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6049/kjjbydc.D3202503001JX中圖分類號:TP391.4;C912.3 文獻標識碼:A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文章編號:1001-7348(2025)14-00011-10
0 引言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Interface,BCI技術作為神經科學與信息工程學深度交融的尖端領域,正逐步滲透并深刻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多個維度。這一技術通過構建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的直接信息交互通路,顛覆了傳統人機交互既定模式,為人類認知拓展、情感交流及社會互動開辟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1。從個體到群體視角深入剖析,腦機接口技術不僅是一項技術革新,更是一股強大的社會變革力量,其對社會關系的影響展現出多層面、復雜性與深遠性特征。
腦機接口技術所觸發的社會關系變遷機制成為亟待探討的重要議題。從個體層面看,腦機接口技術通過精確的神經信號采集與處理,使個體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感知并控制外部環境,進而引發對自身身體意象、認知框架乃至自我認同的深刻反思與重構。這一內在心理層面變化反映在個體社交行為、情感表達和社會參與等外在方面,從而對人際關系網絡產生深遠影響;而在群體層面,腦機接口技術應用則進一步促進群體協作模式創新與社會網絡結構重構。通過實現個體間神經信息的實時共享與深度整合,腦機接口技術為群體決策、知識創新及社會實踐提供更為高效與精準的工具,也加劇了群體間的分化與整合過程。由技術驅動的群體變遷不僅會挑戰傳統社會組織運行模式與權力結構,也會帶來關于社會公平、倫理道德的新課題。深入探究腦機接口技術作用下的社會關系變遷機制,對于精準把握社會發展動態趨勢、妥善應對技術變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積極構建和諧共生且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1腦機接口技術:多維解析與戰略前瞻
腦機接口技術作為新興前沿技術領域的關鍵構成部分,其技術架構的復雜性與發展態勢的動態性深刻蘊含科學原理的豐富性及社會影響的廣泛性。對此項技術進行全面、深入剖析,不僅有助于精準把握其核心本質,還能為系統理解由其驅動社會關系從個體到群體變遷進程中的關鍵作用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本文從技術架構深度解析、技術進階歷史回溯與趨勢展望以及技術價值與風險辯證考量3個維度展開系統論述,尤其聚焦于個體認知與行為模式變革如何引發群體社會結構與交互方式的深層次重構,力求比較全面地呈現腦機接口技術的多元性與復雜性,揭示其在當代科技發展格局中的獨特地位及潛在影響力。
1.1技術架構剖析:原理深挖與機制洞察
腦機接口技術處于神經科學與信息工程學的前沿交叉地帶,展現出高度復雜、精密的技術架構[2]。在神經信號采集層面,該技術依托基于微機電系統(MEMS)制造工藝的電極陣列,憑借微米級空間分辨率與飛安級電流檢測靈敏度,實現對大腦皮層神經元活動的高精度定位與監測。此電極陣列設計嚴格遵循神經信息多尺度編碼原理,整合電學、化學及生物力學等多模態信號感知策略,旨在精確解析大腦神經活動的復雜信息圖譜。從信號傳輸維度分析,技術發展聚焦于超高速、超低延遲及超高可靠性的無線傳輸模式(謝松云等,2022)。通過太赫茲波通信技術與智能天線陣列技術的協同應用,實現神經信號的高效無線傳輸,顯著減少信號傳輸延遲與衰減。同時,引入量子加密技術確保信號傳輸的安全性與完整性,有效防止信息泄露與篡改(王寒等,2025)。終端信號處理算法作為核心智能樞紐,涵蓋信號預處理、特征挖掘與深度模式識別等關鍵流程。在信號預處理階段,運用獨立成分分析(ICA)與主成分分析(PCA)聯合算法,對多源神經信號進行高效去噪、分離與增強處理,提取具有明確生理意義的神經信號成分。在特征挖掘環節,借助時頻分析、高階統計量分析等多維度方法構建高維特征向量空間,全面表征神經信號的豐富信息內涵。深度模式識別模塊基于深度卷積神經網絡(DCNN)、遞歸神經網絡(RNN)及其變體如長短期記憶網絡(LSTM等深度學習架構,對特征向量進行深度語義學習與復雜模式分類,從而實現神經信號與外部設備控制指令的精準轉換,達成大腦與外部設備信息的高效交互,共同構成腦機接口技術從個體神經信號采集到群體信息交互的完整技術鏈條,深刻影響著從個體認知到群體協作的多層次社會關系。
1.2發展歷程回溯:軌跡梳理與趨勢展望
追溯腦機接口技術發展脈絡,其在早期探索階段聚焦于基礎理論構建與概念性驗證實驗。彼時,借助動物模型電生理研究及簡單的外部刺激反饋實驗,初步確立腦機交互理論可行性框架。然而,初期技術指標相對基礎,如神經信號采集空間分辨率僅達厘米級,信號傳輸速率受限,應用場景主要局限于實驗室環境下的基礎行為學與神經生理學研究。隨著跨學科研究的不斷深化與技術創新的加速,腦機接口技術快速成長,神經信號采集技術取得顯著進展,電極陣列通道數量從數十通道迅速擴展至數千通道,空間分辨率提升至亞毫米級,能夠更精確地監測大腦特定功能區域神經元活動。信號處理算法亦迎來基于機器學習的初步發展,采用支持向量機(SVM)(高春艷等,2024)、貝葉斯分類器(程璐等,2023)等傳統機器學習模型,實現對簡單運動意圖、感知狀態及基本認知任務的初步識別與分類,使腦機接口技術的應用場景逐步拓展至康復醫療領域肢體運動輔助、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環境中的基礎交互體驗以及智能家居控制等領域。
