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9.020
Application of CBL-PBL-based Blended Learning in Molecular Pathology Teaching
MA Wenmei, MA Zhiping
DepartmentofPathology,theFirstAfiliatedHospitalofXinjiangMedic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AbstractMolecular pathology isanimportantcourse inthefield ofmedicine,with richandabstract contentthatis closelyrelatedtoclinical practice.Howtoenable students tounderstandtheoreticalknowledgeandachievepractical applications is the main problem faced by teachers.Conducting blended learning based on CBL-PBL can effectively stimulate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deepentheirmasteryofknowledge,andcultivate theirclinicalpracticeabilities. This teaching mode takes casesascariers,problems asguidance,andutilizes variou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ocombinetraditionalclassroomteachingandonline teaching.Itadoptsablendedteaching mode thatcombines online andoffline teaching,which can fullyplay theroleof studentsas the mainbody,fullymobilize their enthusiasm,and layagood foundationfortheirfutureclinicalwork.
KeywordsCBL-PBL; online and ofline blended teaching; molecular pathology; teaching reform
20世紀以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療領域已經邁入了精準診療的新紀元,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治療副作用,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的靶向治療及“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理念得到極大發展。在該背景下,基于形態學的傳統組織病理學不足以支撐精準醫療的需求,因此組織病理學與分子生物學、高通量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等學科交叉融合,形成了分子病理學這一新興學科[23]。分子病理學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實踐應用,通過分析基因突變、基因表達模式、表觀遺傳修飾和蛋白質變化,揭示了疾病的分子機制,在疾病預防、治療及預后評估等多個層面提供了深入的分子機制解析,為精準診療提供了理論基礎4。因此,學好分子病理學對于醫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分子病理學涉及大量的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等基礎知識,相關內容遍布各個系統,其內容細碎且抽象、知識更新速度快,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巨大挑戰。傳統的課堂講授式教學模式較為枯燥,難以滿足學生對深入理解和實際應用的需求。因此,如何讓學生真正掌握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并能夠將其轉化為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該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通過分析分子病理學課程的特征和本科生的學習特點,本文探討了基于案例式學習(case-basedleaming,CBL)和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分子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旨在有效提升分子病理學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1分子病理學課程的特點
分子病理學課程主要圍繞分子生物學基礎、病理學基本理論及其在醫學中的應用進行設計,其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腫瘤的分子變異及其意義、遺傳性疾病的分子基礎等方面,其內容涉及DNA、RNA的結構與功能,蛋白質的生物合成,以及細胞的增殖與凋亡等基礎知識,覆蓋了多個重要領域。系統的分子病理學知識學習,可以為醫學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發病機制及其治療打好基礎,也有益于學生掌握一定的科研技能。然而,與一般醫學課程不同的是,分子病理學內容處于不斷快速更新之中。且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分子病理學知識更新迭代的周期明顯縮短,使得課程內容的更新和深度往往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使得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存在脫節現象。因此,教師僅根據課本內容進行教學會導致知識內容更新及實際臨床應用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且枯燥的教學內容容易讓學生失去興趣。
2基于CBL一PBL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與實施
分子病理學教學模式創新的目的,主要是要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利用互聯網查閱前沿知識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應用分析和臨床思維能力。在此前提下,基于臨床案例的CBL教學模式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可以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幫助學生有機融合患者患病機制、相關檢測手段、預后、臨床治療等多方面的醫學知識。然而,CBL教學模式應用的前提是學生需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并且由于上課時間的限制,需要學生在課前查閱相關文獻和指南,做好相關準備。因此,針對不同教學模式的特點,課程組創新地融合了CBL一PBL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課前案例及問題導向(CBL一PBL)下的預習一課堂問題導向(PBL)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一課后線上延伸化學習”模式,形成科學有效的閉環式教學,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系統性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培養高素質的臨床人才。該教學模式主要施行方法可歸納如下。
2.1課前案例及問題導向(CBL-PBL)下的預習
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在超星平臺搭建課程框架,提前一周上傳相關學習內容、思維導圖、課程要求、臨床案例及提問、自主學習測驗等內容,并發布課程預習通知。學生根據課程框架、思維導圖和臨床案例,帶著興趣和問題預習相關內容。例如,學習“腫瘤分子病理學\"章節時,以EGFR一TKI靶向藥物治療后進展的肺癌患者案例導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以“患者診斷肺腺癌的病理學診斷依據是什么?\"“患者使用EGFR一TKI靶向藥物的依據是什么?有哪些檢測手段?\"\"EGFR一TKI靶向藥物有哪些?臨床工作中如何選擇?\"“患者發生EGFR一TKI耐藥的機制有哪些?用哪些檢測手段去檢測?”“肺癌還有哪些其他常見的驅動突變?如何治療?”“肺癌還有哪些新的生物標志物?\"“該患者可以通過哪些方法預防監測?”等問題為導向,作為學生學習的提綱,促使學生通過學習書本、搜索線上資源、檢索文獻等手段完善對腫瘤發生、發展、不同驅動突變的治療和耐藥后的治療、新興的腫瘤生物標志物、腫瘤復發監測等內容的掌握,培養其體系性自主學習的能力。
