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元五環”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文章從“四元五環”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和具體實施策略出發,探討該教學法在高中物理課堂中的應用,分析其在師生互動、學生參與度、學習效果等方面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四元五環”教學法;高中物理;課堂互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5)15-0059-03
收稿日期:2025-02-25
作者簡介:何梅英,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物理教學研究。
基金項目:福清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專項課題“高中物理‘四元五環’教學法的實踐探究”(FQ2024X36)。
高中物理是一門科學性、抽象性較強的學科。長期以來,教學中一直存在著“灌輸式”教學方法,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參與度較低,難以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針對這一問題,“四元五環”教學法應運而生,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悟、議、用”,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究欲望,促進師生互動,提高學習質量。
1 “四元五環”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四元五環”教學法源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動獲取并加工信息,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1]。同時,該教學法中的“五環”指以下教學理念:(1)學生中心。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認知特點,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激發學習興趣和潛能。(2)情境創設。在教學中應創設真實、具體的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將抽象的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實踐性。(3)合作交流。鼓勵學生交流互動,促進知識的共建和轉化,培養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4)探究學習。引導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主動提出問題、收集信息、分析論證,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5)實踐應用。重視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的機會,促進知識的內化和遷移,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2 “四元五環”教學法在高中物理課堂中的實施策略
在高中物理課堂中實施“四元五環”教學法,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具體的實施策略如下。
2.1 創設情境
教學情境的設計是“四元五環”教學法的關鍵。高中物理知識抽象晦澀,如果僅靠灌輸式講解,學生很難產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需要結合課程內容,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比如,在教學“牛頓運動定律”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關于汽車安全氣囊的情境。首先,教師可以播放一段汽車安全氣囊工作的視頻,讓學生觀察氣囊的作用。然后,提出一些引導性問題,如氣囊為什么能保護乘客安全?氣囊是如何工作的?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和探究欲望。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學生能夠將抽象的物理概念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趣味性。在設計情境時,教師還需要考慮以下幾點:(1)情境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可以選擇學生熟悉的常見事物或現象作為切入點;(2)情境要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能夠自然引導學生探討與學習目標相符的問題;(3)情境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和開放性,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思維的發散和創新;(4)情境要體現一定的情感價值,如科技創新、節能環保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總之,精心設計的情境創設是“四元五環”教學法發揮作用的基礎,關系到后續教學環節的展開和學習效果的提升。
2.2 引導提問
教師通過創設引人入勝的情境,會使學生產生一些疑問和探究欲望。此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提出更深入和具體的問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以上述汽車安全氣囊情境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由討論,提出疑問,如氣囊為什么能緩沖沖擊力?氣囊是如何膨脹的?然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一步引導他們提出更深入的探究課題,如氣囊為什么能夠瞬間膨脹?氣囊與車身的沖擊力傳遞機理是什么?這種分層次的提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層次化思維,促進由表及里的知識探索。在引導提問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問題要與情境和課程內容緊密相關,有利于學生在探討中逐步深化對知識的理解;(2)問題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思考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3)問題要注重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引導學生逐步提升思維深度;(4)問題要體現一定的實踐應用價值,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問題解決能力。
2.3 引導閱讀
在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要引導他們通過查閱文獻資料、進行實驗操作等方式,主動探索問題答案[2]。這一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研究能力。以汽車安全氣囊為例,學生提出氣囊為什么能緩沖沖擊力問題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查閱相關的物理定律和實驗數據,了解氣囊是如何利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原理來實現緩沖的。在探索過程中,教師應適時提供必要的提示和補充。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簡單的氣墊實驗,觀察緩沖沖擊力的原理。通過這種邊探索邊實踐的方式,學生不僅能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還能培養實踐操作能力。在引導閱讀環節,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信息渠道,如課本、期刊論文、網絡資源等,指導學生有效利用資源;(2)適時提供必要的提示和補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查閱的信息;(3)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設計實驗,實踐檢驗理論,培養綜合運用能力;(4)關注學生的探索過程,適時給予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增強自信心。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實踐,不僅能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提高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水平。