盡管腦機接口技術已取得顯著進展,但正處于關鍵瓶頸突破與深度優化階段。在神經信號采集方面,需突破大腦組織物理屏障,實現對深部腦區神經元活動的無損、長期穩定、高分辨率采集;在信號處理方面,需解決個體間神經信號的巨大差異以及復雜環境干擾下的信號識別難題,提高算法對不同個體、任務情境及生理心理狀態下神經信號變化的準確識別與自適應處理能力;在設備集成方面,需實現腦機接口系統微型化、低功耗化、生物相容性與高性能之間的平衡?;诹孔蛹夹g與生物光子學技術的深度融合,有望開發出量子增強型神經信號傳感器,利用量子糾纏與量子疊加原理實現超遠距離、超高靈敏度及超快速響應的神經信號探測與傳輸。在生物材料科學領域,隨著基因編輯技術、納米生物材料合成技術及組織工程技術的協同發展,可能會催生具有自我修復、生物降解及自適應功能的新型生物電極材料,為腦機接口設備的長期植人與穩定運行提供革命性解決方案。人工智能算法的持續進化,如量子神經網絡(QNN)(詹希旎等,2023)、腦啟發式計算模型(王國胤等,2024)以及遷移學習(寇逸群等,2025)、強化學習(余江等,2025)等技術在腦機接口中的應用,將極大地提升腦機接口系統對復雜神經信號的理解、學習與處理能力,推動腦機接口技術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社交及智能教育等多個領域的廣泛應用,進而對個體自我認知、人際交互模式以及群體組織協作與社會網絡結構等社會關系核心要素產生深遠的變革性影響,并深刻重塑從個體到群體的多層次社會互動與協作模式。
1.3價值風險權衡:效益評估與隱患防控
腦機接口技術在多學科交融的宏大背景下蘊含著豐富、多元的價值維度與潛在風險挑戰,與個體和群體社會關系變遷存在內在聯系。從神經學專業視角看,其對大腦神經可塑性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通過實時、精準地監測大腦在學習、記憶、情感調節及社交互動等復雜認知過程中的神經活動動態變化[3],依據神經可塑性中的突觸可塑性理論、神經回路重塑假說以及神經發育基因一環境交互模型,能夠深入解析神經回路在經驗依賴下的動態重構機制,為神經發育障礙、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及精神心理疾病發病機制研究提供全新的實驗證據與理論支撐。在阿爾茨海默病研究中,腦機接口技術可用于長期監測患者大腦特定區域的神經活動異常模式[4],結合神經病理學與神經影像學研究成果,揭示疾病進程中神經可塑性的異常變化規律,為開發早期診斷標志物與疾病修正治療策略提供關鍵依據。
腦機接口技術可能會引發社會結構的深度變革與社會關系的全面重構,對個體與群體產生多方面影響。就個體而言,腦機接口技術可能會重塑個體自我認知與身體意象,實現對外部設備的直接控制,如腦控假肢或智能外骨骼系統,個體可能會對自己身體的功能邊界與感知體驗產生全新認識,身體意象改變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個體自我認同與心理健康,引發對人類主體性邊界的深入思考,涉及對自我本質的重新審視,即自我是否僅僅局限于生物性軀體,還是可以擴展到與外部技術設備的融合體[5]。在社交互動中,基于腦電信號的情感識別與潛意識信息傳遞技術可能會使個體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信息溝通更加直接與深人,引發隱私侵犯與信息過載等問題,進而改變個體人際交互模式。
就群體而言,腦機接口技術可能會重塑群體組織協作模式與社會網絡結構。在職業領域,腦機接口技術可能會催生全新的職業類型,如腦機接口數據科學家、神經反饋治療師等,也可能導致部分傳統職業變革或消失,從而引發勞動力市場結構調整與職業技能需求轉型,涉及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和社會階層結構的潛在變動。從社會分層理論看,技術掌握程度差異可能會加劇不同群體在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和社會聲望等方面的分化,進而影響社會流動模式和機會公平性。在社會群體層面,腦機接口技術可能會改變群體之間的互動方式與權力關系。技術掌握程度較高的群體在信息獲取、決策制定和資源分配等方面具有更大優勢,引發對技術民主性和社會包容性的擔憂,即技術進步是否會導致少數精英群體對社會資源的壟斷,從而邊緣化其他群體并加劇社會群體之間的不平等現象。
然而,腦機接口技術也面臨諸多風險隱患。在神經生理領域,長期的腦機接口設備植入可能會引發大腦組織的慢性炎癥反應、免疫排斥反應、神經信號傳導異常以及神經回路的適應性改變,導致個體出現認知功能下降、情緒障礙以及運動協調能力受損等不良反應,嚴重情況下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從社會倫理維度審視,腦機接口技術對個人隱私與人類主體性構成嚴峻挑戰。大腦中的思維內容、情感隱私、記憶信息以及潛意識活動可能在未經授權情況下被腦機接口系統采集、存儲、分析與傳播,從而嚴重侵犯個人隱私權、人格尊嚴與精神獨立性。從主體性維度考察,過度依賴腦機接口技術可能導致人類自我意識與自主決策能力弱化,引發人類主體性在技術面前的異化危機,使人類逐漸淪為技術的附庸。在社會公平性方面,腦機接口技術研發與應用成本較高,技術普及難度較大,可能會導致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域人群以及不同年齡群體在技術獲取與受益程度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加劇社會不平等現象,引發社會矛盾與沖突。因此,在積極推進腦機接口技術創新發展進程中,應構建完善的倫理審查機制8、法律法規監管體系9、社會公平保障制度[0]以及公眾教育與參與框架[11],確保技術在合法、合規、合倫理的軌道上穩健發展,實現技術價值與社會福祉的最大化平衡,從多維度、多層次進行系統規劃和管理,促進個體與群體社會關系在腦機接口技術情景下健康、有序變遷,從而在個體與群體層面實現技術賦能與社會和諧的有機統一。
