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9.029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Self-Compassion
DAI Ying', HUANG Ruiyi2 (1.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Art, Fuzhou,Fujian 350100:
2.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AbstractThis study focuses on college students,a group in urgent need of psychological attention,to explore h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qualities and self-compassion capabilitiesare interrelated and bidirectionally influencemental health. The results show: ①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can positively predict mental health; ② Individuals' selfcompassion levels can positively predict mental health; ③ Self-compassion levels an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interact in predicting mental health.
Keywords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mental health; self-compassion; college students
1問題提出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高等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及高層次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新時代的高校學生不僅需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然而,近年來的研究顯示,高校畢業生中約有 3% 的人表現出抗壓能力較弱、人際關系緊張、抑郁和孤獨等心理特點[,這無疑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以往對高校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問題干預重心更多地放在糾正學生因過往經歷引發的心理問題,而忽視了幫助學生建立積極向上面對未來的心理健康狀態。
自19世紀至20世紀,人們對心理疾病的關注度急劇上升,兩次世界大戰后,心理學界的各種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心理病理學領域。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塞利格曼率先提出積極心理學理念,并成為時代引領者。他提出鑒于當前生活穩定、經濟平穩等狀況,我們應摒棄傳統關注疾病篩查與治療的觀點,將核心資源轉向人類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與維護,這一改變旨在突破人類潛能的極限。日本學者Otake等人的研究發現,在對主觀幸福感的本土化探索中,表現出抑郁和社交障礙的個體與幸福的個體相比,其主觀幸福感水平較低[3]。國內很多研究也證實,積極心理品質可以正向預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負向預測其抑郁癥狀[45]。
美國心理學家Neff在2003年第一次提出自我關懷作為一種自我調節能力,會顯著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Neff認為,自我關懷指的是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痛苦,對自己的痛苦給予關愛的回應。根據Neff的觀點,個體自我關懷的能力有效平衡著個體的積極與消極自我反應,對情緒有顯著的調適作用,個體的心理健康受到其自我關懷水平的顯著影響。Huang等人的研究發現,對70位中國成年人進行自我關懷團體干預,顯著改變了個體著眼未來的視角,并提高了其積極的心理適應能力[]。同時Neff開發了一套自我關懷訓練的方法[8,并認為通過八周的自我管理與正念整合訓練,人的自我關懷技能是可以被訓練和培養的。
以往研究大部分就自我關懷水平和積極心理品質如何預測個體心理健康水平進行研究,而少有研究涉及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聯。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其自身的積極心理品質之間除受外界因素影響之外,還可能與其自身主觀因素,尤其是其自我調節能力,自我關懷能力之間存在一定聯系。因此本研究主要以高校學生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自我關懷、積極心理品質與個體心理狀況相互的影響。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假設,假設(H1):心理健康水平受積極心理品質的正向影響;假設(H2):個體自我關懷水平對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正向作用;假設(H3):個體的自我關懷水平與積極心理品質在預測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存在交互作用關系。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筆者基于分層整群隨機抽樣原則,抽取了福建某高校一年級到三年級的學生開展線上問卷調查。調查共發放問卷4984份,回收有效問卷4965份,回收率為 99.62% 。其中,男性1225例 (24.6%) ,女3740例 (75.3%) 。
2.2研究工具
2.2.1基本情況調查
收集福建某高校一年級至三年級學生的性別、年級、獨生子女情況、戶籍性質等人口學信息。
2.2.2SCL90癥狀自評量表
本研究中,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過SCL90癥狀自評量表來測量。量表涵蓋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等十個方面來呈現各式各樣的精神病學癥狀。癥狀自評量表的適用范圍廣泛,可面向16歲及以上人群使用。
2.2.3自憫量表(Self-Compassion Scale)
采用由Neff編修,陳健等翻譯的自憫量表測量大學生的自我關懷能力水平。自我關懷的幾大要素通過26個子項來呈現,如友善、批評、正念、共同人性及共情等。使用五級評分(從1到5分)方法,第一級表示“從來”,第二級表示“偶爾”,第三級表示“經常”,第四級表示“時常”,第五級表示“非常頻繁”。各條目的分數取平均值作為各個因子的得分,自我關懷程越高的個體,其友善、正念、共同人性三個維度的得分越高;自我關懷程度低的個體,其自我評價、自我封閉、過度沉溺三個維度的得分越低;所有條目的分數均值須逆向計分,在1到5分的分值范圍內,總體自我關懷能力隨著分值的提高而提高。本研究中,量表總的克朗巴哈系數為0.84,各分量表均在 0.51- 0.70之間。
