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21-0088-04
近年來,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越來越重視“立德樹人\"理念。課堂教學具有關鍵性,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形成協同效應,]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是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方針。在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中推廣思政教育,將課程知識體系與思政教育協同發展,是培養新工科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舉措。
寶雞文理學院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制訂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3]致力于培養思想政治正確、工程倫理高尚、理論基礎扎實、技術應用過硬的研究生。他們為工程碩士專業研究生開設公共必修課“工程倫理”。文章對“工程倫理\"課程的建設和發展進行分析與探討,從優化教學模式、創建思政教學資源、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等方面展開探索,為新工科人才培養提供創新思路。
一、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
“工程倫理\"課程是工程碩士專業學生的國家必修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倫理意識和責任感,讓他們熟悉工程倫理的基本準則,提高他們在工程中做出倫理決策的能力。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不斷創新,新的產業革命以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為代表,引領著現代社會進人風起云涌的智能信息時代,工程倫理問題的新特征日益凸顯。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是培養具有正確思想政策、高尚工程道德、扎實理論基礎和優秀技術應用能力的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關鍵環節。
清華大學在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的倡導下,率先引領了“工程倫理”課程的建設。自2018年起,該課程首次在全國高校面向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開設。自2018年起,本課程負責人負責承擔本校每年約30名專業領域碩士研究生的“工程倫理\"教學任務。
二、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問題
第一,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研究生一年級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自然辯證法概論等思政課獨立講授的方式進行的。然而,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之間存在相對獨立、互不干涉的情況,導致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之間缺乏緊密聯系,無法形成良好的“思想橋梁”,從而導致學生在思政與專業知識之間出現嚴重斷裂和分層。[4]
第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更加關注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對學生思想的正確引導。然而,工程倫理意識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在教與學中逐步塑造的重要素養。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有必要潤物細無聲地將思政元素融人專業課程教學中,[5]培養學生的工程倫理意識。
第三,當前的課程教學模式和內容并未完全將思政教育與實踐相融合。無論是傳統的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還是與本課程配套的思政內容建設,都沒有形成全面、完整的思政教學體系。因此,在本課程的改革探索中,需要優化教學模式,豐富思政教學資源,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通過課程中的思政教育教學,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三、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
在智能信息時代,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飛速發展的技術引致了各個工程領域的倫理困境和沖突,這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為應對這一挑戰,本課程建設項目立足于學校專業特色,著眼于探索新型的工科課程思政教育模式,旨在強化學生的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倫理意識和責任感,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一)課程思政教學內容
以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工程倫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為基礎,本課程將授課內容分為“通論”和“分論”兩部分。“通論\"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論述工程倫理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問題,以及在工程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常見問題。分論部分包括第六至十二章,重點研究不同的工程技術實踐,有針對性地研究各個工程技術領域中存在的特殊現象以及一般倫理現象在這些方面的獨特體現,研究各工程技術行業的工作方法。該書闡述了在土木、水利、化工、核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環境工程和生物醫學工程技術領域的具體工作范圍。
在課程教學中,本研究將以“通論”為主,同時將各工程領域的“分論\"穿插其中。通過引入大量國內外工程案例,循序漸進地進行工程倫理分析,以此強化和提高學生的工程倫理意識及倫理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和社會責任感。具體各章的思政教學設計內容如表1所示。
(二)課程思政建設思路
1.案例分析與研討貫穿課程全過程
通過案例研究和研討,鼓勵學生思考工程實踐中普遍存在的倫理問題以及不同工程學科的特點和要求,這是工程倫理課程的重要教學手段,其核心是塑造價值觀,重點是工程職業倫理教育,目標是培養“意識一規范—能力”。
目前,課程采用的案例多源于國內外的重大工程活動,包括正反兩方面的情況。考慮到中國近代工科的百年歷史和國內工科教育的快速發展,課程建設的重點是如何通過有特色的典型案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適應我國對工程科技人才的要求,以達成核心目標—一塑造價值觀。
2.歷史發展與當前熱點結合突出專業特色
