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20-0079-04
晚清學制改革是中國教育走向現(xiàn)代化的起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轉折點。二十世紀以來的德育理論以形態(tài)而論主要可以分為德育思想、德育論、德育學等。[1國民政府在各級學校推行“訓育”,作為學校德育的基本實踐。除德育外,學校所開設的各門課程中均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徐松石曾提出“學校科目之道德化\"的概念,即“學校一切科目亦有道德化之必要。意即教員當利用一切科目以訓練道德…一切科目,亦無一不可以利用之于德性的訓練也”。[2]彼時當然不可能有“課程思政”這一概念,但很多教師以及教學研究者都意識到在專業(y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滲透關于學生情感訴求、價值取向等因素,而“學校科自之道德化\"之類的概念實際上就可以理解為民國時期的“課程思政”,在各科的學科教學法中都有思政教育的實踐內容。對20世紀上半期學科教學法中的思政教育進行梳理和研究,不僅能夠深化對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認識,而且對當前大中小學所推行的課程思政也不無啟發(fā)、借鑒作用。
一、二十世紀初學科建置與思政教育開展
中國古代不存在學科意義上的課程,課程的出現(xiàn)始于晚清學制改革。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但很快被廢止。1903年,清政府又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1912年教育部頒布《學校管理規(guī)程》,規(guī)定除學科教授外,教師還對學生負有訓育之責。按照《訓育綱要》所規(guī)定的,“訓育之意義,在于陶冶健全之品格,使之合乎集體生存之條件,而健全品格之陶冶,在于培養(yǎng)實踐道德之能力,培養(yǎng)實踐道德能力之道無他,好學、力行、知恥三者而已”。[3]
除了學校的訓育工作之外,在中小學的課程設置與教學過程中也包含思政教育的功能,其中最具思政功能的是歷史。除了歷史外,其他課程也都有涉及思政教育的內容,試舉教育部編印《高初級中學課程標準》(1936)為例,如表1所示。
在民國時中小學校的課程中,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思政教育的目標、推行、效果上顯然有很明顯的差異。一般來說,社會科學類課程是“給學生高尚的理想,幫助他們養(yǎng)成品行,使他知道人和自己的關系,在社會國家服務中更有效率”[4],自然科學則比較注重于求真精神,“凡一切的事物屬于真的,均可以使學生運用理智和指示注意去探求,去研究,至最后勝利而止。生物科學的教學即應以真正科學精神行科學的研究,每步須嚴守誡意及智慧的高潔,與毫不通融的忠實,鼓勵學生作真理的探討,久而久之,可以養(yǎng)成學生忠實、誠意,及搜求真理的習慣”。[5]
表1其他課程思政教育內容

按照課程標準的設定,教材選用必須符合思政教育的目標,國語課選用“涵養(yǎng)德性的材料。凡文學、道德方面的教材皆屬”。[6]歷史課注重\"兒童環(huán)境所能接觸和想象的古今人生活,古今文物制度,古今歷史大事,紀念日,國恥日,民族獨立運動史,時事等的探索、比較、記載,發(fā)表等”。[7地理課要求\"學生能正確了解國內及世界的大勢,可以養(yǎng)成無偏見、無夸大性的真愛國心,能領悟實際的經(jīng)濟生活,就是對于人口問題、移民問題、殖民問題等,可以養(yǎng)成正當?shù)呐袛嗄芰?。所以要注意自己本國的地理,當多選出本國地理及和本國關系較多的教材”。[8]
二、學科教學法中關于思政教育的探索
教學目標中的實質主義重在知識傳授,形式主義則重在能力培養(yǎng),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加人思政教育的元素,則更能夠實現(xiàn)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品格的塑造這三者的統(tǒng)一。從當前課程思政的角度來看,其較突出之處如下。
第一,強調了教師的橋梁紐帶作用。當前教育背景下強調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教學中將思政元素潛移默化地融人,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chǎn)生影響,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無可替代。而對教師本人來說,“必須具備高尚的品格,然后才可以做學生的模范,做社會的楷模。教師若不修品德,而告誡學生應當如何做人,則‘言者諄諄,聽者藐藐’,這就是‘身教者從,言教者訟'的道理”[9],“理想的公民教師,應兼訓育及指導課外活動的職務,個人方面的行為舉止,應為同事矜式及學生景仰”。[10]無論何種形式,提升教師自身的道德品格修養(yǎng)都是首要前提。
就各課程教學而言,教師不但要很好地掌握專業(yè)知識,更要掌握每門課程知識背后蘊含的價值因素。以中學歷史課而論,中國古代有“史家三長\"之說,“三長\"為史才、史學、史識,又在“三長\"之外另加“史德”,充分表明了“德”的因素居于首位。在中學教學過程中,上述“四長\"可以理解為愛國的精神,研究的方法,銳利的眼光,講授的態(tài)度,“我們教歷史,不是為教歷史而教歷史,實在另有一種特殊的使命,就是復興民族重大責任教師學問無論怎樣淵博,理解無論怎樣透徹,假使沒有愛國的精神貫注其間,怎樣能夠養(yǎng)成他們高尚的志愿,培養(yǎng)他們自信自覺發(fā)揚光大的精神呢?\"[11]