2 個體層面:腦機接口驅動的行為變革與管理應對
個體作為社會結構的基本構成單元,其在腦機接口技術影響下所發生的變化構成社會關系變遷的微觀基礎與邏輯起點。本文深入探討該技術如何從多個維度重塑個體自我認知架構、變革人際交互模式以及推動社交行為規范的適應性演進,細致揭示個體在技術浪潮沖擊下的內在心理轉變軌跡與外在行為調整模式,為全面理解社會關系在個體層面的演變機制提供一個細致、多視角的分析框架,充分展現個體在技術與社會互動過程中的適應性策略與變革性力量。
2.1自我認知重塑:身心調適與身份管理
腦機接口技術的持續演進深刻作用于個體自我認知重塑進程,展現出多維度的深遠影響力。從身體感知維度而言,其憑借先進的神經信號感知與反饋機制,尤其是借助納米級生物相容性電極陣列及高靈敏度信號放大傳輸技術,以超精微的分辨率監測調控本體感覺神經信號,能夠精準捕捉神經元集群的微弱電活動。神經可塑性動態重塑機制發揮核心驅動作用,大腦皮層依據反饋信號對神經元連接權重進行精細調適,使個體對身體功能邊界與形態完整性的認知發生根本性轉變,不再局限于生物性軀體的固有感知,而是融合外部設備反饋信息所拓展的新維度[12]]
個體在社會交往中對自身身體形象展示與身體能力表達的認知基礎亦隨之改變,為社會關系中身體語言與非語言互動模式變革埋下伏筆,進而影響社會互動中的自我呈現與他人認知過程,可能會導致社會評價體系的微妙調整,引發對身體本體論的重新思考,挑戰傳統觀念中身體與意識的二元對立,促使人們重新審視身體在個體存在中的本質地位[13]。從心理內省視角深入剖析,腦機接口技術為個體開辟了通往深度心理世界的精準觀測通道。借助多模態神經影像技術、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與前沿神經信息學分析方法的協同增效,實現對個體情緒觸發、認知加工及意識流轉過程中神經活動的高時空分辨率解析。深度解析能力促使個體超越傳統內省的模糊性與主觀性,基于客觀神經科學數據洞察情緒波動的神經基質、認知偏差的神經機制以及潛意識活動的神經表征。依據自我認知的神經建構主義理論框架,大腦持續整合腦機接口技術獲取的外部神經信息與內部既有心理狀態表征,構建更為復雜精確的自我參照體系,重塑個體對自我身份屬性認知的核心架構[14],對自我價值判斷標準產生變革性影響,使其從依賴外部社會評價逐漸轉向基于內部神經心理指標的綜合考量[15]。個體在社會結構中的自我定位變化可能會引發個體對自身社會角色期望的重新調整,進而影響個體在社會群體中的行為動機與互動策略,推動個體在社會關系互動中的行為策略與角色定位發生適應性變遷,成為個體在社會關系網絡中行為模式重塑的內在心理驅動力。
2.2人際交互轉變:溝通革新與關系管理
腦機接口技術的蓬勃興起,推動人際交互模式從傳統語義主導邁向神經共情深度交融的全新階段。在傳統人際交互范式中,信息交流主要依托語言符號系統中的語義編碼與解碼機制,但在傳達情感的細膩層次、潛意識的隱秘內涵以及非語言情境信息時存在顯著局限性。腦機接口技術則通過直接切人大腦神經活動的核心監測與解析層面,成功規避了語言語義表意的固有邊界。
(1)在情感共鳴激發維度,基于腦機接口的情感識別技術借助先進的神經計算模型與情感神經科學前沿理論,以極高的時空精度捕捉個體在情感體驗中特定腦區(前額葉皮質、杏仁核、海馬體等關鍵腦區)的激活圖譜與神經振蕩模式,精準對應各類基本情感類型及其復雜混合狀態。當這些情感神經信息通過高速、低延遲的腦機接口傳輸鏈路在人際交互時,接收方大腦借助鏡像神經元系統與情感調節神經網絡的協同運作,在神經生理層面迅速模擬發送方的情感體驗軌跡,達成深度、精準的情感共鳴境界,挑戰關于情感理解和傳遞的認知,暗示情感可能具有更為直接和生理基礎的共享機制,超越語言和文化隔閡,引發對人類情感本質的重新思考[16]。基于神經共情機制的情感交流新模式有效突破了語言表達的模糊性語義障礙、文化差異壁壘以及個體表達能力差異局限,在神經生理層面構建起更為緊密、強烈的情感連接紐帶,極大強化了個體之間的情感互動深度與質量,重塑人際關系中的情感互動生態與動力機制,改變社會關系中情感維系與情感傳遞的傳統模式,促進個體間情感親密度與信任度在神經層面的直接構建與強化[7]。
(2)在信息傳遞效率提升維度,腦機接口技術通過直接讀取大腦神經信號源數據,繞過語言生成與理解過程中的繁瑣程序及信息損耗環節,實現信息傳遞速度與準確性的質的飛躍。在高復雜度、高風險任務協作情境(如航空航天任務管控、高端手術團隊協同、金融交易決策等)中,團隊成員借助腦機接口設備可實現近乎實時的信息共享與協同決策。通過對大腦注意力焦點區域、認知負荷水平以及決策相關腦區激活狀態的精準監測,成員能即時洞察彼此任務、工作壓力及決策意圖,據此動態調整協作策略、合理分配任務資源并優化決策流程,從而對團隊協作中的權力結構、分工模式和溝通效率產生深刻影響。傳統基于語言表達能力、職位權威及社會資本積累的決策模式逐漸被基于神經信息獲取、處理與整合能力的新型決策模式所取代,個體在團隊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更多取決于其大腦信息解讀、分析與利用能力,從而引發了對技術影響下如何構建公平、高效團隊協作機制的深入探討,推動人際交互理論在腦機接口技術語境下的創新發展與演進,進而促使社會關系網絡中的協作關系與權力格局發生適應性調整與重塑。
2.3社交規范演變:行為約束與準則管理
