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20-0031-04
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1]實施教育強國戰略,不僅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確保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必然要求。落實教育強國戰略,要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眼于創新驅動能力的提高,加強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2我國研究生教育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搖籃,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研究生課程作為研究生培養之基石,對研究生的價值引領、知識架構、能力培養等方面都起著基礎性作用。因此,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提升研究生課程質量,是落實教育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
一、教育強國戰略背景下研究生課程建設的使命
(一)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需要
研究生教育處于教育金字塔的頂端,承擔著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培養規模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是,研究生培養質量仍有待提高,拔尖創新人才還存在較大缺口,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和新興產業領域的創新能力尚顯不足。[3]研究生課程作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載體,具有系統性、權威性、理論性、前瞻性等特點,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起著關鍵作用。新時代的拔尖創新人才,應該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突出的創新意識、強大的實踐能力、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等特質。因此,研究生課程體系建構、課程目標制定、課程內容選擇、課程教學實施與評價等都要緊緊圍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幫助研究生練就過硬本領,在未來的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服務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4要實現人才強國、科技強國、文化強國等戰略目標,核心在教育強國。研究生課程作為研究生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塑造、知識傳播與創新、價值傳遞與引領等功能,更肩負著服務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因此,研究生課程建設必須與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相結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2023年,《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學術學位重在面向知識創新發展需要,培養學術創新型人才;專業學位重在面向行業產業發展需要,培養實踐創新型人才。[5]因此,研究生課程建設要結合國家戰略發展需要,與前沿知識、最新技術接軌,在科技創新中起著引領作用。[6]
(三)提升國際競爭實力的需要
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治形勢更為復雜,經濟形勢不容客觀,安全穩定形勢日趨嚴峻。面對\"經濟封鎖\"\"科技封鎖\"和\"人才封鎖”,我國需要落實教育強國戰略,大力培養高層次人才,實現科技、人才的自立自強,不斷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研究生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專業性和前沿性,可以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基礎,幫助學生掌握最新科學技術,在核心關鍵領域的研究取得新進展,打破他國壟斷地位,掌握國際競爭主動權。同時,研究生課程注重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培養具有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讓他們在面對復雜的國際問題時,能夠提供更全面、創新的解決方案。此外,研究生課程也更加注重研究生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國際合作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實力。[7]
二、教育強國戰略背景下研究生課程建設的原則
(一)目標:培育人才與服務社會相結合
在教育強國戰略背景下,研究生課程建設目標不僅要“向內”—培養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德才兼備人才;更要“向外”—結合國際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發展需要,增強課程的社會服務能力,助推經濟社會發展。[8研究生課程建設目標只有將培育人才與服務社會相結合,才能使培育的人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更好地了解社會、融人社會、服務社會。同時,也才能推動研究生課程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產學研用結合、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等,推動社會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動力。
(二)體系:專業課程與交叉課程相結合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單一學科的知識已難以滿足復雜問題的解決需求,社會對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因此,研究生課程體系也特別注重專業課程與交叉課程的結合。以重慶師范大學為例,學術型研究生的課程體系,除了包含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與專業選修課等基礎模塊之外,還設置了一定的交叉課、跨學科類課程。這種跨學科課程體系設置,有助于打破學科壁壘,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跨學科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滿足社會多元化需求。
(三)內容:基礎理論與學術前沿相結合
在教育強國戰略背景下,研究生課程還應該凸顯前沿性,與國際學術前沿接軌,關注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和研究方向。將基礎理論與學術前沿相結合,有助于研究生在掌握扎實基礎的同時,了解學科前沿動態,激發研究生的學術興趣和創新能力,為其成長為拔尖創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9此外,基礎理論與學術前沿相結合,有助于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創新發展,為學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研究生課程設置,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要關注學術前沿的動態性和創新性。
(四)方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在教育強國戰略背景下,研究生課程需要緊跟行業發展需要,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理論教學可為研究生提供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和理論框架,培養研究生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為未來的科研和實踐活動奠定基礎。此外,實踐教學的作用也日益凸顯。通過實驗操作、案例分析、社會實踐等方式,讓研究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不僅有助于掌握理論知識,也有助于提升實踐能力、解決問題和團結協作的能力,并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三、教育強國戰略背景下研究生課程建設的策略
(一)加強政府的宏觀指導
1.重視研究生課程建設頂層設計
研究生課程建設頂層設計是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促進研究生全面發展和推動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通過明確目標要求、完善課程體系、嚴把課程審查、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加強課程學習支持服務以及完善課程考核制度等措施,可以全面提升研究生課程建設的質量和水平。因此,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門要結合國家戰略發展需要和研究生培養標準,加強對研究生課程建設的頂層設計。例如,主管部門要結合國家科技創新、產業轉型發展等戰略,制定研究生課程的基本要求和質量標準。對于理工科研究生課程,可強調前沿技術知識的融入以及科研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對于人文社科類課程,則注重對社會熱點問題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標準設定。通過這些標準的制定,可為地方各研究生培養單位提供建設指南,推動研究生課程建設向更加科學、規范、高效的方向發展。