2.2課堂問題導向(PBL)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課堂上教師可以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課堂開始前,教師可以通過在學習通發布的在線練習了解學生的課前掌握情況和薄弱環節。然后,教師根據在線練習結果,結合課前給出的臨床案例,在課堂上進行有的放矢的講解,講解應重點突出,知識全面,包含目前該領域最新的進展。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PPT、視頻等各種形式的多媒體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教學的最后,教師可以再次引入新的臨床案例,引導學生總結課堂內容,并以課堂內容為依據進行小組討論。通過活躍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系統性掌握知識的能力。在學生討論和總結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理解和相關應用。
2.3課后線上延伸化學習
課后延伸化學習主要通過學習通進行,針對課堂情況及學生分組討論時的情況,教師上傳學生薄弱環節和重點內容的課外衍生材料,包括文獻、慕課視頻等,并上傳課后作業,標注完成時間。學生完成課后作業后,教師及時進行批改,并對易錯題再次進行線上講解。通過線上延伸化學習,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增加了所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并通過小組內分工合作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在課后延伸化學習中,學生遇到問題可隨時在學習通平臺與教師聯系,及時得到指導。
2.4課程考評的多樣性
對于分子病理學的考評可以采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評價包括平時考核(課前預習簽到、自主學習測驗、隨堂在線練習、課堂互動、小組討論、課后作業)和實驗操作考核。終結性評價采取閉卷筆試的形式,試卷根據大綱設置不同比例的難、中、易級別的試題,并適當增加病例討論分析題,出題時注意結合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實踐應用。教師通過科學、客觀地設置考試試卷,可了解學生真實的掌握情況,并根據考核結果適當調整后續授課內容,形成不斷改善的良性循環。
3討論
在當今醫學教育領域中,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與優化顯得尤為重要,而以學生為中心是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結合現代學生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學習終端多樣化,以及分子病理學課程內容枯燥抽象、相關內容更新快的特點,教師可以采取基于CBL一PBL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幫助學生體系性的掌握知識、增強課程的臨床實踐性[9-10],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相較于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導的教學課堂,線上學習突破了傳統課堂時間和空間的束縛,能滿足學生自主性、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在線學習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和強大的交互功能,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時間和方式[]。而線下課堂中,師生能夠面對面進行知識梳理、交流互動和查漏補缺,兩者有效對接,能夠實現優勢互補。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以病例為載體的CBL一PBL教學模式將臨床上出現的具有典型意義、有一定復雜性的病例作為案例,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學生圍繞病例和針對性問題學習相關知識,思考、查資料,最終解決相關臨床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扮演“案例研究者\"的角色,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選擇典型病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對理論知識進行梳理、整合和應用,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通過選擇有挑戰性的案例、合理設置問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管CBL模式中案例的設計是針對特定的教學主題,但案例所涉及的知識點并不局限,因此可以促使學生全面學習相關知識,并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思維。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線上測驗、課堂互動等途徑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結語
隨著分子病理學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疾病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的理解不斷加深,這將促進診斷和治療方法的創新和進步,并實質性地推動精準醫療的發展。因此,加強課程建設、完善教育體系和提升教學品質成為關鍵任務。基于CBL一PBL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并助力院校培養出高質量、高素質、高水平的醫學人才。
*通信作者:馬志萍
★基金項目:省部共建中亞高發病成因與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食管癌研究專項(SKL-HIDCA-2024-SG12)。
參考文獻
[1]KonigIR,Fuchs O,HansenG,etal.What is precision medicine?[J].EurRespirJ,2017,50(4).
[2]李莉莎,侯湘怡,李艷茹,等.研究生課程分子病理學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J].國際老年醫學雜志,2024,45(6):751-755.
[3]HenchJ,JermannPM,Bratic Hench I,etal.Current methods in mol-ecularpathology[J].TherUmsch,2019,76(4):173-178.
[4]馬志萍,王雯,李新霞.分子病理學課程教學方法的初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7(26):243-244.
[5]謝豐培,石宇,李連宏,等.中國精準醫學發展需要大力加速病理學科建設[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8,34(1):4-6.
[6]蔣雪梅,王艷華.基于案例學習在病理學教學改革中運用研究[J].高教學刊,2020(29):129-131.
[7]臧玲玲,劉寶存.“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育改革:美國模式與歐洲模式[J].教育研究,2024,45(6):126-137.
[8]龔明,封玉玲,胡玲.CBL的優勢、劣勢及改進措施研究—以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課程為例[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4(6):149-152.
[9]徐家新,李娟,諸宏偉,等.思維導圖聯合CBL+PBL在兒科臨床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承德醫學院學報,2024,41(6):522-525.
[10]蘇尉,蘇喆,趙,等.PBL聯合CBL教學法提升專科醫生診療能力的實踐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4,16(21):51-54.
[11]陳素琴,黃瑋俊,蔣瑋瑩.基于CBL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醫學遺傳學中的應用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24,26(11):92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