當然,在各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融人思政教育的內容,并不意味著把德育的任務分解到各門課程中去,“道德是整個的,寄居于兒童一切生活的;故學校決不能分開那部分屬于訓育,那部分屬于教學及其他。培養(yǎng)兒童德性,決不是那一方面的事,教學于訓育關系至切,教學時須處處著眼于兒童德性的培養(yǎng),各科都宜有相當貢獻,各科教師要各負有相當訓練的責任”。[12]
第二,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來自各課程的知識與社會實踐的總結,課程思政的本質是實踐。課程教學法在此方面特別注重于結合具體的、實際的教學案例,來推動思政教育的開展。
各科教學法中都有具體的思政滲透的教學案例,如社會課上講到“捐款助賑”,組織學生討論:某某災區(qū)在什么地方;怎樣克服饑荒;災民的苦況如何;應該用什么方法來救濟;怎樣募捐;募捐隊如何組織;為什么要舉行募捐;捐到款項怎么處理。[13]在衛(wèi)生課上講到公共衛(wèi)生和公共衛(wèi)生的設備和組織,可以組織學生實地調查和參觀,“以養(yǎng)成他們愛好公共衛(wèi)生的保障,公眾安全的興趣”。[14]
道德教育不是抽象的教條與空洞的說教,因此需要從學生生活實踐出發(fā),由淺而深,由近而遠,由易而難,由具體而抽象,如此層層推進,例如鄉(xiāng)土地理是中小學地理課的重要內容,鄉(xiāng)土地理的教學“先既由鄉(xiāng)土及于本國。具有詳細比較的知識,由是對于鄉(xiāng)王及本國,漸發(fā)動此一點同情心。其初由愛鄉(xiāng)心,引申而成愛國心,繼而以他國之區(qū)別,而愛國之心益起”。[15]在小學常識課中有節(jié)日、紀念日的內容,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五月\"有著特殊的意義,其中最值得銘記的是“五四\"和“五七”,后者是袁世凱政府簽訂二十一條賣國條約的國恥紀念日。在五月的教學活動中,可以指導學生預備“五四\"“五七\"的演講,繪制簡明國恥地圖,討論“國恥紀念日時,應有什么感想\"之類的論題。[16]
第三,德育、智育、體育“三育\"論不但是理解、分析教育的理論工具,同時也是推動教育的方法。德育居首,正突出體現(xiàn)其重要性,德育在教育上的功能為顯示智育與體育的目的與意義,使之用得其當,以提高學生人生之價值,而為完成知識技能的教學效果之保證,實踐中則在使德育、智育、體育三者相互為用。
學校的體育類課程不是簡單地“野蠻其體魄”,更要“文明其精神”,后者即與課程思政有密切關聯(lián),具體來說體育運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體貼心和忍讓心;群眾的精神;公平公正的舉動;尊重他人的權利;刻苦奮斗的精神;誠實和公理心;雖勝不驕,雖敗不餒的志氣;犧牲的志愿及和藹的君子心;服務的事業(yè)心。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如兩隊比賽籃球,同隊的人互相扶助,彼此聯(lián)合以爭優(yōu)勝…游戲的時候,必要奮斗前進,才可獲優(yōu)勝,并且可以養(yǎng)成健兒的身手,除盡敷衍、退縮、畏意、懦弱的惡習”,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指導非常關鍵。[17]
除了德、智、體三育以外,美育和德育之間也關系密切。在審美的過程中知識傳授和品格陶冶、情操養(yǎng)成兩者并重,“吾人若遇到美的情境,便會生出愛的觀念,這種愛的觀念,便是培養(yǎng)德性和發(fā)展博愛的出發(fā)點。所以道德的陶冶,往往在美的境遇,或從美的欣賞中養(yǎng)成”。[18]在自然課的教學中,“在一種研究結束時,要提示對象所具的自然美和它的普遍法則,使兒童知所欣賞并愛護”;美術課“欣賞是本科重要的作業(yè)…每次教學開始,要用描繪形容的演講式,或詩詞警句,或是足以激引感情,啟發(fā)想象的問題”;音樂課“應盡量采用合于民族性的材料,但以快樂活潑勇壯莊嚴而多變化為主”。[19]在學習真理、欣賞藝術、傾向善良的過程中實現(xiàn)真、善、美的統(tǒng)一。
三、二十世紀上半期思政教育的時代特征與啟示
將思政內容融貫學生課程教學過程中具有普遍意義,正如我們常說的“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籍”一樣。課程中所授的知識,“可以為善,可以為惡,全在乎人的運用。譬如我們有了銀行的知識,善意用之,可以使銀行事業(yè)發(fā)達;惡意用之,可以使銀行崩潰與破產(chǎn)。負教學責任的人,絕不只在供給知識,還要知識學生如何運用”。[20]這對古今中外都適用。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民國時期學生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實踐也有其鮮明的時代性,各門課程教學中所滲透的思政元素也充分反映出了當時的時代特征。
“九·一八\"事變后,在歷史教學中尤其需要振奮民族精神,“一般中學教科書的歷史教材,差不多都是刻板的…這樣平淡的歷史教材,已不能適合現(xiàn)階段國家與社會的需要了。九一八的炮火,加深了我們的國難。在帝國主義者鐵蹄下呻吟的民族,需要的是如何增強我們民族的刺激,如何激勵我們民族的意識,如何恢復我們民族的精神,如何發(fā)展我們民族的能力,以適應此非常的時期”。[11]41
地理課的教學除了重視鄉(xiāng)土教育,由愛鄉(xiāng)而愛國之外,還特別重視邊疆。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屢次簽訂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各種關于帝國主義侵華以及失地、國恥、邊界等通俗讀物大量涌現(xiàn)。在地理教學中,則側重于從邊疆問題出發(fā)來激發(fā)民族精神?!稄团d地理教學法》中有“西南的邊疆要地\"專節(jié),論述“我國本部西南的云南、廣西兩省,從緬甸、安南被英法占奪后,就變?yōu)檫吘车氖》?。沿邊一帶,對國防上極重要的地方”。[21]
