科生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堅力量,亟須在專業知識學習過程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面對生物多樣性銳減與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構建融入生態環境保護視角的動物生態學教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1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下動物生態學教學的新定位
動物生態學作為生態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承擔著重要的育人使命。基于生態環境保護視角的教學定位需要突破傳統的知識傳授模式,將生態文明理念深度融入課程體系。現代動物生態學教學體系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生態系統整體認知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教學內容設計應強化生態修復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價值,構建包含種群動態調控、群落結構優化,以及生態系統修復等關鍵環節的知識框架。課程建設中應注重將前沿生態保護技術轉化為教學資源,采用案例教學模式深化學生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通過完善的課程體系設計,培養學生在生態系統評估、環境影響分析,以及生態修復方案制定等方面的專業能力,為生態文明建設儲備高素質人才。
2動物生態學課程體系的生態意識培養斷層
生態意識培養是動物生態學教學體系的核心任務,關系到生態文明建設人才培養質量。現階段課程體系在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環境保護知識傳授,以及生態實踐活動開展等方面仍存在明顯斷層,深入分析這些問題對于完善生態意識培養體系與提升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2.1生態文明理念與教學目標的脫離程度
動物生態學課程目標未能充分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要求,這主要表現在教學內容對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融入流于表面。目前課程設置過分側重對動物學基礎知識的傳授,導致學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的培養缺乏系統規劃,教學大綱對生態環境保護素養缺少具體目標描述,使得教學過程中學生生態意識的培養失去明確導向。從課程評價體系來看,現有考核方式仍以知識點考查為主,未建立生態文明素養的評估指標體系,難以有效評價學生對生態系統的整體認知水平;在課程實踐環節中,過度關注對單一物種生存狀態的研究,忽視對生態系統相互作用關系的分析,致使學生難以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觀;從教學實施效果看,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環境保護責任意識淡薄,這與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存在明顯差距。
2.2環境保護知識鏈條的薄弱環節
動物生態學課程體系中環境保護知識的傳授存在明顯斷點,導致整體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受到影響。教材內容對生態系統完整性的闡述深度不夠,特別是對生態系統中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作用機制的講解不充分,目前教材將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分散在不同章節中進行介紹,缺乏系統連貫的知識脈絡。從專業理論基礎來看,課程對生態修復技術原理講解不足,對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方法的論述簡單粗略,致使學生難以掌握環境保護的關鍵技術要點。課程內容對動物種群動態調控原理的講解不夠深入,尤其是對種群數量變動規律與環境因子關系的闡釋過于表面,教學過程中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策略研究的重視也不夠,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方法的講授力度明顯不足,導致學生無法建立完整的環境保護知識體系。
2.3生態實踐活動的局限性與盲區
動物生態學課程中生態環境保護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也存在諸多問題。目前課程實踐以傳統的動物形態觀察實驗為主,缺乏對生態系統整體功能的實地考察活動,教學內容對生態修復技術應用案例的分析嚴重不足,現有案例多限于書本描述,學生無法直觀感受環境保護工作的具體實施過程,從實踐教學內容看,生態系統評估方法訓練缺失,學生難以掌握采集分析生態環境監測數據的技能,實踐活動對生態修復工程現場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學生對實際環境保護項目實施流程認識模糊。當前實踐教學過分注重單一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對學生生態系統管理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致使學生在面對復雜生態環境問題時缺乏系統思維與解決方案。實驗課程設計中對生態風險評估實踐關注度低,學生無法真正理解生態風險防控的重要性。
3基于生態文明的動物生態學教學重塑圖景
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要求,動物生態學教學體系亟須進行系統性重構,重塑教學圖景需要從教學目標定位、知識體系整合,以及實踐教學設計等方面展開全方位創新,構建適應生態環境保護需求的新型教學模式。
3.1生態文明導向的教學目標重構維度
動物生態學教學目標重構應立足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將生態環境保護理念貫穿教學全過程。教學目標設計應強化學生對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認知,突出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的培養。課程定位需要明確生態文明素養培育的核心地位,構建包含生態價值觀念、生態保護技能,以及生態修復能力的多維目標體系。在課程標準制定過程中,應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培養融入知識傳授及能力培養各個環節。教學重點應圍繞生態系統健康評價與生態修復方案設計以及生態風險防控等核心能力的培養展開。課程目標體系需建立生態文明教育質量評估標準,將學生生態環境保護素養的形成作為重要考核指標。教學目標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融通,強化學生的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意識,提升其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綜合能力。教學目標設計還需著重培養學生對生態系統動態演變規律的深度認知,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的系統思維模式。
