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商業史的浩瀚長卷中,徽商如一縷清雅的墨香,既書寫了財富的傳奇,又沉淀了文化的厚度。他們“賈而好儒”,始終秉持儒商之道,成為中國古代商幫中最具文人氣質的群體。
作為以儒學思想為指導、以“儒商”之名傳世的商幫,徽商通過將“仁、義、禮、智、信”的儒家五常倫理內化為商業實踐準則,實現了道德倫理與商業理性的和諧共融。
商業經營:仁心義行,禮由心生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自古以來,誠信、仁義等思想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倫理基石,更是徽商篤信的經商密碼。這些由內心生發的“禮”之規范,指導著徽商的經營。
財自道生,利緣義取。“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這正是徽商秉持的信念。在經商過程中,徽商不因擁有緊俏商品而牟取暴利,而是甘當廉賈、持價平實,以薄利多銷的手段獲取合理、正當的商業利潤,因而生意興隆,發財致富。
乾隆三十六年夏,皖南地區遭受了百年未遇的大旱,田地干裂,莊稼絕收,百姓家中存糧見底,糧價飛漲,民不聊生。許多商人見機囤糧,待價而沽。有人勸徽商巨賈胡貫三也“乘時謀利”,胡貫三卻說:“讓百姓災荒緩解,就是大利。”他不僅拒絕抬價,反而減價售糧,還設粥棚救濟災民。因為胡貫三“取予有義”,豐年不賤價傷農,災年堅持平價售糧,贏得了百姓贊譽。災荒過后,百姓們對胡貫三的仁義之舉銘記于心,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信譽也越來越好,最終成為“江南六富”之一。這個故事在皖南流傳至今,人們提起胡貫三,仍會豎起大拇指:“胡老爺做生意,仁義當先!”
社會交往:以禮待人,以禮接物
儒家強調“以禮相待”,徽商則將這一理念貫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商業交往中,徽商通過禮學化的制度設計,使誠信從抽象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具體的商業慣習,將商業交易的每個環節儀式化,讓誠信通過禮儀動作得以具象化表達。
清朝時,婺源有個姓江的木商,做木材生意很有一套。他賣木頭有個特別的規矩,叫“三驗禮”—— 驗貨、定價、交貨,每個環節都要行禮。
第一禮:驗貨先作揖。客人來看木頭時,江老板先對客人作個揖,然后才帶他們去驗貨。有人笑話他:“賣個木頭還這么多禮數?”江老板說:“作揖是告訴客人,我們誠心誠意做生意,絕不拿次貨充好貨。”
第二禮:定價要鞠躬。談價錢時,江老板會先向客人鞠個躬,再報出實價。意思是:“我說的價錢童叟無欺,絕不亂要價。”
第三禮:交貨必拱手。木頭裝車運走前,江老板會帶著伙計們向客人拱手行禮。這個禮數既是告別,也是在說:“我們的木頭貨真價實,您盡管放心。 1
時間一長,大家都說:“找江老板買木頭,光是這套禮數就讓人放心。”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連外省的客商都慕名而來。有人問江老板為什么非要行這些禮,他笑著說:“誠信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這些禮數,就是要讓客人親眼看見我們的誠意。”徽商重“禮”,有利于構建穩固的商業伙伴關系,也支撐了宏偉的徽商生意版圖。
家族傳承:重視禮教,以禮傳家
除了具備高明的經營水平和優雅的交往藝術,徽商重視禮教,以禮傳家的傳統更是其能夠福澤綿延、世代傳承的重要原因。
徽商通過辦書院、印圖書、養戲班、收藏字畫等方式,培養家族子弟的文化素養和商業才能,同時也傳承了家族的文化和價值觀。因此,徽州地區有著濃厚的人文歷史底蘊,再加上徽州人本身聰明雋秀,成就了“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的文化繁盛景象。
徽商大賈中能詩善文者幾乎比比皆是,有的借書抒懷、有的吟詩作文、有的浸淫音律、有的以畫繪意,名士輩出。明代名士王世楨曾率領江南地區一百多位名人,拜訪歙縣的汪道昆,與歙縣名人進行才藝切磋。這些江南名人各具專長,當時少有可與之匹敵者。汪道昆以歙縣一縣之人才與江浙名家斗智斗藝:或談學論道,互相辯駁;或角技斗藝,一較高下。彼此之間互有輸贏,但終以平手結局,王世楨最終稱賞而去。
賈為厚利,儒為名高。以行踐禮,以商弘道,徽商將商業倫理與儒家禮學融于一體,在商業經營、社會交往、家族傳承中均展現出了儒商風采— 既恪守儒家道德準則,又兼具商業智慧,在義利統一中實現可持續發展,最終成就了“鉆天洞庭遍地徽”“縱橫明清六百年”的輝煌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