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20.047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Red Medical Culture into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for Medica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ZHOU Ningning
(School of Marxism, Xiangtan Medicine amp;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Xiangtan, Hunan 411102)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in the new era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professionalethics of medical students.However,there are stillshortcomings in thecurrent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in terms of updating concepts,curiculum practice,assessment models,and shaping doctor-patient cognition, which affects the cultiv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sense of professional mission.The article proposes strategies suchas belief inheritance,cultural integration,optimization of assessment mechanisms,and doctor-patientcollaboration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red medicine culture and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By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system,practical training,and innovating assessment models,a systematic and practice oriented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enhance theethicaljudgment,humanisticcare ability,andsocialresponsibilityofmedicalstudents,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Keywordsred medical culture;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medical ethics
醫學教育改革的深化要求加強醫德教育,以適應新時代醫療服務需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強化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加強醫學倫理、科研誠信教育,發揮課程思政作用,著力培養醫學生的救死扶傷精神1。然而,當前醫德教育仍存課程實踐薄弱、考核方式單一、醫患認知不足等問題,影響醫學生的職業適應性與倫理實踐能力。紅醫文化蘊含的職業信念、優良作風及人文關懷,為醫德教育提供了獨特價值。構建實踐導向的培養體系,能有效推動紅醫文化與醫德教育的深度融合,優化醫學倫理培養模式,提升醫學生職業認同感。
1紅醫文化概述
紅醫文化是紅色衛生文化、紅色文化的一個分支,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和發展人民衛生事業的過程中創造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主要包括紅醫物質文化、紅醫精神文化和紅醫制度文化三個部分。作為革命歷史的文化積淀,紅醫文化在革命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價值體系和文化內核,是中國醫療事業發展的重要精神源泉。第一,紅醫文化的精神文化內涵集中體現為“政治堅定、對黨忠誠”的理想信念,“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職業情懷,以及“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在革命戰爭中,醫務工作者克服極端物資匱乏環境,通過技術鉆研與創新,為革命戰爭提供了堅實的醫療保障。第二,物質文化層面,紅醫文化強調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創新運用,通過建立簡易醫療設施、改進醫療器械,展現出卓越的實踐能力。第三,制度文化層面,通過完善的醫療制度和嚴格的組織紀律保障醫療工作的高效開展,涵蓋了人員培訓、物資調配與規范化管理,為醫療行為提供制度支撐。紅醫文化以其科學、系統的文化特質為新時代醫學生醫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與實踐價值。
