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20.021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ategy Analysis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Generation Z College Students
WAN Yuqi
(Xinjiang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
Abstract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tion Z collge students,this paper explores effective strategie forintegrating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and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Bythoroughlyreviewing the literature,analyzing the psychologicalconditionsandvalue orientations ofGeneration Zcollgestudents,theconcepts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s well as the integrable parts,this paper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the two.It aims to promote innovation in thecollege education system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talentcultivationmodel,and tohelpachieve thefundamental taskofcultivating virtueandthe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eneration Z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作出重要指示:“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這一指示為新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與指引。2017年,教育部黨組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首次將“心理育人質量提升體系\"納入“十大育人體系\"框架,明確提出構建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平臺保障”“五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戰略地位。202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一2035年)》指出,要“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監測預警系統,分學段完善服務工作機制”,指明了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機制的必要性。從價值維度看,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堅持思想政治價值引領,方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實踐維度看,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已被納入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任務體系。這種融合彰顯了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創新特質。
1Z世代高校學生的心理特征概述
在開展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必須從服務高校學生的視角出發,識別當前Z世代高校學生的心理特征與普遍存在且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以此為基礎,才能制定和實施有效的針對性對策。
1.1矛盾性心態
Z世代高校學生呈現出復雜的矛盾性心態,常體現在個人奮斗、社交行為和政治態度三個方面。在個人奮斗方面,Z世代高校學生表現出佛系躺平與內卷并存的矛盾心理,他們既追求即時滿足,又想要為未來付出努力。在社交行為上,他們既存在對現實社交的回避,又熱衷于通過網絡展示自我。在政治態度上,他們在現實中鮮少談論政治,但在網絡討論中卻展現出高度的熱情,經常通過社交媒體表達愛國情懷和政治觀點。
1.2網絡化生存
Z世代高校學生作為互聯網原住民,其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深受網絡化生存的影響。他們從小就接觸互聯網和便攜式數字技術,網絡已成為其學習、工作和娛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短視頻和直播等近來興起的數字化應用加劇了信息繭房現象。
1.3個性化與精神需求
Z世代高校學生更加注重個性化和精神價值的滿足。他們追求個性化表達,質疑傳統權威,傾向于通過網絡展示獨特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心理需求也從物質追求轉向精神需求,重視尊重、關愛與發展。
1.4代際差異與文化反哺
Z世代高校學生在代際差異和文化反哺方面表現出顯著特征。他們與前輩群體在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上存在顯著差異,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由于社會經濟變遷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但他們也會通過網絡技術對長輩進行文化反哺,推動代際間的文化互動和融合4。
1.5心理問題日趨嚴重
Z世代高校學生當前面臨嚴峻的心理健康挑戰,如抑郁、焦慮、自我認知模糊等心理問題屢見不鮮。《騰訊芒種2023年Z世代群體研究報告》提到,Z世代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趨勢有所上升,近十分之三的人表示他們容易焦慮,這一比例高于其他任何年齡段,并且抑郁的發生率也在不斷上升。
綜上所述,深入地分析與了解Z世代高校學生的心理特征,是做好高校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前提。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理論概述
2.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界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和心理輔導,幫助高校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心理適應能力和應對壓力的技巧,促進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系統性、全方位的教育過程。通過思想觀念引導、價值觀塑造以及綜合素質培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核心目標是通過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結合,全面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
2.2融合的理論邏輯
2.2.1終極目標的一致性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兩者的核心目標都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具有良好心理素質、正確價值觀和健全人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2.2內容設計上的交叉與互補性
心理健康教育聚焦學生的心理成長,而思想政治教育關注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積極心理學理念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論支持,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會責任感與理想信念教育也能為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感和價值觀培養提供動力。