自然科學課程的教學則注重于國防科技方面的內容。國防是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完整的基本保障,“當此國家危機存亡的時候,中等教育應注意國防的訓練,以期養(yǎng)成一般青年有愛國思想與衛(wèi)國的能力”,具體而言則包括了研究日用必需品,如汽油藥品的制造法,與其原料來源;注重軍事應用的現(xiàn)代化常識;研究軍用電話、電報、無線電的裝置和遞信法;研究戰(zhàn)爭時期毒氣的制造,和其預防法;研究飛機投彈時如何避免危險的方法;關于歐戰(zhàn)中各國科學家對于其祖國之努力及其貢獻;科學與國防的關系。[22]
自甲午戰(zhàn)爭后,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強國強種就成為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途徑。在生物學的教學中也就滲透了人種改良、強健體魄與國家民族盛衰關系的內容,“個人的優(yōu)劣,就是國民的優(yōu)劣,在國家和種族的盛衰上,大有關系改良人種,也是生物教育的應用價值之一”。[5]58-59
自二十世紀以來,社會主義在中國廣為傳播,有不少進步教師利用學校課堂教學來傳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對自然科學,以社會生活的應用為其主要目的;而以陶冶品行,增進文化,改善社會生活,為其次要目的”。[23]具體到學科教學,生物學的教學對社會主義也不無啟發(fā)意義,“研究了生物學,不但可以知道社會的組織應該怎樣,還可以明白社會底起源和進化…教育家和社會主義者抱同樣之目的,二者均以改進社會為其目標教育界尤其以社會主義者要深悉生物學底內容才好”。[24]
專業(yè)課程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是對學生的整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晚清學制改革、設置課程教學是課程思政的邏輯起點。而從歷史上來看,在二十世紀上半期的教學實踐中就已經(jīng)有很多教師自發(fā)地對其進行探索。如今要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各門課程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案例,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田海洋.中國近代德育理論的歷史變奏:兼談近年來的研究及其特點與問題[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1(01):111-116.
[2]徐松石.實用小學教學法[M]上海:中華書局,1931:250-251.
[3]教育年鑒委員會.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鑒[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361.
[4]周銘三,馮順伯.中學國語教學法[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17.
[5]楊貽福.生物教學法[M].重慶:正中書局,1937:66-67.
[6]范壽康.各科教學法[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46.
[7]張瑞策.小學教學法[M].北京:北平文化學社,1932:239.
[8]葛綏成.地理教學法[M].北京:中華書局,1932:5.
[9]孫邦正.中學教學法[M].貴陽:文通書局,1948:6.
[10]胡毅.中學教學法原理[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195
[11]鄭鶴聲.中學歷史教學法[M].重慶:正中書局,1944:24.
[12]羅廷光.普通教學法[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8.
[13]沈百英.小學社會科教學法[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58
[14」程瀚章.小學衛(wèi)生科教學法[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71.
[15]張玉濤.地理教授法精義[J].學報,1907(01):1-8.
[16]陳云濤.新教學法大綱[M].上海:光華書局,1932:113.
[17]王國元.游戲教學法[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46-47.
[18]郭鳴鶴.現(xiàn)代教學法通論[M].北京:文化學社,1933:61.
[19]傅彬然.小學教學法[M].上海:開明書店, 1931;158+191+201
[20]程其保.社會學科之教材及教學法[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9.
[21]馮達夫.復興地理教學法:第1冊[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293
[22]鐘魯齋.中學各科教學法[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123.
[23]杜亞泉.小學自然科教學法[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13
[24]陳兼善.中學校博物學教學法[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