工程倫理問題和倫理規范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通過古今中外、正反兩方面的典型工程案例,課程闡述工程倫理的基本概念、風險與安全、工程與社會、工程與環境、工程職業組織等內容。在分析工程職業所承擔的倫理責任基礎上,課程教學團隊結合本校專業布局,選取當前專業熱點問題,選擇與專業相關的問題,發現和選取具有時代特征、行業特征和中國特色的案例,并明確每個案例相關的倫理問題,基于此進行深入分析,豐富課程案例庫,不斷完善和優化后續教學過程。
3.探索適應新時代學生特色的教學方式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的產業革命帶來了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教育教學理念和方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以智能信息時代價值觀引領為特色的工程倫理課程教學內容調整和優化的基礎上,如何適應新生代人群的特點,探索新的課程教學方式,成為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表1課程思政建設示范課程教學設計表
課程教學團隊在現有課程教學基礎上,充分利用各類教學資源,探索將SPOC模式與研討式、情景式等模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以加強學生的參與和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教學實踐效果。
4.加強教學團隊建設促進教學效果提升
根據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的要求,在2020版研究生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我校將“工程倫理\"列入工程領域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必修公共課程。自2018年春季學期開始至今,機械學院成立了“工程倫理\"課程組,為全校機械類和光電類專業碩士開設了這門課程,每年約有30多名學生參與。
在以案例教學為特色的“工程倫理”課程教學實踐中,課程組將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采用集體學習、集體備課和堅持教學研究等方式,發揮工科專業教師的特長,致力于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探索課程對培養德才兼備的工程科技人才的促進作用。2022年,本課程的思政改革項目已被批準為本校研究生教改項目。
這門課程具有工科與人文學科交叉的顯著特色。為提高教學效果,課程教學團隊多次集體參加培訓和研討會,并積極與思政課教師交流,學習外校的教學經驗,掌握新時代的思政教學方法,提升工科教師團隊的人文素養。
(三)課程思政實施方案
1.課程思政顯隱同行
“工程倫理\"是一門重要的關于工程碩士生職業道德與規范的課程。采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生應遵守職業道德和規范,堅持科學、實事求是、認真負責、尊重生態環境等優秀品質。這與培養“思想政策正確、社會責任合格、理論方法過硬、技術應用精湛”的工程類研究生的目標是一致的。因此,黨的工程倫理相關政策可以在本課程中得到明確的宣傳。[6]
2.結合不同知識點選擇不同授課方式
為便于學生理解,每章都會總結和講授相關知識,并附有與這些知識密切相關的案例分析。
在倫理與道德層面,通過基因編輯嬰兒等案例分析,培養學生的倫理道德意識,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引導學生了解工程風險的可接受性、風險防范與安全,加強道德教育,有效預防風險,并激發學生的使命擔當。
在倫理與環境層面,課程可以通過教學引導學生樹立“國家主人翁\"精神情懷,強調無論是世界的長久穩定、國家的長期發展還是個人的生存,都需要維護全球環境的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三峽工程、都江堰工程等案例,讓學生了解工程在不影響生態的前提下為改善人類生活而存在,造福人類。通過案例“寂靜的春天”,教育學生在從事工程活動時不能以損害環境為代價,要保護自然資源,培養學生尊重環境、協調環境利益與人類利益、不損害自然環境健康的意識,讓他們對環境負責,塑造未來工程師的可持續發展價值觀。課程還將培養學生低碳、環保、綠色的理念,讓他們在工程實踐中承擔起環境責任,并將“綠色發展\"理念內化于心。
在倫理與責任層面,可以采用案例教學結合角色扮演教學法,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面臨在實際問題時應如何抉擇和判斷,以提高他們的感知度、參與度和興趣。
例如,在案例“勒曼謝爾對紐約花旗銀行大廈的補救\"中,讓學生扮演工程師的角色,體會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思想變化。通過這個案例,引導學生建立完善的應急措施,并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作為工程師,他們需要預防重復和可能發生事故的情況,有效應對工程事故,并準備一套完善的事故應急預案。同時,他們需要采用合適的方式解決工程實踐中的問題,并提升依法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通過案例教學和角色扮演教學法,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倫理與責任的重要性,增強他們在實際工程情境中的應對能力。
3.采用現代信息技術線上線下結合教學
本課程使用了《工程倫理》一書,該教材由李正風、叢杭青等編寫。同時,這些教師還在中國大學慕課、雨課堂和學堂在線等多個平臺上建設了慕課。特別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課程平臺的在線教學得到了廣泛應用。本課程使用雨課堂平臺建立了在線課程,并借助騰訊會議、QQ群、《大國工匠》紀錄片、袁隆平和南仁東的宣傳片等各種信息技術手段來輔助課程思政教學建設。通過在線和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形式,以及具有高普及率和靈活多樣特點的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的參與度更高、理解性更強、應用范圍更廣,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推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內涵建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2016-12-08)[2020-07-22].htp://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0-07-22].h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關于轉發《關于制訂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及說明的通知[EB/OL](2018-05-08)[2020-03-16]. htp://www.moe.gov.cn/s78/A22/A22_gggs/A22_sjhj/201805/t20180511_335692.html.
[4]李志鋒,沈娜.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大學,2024(06):62-65.
[5]蔡瑤,鄭宇,孫越.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反思:邏輯、問題與優化[J].高教學刊,2023,9(31):176-180.
[6]李宏卿,王郁涵,曾昭發,等.“工程倫理\"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2021(03):80-82.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