腦機接口技術的廣泛滲透深刻改變了個體社交習性的內在邏輯,牽引著社交行為規范體系踏上適應性變革之路。在社交行為習性重塑方面,虛擬現實與腦機接口技術深度融合創造了全新的社交體驗生態,個體空間感知與身體在場感借助腦機接口技術的神經信號模擬與VR設備的沉浸式視覺聽覺呈現得到極大拓展。個體憑借二者協同作用,自由穿梭于虛擬社交空間多元宇宙,與全球不同地域、多元文化背景人群展開沉浸式、多感官交流與互動[18]。社交情境的虛擬化、多元化與超時空化演進促使個體社交時間分配策略突破傳統線下社交時段限制,依據虛擬社交平臺全球時區特性、多元活動類型及個人興趣偏好靈活動態調整[19]。社交對象選擇范圍從基于地緣、業緣關系為主導的傳統模式拓展為基于共同興趣愛好、虛擬社交身份標簽、情感共鳴強度等多元因素綜合考量的新型篩選標準,可能會削弱傳統社會關系中基于地域和職業的社會聯系,增強基于個體興趣和情感共鳴的新型社交“紐帶”,從而對社會網絡結構的形成與演變產生深遠影響。
在信息倫理新興前沿,腦機接口技術社交應用可能會滋生信息過載危機、虛假信息泛濫傳播及信息操縱濫用等新型倫理困境。在隱私保護關鍵領域,腦機接口技術使個體大腦活動信息面臨社交過程中無意泄露或蓄意竊取風險。因神經信號采集與傳輸涉及大量隱私信息,社交行為規范體系亟待重新界定隱私邊界與防護機制準則,制定嚴格的神經信息加密算法、安全存儲協議及合法使用規范,確保個體大腦隱私在社交過程中獲取全方位、多層次尊重與嚴密防護,維護社會關系中個體隱私權益與信任基礎,引發對隱私權在技術時代的重新定義與保護方式的深入探討[20]。如利用腦機接口進行潛意識廣告推送、情感誘導性信息傳播及個人信息竊取等惡意行為,嚴重侵犯個體自主意識主權與決策自由意志,破壞社交網絡信息生態平衡與信任關系[21]。因此,社交行為規范體系需構建適配技術應用場景的信息倫理規范準則體系,建立嚴格的信息傳播審查機制、信息源認證制度及信息受眾權益保護法規,規范腦機接口技術在社交信息傳播流程中的應用邊界與行為準則,防范倫理失范風險,保障社會關系網絡中信息傳播健康、公正與合法[22]
綜上,本文構建“腦機接口技術下的社會關系變遷:從個體到群體”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3群體范疇:腦機接口引發的群體變遷與管理策略
群體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腦機接口技術作用下正經歷深刻變革與重構。本文從群體協作創新、社會網絡重構、群體認同重塑3個維度,剖析技術如何改變群體組織形態、互動模式及階層結構,揭示群體在技術浪潮中的演變規律,展現技術對群體關系的影響,以期為理解社會關系在群體層面的變遷提供更全面、深入的依據。
圖1“腦機接口技術下的社會關系變遷:從個體到群體\"分析框架
Fig.Aalysisframeworkoftransformationofsocialelationshipsunderban-computerinterfacetechologyfromindividualstogroups

3.1群體協作創新:腦機融合與效能提升
腦機接口技術在群體協作情境下的深度融合引發了協作模式的深刻變革,這一變革與個體層面的自我認知重塑及人際交互轉型緊密相關,共同塑造了群體關系的新格局。在信息交互維度,借助先進的神經信號采集與傳輸技術,如高保真度腦電傳感器陣列與高速無線神經數據傳輸模塊的協同運作,群體成員在協作任務中的神經活動得以精確捕捉與實時傳輸,使得個體在自我認知重塑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神經認知模式涵蓋任務理解、策略規劃和注意力調配等方面,能夠在群體內部進行高效共享與深度整合。在跨領域復雜項目協作中,如生物醫學工程與人工智能融合研究項目,成員們借助腦機接口技術突破傳統語言交流限制,實現神經層面的信息交互,基于個體神經認知多樣性與互補性優化協作流程,顯著提升群體協作效率與質量,重塑群體在社會關系網絡中的知識協同與創新范式,推動群體間智力資源的深度融合與協同增效[23]
從決策機制創新著,腦機接口技術為群體決策引入基于神經科學的精準洞察維度。在群體決策流程中,借助多模態神經影像技術與實時神經信號分析算法對成員大腦決策相關腦區,如前額葉皮層執行控制區域、海馬體記憶檢索區域以及杏仁核情緒評估區域等神經活動進行同步監測與量化分析,構建出個體決策偏好與群體決策動態的高維神經映射模型。隨后,運用分布式人工智能算法與群體動力學模型對這些神經數據進行整合與優化,生成具有高度適應性與前瞻性的決策建議[24]。基于腦機接口的決策模式超越了傳統決策過程中基于語言表達、主觀經驗判斷與簡單投票表決的局限,充分考量個體決策背后的神經認知因素以及群體互動中的神經同步性與信息整合效率,重塑群體決策在社會關系中的權威性與科學性,增強群體在復雜多變社會環境下應對挑戰與把握機遇的能力,也對個體在群體決策中的角色認知與行為策略產生了反饋性影響,進一步推動個體自我認知與人際交互模式在群體決策情境下的適應性調整與優化,促進個體與群體決策過程中的權力結構、參與機制以及決策合法性的新內涵[25]
在組織形態創新維度,腦機接口技術孕育了超越傳統架構的新型群體組織模式,其中以神經信息網絡為核心紐帶的分布式協作聯盟尤為突出。分布式協作聯盟打破了地理空間、組織層級與專業領域的傳統界限,以成員間神經信息的實時交互、協同處理與任務適配為組織運行的內在邏輯。在全球重大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醫療、公共衛生、物流、通信等多領域專業人員通過腦機接口構建的分布式協作網絡,實現對現場信息的神經化感知共享、任務分配的自適應優化以及行動協同的無縫對接。成員間的連接基于神經信息的互補性、任務需求的動態匹配性以及對共同目標神經認知的一致性,變革群體在社會關系中的組織邊界與互動規則,促進跨地域、跨領域群體間的快速響應與深度協作,提升群體在應對復雜社會事件時的整體效能與適應性,促使個體在新型組織模式下重新審視自身與群體的關系,調整自我定位與社交策略,以便更好地融入高度動態與網絡化的群體協作環境,實現個體與群體關系在組織創新背景下的協同進化與可持續發展。
綜上,本文構建“腦機接口引發的群體協作創新:腦機融合與效能提升\"分析框架,如圖2所示。
圖2“腦機接口引發的群體協作創新:腦機融合與效能提升\"分析框架
Fig.2Analykoidcd

3.2社會網絡重構:技術賦能與結構優化