2新時代醫學生醫德教育存在的問題
2.1醫德教育理念更新較滯后
醫德教育在新時代醫學發展的多維需求下面臨理念較滯后的問題,其內容與現代醫學技術及倫理實踐的契合度不足,已成為醫學生職業倫理素養培養的顯著短板。精準醫學、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對職業倫理提出了復雜化、動態化的新要求,但當前醫德教育囿于傳統倫理框架,未能針對技術驅動的醫學模式變革對教育理念進行系統化更新。教育理念的單一性導致部分學生對新型醫療技術的倫理挑戰、患者隱私保護及醫療公平性等議題認知薄弱。同時,醫德教育未能充分認識到社會環境變化和醫患矛盾加劇的現實,忽視了職業倫理與醫患信任重建之間的動態關系。這種脫節不僅削弱了部分醫學生的道德判斷力與社會責任意識,還限制了其在人文關懷與職業使命方面的進一步發展。
2.2課程體系實踐融入不足
醫德教育的有效性依賴于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而當前課程體系在實踐導向上的滯后性已成為制約醫學生職業倫理素養培養的重要因素。當前課程設計仍以理論講授為主,實踐環節相對薄弱,難以構建系統化、情境化的醫德教育模式,導致部分醫學生在應對真實醫療倫理問題時缺乏實踐經驗與決策能力。課程內容在學科融合與實踐創新方面也存在一定滯后性,醫學倫理課程與臨床技能培訓未能實現有機銜接,導致學生難以在多維醫療環境中建立完整的職業倫理框架。此外,醫德教育未能充分借鑒現代醫學教育理念,導致實踐教學形式較為單一,部分醫學生缺乏多元化的倫理思辨訓練,影響其在未來醫療實踐中的倫理適應能力。
2.3考核機制評價方式較單一
醫德教育考核機制對醫學生職業倫理素養的測評仍存在較大優化空間。目前的考核主要依賴理論測試,強調知識掌握的客觀性,在醫患溝通能力、倫理決策素養及實踐適應能力的評估上存在局限性,難以全面評估醫學生的綜合職業道德水平5]。部分醫學生在面對臨床倫理沖突和復雜醫療環境時,缺乏基于真實情境的評估反饋,導致其醫德素養與實踐應用能力發展脫節。此外,考核機制缺乏系統性的縱向追蹤,評價范圍局限于學業階段,未能涵蓋臨床實習、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及職業發展初期的醫德成長過程,使得醫德教育的長期影響難以量化。當前評價方式相對單一,未能充分引入案例驅動倫理判斷測評、醫患溝通能力模擬考核及多維實踐評價工具,不利于醫學生形成穩定的職業倫理認知與行為規范。
2.4醫患環境認知塑造易受沖擊
當代醫療環境的復雜性對醫學生的職業倫理認知與人文關懷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當前醫學生的醫患環境認知塑造仍面臨較大挑戰。醫患矛盾的長期累積、醫療糾紛的法律化趨勢以及醫務人員安全事件的增多,使醫學生在職業認知過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可能削弱其職業使命感,并在潛意識中形成道德防御心理。現有醫德教育體系對醫患關系的認知培養較為有限,教學主要圍繞醫學倫理原則展開,缺乏對復雜醫療環境下醫患互動模式、醫療信任機制及患者心理需求的深入剖析,導致部分醫學生在實際醫療場景中的倫理適應能力不足。同時,臨床實踐訓練中未能提供系統化的醫患溝通指導,部分醫學生在醫院見習與實習期間多以旁觀者身份參與,難以在真實醫療沖突中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
3紅醫文化融入新時代醫學生醫德教育的實踐路徑
3.1強化信念傳承,夯實思想教育基礎
在新時代背景下,為有效加強醫德教育,學校應聚焦思想理念的引領,通過紅醫文化的深度融入,培養醫學生堅定的職業信念。首先,學校應在課程設置中增設專門的紅醫文化模塊,將其核心價值觀如“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感與“救死扶傷”的使命精神嵌入醫學倫理和思想政治課程,通過課堂講授和專題討論,幫助醫學生全面了解紅醫文化的歷史背景與現實意義。通過此種方式,學校能引導醫學生樹立堅定的醫學職業信仰,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其次,學校應加強教師的紅醫文化培訓,確保教師能有效將紅醫文化與醫德教育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案例剖析與紅醫文化歷史故事講述,引導醫學生反思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將紅醫文化內化為醫學生的價值觀念,促使其深刻認同并踐行“為人民服務\"的醫德理念。此外,為了進一步鞏固紅醫文化的思想教育作用,學校還應定期舉辦紅醫文化主題講座、座談會等活動,增強醫學生的家國情懷與歷史責任感,使其在日常學習和未來的醫療實踐中,自覺踐行醫德教育的核心理念,承擔起促進社會健康與增進人民福祉的責任。
3.2加強實踐教學,推動文化教育融合