2.2.4積極心理品質量表
孟萬金等人共同編制了我國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量表共由62道題目組成,分為認知、情感、人際、公正、節制和超越六個維度,涉及20種積極心理品質[10]。量表采用季克特5點計分法,其中1表示“非常不像我”,5表示“非常像我”。個體在各個維度上的得分越高,意味著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發展得越好。在本次研究中,量表的總克朗巴哈系數為0.98,各分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數分布范圍為0.88至0.90。
研究依托線上問卷平臺發放測評計劃和在線鏈接,推送問卷給被試填寫。隨后,研究人員對收集的問卷進行核查,剔除出不符合規范的問卷后,將其納入統計分析系統進行數據分析。
2.3統計處理
采用SPSS26.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構成比表示,計量資料經檢驗符合正態分布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不同變量間相關性研究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自我關懷、家庭關系對大學生狀態和特質焦慮得分的影響研究采用一般線性回歸分析。統計顯著性水平為 。
3研究結果
3.1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本研究所用變量均采用自評量表,有共同方法偏差的可能性。一方面,在問題量表的設計和試題篩選收集中使用了分組施測、匿名調查、部分項目逆向計分等去偏措施。另一方面,在進行數據處理時,為了排除共同方法偏差對因子分析結果的影響,本研究在所有觀測指標上進行了Harman's單因子檢驗,結果16個公共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累計方差值為 60.160% ,第一共同性因子解釋比為30.763% ,與 40% 臨界值相比較低,因此認為本研究量表中無明顯的共同方法偏差。
3.2描述統計及相關分析
如表 1(p92) 所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積極心理品質和自我關懷程度的描述性統計及相關性分析表明,心理健康水平、積極心理品質、自我關懷程度兩兩之間均呈顯著相關,這表明各研究變量之間密切相關。其中,心理健康水平與積極心理品質呈顯著正相關。
3.3模型檢驗
依據本研究假設,自我關懷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積極心理品質間起交互作用,因此本研究采用SPSS25的一般線性回歸模型檢驗自我關懷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積極心理品質間的作用(表2)。
4結論與討論
4.1結論
本研究以高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自我關懷與積極心理品質在個體心理健康水平影響機制中的交互作用。基于上述數據模型,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① 積極心理品質可以正向預測心理健康水平; ② 個體的自我關懷能力可以正向評估心理健康程度; ③ 個體的自我關懷水平與積極心理品質在預測心理健康水平中具有交互效應。
4.2積極心理品質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預測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個體積極心理品質對心理健康水平有正向預測作用,積極心理品質越多,焦慮、抑郁等負面的心理特質越少[1I-12]。洪煒等[13]的研究證實,積極心理品質因在應對壓力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而對其心理健康產生間接影響。以往研究也發現,積極心態素質可以調節個體的認知模式,促使個體使用積極應對困難的方式,維護個體在苦難和挫折中的心理健康水平[1416]。本研究也證明了一致的觀點結果。這說明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幫助學生塑造積極的意志品質和預防與干預學生心理危機事件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
4.3自我關懷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預測作用
據Neff的觀點,個體自我關懷的能力能有效保持個體積極自我反應和消極自我反應的平衡。自我關懷即是對自己的肯定、關心和幫助,而不是消極的評價、思維反芻,對情緒有顯著的調適作用。作為一種自我保護的手段,自我關懷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顯著影響。也有國外橫斷調查發現,自我關懷確實能顯著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可以提高個體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以及降低個體的焦慮與抑郁等消極心理因素[]。自我關懷與個體心理彈性、好奇心和探索心呈顯著的正相關性,因此有助于個體積極面對新事物,應對挑戰和消極事件的影響,并提高情緒上的滿足感[18]。這些研究和本研究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因此,和積極心理品質一樣,自我關懷是個體一種積極主動調節情緒與心理狀態的能力,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能夠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進而預防個體在未來成長過程中發生潛在心理問題。而自我關懷根據Neff的理論架構,是可塑造可培養的心理特質,在為期8周的觀察周期內,每周進行2小時的自我關懷訓練,能夠顯著提高參與者對自我關懷的認知、正念體驗以及主觀幸福感。因此在高職生心理健康總體干預方案中,有針對性地添加自我關懷的訓練,可有效提升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4積極心理品質與自我關懷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影響機制中的交互作用
洪煒等人的研究認為,積極的心理健康狀態能通過提升個體自我關懷水準,達到改善個體心理問題外在表現的目的,這一結論與本研究一致。本研究在心理健康水平、自我關懷與積極心理品質交互作用的分析中發現,自我關懷水平與積極心理品質之間形成了某種互動作用,共同影響著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線性回歸結果發現,在考慮學生的不同性別時,男生相較于女生有著更高的SCL90的總分。王曉敏等人的研究也發現,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心理健康狀態分布上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差別,男生具有心理病理癥狀的占比高于女性,但他們的高主觀幸福感的積極心理比例也相對高于女生。因此,根據結論,對于男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的預防和處理,關注重點在于癥狀的緩解或消除;針對女性,提高其自我關愛能力等積極心理因素可能更有助于其心理健康狀況的優化。