腦機接口技術在社會網絡領域的廣泛滲透,引發了網絡結構與群體關系的深刻變革,這一變革與個體社交習性演變相互交織,共同塑造新的社會關系格局。在網絡節點連接機制層面,腦機接口技術通過強化神經信息交互,重塑個體間連接的基礎邏輯?;谏窠浲叫?、認知共鳴與情感協調性等神經科學指標,個體在社會網絡中的連接不再單純依賴于傳統社交關系,如血緣、地緣或業緣關系,而是更多基于大腦神經活動模式的相似性與互補性,改變了傳統社會網絡連接基礎,引發了對社會關系本質的重新思考,即社會關系是否可以基于更深層次的神經心理因素而非僅僅表面上的社會屬性。在新興文化創意與知識創新網絡中,具有相似神經激活模式的創作者、思想家與研究者能夠跨越傳統社交邊界迅速建立連接,形成以神經信息共享為核心的社群,使得社會網絡中的信息傳播路徑更為復雜多樣且精準高效,信息不再按照傳統社交圈子或層級結構進行傳播,而是根據神經信息相關性與價值權重在網絡中進行動態擴散,推動群體間信息交流從表面化、碎片化向深度化、系統化轉變,加速文化、知識與價值觀念在群體間傳播與融合發展,進而影響個體在社交網絡中的信息獲取與傳播行為,促使個體進一步調整自身社交策略以適應新型網絡連接模式下的信息生態,即個體如何在新的網絡環境中構建知識體系,以及社會知識如何通過個體神經認知模式進行傳播和創新。
在網絡結構特征演變方面,腦機接口技術的介人促使社會網絡拓撲結構發生顯著變化。隨著腦機接口設備的普及,網絡中節點數量與連接密度呈現指數級增長態勢,網絡中心性與異質性特征也發生了深刻改變。在腦機接口技術應用較為成熟的領域,如高端科技研發與金融創新領域,在神經信息處理能力、腦機接□技術應用熟練度以及神經數據資源掌控力方面占據優勢的個體或群體逐漸成為網絡中心節點,在信息匯聚、知識創造與資源分配等方面具有主導權,引領著網絡群體關系動態發展,改變著群體關系中的權力結構與資源分配格局,加劇了群體間競爭與合作張力。邊緣群體為在新的網絡結構中謀求生存與發展空間,不得不努力提升自身腦機接口技術素養與神經信息處理能力,爭取向網絡中心靠近或建立與中心節點的有效連接,促使群體關系在網絡結構壓力下進行動態調整與優化,對個體在社會網絡中的地位追求與自我提升動機產生強烈的激勵作用,進一步驅動個體在人際互動與自我發展中更加注重腦機接口技術相關能力培養與提升。
在群體關系演化規律方面,腦機接口技術促使群體關系的形成與發展更加遵循神經信息匹配與協同原則。在腦機接口技術賦能的學習型社群或創新實踐社群中,成員通過同步分享學習過程中的神經注意力聚焦模式、知識內化的神經編碼機制以及創新思維的神經激活路徑,實現高效的學習互助、知識創新與實踐經驗傳承,改變了傳統社會關系中群體形成與發展的動力機制,使得群體關系更加緊密耦合、富有活力且具有高度創新性與適應性,推動社會關系在群體互動層面從松散型向緊密型、從單一功能型向多功能協同型轉變,也對個體在群體中的歸屬感與認同感產生了深刻影響,促使個體在尋求群體歸屬過程中更加注重在神經信息層面的契合度與協同性,進而影響個體自我認知與身份建構在群體關系演化過程中的動態調整。
當神經信號的可視化解析成為人際信任評估的核心依據時,傳統基于語言承諾與社會聲譽的信任機制正被“神經可信度”系統逐步替代。該體系通過量化前額葉決策腦區的激活穩定性、鏡像神經元系統的共鳴強度等生理指標,構建出超越文化語境的社會信任標尺。這種變革雖能提升跨群體協作效率,卻暗含兩重隱憂:一方面,神經指標的固化解讀可能引發“生理歧視”,邊緣化那些因病理或遺傳因素導致神經信號非常態波動的群體;另一方面,技術寡頭對神經評分算法的壟斷,使得社會信任的裁決權從公共領域向私人資本隱秘轉移。破解此困局需建立三重制衡機制,即在技術層植入神經信號動態校準算法,避免生理差異被簡化為道德評判;在治理層創設多元主體參與的算法審計委員會,打破技術黑箱的專制性權力;在文化層推動“神經多樣性”理念普及,重塑包容非常態神經表達的社會認知基礎。
3.3群體認同重塑:階層變動與矛盾化解
腦機接口技術在群體間的差異化應用會引發群體認同的重塑與階層結構的變動。在群體認同分化方面,腦機接口技術應用水平是劃分群體身份的關鍵維度之一,重塑了群體認同的多元格局。在腦機接口技術前沿領域,如神經工程與人工智能融合研發領域,擁有深厚神經科學知識、精湛技術研發能力以及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群體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技術精英認同。憑借對腦機接口技術核心算法、高端設備研發與復雜應用場景開發的掌控力,在社會關系中占據著高端地位,與普通群體之間形成鮮明的身份邊界[26]。身份邊界不僅體現在技術能力與知識儲備上,更體現在社會聲譽、資源獲取能力以及對社會發展方向的影響力。在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過程中,技術精英群體主導著技術標準制定、核心資源分配以及創新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而普通群體則更多處于技術應用末端或邊緣位置,這種差異導致群體內部認同的強化與群體間認同的疏離[7]。