2.4 組織討論
在學生完成初步探索后,教師要組織全班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就所探究的問題展開交流和探討、分享自己的觀點[3]。這一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繼續以汽車安全氣囊為例,在學生查閱資料和進行實驗后,教師可以將全班劃分為5~6個小組,讓學生就氣囊如何設計才能更好地保護乘客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就氣囊的材質選擇、充氣機理、安裝位置等方面進行探討,并對彼此的觀點提出疑問和補充。在組織討論環節,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合理劃分小組,確保小組人數適中,有利于學生充分交流;(2)給予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鼓勵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3)適時提供引導性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聚焦討論主題;(4)注重過程管理,適時調控討論進度,引導學生保持良好的討論態度;(5)對討論結果進行點評和總結,強化學生的關鍵認識,并指出討論中的不足。通過小組討論,學生不僅能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與他人交流、傾聽不同觀點的能力,為后續的協作學習奠定基礎。
2.5 實踐應用
“四元五環”教學法的最后一環節,就是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培養他們的實踐創新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這一環節可以通過設計實驗操作、制作模型等方式來實現。以“汽車安全氣囊”為例,在完成前述探索和討論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設計一個簡易的氣墊實驗裝置,觀察氣墊對沖擊力的緩沖作用。學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如氣球、泡沫等制作小型氣墊,測試其在不同沖擊力下的性能表現。在實驗操作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物理定律,如牛頓第二定律、動量定理等,分析氣墊的工作原理。在引導實踐應用環節,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實驗材料和設備,確保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2)在實踐過程中,適時給予指導和點撥,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3)鼓勵學生發揮創意,設計新穎的實驗裝置或模型,體現知識的遷移應用;(4)引導學生撰寫實驗報告,總結實踐活動中的收獲和啟示。通過實踐應用環節,學生不僅能將所學知識內化,還能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未來的科技創新奠定基礎。
3 “四元五環”教學法在高中物理課堂互動中的促進作用
“四元五環”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度,促進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深度互動。這種教學方式在高中物理課堂中的應用,能夠發揮以下三方面的促進作用。
3.1 增強師生互動
傳統的灌輸式物理教學,往往由教師單方面講授知識點,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而“四元五環”教學法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在創設情境、引導提問、組織討論等環節,教師需要及時關注學生的反饋,根據他們的反應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這種互動式教學,不僅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認知特點,也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也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和支持,主動與教師進行交流溝通,從而提升課堂學習的歸屬感。
3.2 促進生生互動
“四元五環”教學法中的小組討論環節,為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就所探究的問題相互交流自己的發現和想法,并就彼此的觀點提出疑問和補充。這種同伴之間的互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糾正自己的錯誤認知,拓寬思維視野。同時,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還能練習表達、傾聽、協調等交流技能,增強團隊合作意識。此外,小組代表在全班交流時,也能促進更廣泛的生生互動,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3.3 培養學習興趣
“四元五環”教學法注重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設計貼近生活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在情境設計、問題提出、實踐應用等環節,學生能親身體驗到物理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從而增強學習的內在動機。同時,小組討論和實踐操作等互動環節,也為學生提供了展現自我、增強自信的機會。在充滿樂趣和挑戰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會被點燃,從而主動探索知識。
4 結束語
文章結合“四元五環”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和具體實施策略,分析了“四元五環”教學法對增強師生互動、促進學生參與度、培養學習興趣等方面的促進作用。筆者通過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論證了“四元五環”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高中物理互動式教學模式。該教學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探究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了高中物理課堂的互動性和學習質量,為高中物理教學實踐提供了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1] 陳華忠。以“問、思、議、用”引領學生學習新知:對小學教學“四元五環”課堂教學的有效思考[J]。云南教育,2024(Z1):24-26。
[2] 周翠茸,吳紅紅。高中物理課堂自主學習環境構建策略研究[J]。數理天地(高中版),2024(12):87-89。
[3] 張帥,王丹娜,曹詠祺,等。高中物理課堂師生互動的形成路徑研究:基于組態視角的fs QCA方法[J]。中學物理,2024,42(19):5-10。
[責任編輯:李 璟]