2.搭建研究生課程建設良好平臺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我國研究生課程數字資源建設取得了快速發展,在線課程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研究生優質課程通過網絡傳播,讓更多人受益。然而,目前還存在諸多不足:數字資源的數量和建設質量都有待提升;部分在線課程內容陳舊,未能及時更新以反映學科最新動態;一些數字資源形式單一,缺乏互動性。因此,政府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持,推動在線開放課程和網絡優質課程資源的建設與應用。政府可設立專項基金,鼓勵高校和教育機構開發高質量的研究生在線課程。同時,借助人工智能手段,實現課程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
3.加強對研究生課程建設監督指導
政府應建立研究生課程建設評估體系,定期對研究生課程進行質量評估。評估內容應包括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質量等方面。通過全面、細致的評估,準確了解各研究生課程的實際運行情況,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同時,政府還可對研究生課程建設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并建立研究生課程反饋與改進機制,及時收集各培養單位、教師和學生對課程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培養單位作為課程建設的直接實施者,能從整體運行層面提出建設性意見,教師在一線教學中,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的適用性提出建議。學生作為課程學習的主體,其反饋意見能直接反映課程是否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政府根據這些反饋,不斷調整和優化政策法規,推動研究生課程建設持續改進。
(二)發揮培養單位的主體作用
1.高度重視研究生課程建設
研究生培養單位是研究生課程建設的主體,但在實際培養過程中,一些培養單位過于強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和科研成果的產出,忽視了研究生課程建設。研究生科研成果往往與導師績效、學校排名等掛鉤,導致導師和學校將大量精力投入科研項目爭取和成果發表,對課程建設的重視度不足。此外,還有一些高校存在認知偏差,認為本科課程建設更加重要,且對研究課程思政重視也不夠。但是,扎實的課程學習能夠為研究生后續的科學研究奠定堅實基礎。同時,課程思政的融入能引導研究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科研道德觀。[10]例如,在理工科課程中,講述科學家的科研精神和愛國情懷,可以激發研究生的創新動力和社會責任感。
2.制訂研究生課程建設方案
研究生培養單位要按照社會發展需求和研究生培養目標,結合自身實際,做好本單位研究生課程建設規劃。第一,要堅持正確方向,以國家教育政策為指導,緊跟社會需求和學科前沿,確保方案與時俱進。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興起,相關專業應增設對應的前沿課程,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研究生人才。第二,要有針對性,應考慮學歷層次和學位類別的區別,按照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不同要求,分層次、分類別開展課程建設。最后,要有操作性,做到目標明晰、內容具體、方法可行、保障有力等,為二級單位制定具體的課程實施細則提供指導。
3.狠抓研究生課程建設落實
研究生培養單位除了制訂科學的建設方案,更要狠抓落實。首先,要組織各修訂培養方案,科學設置研究生課程體系,從源頭上保證課程建設的科學性。其次,在課程教學準備階段,要對課程目標、內容、教學設計等進行全面審查,確保課程質量。再次,在課程教學實施中,要加強對教學質量的監管,并及時調整和改進。可通過課堂教學觀摩、學生評教、同行互評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學質量情況。此外,培養單位還應加強教學服務平臺和數字化課程中心等信息系統建設,構建研究生課程學習支持體系,打造精品課程等,帶動研究生課程建設整體水平的提升。
(三)提升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
1.樹立正確理念
教師作為研究生課程的具體實施者,直接影響著研究生課程建設的質量。但是,某些教師會陷入認知誤區,認為課程建設是職能部門的事情。實際上,研究生課程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職能部門制定的各項政策和措施,最終需要由教師實現。因此,教師應積極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自身在研究生課程建設中的關鍵作用,積極投身研究生課程建設。一方面,教師將課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反饋給職能部門,有助于職能部門修訂和完善課程建設方案。另一方面,學校要主動聽取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定期組織開展教師座談會,為教師參與課程建設提供渠道和平臺。
2.增強專業能力
研究生課程對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要求很高,教師的專業背景和學術能力直接影響研究生課程建設質量。因此,教師需要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及時跟蹤學科前沿,不斷更新專業知識體系,對課程建設提出好的建議。同時,教師持續開展科學研究,并與其他學者和研究團隊進行合作,參加學術會議和交流活動,撰寫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等,不斷提升科學研究能力。教師的科學研究又會反哺課程建設,教師將專業知識和科學研究成果融人課程建設和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可以進一步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3.提升教學能力
課程教學要取得實效,除了教師本身要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之外,良好的教學能力也尤為重要。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需要對研究生課程做精心的設計,確保課程內容的前沿性、實用性和科學性。在教學實施中,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采用案例教學法、分析項目教學法、行動導向法與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充分運用網絡教學平臺和資源,提升課堂教學效果。[11]在課后反思環節,教師要及時總結,定期與同行交流教學經驗,采取參加教學培訓工作坊等方式,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升教學能力和水平。
在教育強國戰略背景下,研究生課程建設要緊跟社會發展需要,用好人工智能技術,打造優質研究生課程,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同時,研究生課程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培養單位和教師并肩攜手,共同推動我國研究生課程建設邁向新的高度,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創新型、復合型的高層次人才,助力國家在全球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參考文獻:
[1]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建設教育強國[EB/OL].(2024-09-12)[2025-06-25].h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4/2024_zt16/xxgc/p1/202409/t20240912_1150516.html.
[2]習近平.論教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4:2-6.
[3]趙心慧,李志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強國重要論述的四重邏輯[J].教育研究,2024(07):4-17.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 (2022-10-25)[2025-06-12]. htps://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5]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EB/OL].(2023-11-24)[2025-06-12].h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2/content_6922068.htm.
[6]熊玲,盧開聰,許勇,等.以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的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3(08):13-21.
[7]郝德賢,牛新春.我國研究生課程建設的理論基礎、政策變遷與改革實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73):1-10.
[8]本報評論員.教育強國建設要正確處理好幾個重大關系[N].人民日報,2024-9-13(02).
[9]王定華.找準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支點[J].教育研究,2024(03):4-7.
[10]陳亞紅,李向云,王飛.“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與改革創新實踐:以蘇州大學光學方向研究生課程思政建
設為例[J].大學,2023(27):80-83.
[11]林廣宇,劉萍,陳昊,等.“雙一流\"背景下研究生課程教學方法思考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0(25):23-25.
(薦稿人:郝明君,重慶師范大學職教師資學院院長,教授)(責任編輯: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