在社會階層重塑維度,腦機接口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力量,為社會階層流動與重構提供了新的動力與障礙,個體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變遷與自我認知調整密切相關。對于具備較強技術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與資源整合能力的個體或群體而言,腦機接口技術成為突破傳統階層壁壘、實現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重要機遇窗口。階層重塑現象改變了傳統社會階層結構的動態平衡與公平性原則,使得社會關系中的階層矛盾更加復雜尖銳,涉及技術資源分配不均、教育機會不平等[28]、社會福利差異以及社會排斥等多個層面的社會問題,引發了不同階層群體間在社會資源占有、社會機會獲取以及社會地位認同等方面的激烈競爭與沖突,促使個體在階層變遷過程中不斷調整自我認知與社會期望,以適應新的階層結構與群體變化關系。從群體矛盾調適角度審視,腦機接口技術引發的群體認同分化與階層重塑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一系列新群體矛盾的產生與舊有矛盾的演變,個體在人際交互中的矛盾處理與自我認知調整相互影響,對社會關系的和諧穩定構成嚴峻挑戰。在腦機接口技術應用初期,技術精英群體與普通群體之間因技術認知差距、利益分配預期差異以及技術風險評估分歧等容易產生矛盾沖突[29]。為有效調適這些矛盾,需從多方面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關系,具體如下:
(1)強化政策引導與監管機制。政府應制定公平合理的技術發展戰略與資源分配政策,加強對腦機接口技術的監管,建立健全監管體系,對腦機接口技術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進行全流程監管,確保技術產品的安全性與合規性,確保技術應用符合社會公平正義原則,在技術發展中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30]
(2)促進教育公平與技術普及。推動腦機接口技術教育普及化與公平化,加大對教育領域的投入,尤其是對弱勢群體的教育支持,推動教育資源均衡分配,提升全民技術素養與創新能力,為不同階層群體提供平等的技術學習與發展機會[31],促進社會流動和社會公平。
(3)構建多元溝通機制。一方面,定期組織技術交流會、公眾論壇等活動,為技術精英與普通公眾提供面對面交流機會。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工具搭建在線交流平臺,促進信息共享與傳播,增進不同群體之間的理解與信任,減少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的誤解與沖突,加強不同群體之間的溝通交流與社會輿論引導,營造有利于腦機接口技術健康發展與社會關系和諧穩定的環境。
(4)增強社會包容與階層流動。保障弱勢群體在腦機接口技術變革中不受影響,如關注失業人員、低收入群體,促進個體在社會關系變遷中和諧適應與積極參與,從而實現群體矛盾在腦機接口技術時代的有效調適與社會關系的可持續發展。
4結語
腦機接口技術作為顛覆性前沿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構人類社會關系網絡。本研究從個體行為模式轉型到群體協作網絡演化,系統揭示技術介入下社會關系解構與重構邏輯。技術發展既為認知拓展與人際交互注入新動能,也帶來隱私侵蝕、主體性消解與社會不平等的深層挑戰。當前,腦機接口技術正處于社會應用的關鍵窗口期,其發展路徑選擇會對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4.1技術社會化的核心挑戰
腦機接口技術作為神經工程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前沿,正以顛覆性姿態重構社會關系的底層架構。本研究通過解構技術介入下個體認知重塑、群體協作網絡演化和社會信任體系異化的三重路徑,揭示技術驅動社會變革的深層機理。然而,面對技術與社會深度互構的復雜圖景,現有研究仍存在3個方面理論盲區亟待突破:
(1)文化適配性研究滯后于技術全球化進程?,F有技術治理框架多基于西方工具理性范式,未能有效回應東方文化對“意識外顯化”的倫理禁忌。儒家“修身慎獨\"理念與腦機融合技術的外向性擴張形成價值沖突,道家“自然無為\"的哲學與神經增強的功利導向產生文化張力。因此,未來需構建文化敏感性評估體系,將“天人感應\"“心物一體”等東方智慧轉化為神經接口的倫理約束參數,探索技術本土化適配的創新路徑。
(2)代際認知斷層預警機制尚未建立。當前研究聚焦技術介人的即時效應,對代際認知演化的長周期影響缺乏系統性研判。第三代技術使用者可能形成“超生物性”群體決策模式,其神經信號同步化特征會導致社會關系基質的代際斷裂。因此,亟需構建跨代際追蹤觀測網絡,設計神經認知多樣性保護機制,通過文化基因激活與教育干預緩沖技術進化及生物適應的時空錯位。
(3)勞動倫理范式轉換面臨理論真空。傳統勞動價值論難以闡釋神經協同勞動對“意識生產力”的重新定義。神經增強勞動者在認知效率、情感勞動密度等維度與自然人類的質性差異可能顛覆按勞分配的倫理基準,催生技術依附型“神經無產階級”。因此,需創新馬克思主義勞動哲學,構建神經效能增益的公共化分配制度,如通過意識勞動補償基金調節技術紅利分配失衡。
4.2 研究展望
腦機接口技術是極具顛覆性的前沿技術,對于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通過剖析腦機接口技術內涵、探究個體層面變化、解析群體范疇變革發現,其在重塑社會關系格局方面潛力巨大且面臨嚴峻挑戰。從腦機接口技術本身看,其發展趨勢預示著需多領域突破,但存在隱私侵犯、社會不平等加劇等風險。從個體層面看,腦機接口技術促使自我認知發生改變,也有可能會引發身份認同問題。從群體層面看,腦機接口技術雖為經濟社會發展注人活力,但也帶來群體矛盾激化等風險[32]
(1)構建全面、系統的腦機接口技術倫理規范體系成為未來研究的核心議題之一。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廣泛應用,其在提升人類認知與交互能力的同時,也觸及個人隱私、人類主體性、技術公平性等諸多倫理敏感區。因此,如何建立一套既符合倫理原則又能促進技術發展的規范體系,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未來需深人探索腦機接口技術倫理邊界,結合不同文化與社會背景,制定具有普適性與前瞻性的倫理準則與監管框架,確保腦機接口技術在倫理軌道上穩健前行。