2.2.3功能上的相互促進
健康的心理狀態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往往依賴于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的情緒調節與心理支持,可以有效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接受程度,為思想政治教育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導也有助于學生在面臨心理沖突或危機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
2.2.4教育方法的可借鑒性
心理健康教育中廣泛使用的認知療法、情緒管理和行為干預技術,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提供工具支持,這也為兩者在教育方法上的結合創造了條件。
3基于Z世代高校學生心理特征的融合策略
3.1完善政策保障
政策保障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前提條件。首先,高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規劃,通過頂層設計明確兩者的協同目標與職責分工,并制定專項政策,確保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資源分配、課程設計和活動開展上實現深度融合。其次,政策應強調“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實,通過全員參與、全過程覆蓋和全方位支持的方式,構建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機制。例如,高校可構建“輔導員一專業導師一心理健康專任教師”三級聯動網絡,在新生適應期、學業壓力期、就業選擇期等關鍵節點,可開展塑造正確價值觀的主題班會,并對學生進行相應主題的團體輔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心理彈性訓練結合,通過課程滲透、實踐活動、咨詢服務等進行全方位支持,實現價值引領與心理疏導的深度融合。
3.2構建學生主體的協同支持網絡
朋輩支持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實踐路徑。高校應培養朋輩心理輔導員隊伍,選拔具有心理學知識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學生擔任朋輩心理輔導員,通過專業培訓提升其心理支持與價值引導能力。朋輩輔導員不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為同學提供心理支持,還可通過組織主題班會、校園活動、線上匿名心理咨詢、線下主題沙龍等多樣化的朋輩支持形式,讓學生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支持方式,既體現了對Z世代大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尊重,又可傳遞積極的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朋輩輔導員和Z世代高校學生之間以平等身份討論,學生不僅可以獲得心理支持,還能通過思想交流增強價值認同。高校應關注代際差異與文化反哺現象,鼓勵Z世代高校學生通過網絡技術與長輩群體互動,促進代際間的文化融合與價值認同。
3.3創新課程融合建設
在課程建設方面,高校應注重課程內容的融合設計,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模塊,幫助學生理解心理健康與價值觀塑造的關系,同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可設計諸如“心理健康與社會責任”“情緒管理與理想信念”等主題課程,使學生在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增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認同感與實踐能力。教師在設計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課程時,應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通過互動性和開放性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感。例如,教師可設計主題為“情緒管理與價值觀塑造”的課程模塊,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和案例分析,探討如何在面對壓力時保持積極心態,并將個人成長與社會責任感相結合。
3.4建構數字化教育載體與內容形態
高校可依據Z世代高校學生網絡化生存的特點,構建數字化融合平臺,開發數字化思政心理融合課程。例如,在VR紅色教育基地進行情緒管理實訓,將黨史教育中的挫折應對案例轉化為心理韌性培養素材。同時,建立短視頻矩陣傳播機制,設計全媒體傳播體系,利用社交媒體和在線平臺推送“微思政 + 心理科普”融合課程內容,通過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實現價值傳遞與心理支持的場景化融合,滿足Z世代高校學生對交互式、個性化、碎片化學習的需求。
4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Z世代高校學生的心理特征,結合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標一致性、內容交叉性、功能互補性等方面進行融合的內在邏輯,提出了完善政策保障、構建學生主體協同支持網絡、創新課程融合建設以及建構數字化教育載體等實踐路徑。通過價值引領與心理疏導的有機結合,回應了Z世代高校學生的矛盾性心態、網絡化生存、個性化需求等心理特征,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心理支持的實踐動力,同時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價值引導的理論支撐。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僅有助于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理性平和心態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時代新人,還為高等教育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創新路徑。
參考文獻
[1]黎娟娟,黎文華.Z世代高校學生多重矛盾性社會心態解析[J].中國青年研究,2022(7):104-110,30.
[2]何紹輝.Z世代青年的形成背景與群體特征[J].中國青年研究,2022(8):14-20.
[3]關春華,王科.適應Z世代高校學生心理特點的思政教學理念與載體創新[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0):13-16.
[4] 王水雄.中國“Z世代\"青年群體觀察[J].人民論壇,2021(25):24-27.
[5]馬建青,田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三大特征[J].思想理論教育,2023(8):101-106.
[6]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7]梁瑛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1(22):29-32.
[8]鈔秋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思政\"與“大心理\"課程相融合模式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23(10):38-41.
[9]王春洋.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大連:大連海洋大學,2023.
[10]李焰,朱麗雅,王瑞,等.育德與育心結合導向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發展[J].教育發展研究,2022,42(1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