5研究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以高校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為調查對象,研究了積極心理品質、自我關懷在心理健康水平影響機制中的交互作用,得出的結論基本與前人研究一致。但本研究并未對積極心理品質與自我關懷在影響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中的中介模型進行分析,后續的研究仍需進一步深入探討。
高校男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相較于女生更低,自我關懷水平相較于女生總體更低,基于性別因素的積極心理品質與自我關懷水平之間的交互作用和路徑分析,也是今后研究可以展開的部分。
本研究未對高校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及自我關懷水平各維度與SCL90各維度之間進行路徑分析,而主要關注點在于積極心理品質、自我關懷總體水平與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之間的作用機理,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深化研究積極心理品質及自我關懷水平各維度與SCL90各維度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基金項目:2023年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四育'模式指引下心理健康課程思政設計”。
參考文獻
[1]顧建梅.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預防與干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17):178-181.
[2]Seligman M.E.P.,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oo,5(1):5-14.
[3]Shimai S.,Otake K.,Park N.,Peterson C.Convergence of character strengths in American and Japanese young adults[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6,7(1):311-322.
[4]吳九君,溫小平,何莉.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對心理健康的多元回 歸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12):1885-1888.
[5]張紅英,李新影,王宇宸.積極心理品質對青少年抑郁癥狀的影響 及性別和年齡的調節作用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1):115-122.
[6]Neff K.D.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selfcompassion[J].Self and Identity,2003,2(3):223-250.
[7]HuangJ.,LinK.,FanL.,et,al.The effects of a self-compassion intervention on future-oriented cop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J].Mindfulness,2021,12(1):1451-1458.
[8]Neff K. D.Self-Compassion: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healthyattitude toward oneself[J].Self andIdentity,20o3,2(2):85-101.
[9]陳健,燕良軾,周麗華.中文版自憫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臨床 心理學雜志,2011,19(6):734-736.
[10]孟萬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11]張小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與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干預研究[D]. 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3.
[12]向前,張智慧,蔣淑亞.女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現狀及對心理健 康的影響[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4(1):88-95.
[13] 洪煒,徐紅紅.應激、積極人格與心理健康關系模型的初步研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3):253-256.
[14]Furlong M.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schools[M].New York:Routledge,2009.
[15]Bluth K.,Mullarkey M.,Lathren C.Self-compassion:A potential path to adolescent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exploration[J].Journal of ChildandFamily Studies,2018,27(9):3037-3047.
[16]王曉敏,凌莉,王笑.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實證調查——基于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J].現代職業教育,2024, 1(19):137-140.
[17]Johnson J.,Gooding P.A.,Wood A.M.,et al.Resilience aspositive coping appraisals:Testing the schematic appraisals model of suicide (SAMS)[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10,48(3): 179-186.
[18]NeffK.D.,Germer C.K.A pilot study 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the mindful self-compassion program[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13,69(1):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