(2)亟需深化腦機接口技術驅動下的社會關系變遷與社會適應性研究。腦機接口技術不僅重塑了個體自我認知與人際交互模式,還對群體協作、社會網絡結構乃至整個社會關系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面對這種新型社會關系格局,個體與群體如何適應并有效調整其行為模式與互動策略成為重要課題。
(3)腦機接口技術社會影響評估與風險防控機制建設不容忽視。腦機接口技術在帶來巨大社會效益的同時,也面臨隱私泄露、技術濫用、社會不平等加劇等一系列潛在風險。因此,如何全面、準確地評估腦機接口技術產生的社會影響,構建科學、有效的風險防控機制,成為腦機接口技術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應對腦機接口技術的社會影響進行全面、深人分析,識別其潛在風險,提出針對性防控策略與措施,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學依據與決策支持。
(4)探索腦機接口技術與其它前沿科技融合創新路徑成為未來重要研究趨勢。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腦機接口技術與其它前沿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的融合將成為可能。這種融合不僅有利于推動腦機接口技術進一步發展,還能為社會關系變革帶來新的動力與機遇,探索其在醫療、教育、軍事、娛樂等領域的應用潛力與影響機制,可為腦機接口技術未來發展開辟新方向與新路徑。腦機接口技術新型社會關系需要研究的關鍵問題涉及倫理規范、社會適應性、社會影響評估與風險防控以及融合創新等多個層面,未來應緊密圍繞以上關鍵問題展開深入探討與分析,加強跨學科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腦機接口技術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推動腦機接口技術健康發展與社會關系和諧演變,實現技術進步與社會福祉的平衡。
參考文獻:
[1] 鄭保章,王圭.腦機接口技術的倫理困境之思[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24,41(2):86-92.
[2] 周彥每.腦機接口技術嵌入的風險表達及法律規制邏輯[J].江漢論壇,2024,67(8):125-129.
[3] 段鵬,朱雨晴.基于腦機接口的人機交互方式演進與人機傳播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75(1):137-146.
[4] 李筱永,任靜,吳佼玥.醫療腦機接口技術的法律規制[J」殘疾人研究,2024,14(2):55-63.
[5] 周建瓊.人工智能寫作背景下作者主體性的消解與重構——以陳楸帆人機交互寫作實驗為中心[J].當代文壇,2021,39(4):145-150.
[6] 李超,繆航,王振宇.腦機接口技術重點領域應用及其社會影響[J].科學與社會,2024,14(3):41-56.
[7] 張世昌,許芳菲.腦機接口技術對教育話語建構的影響和應對[J.開放教育研究,2025,31(1):93-99.
[8] 自正法.數字時代BCI生成數據信息的證據構造論[J].法學論壇,2025,40(1):39-51.
[9] 張海玲,朱永彬,吳靜.全球腦機接口戰略政策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科學與社會,2024,14(3):57-78.
[10] 胡凌.理解技術規制的一般模式:以腦機接口為例[J」東方法學,2021,13(4):38-48.
[11]周程.腦機接口領域中的倫理問題研究[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4,13(16):44-55.
[12]肖峰.腦機接口與身體革命[J].探索與爭鳴,2021,37(9):139-147.
[13]張學義,潘平平,莊桂山.腦機融合技術的哲學審思[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20,37(6):76-82.
[14]李忠偉.腦機智能哲學與意識問題[J].社會科學,2024,46(2) :26-37.
[15] 易顯飛,萬禮洋.基于腦機接口技術的“融合主體”及其人文透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2,38(9):47-54.
[16]荊珊.情感腦機接口技術應用的倫理挑戰與應對[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1,37(9):35-41.
[17]孟強.腦機接口技術運用中自然人的意思自治與責任承擔[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6):69-82.
[18]薛少華,王宇軒.從神經羅塞塔到數字巴別塔——元宇宙的終極入口在哪里[J].自然辯證法通訊,2023,45(2):37-44.
[19]劉澤雙,韓金,王一帆.智能制造人機協作運行功能標準模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39(20):21-31.
[20]吳佼玥,李筱永.腦機接口技術視角下神經權利的邏輯生成和規范路徑[J].殘疾人研究,2022,12(2):44-53.
[21]胡天力.人類自由的促進抑或機器統治的崛起——論腦機接口技術對自由意志的影響[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1,37(10) :29-35.