3.2環境保護知識體系的多元整合路向
環境保護知識體系的重構應遵循系統性原則,構建包含基礎理論、技術方法,以及應用實踐的完整知識框架,課程內容設計應將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理論作為主線,整合生態修復技術、生態監測方法,以及生態評價體系等核心知識要素。教學內容的選擇應注重引入生態環境保護前沿理論,強化生態系統健康評價與生態服務功能評估等重點內容,知識體系應突出生態風險防控技術、生態修復新方法,以及生態監測新技術等創新性內容,課程體系建設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案例資源庫建設,建立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的有效鏈接。教學設計應注重講解生態修復技術應用原理,提升學生對環境保護實踐問題的理解能力,教學內容需要建立多層次知識結構,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理論與技術的有機融合,知識體系整合過程中應強調生態系統演替規律、生態過程調控機制,以及生態補償理論等前沿知識的引入,提升課程內容的科學性與時代性。
3.3生態實踐教學的立體化設計框架
生態實踐教學體系設計應構建多維度及立體化的教學框架,整合案例教學、項目實踐、技術應用等多種教學方式。實踐教學內容應涵蓋生態系統評估、生態修復規劃,以及環境影響評價等核心實踐環節。教學設計中需要建立生態環境保護案例庫,通過對典型工程案例的分析提升學生的實踐認知能力。課程設計應注重對學生生態修復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有機融入生態監測數據分析及生態評價方法運用等實踐內容。實踐教學體系應強化對生態環境保護重點難點問題的剖析,培養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應建立健全實踐效果評價機制,通過多元化考核方式全面評估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實踐教學框架需要緊密結合生態文明建設實際需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新技術應用的訓練。教學設計還應突出對生態系統管理決策及生態風險預警等重要環節的實踐訓練,提升學生應對生態環境保護復雜問題的能力。
4動物生態學教學新體系的運行支撐
動物生態學教學新體系的有效運行需要全方位的支撐保障。從教師隊伍建設、教學資源配置、育人效果評價,以及質量提升機制等方面構建完整的支撐體系,對于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育人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4.1生態環保導向的教師發展規劃
教師隊伍建設應圍繞生態環境保護育人目標展開系統規劃[4。專業教師需強化生態文明理念認知,深入理解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意義。教師發展規劃應建立生態環保專業能力提升機制,定期組織生態修復技術培訓與環境保護前沿講座。師資隊伍建設應注重優化跨學科知識結構,加強生態系統評價方法與生態修復工程技術等專業能力的培養。教師專業發展路徑應突出生態環境保護實踐經驗積累,鼓勵教師參與生態修復工程項目。發展規劃應建立教師生態文明教育能力考核標準,將環境保護教學成效納入考核指標體系。教師培養體系需要構建以生態環境保護為特色的教學研究平臺,促進教師教學方法創新。教師發展規劃應強調教學團隊協同創新,形成優勢互補的生態環境保護教學群體。
4.2環境保護特色的資源配給機制
教學資源配置應圍繞生態環境保護特色構建系統化的支撐體系。資源配給機制需要優先保障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案例庫開發。教學資源建設應注重積累生態修復技術應用素材,建立生態系統評價方法資源庫。資源配置需要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前沿知識引入,建立定期更新的資源動態補充機制。資源建設應突出生態文明教育特色,開發體現環境保護理念的教學課件。教學資源配給需要建立分層分類的資源體系,滿足不同層次的教學需求。資源管理機制應強化教學資源的共享利用,實現對優質資源的高效配置。教學資源配給應建立資源質量評價標準,確保資源建設的實用性與有效性。
4.3生態育人效果的評價標準體系
評價標準體系應圍繞生態環境保護育人目標構建多維度的考核指標。評價體系需要建立生態文明素養形成的過程性評價機制,關注學生生態保護意識的發展變化[5]。考核標準應包含生態系統認知能力、環境保護方案設計能力,以生態修復技術應用能力等核心指標。評價體系建設應強化對學生生態環境保護實踐能力的考查,建立綜合性評價方案,強調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結合,全面反映育人效果。
4.4教學質量提升的動態調控機制
教學質量提升機制應建立基于生態環境保護特色的動態監控體系,質量調控需要構建教學過程監測一問題診斷一改進優化的閉環管理機制。質量提升路徑應注重教學效果的持續改進,形成教學質量螺旋式上升的發展態勢。管理機制應建立教學質量信息反饋渠道,及時發現解決教學中的問題,綜合分析教學目標達成情況,強化教學改革創新導向,促進教學方法手段的優化更新,調動教師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注重對生態環境保護理論前沿的實時跟進,建立教學內容更新機制。
5結語
將生態環境保護視角融入動物生態學教學體系,不僅實現了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還培養了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與責任感。通過重構教學內容體系、優化實踐教學環節,以及創新教學方法設計,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素養得到顯著提升。教學體系的構建為生態學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新思路,將促進動物生態學教學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未來還需加強教學資源建設與師資培養,形成更加科學有效的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鄭成卓,李玉強,王旭洋,等.土地荒漠化及其恢復過程土壤動物生態學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25,45(3):1059-1069.
[2]張宇嵩,于營.深度學習在動物生態學中的應用研究[J].互聯網周刊,2024(7):36-38.
[3]江智誠,崔東,呂立琴,等.我國西北地區土壤動物生態學研究進展[J].伊犁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18(1):62-68.
[4]曹志,溫建新.思政教育融入動物微生態學課程的思考與創新實踐[J].中國動物檢疫,2023,40(12):55-58.
[5]李曄,盧愉中,柳付明,等.一種小型嚙齒動物生態學標本的改良制作方法與體會[J].中國地方病防治,2023,38(5):396-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