優化醫德教育的實踐環節,學校應將紅醫文化深度融入課程體系,構建系統化的醫德教育模式。例如,將紅醫文化中的“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創新精神”融入臨床技能課程的實踐教學中,引導醫學生將醫德要求轉化為穩定的職業行為。一方面,學校應加強實踐教學,推動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在附屬醫院的模擬醫學中心設置復雜的醫療場景,如急診科、重癥監護室(ICU)等環境,模擬醫療事故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倫理抉擇以及醫患溝通沖突等情境,提供高度還原的實踐平臺,幫助醫學生提升倫理決策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學校應與醫療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建設實踐基地,定期組織臨床實習、義診和社區醫療服務等活動。這些實踐活動將幫助醫學生深刻感悟紅醫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如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醫療關懷、在困難環境中堅持醫療服務等,從而提升其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能力。通過這些具體的實踐舉措,學校能有效彌補課程體系中的實踐短板,培養具備良好職業倫理和較高社會責任感的醫學人才,為新時代醫學事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道德支持。
3.3優化考核機制,構建多維度評估體系
醫德教育的效果不僅依賴于理論教學的深度,也取決于考核機制的科學性和全面性。學校應通過構建更加全面的職業倫理素養評估體系,推動醫德教育的考核方式向實踐導向轉變。學校應結合紅醫文化中的“救死扶傷”和“埋頭苦干”精神,加強情境模擬與倫理決策測評,如設置高度還原的醫療事故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倫理抉擇及醫患溝通沖突情境,觀察醫學生如何應用所學倫理知識應對復雜的醫療道德問題,評估醫學生的倫理素養及實踐能力。同時,學校還應建立縱向追蹤機制,不僅包括課堂學習階段,還應覆蓋臨床實習、住院醫師培訓等階段,持續對醫學生的倫理素養進行評估。引入標準化病人訓練、醫患溝通模擬等考核方式,全面評估學生的倫理適應能力和溝通技巧,確保醫學生在真實的醫療環境中能夠應用所學的倫理知識,具備應對復雜倫理問題的能力。通過這些措施,學校能夠更全面地評估醫學生的表現,同時根據評估結果調整教學策略,提升其職業倫理素養,確保其在未來醫療實踐中能夠踐行紅醫文化精神,承擔起為人民健康服務的責任。
3.4開展醫患共建,增強職業使命感
醫學職業倫理的塑造不僅影響醫學生的職業發展,還決定其未來在臨床實踐中的人文關懷能力與醫患互動模式。紅醫文化蘊含“為民情懷\"與“無私奉獻\"精神,強調醫學職業的公共責任屬性,為增強醫學生的職業使命感提供了實踐導向。首先,學校應依托基層醫療機構、公立醫院構建長期醫患協同實踐項目,使醫學生在早期臨床見習階段便參與健康管理、慢病隨訪及公共衛生干預。通過深入社區醫療服務,強化醫學生對患者需求的理解,培養其長期職業責任意識,并促使其在連續性醫療實踐中提升倫理適應能力。其次,學校應建立患者參與式醫德教育模式,優化醫學人文課程體系,引入真實患者案例進行教學。通過患者訪談、病史復盤及康復患者分享會,使醫學生在醫療決策討論中充分理解患者心理需求,增強共情能力與職業倫理認知,提升醫患信任構建能力。此外,學校還應構建職業倫理追蹤機制,依托“院校一醫院”聯合培養體系,建立職業倫理檔案,將臨床實踐反饋、患者滿意度考核及倫理反思訓練納入醫德考核體系,確保醫學生在職業生涯早期持續提升醫學倫理素養。
4結語
醫德教育的現代化轉型不僅關乎醫學人才培養質量,更影響醫療體系的整體發展。本文圍繞醫德教育理念、課程體系、考核模式及醫患認知等問題,提出信念傳承、文教融合、考核優化及醫患共建等路徑,以促進醫學生職業倫理素養和實踐能力提升。紅醫文化的融入,不僅能彌補當前醫德教育的短板,還能增強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認同感。未來,醫德教育應結合智能醫療、人文醫學及倫理實踐等新趨勢,持續優化培養模式,以培養更高素質的醫學人才,促進醫學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2025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資助項目“紅醫文化與醫學生奮斗精神養成研究”(XSP25YBZ143)。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0(28):27-31.
[2]邱華清.紅醫文化融入醫學院校德育的意義及路徑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24,42(9):32-34.
[3]李萌萌,章小純.紅醫文化融入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大視野,2024(2):23-27.
[4]魏咪,劉寧.紅醫文化融入新時代醫學生醫德教育的實踐路徑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24,37(6):651-656.
[5]蔡純,蔣琪.新時代紅醫精神融入醫衛院校醫學生醫德教育的探析[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2(3):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