[22]鄭煌杰.可信的人工智能:技術倫理風險下AIGC的治理基點[J/OL].科技進步與對策,1-11[2025-02-09].http://kns. cnki. net/kcms/detail/42. 1224. G3. 20241101.1042.002. html.
[23]華劫.腦機接口生成內容著作權挑戰及其解決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4,35(9):115-124,147.
[24]劉瀟,李家寶.人工智能創新生態系統中的技術互補與協同創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5,42(3):14-26.
[25]劉紅玉.促進人的發展抑或加快人的“新異化”——腦機融合技術的應用倫理爭論及啟示[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2,38(8) :111-116.
[26]朱鍇婷,白惠仁.腦機接口的系統能動性考察[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4,40(7):76-83.
[27]曾雄.腦機接口技術的三位一體規制框架構建[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5,38(1):84-93.
[28]盛豪杰.腦機接口賦能教育教學的基本立場與應用邊界——以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為核心展開[J].電化教育研究,2023,44(11):90-96,112.
[29]嚴展宇,劉文龍.認知域國際競爭:問題緣起、行動維度與安全邏輯[J].東北亞論壇,2024,33(4):57-76,127-128.
[30]劉華,劉秀華,楊繼文.數字社會建設中的科技治理問題及其法治保障路徑[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39(14):114-121.
[31]柯清超,王朋利.腦機接口技術教育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電化教育,2019,40(10):14-22.
[32]BUTTLIERE B,ARVANITIS A,BIALEK M,et al.Kahneman in quotes and reflections[J]. Psychological In-quiry,2024,35(1) :3-10.
(責任編輯:王敬敏)
Social Relationship Changes in the Context of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echnology : From Individuals to Groups
Chen Yuehua1,Gao Xiaohong2 (1.School of Marxism,Southeast University; 2.School of Humanities,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ll89,China)
Abstract:Inthecontemporaryscientificand technologicalcontext,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cuting-edge area atracting extensive atention.By eablingreal-time sharing anddepintegrationof neural information among individuals,BCIofers more eficient and precisetoolsfor group decision-making,knowledge innovation,and social practice;however,italsointensifiesgroup diferentiationand integration,challenging theconventionaloperationand power structureofsocialorganizationsand presenting newissues in social equityandethics.Thus,itiscrucial toprobe the so cial relationship changes caused by BCI .
This studyfocusesonexploring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BCI technologyonsocialrelations,withtheaimof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ingits implications and providing guidance fortheharmonious developmentof technologyandsociety.Theresearch methodmainlyinvolves acomprehensivereviewofliteratureandindepthcros-disciplinaryanalysis.Bycolecting andanalyznga large numberofresearch materials fromfieldssuchas neuroscience,information enginering,sociology,andethics,this paper systematicalyexpounds ontherelationship between BCI technologyand social relations.These materials include academic papers, research reports,and relevant case studies,which form the basis for in-depth exploration.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BCI technology brings about far-reaching changes in social relations.At the individual level,itremoldsself-cognitionForexample,throughBC-ontrolleddeviceslikebrain-controlldprosthetics,individuals perceptionoftheirbodysfunctions and boundaries is transformed,afecting theirself-identityand mentalhealth.Interper sonalinteraction paterns also change.BCI-based emotion recognition and subconscious information transmisson enable more direct and in-depthcommunication,buttheyalsoraiseissues suchas privacy infringement.Interms of social behavior norms,thecombinationof BCIand VR technologycreates new virtual social experiences,changing social interaction habits and norms,and blurring the line between virtual and real social interactions.
At the group level,BCI technology innovates colaborative models. Incomplex projects,it alows for thereal-time sharing of members'neural-cognitive paterns,improving collaborationeficiencyand knowledge synergy.Italso reconstructs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s.Theconnection basis in social networks shiftsfromtraditional relationships to neural-activity-based similarities and complementarities,which hasa significant impacton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social power structures.Moreover,it reshapes group identity andclass relations.The diferent levels ofBCItechnology application among groups lead to identity differentiation and class-related changes,exacerbating social inequality.
Theinnovation of this paperlies in its multi-perspective and in-depth analysis.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of BCI technology,covering notonlythetechnicalaspectsbut alsodelvingintoitssocial,ethical,and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Suchaholistic approach allows fora more thorough understandingof the technologys potential impacts on various aspects of societyand human life.Inaddition tothe in-depthanalysis,this paperalso proposes aseriesof egulatoryandguarantee mechanisms to ensure the responsible developmentand aplicationof BCI technology.For instance,it suggests the establishment of robust ethical review mechanisms.These mechanisms would playa crucial role in ensuring that BCIresearchandapplications adhere toethical standards,thereby preventing potential ethicaldilemmas and misuseof the technology.Moreover,thepap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constructing acomprehensivelegal regulatory system. This system would aim to protect personalprivacyand rights in thecontextofBCItechnology.Given the intimate connection between BCIand personal neuraldata,ensuring the security and privacyof this highlysensitiveinformationisof paramount importance.The proposed legal framework would help safeguard individuals from potential privacy violations and other relatedrisks.Furthermore,the paper proposes the formulationof social fairnessguarantee systems.The benefits of BCItechnologyshould be distributed inan equitable manner acrossociety.This requires the implementation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thatcan promote equal access toand benefits from BCI technology,particularly for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summary,through its multi-faceted analysis and the proposal of practical regulatory and guarantee mechanisms, this paper makes a significantcontribution to the responsi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CI technology.It provides valuableinsightsandsuggestionsfor policymakers,researchers,andotherstakeholdersinthefield,helping toensure that BCI technology develops in a direction that is beneficial to all of society.
KeyWords: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echnology;Changes in Social Relationships; Individual Behavior Paterns;Group Collaboration Network;Balancing the Value of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